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
文/老揚歷史說
俗話說得好:「兩種東西最值錢,盛世的古董和亂世的黃金」,動亂時期,貨幣往往容易貶值,而黃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值錢,尤其是在動亂時期。
想必大家平時沒少看和民國有關的電視劇,小編經常看到這種情節:在軍火交易的時候,往往用成箱的金條。金條和貨幣相比,自然是不方便攜帶,但它的價值高並且穩定,這一點是貨幣不能比的,所以民國時很多有錢人會在家裡的保險柜裡藏著金條,以備不時之需。
金條其實就是指「黃魚」,這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什麼又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呢?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
其實「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區別僅在重量不同,大黃魚10兩一根,小黃魚1兩一根。
本來只有「大黃魚」,是通行的規格,往往被有錢人兌換;但很多普通百姓也想購買黃金啊,如果每個人都能買得起「大黃魚」,黃金也就不值錢了,考慮到這一點,很多商家造了一兩重的小金條,就是「小黃魚」。
《潛伏》這個片子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劇中,餘則成幫天津站吳站長敲詐了商人穆連成,得逞後,吳站長還分給餘則成一根「大黃魚」。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一根「大黃魚」究竟值多少錢?
我們口中常說的「半斤八兩」,其實亦是民國時期的度量衡,一斤就等於16兩,而一斤就是如今的500克,展現大家數學功底的時刻到了,大家算完會發現一兩等於31.25克黃金,所以一根小黃魚等於31.25克黃金;大黃魚的重量是小黃魚的10倍,為312.5克黃金。
31.25克黃金,在上個世紀40年代時等值於31枚銀元左右;而根據資料得知,40年代的上海灘,一個普通的學徒的月薪在3銀元左右,據一位老人說,那時候3銀元差不多現在一千塊錢左右吧;而根據資料,30銀元夠一家三口在上海體面地生活一個月,那麼30銀元就相當於如今10000塊人民幣左右,也的確夠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生活一個月。
如果這樣算的話,一根「小黃魚」也就相當於10000多元人民幣,因此一根「大黃魚」價值差不多100000多人民幣,這麼說如果有些不妥的話,換句話說就是一根「大黃魚」的購買力等於10萬多人民幣的購買力,這樣更嚴謹一些。如今很多上班族本來月薪就不高,再加上不怎麼攢錢,很多人一年都存不夠一根大黃魚(小編就是這樣)。
在座各位有何不同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