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塊「袁大頭」銀圓,在民國時期能買多少東西

2020-11-27 騰訊網

我們現代社會的通用貨幣是人民幣,在古代人們的通用貨幣則是金子、銀子、銅錢等,而在短暫的民國時期,通用的則是銀元,俗稱大洋、袁大頭。1912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結束。袁世凱閃亮登場,出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當時市面上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格不一流通混亂,為了整頓幣制,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統一鑄發國幣。

1914年12月,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當時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在了銀幣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面值一圓的銀幣,重量是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6.408錢),材質是銀佔89%,銅佔10%,錫佔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由於袁大頭幣型規整,成色好、分量足,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迅速流通開來。

民國北洋軍閥時期,民間只信任袁大頭,因為它最可靠。著名話劇《茶館》中,大兵來敲詐,開口就是要袁大頭,不要鈔票。後來南京國民政府又發行了法幣,淘汰了袁大頭。但是隨著抗戰爆發,法幣迅速貶值,袁大頭又私下成為民間的主要貨幣,畢竟它很可靠,購買力即便是在通貨膨脹嚴重的民國末期,依然成色十足,不會隨便貶值。那麼在民國時期,一元大洋能夠買到多少生活用品呢?

先來看看當時人們的收入水平。《新青年》雜誌曾對各地各行各業工人的收入有詳細的統計,如無錫絲廠工人工資最大每日三角五分,上海絲廠工人最多三角六分到四角;北京麵粉廠工人每月七八元至十一二元;唐山開灤礦務局工人中,頭等氣電機匠每日一元至一元八角五分,二等氣電機匠二角五分至一元。不難看出,除去特殊技工,普通工人平均工資在十元左右,這是當時一個普遍的工資水平。

相對而言,知識分子們的工資水平要高得多。比如魯迅先生,民國初年魯迅曾擔任教育部僉事,工資60元,後來漲到220元。1926年魯迅擔任廈門大學研究教授,月薪400元後。此時的大學講師,每個月工資普遍在100元起步,在當時絕對算是高收入階層了。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由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不斷,物價並不太穩定,所以一塊銀圓的購買力也是起伏不平。

《上海工人運動史》記載:1911-1920年間,上海的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到4分錢,1銀圓可以買 30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2分到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植物油每斤7到9分錢;食鹽每斤1到2分錢。

《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類似記載:30年代的北平,1銀圓可買6斤好豬肉或者請一頓豪華「涮羊肉」;40個豬肉餃子、兩碗小米粥、外加一盤白糖,只要兩毛二分錢。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一份報紙零售只要3分錢。《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一書則提到:1929年,每塊銀圓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可以換一隻雞蛋。

當時北平的樓房,一間屋子差不多170塊現大洋(20平米),同樣面積的普通平房則更便宜,只要80塊現大洋。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攢一年多錢就可以買間屋子,而攢幾年錢就能輕鬆買個普通小院。現在的北京,一輩子也攢不出個小院。

(參考資料:《銀元時代生活史》、《上海工人運動史》得)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人們,朝著袁大頭吹一下就可以辨別真偽,原理是什麼?
    民國時期的人們,朝著袁大頭吹一下就可以辨別真偽,原理是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看故事背景是民國時期電視劇的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留心注意過這樣的一個畫面,兩人之間發生交易之後,某人接過袁大頭之後,不是立即收到自己的口袋裡,而是先檢查一下真偽。那到底是怎麼檢查呢?往往會把袁大頭先放到嘴邊吹一下,然後在放回到耳邊,看神情好像是在聽什麼聲音一樣。是的,就是通過聽聲音的方式。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民國時期的大教師有多少多少工資云云,那麼我們不妨換算一下當時民國時期的大洋等同於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工資大概多少? 現在我們有些人常常抱怨工資不夠花,的確,現今各方麵條件都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開始想要的更高,所以便感覺這不夠花那不夠花,可是真的要應付日常開銷的話,吃飽穿暖就夠了,而對普通人來說三四千塊足矣,當然這只是包括吃穿水電部分。
  • 一塊「大洋」在民國時可以買500個包子,如今可以買多少?
    想必大家都看過民國的影視劇,裡面的人不論是買東西還是做生意搞貿易,用的都是大洋,一個三口之家只需要用幾塊大洋就可以生活一個月,溫飽都不成問題,如果想買一輛好的汽車,也只要花費幾百塊大洋就可以了。由此大家內心就會發出疑問,"大洋"真的很值錢嗎?那它到底值多少錢?當時的一塊大洋可以折合成現在多少人民幣?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 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大洋的真正價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其實,想要了解關於大洋的事情,還要從大洋的起源說起。一、大洋的出現和發展大洋又叫「銀元」,最早出現在宣統元年。當時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一發行銀元。
  • 男子吃米線用「民國銀圓」抵帳 騙店主2萬餘元
    綏江警方偵破了一起利用假「銀圓」詐騙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2名。  男子吃米線用「銀圓」抵帳  9月中旬的一天,在綏江開米線店的王先生店裡,來了一個男顧客。男子吃了碗米線後,付帳時掏出來的「錢」卻把王先生看傻了。  「這是兩枚『民國銀圓』,看起來有點舊,但是價值卻大得很,一塊要值好幾十元人民幣。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之前的一塊大洋有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很多人或許以為銀元是民國時期的專屬貨幣,可實際上銀元卻是一種舶來品,而且銀元在中國流通也並非始於民國。清朝早在光緒年間就已經設計並鑄造發行了銀元,那時的銀元還非常具有中國特斯,幣面印著一條龍,所以這個時期的銀元也被稱為「龍洋」。
  • 一塊「大洋」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民國的人將其當寶
    「大洋」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式貨幣,在清王朝滅亡後,原本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錢莊、銀票等舊的貨幣系統已經崩潰,轉而代之的是更為西方式的銀幣系統和銀行系統。在1912年之後,中國的市場上流行著多種銀幣,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有北洋政府發行的袁大頭、南方通用的孫大頭、以及沿海地區使用最多的墨西哥銀幣、日本銀元等,這些銀元都被統稱為「大洋」。
  • 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
  • 民國時期一根金條,在現代等於多少人民幣?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近些年來,民國題材的電視劇紛紛上映,喜歡看電視劇的朋友們,都知道,他們會使用金條。不過很多人疑惑,民國時期一根金條,換到現在等於多少人民幣?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民國時期的金條,都是以「兩」劃分的,一兩就是現在的31.25克,還都是出自中央造幣廠。
  •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3條就能買套北京的四合院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也就是黃金,很多人都不惜拿命去博。因為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期,也只有小黃魚才能夠保值。就像電視劇《新世界》中,整個北方都解放了,唯獨北平還沒有解放,於是不少人都想拿著小黃魚跑路到南邊,金海三兄弟也不例外,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那麼就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這個小黃魚究竟值多少錢呢?
  • 這些民國的黃魚金條,在幾十年硝煙過後,能有多少價值?
    民國是一個極端混亂的時期,從大體的概念上來說,我們可以將民國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1912年到1928年存在的北洋政府時期,第二部分就是1928年到1949年存在的國民政府時期。因為是兩股完全不同勢力的原因,所以他們所使用的貨幣是有些不一樣的。
  • 民國時期一根金條,相當於現人民幣多少?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而此刻餘則成的周圍都是特務監視著,他有很多重要的話要和翠萍說,但是又無法表示。於是聰明的餘則成,把手背在後面學著公雞叫。翠平笑得花枝亂顫,她笑出了眼淚,她明白了餘則成指的是他們房子外面的雞窩那個秘密藏重要東西的地方。解放後,翠平把他和餘則成藏在雞窩裡的27根金條作為黨費全部上交,當然還有很多重要的軍事情報。
  •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文/老揚歷史說俗話說得好:「兩種東西最值錢,盛世的古董和亂世的黃金」,動亂時期,貨幣往往容易貶值,而黃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值錢,尤其是在動亂時期。想必大家平時沒少看和民國有關的電視劇,小編經常看到這種情節:在軍火交易的時候,往往用成箱的金條。金條和貨幣相比,自然是不方便攜帶,但它的價值高並且穩定,這一點是貨幣不能比的,所以民國時很多有錢人會在家裡的保險柜裡藏著金條,以備不時之需。金條其實就是指「黃魚」,這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什麼又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呢?
  •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雨果 作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在民國不同年月,購買力也有差異。若論「民國初期」,那值得說說的,就是北洋時代(1912—1927)。 「北洋時代」的「一塊大洋」有多值錢?經典民國劇《大宅門》裡,就有生動呈現:作為老北京土豪的男主角白七爺「縱驢行兇」,放任自家毛驢吃了包子鋪八籠包子,氣的包子鋪老闆哇哇大哭。
  • 當初紅軍給群眾借款400大洋,如今該還多少錢?給40萬說得過去?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黨中央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 民國時期,一根「大黃魚」究竟值多少錢?
    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紙幣是依靠國家信譽的,而到了戰亂的時候,國家信譽往往就成了最沒用的東西,尤其是在被侵略的時候,國家,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沒有了。民國就是一個戰亂時期,各國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角力,而在民國的時候,一根所謂的「大黃魚」,究竟價值多少錢呢?大黃魚,這個詞猛地一聽,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
  • 魯迅一月工資300大洋,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在近代的小說中,「大洋」作為一種流通率極高的貨幣,經常出現在各種場面,這或許也讓人感到好奇,過去的大洋,究竟值得多少錢,又相當於現在多少呢?不過因為清朝時期,幣制混亂,始終無法統一錢幣,各省均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