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一個極端混亂的時期,從大體的概念上來說,我們可以將民國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1912年到1928年存在的北洋政府時期,第二部分就是1928年到1949年存在的國民政府時期。
因為是兩股完全不同勢力的原因,所以他們所使用的貨幣是有些不一樣的。
國民政府的紙幣和袁大頭在民國的地位
在北洋政府控制時期,全國普遍使用以袁世凱頭像為模本的銀元,這種銀元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袁大頭。
在國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後,蔣因為忙於參與各種戰爭的原因,所以他一開始是沒來得及全面更換貨幣的。
一直到了1935年,國民政府才在市場中推出了紙幣,全面禁止起了百姓們使用北洋政府的銀元。
不過1935年之後的年代可不安穩,1935年之後沒到兩年,全面抗戰的硝煙就瀰漫了全國各地,在全面抗戰歷經八年結束之後,接下來更是經歷了幾年的大規模戰爭。
在這接連不斷的戰亂時代中,國民政府所發行的這些紙幣是根本沒有任何保障的,隨著戰火的越發升騰,這些紙幣的貶值速度就越發迅速。
雖然有著國民政府的命令限制,但是民間百姓們明顯更喜歡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銀元交易。
摸著那沉甸甸、白銀鑄造的袁大頭,比那些輕飄飄的紙幣更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即便後來國民政府也鑄造出了他自己的專屬銀元,但是從所含銀的份量以及名聲等種種方面來說,他所鑄造的銀元都是遠遠不如袁大頭的。
黃魚、大黃魚、小黃魚
因為意識到所發行紙幣的不受歡迎,所以蔣後來就計劃起了通過鑄造金條的方法來挽救當時的貨幣。
當時他從美國進口了大量的金磚,命令手底下的官方造幣廠用澆鑄的方法澆鑄成了各種規格不一的金條。
這些金條在鑄造的時候主要分為了幾種不同的規格,當時的規格是這樣子的:十兩、五兩、三兩、二兩、一兩、五錢。
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民國時期的兩和我們現如今的兩是不一樣的,現在一兩是50克,但是在民國時期,一兩卻等於31.25克。
這些當時鑄造出來的金條後來被人們統稱為了黃魚,其中規格最大的十兩金條被人們稱為了大黃魚,作為基礎存在的一兩金條則被人們起了一個小黃魚的外號。
在戰亂的民國時期,繼人們最為信任的袁大頭之後,這種國民政府鑄造出來的金條成為了當時另一種比較重要的流通貨幣。
在人們進行大宗交易的時候,這些金光閃閃的大黃魚、小黃魚就能起到他們的作用了。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手中提著一個西式的皮箱,箱中裝滿著沉甸甸的大黃魚、小黃魚,猛然打開時,那突然映射出來的閃亮金光,想讓人不動心都難。
黃魚金條在現如今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再說一下這些黃魚在現如今的價值,因為這些黃魚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所以我們是不能用普通金價去衡量這些黃魚價值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拍賣案例來粗略計算一下這些黃魚在現如今的價值。
在2012年的時候曾經拍賣過一組規格為五兩、數量有五根的黃魚金條,那五根金條在當時一共被拍賣了74.75萬人民幣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用74.75萬人民幣除以五根金條、再除以五兩,可以得出一兩黃魚金條大概價值2.99萬人民幣。
然後再以民國每兩31.25克計算,可以得出每克黃魚金條的價值大概在950塊左右。
時至今天,黃金的價格一直在每克280塊左右徘徊,然後憑此可以計算,民國的黃魚金條每克比普通的黃金多上三倍的價值。
這樣我們就可以算出其他規格的黃魚大概價格在多少了,通過計算,如果是十兩的大黃魚, 價值應該在26萬左右徘徊,一兩的小黃魚價值應該在2.6萬左右徘徊。
要是那個年代的人有先見之明的話,可能他們用上幾條大黃魚就可以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購置一座四合院了。
但是放在這個一座四合院價值已經過千萬、接近上億的時代,沒有個數百根大黃魚金條,是根本沒有那個底氣對北京四合院入手的。
所以說民國時期的黃魚金條應該每兩價值26000人民幣左右,附加上的古董價值,使得它們比普通的金價多上了三倍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