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小黃魚,也就是黃金,很多人都不惜拿命去博。因為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期,也只有小黃魚才能夠保值。就像電視劇《新世界》中,整個北方都解放了,唯獨北平還沒有解放,於是不少人都想拿著小黃魚跑路到南邊,金海三兄弟也不例外,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那麼就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這個小黃魚究竟值多少錢呢?為什麼這麼多人為之拼命?這就要說說當時流通的貨幣了。
隨著軍閥混戰的加劇,國家的貨幣也出現了混亂,從最開始的銀元(袁大頭),演變成了法幣,金圓券,甚至各個軍閥政權都有自己的貨幣。但是銀元和法幣的禁止,讓老百姓的錢迅速貶值。而金圓券其實際上是用來挽救法幣的失敗的,也是國民黨用來搜刮百姓手中的黃金、白銀的一種手段,卻沒想到引發了更嚴峻的通貨膨脹,導致國民政府的財政信用徹底崩塌。說到底,民國時期的貨幣就是一鍋大雜燴。相較如此不穩定不值錢的紙幣,那麼黃金就顯得更加保值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盛世白玉,亂世黃金」了。
其實黃金早在二十世紀初,就被世界各國列為本位幣,上海灘還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黃金交易市場,後來日本侵略中國也是為了掠奪大量的黃金。雖然民國政府在1935年禁止流通黃金和白銀,要求全部兌換成法幣,但是在幾千萬紙幣都買不到一斤大米的時代,誰又不知道黃金才是硬貨呢?更何況在當時,黃金也只有富人才有,平常百姓一般都是銀元。但是只要家裡有條件的,都會儲蓄上幾條黃魚,以備不時之需。
至於為什麼叫做「小黃魚」,原因就更簡單了,因為最早的黃金是製成了金磚,每塊大概在350g左右,無論是交易還是流通都是十分笨重的一件事,所以就直接改鑄成了一種扁平的長方體。其樣子十分像魚,所以就被俗稱為「黃魚」。當時黃魚被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為十兩,小黃魚為一兩。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國的計量單位和現在並不一樣,也就是一兩並不等於50g,而是相當於現在的31.25g。同理,大黃魚就約等於312.5g。
在抗戰初期,30到40枚大洋才能換一條「小黃魚」,戰爭時間越長,黃金也就越值錢。在解放之前,三根「小黃魚」也就是一百塊大洋,就能換一套北京的小型四合院。正因為黃金的價值高,所以很多人都想儲存金條,但是大黃魚太貴了,所以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小黃魚就成了最流行的金條規格。
如果按照現在的黃金價值來算的話,當時的一條大黃魚就相當於現在的10萬元左右,而一條小黃魚就相當於現在的1萬元左右。當然,這並不精確,但也能看出在那個時候能擁有一條大黃魚是多麼富有的表現了。也難怪逃難的人總喜歡帶上幾根金條,這可比幾箱子紙幣值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