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是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當中經常看到的東西,尤其是在諜戰劇中,經常會出現這個詞語。那麼,"黃魚"到底是什麼呢?黃魚是近代以來對於黃金的別稱。我們知道,清末以前人們之間交易都是使用真金白銀來進行交易,所以導致了國家貴金屬資源的流失。等到民國建立以後,國家利用銀元代替了真金白銀,後來又採用了法幣。政府規定市場交易不能使用真金白銀進行,必須使用法幣,中國銀行進行統一收購,然後用法幣來進行兌換。然而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人們都知道只有這貴金屬在手裡面才足夠穩當,法幣會隨著戰爭的發展而不斷貶值。
事實上,這種看法是正確的,自從中日戰爭打起來以後,國民政府的通貨膨脹越來越高,紙幣也在不斷貶值,所以貴金屬交易又在偷偷進行。國民政府因為忙於戰爭統制,所以無暇顧及這樣的交易行為,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經過幾年以來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然而民生的凋敝也隨之而來,國民政府沒有就經濟問題而改善,反而只在於研究怎麼樣幹掉八路軍,所以國民政府在經濟上又採用了貴金屬交易。除了給社會開禁以外,政府還製造了很多規格的黃魚出來。從五錢,一兩一直到十兩不等。黃金的重量成為了衡量黃金的一種方式手段。
一般來說一兩的黃金被稱為是小黃魚,而十兩的黃金被稱為是大黃魚,如果按照兩說的話,可能很多民眾不甚知曉,我們可以把這換算成為克來計算一下。由於計算過程比較繁瑣,所以筆者在這裡直接把結果公之於眾好了。一根小黃魚換算成克來說應該是在31克左右,市值人民幣是一萬元,而一根大黃魚重量在312克,市值人民幣在十萬元左右,所以這黃魚就像是現在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是在任何時代,您帶著一萬元或者十萬元去逃難,那得多辛苦?所以帶著黃魚才是最好的便於攜帶的產品,帶一根大黃魚就是攜帶了十萬人民幣巨款,跑到哪裡都能夠生存下來。
既然黃魚這麼值錢,所以製作它的過程也是比較嚴密的,工人必須使用精密儀器一絲不苟的進行操作,而且出產也完全被中央控制。製作出來的金塊質地比較均勻,氣泡也比較少。黃魚市值高,質量好,所以購買力也不會太差。我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一個在上海工作的警察一個月能夠拿三十塊大洋的工資,這已經足夠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生活了,而一根一兩的小黃魚就可以兌換三十個大洋,也就是說,一根小黃魚就可以足夠在上海過一個月。1937年的上海一枚大洋可以購買十六斤大米,所以一根小黃魚就可以購買大米四百八十斤,而大黃魚的購買力就更加可怕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黃魚也漸漸地淡出了人類的視線。
隨著國民政府的垮臺,新生的人民政府宣布停止貴金屬作為基本貨幣,並且宣布將使用新貨幣來代替舊貨幣,所以黃魚也就被人民政府廣泛回收了。回收來的黃魚被送回爐子中重新熔化,除了重新鑄造成金塊貯藏以外,其它黃金被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首飾放入市場中流通。不久以前在一家拍賣行裡面,黃魚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眼中,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黃魚已經不能夠完全按照市值來進行兌換了,因為它本身也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歷史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