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2020-11-26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作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在民國不同年月,購買力也有差異。若論「民國初期」,那值得說說的,就是北洋時代(1912—1927)。

「北洋時代」的「一塊大洋」有多值錢?經典民國劇《大宅門》裡,就有生動呈現:作為老北京土豪的男主角白七爺「縱驢行兇」,放任自家毛驢吃了包子鋪八籠包子,氣的包子鋪老闆哇哇大哭。面不改色的白七爺,輕鬆一句「開眼吧小子,我這牲口就愛吃帶餡兒的」,接著甩出一塊大洋,果然叫包子鋪老闆破涕為笑:「那位爺,您這牲口什麼時候餓了就上我這兒來。」

以學者李開周的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44斤大米。對比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於145元人民幣。論其購買力,在那時更是豐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塊大洋下館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燒雞、火腿等「硬菜」。1917年時,北大新入職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頓都吃「兩碟菜一碗湯」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塊大洋。甚至北洋時期的北京,六個人去東來順涮頓火鍋,也就花一塊大洋。

所以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大宅門》裡,收了白七爺一塊大洋的包子鋪老闆,為什麼立刻樂得滿臉開花:八籠包子賣出一頓「精品套餐」的錢,擱誰不得樂?

如此購買力,也造就了許多民國名流筆下,與「大洋」有關的幸福生活。以民國歷史學家顧頡剛的話說:「那時(北洋時代)北京的生活費用真便宜」。而北洋時代的各位「大師」「文豪」們,也常妙筆生花,精緻刻畫當時衣食住行的生活趣味,叫百年後的讀者讀起來,都是滿滿民國優雅風情撲面。

再參考一下他們的工資,就更能體會在民國初期用大洋,是怎樣的「幸福」:民國的正教授,月薪三百到四百大洋,普通教授月薪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報館的名家主筆們,月薪也在二百大洋左右,1918年初出茅廬的茅盾出版一本暢銷書,稿費四百塊大洋起。1917年入職的胡適,拿著到手的每月二百八十塊大洋,激動的給家裡寫信報喜:「適初入大學便得此數,不為不多矣。」

而日常消費呢?除了吃飯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間房且黃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塊大洋。就算是買房,1925年在北京西直門大街買一套有四十間房,且「帶電燈、電話、花房、車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相當於大學正教授最多十八個月的薪水。對於北洋時代的精英們來說,就算不賺外快只吃「死工資」,這大洋,也是躺著花都花不完。

如此「躺著花都花不完」的幸福生活,也變成了多少「民國劇」裡的風花雪月,更叫多少票友們熱情憧憬:這民國的風情生活,真是這麼「工資高物價低」?別忙,瞅瞅其他各階層的收益。

就比如同為教師,比起高工資的大學老師們來,佔北洋教師數量百分之九十的小學教師們,又有多「富裕」?學者裴毅然考證,在北洋時代教育發達的河北省,小學教師「法定最低月薪」是十六塊大洋,實際大多四五塊大洋。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等東南省份,小學教師月薪七、八塊大洋都是常事,還常被政府拖欠。這鮮明對比,也就造成了咄咄怪事:一邊是「大師」雲集,另一邊是文盲遍地,中國的文盲率,長期保持在80%的「高水平」。

教師收入都如此懸殊,那麼其他行業呢?一位新中國戰功赫赫的元帥,就曾在回憶錄裡寫下辛酸的一幕:1917年,16歲的他在河北阜平縣一家小店裡,當了一年學徒工。年尾拿到了三塊大洋。當時的他十分高興,因為「我從來沒有拿到過這麼些錢」。小學徒工辛苦一年,也就能掙出年輕教授們十天的飯錢。

那工人們呢?就以北洋時代工人裡「高收入」的北京鐵路工人來說,以民國《交通史路政編》的統計,北洋時代北京鐵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資,約為127塊大洋。而1918年清華教員狄登麥調查:當時北京城的五口之家,每年的最低生活費是100塊大洋。這「年薪」,真不富裕。

而放在北洋時代作為「冒險家樂園」的上海呢?對於上海工人們來說,這「不富裕」恐怕都是奢求:以《上海市政府公報》的統計,上海工人的工資,多在10至25塊大洋左右,開支卻大得多,租房等開支都各種貴。比如工人租的「上等住屋」,都是四五家合租一套,四五口人擠一屋,衛生條件「汙水垢物……狼藉滿地」。這還是「上等」的。

如此環境,怎能不疾病叢生?可看一次門診就要花一塊大洋,急診要十塊大洋。大多數時候生病,工人都是硬扛。以當時「社會局」的調查:當時上海的公認家庭,三分之二都是入不敷出。每個工人家庭每年的藥費開支,只有不到兩塊大洋。一塊大洋對於他們來說,有時真能救命。

而要論更艱難的,莫過於那個時代人口佔大多數的農民們。

就以河南的佃農們來說,北洋時代的河南,每畝地的地租在三塊大洋至十二塊大洋之間。放在「大學工資」裡,這錢不算啥。可對於佃農們來說,這卻是筆沉重負擔。而且當時河南流行「死分收」,就是別管收成如何,租金必須要提前交。苦佃農們辛苦一年,基本就剩不下什麼錢。那就外出打零工?當時各地的農村僱工,工錢最多就是每天一角大洋,比起城市產業工人來,都是差距巨大。

當然,對於北洋時代的各位當權者,那些常在文學作品裡「開明」「愛國」的「大帥」們來說。一塊大洋當然不算什麼錢。以曹汝霖《民初外交回憶》記載,當時北洋政府每月開支兩千萬元,但月收入只有1200萬元。除了拉饑荒,還拼命擴充軍費:一九一九年的民國軍費,就高達二點一七億大洋——主要是老百姓買單。

所以,就是在號稱「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北洋時代,「大帥」們的橫徵暴斂也從沒停:江蘇的田賦七年增長一倍,附加稅增加五倍。河南的捐稅多達五十四種,田賦從1920年起開始「預徵」,每年都把後幾年的田賦一併徵完。吳佩孚還在河南強制種鴉片,每畝收稅八塊大洋。那正處於「春天」的民族工商業呢?單是天津曾經發達的麵粉業,就在北洋重稅下大半倒閉。上海菸酒總會還算了筆帳:一壇燒酒從上海運到北京,一路要收三倍的附加稅。一擔菸絲從福建運到浙江,就要被壓榨三十多元捐稅。這「春天」有多繁華?可以想。

當然,在這「春天」裡,民國「名流」們的財也不少發,1920年旱災,直系軍閥曹錕親手摟走了300萬大洋的救災款。軍閥趙倜禍害河南八年,摟走的錢款就有四千多萬大洋。對於他們來講,一塊大洋雖然不算多少錢,但也絕不會輕易花到老百姓頭上——北洋時代以城市汙穢著稱,要改善城市環境,平均給每個老百姓每年花一塊五毛大洋就可以。可實際上,這麼一筆「小錢」,北洋政府都捏著荷包——民國各城市的公共衛生開支,最多只佔政府開支的百分之七,均攤到每個市民身上,竟不到一元錢。

民國「無年不疫」的慘狀,就來自這節儉。

以這個意義說,軍閥們看不上眼,「大師」們「當小錢」的一塊大洋,對於民國絕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實在是一筆無比重要的錢。看懂這筆錢的價值,也就看懂了那個落後挨打的時代裡,多少值得深思的,繁華與苦難下的民生。

相關焦點

  • 一塊「大洋」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民國的人將其當寶
    「大洋」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式貨幣,在清王朝滅亡後,原本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錢莊、銀票等舊的貨幣系統已經崩潰,轉而代之的是更為西方式的銀幣系統和銀行系統。在1912年之後,中國的市場上流行著多種銀幣,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有北洋政府發行的袁大頭、南方通用的孫大頭、以及沿海地區使用最多的墨西哥銀幣、日本銀元等,這些銀元都被統稱為「大洋」。
  • 魯迅一月工資300大洋,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在近代的小說中,「大洋」作為一種流通率極高的貨幣,經常出現在各種場面,這或許也讓人感到好奇,過去的大洋,究竟值得多少錢,又相當於現在多少呢? 大洋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平常的銀元,而它鑄造成圓片的形式,來自於外國,明朝期間,西班牙人在美洲菲律賓等殖民地開採出大量的銀礦,從而鑄造成銀片,隨著貿易而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上印有西班牙皇室徽章的鷹,加上他們被視為洋人,因此民間將這種錢幣稱之為「鷹洋」或者是「大洋」。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民國時期的大教師有多少多少工資云云,那麼我們不妨換算一下當時民國時期的大洋等同於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工資大概多少? 現在我們有些人常常抱怨工資不夠花,的確,現今各方麵條件都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開始想要的更高,所以便感覺這不夠花那不夠花,可是真的要應付日常開銷的話,吃飽穿暖就夠了,而對普通人來說三四千塊足矣,當然這只是包括吃穿水電部分。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
  • 一塊「大洋」在民國時可以買500個包子,如今可以買多少?
    現如今我們買一個普通的電視機大概要花費幾千元,這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相當於一個人好幾年的工資了。很多人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看到裡面的主人公吃完飯後,隨意從袖子裡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隨後揚長而去,而小二則會收下銀子,用牙齒咬一咬,再用手擦一擦,開開心心地收拾起碗筷。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這一幕,不過歡樂之餘,也會有許多疑問,比如過去的一兩銀子究竟值多少錢?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 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大洋的真正價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其實,想要了解關於大洋的事情,還要從大洋的起源說起。一、大洋的出現和發展大洋又叫「銀元」,最早出現在宣統元年。當時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一發行銀元。
  • 民國時期的一根金條,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你未必猜得出來!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所謂「盛世收藏,亂世黃金」,說的就是在亂世中黃金是最保值的物品,是硬通貨。看到這裡咱們或許要問,民國時期的一根金條到底能值多少錢呢?「大黃魚」、「小黃魚」的叫法是率先從上海叫開的。當時的上海人,多是要用金條來壓箱底的,意思是買回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 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經辦此事的銷錢官依金代銀鋌成例,製成每重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給世祖忽必烈。當時所鑄元寶形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揚州元寶」在後世多有出土,一般長約14.5釐米,厚3釐米。背部鐫有「元寶」陰文大字。清朝的金元寶,一個金元寶等於現30萬元人民幣。
  • 魯迅說他每月工資300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1912年,他在蔡元培的邀請下,擔任民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當時的月薪是60塊大洋。後來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長,薪水也是水漲船高。據魯迅在他的日記裡坦言,除了一開始工資不夠用之外,到1926年時他的工資已經達到了300多塊大洋,不但足夠他個人開銷,還有富餘補貼家用。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溥儀被迫退位,袁世凱每年都給他400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1912年2月12日,溥儀被迫退位,退位之後袁世凱每年都會給他400萬大洋當做生活費,400萬可不是小數目,那麼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溥儀一生都極其的坎坷,3歲時被選為皇帝,7歲時被迫退位,清朝滅亡,他也理所當然的被稱為了末代皇帝。
  • 魯迅月薪僅350塊,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這才是真正的土豪
    1909年學成歸來,擔任生理學和化學教員,民國建立後,更是擔任了教育部第一科科長,那麼他的工資是多少呢?相信很少人會關注這個問題。 魯迅如果換到現在,也是一名海歸,待遇比一般人會高得多。根據歷史記載,魯迅的收入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工資,一個是稿費,加起來每月有350塊大洋。
  • 民國時期,一根「大黃魚」究竟值多少錢?
    民國就是一個戰亂時期,各國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角力,而在民國的時候,一根所謂的「大黃魚」,究竟價值多少錢呢?大黃魚,這個詞猛地一聽,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其實這所謂的「大黃魚」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金條,除了「大黃魚」,還有「小黃魚」,小的一根是一兩金子,大的是十兩金子。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1912年進入了民國時期之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於1914年開始鑄造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這一時期的銀元也因此被稱為「袁大頭」。這些有著不一樣稱呼的銀元,在那個時代實際上擁有同等價值,具有一樣的購買力。
  • 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塊「袁大頭」銀圓,在民國時期能買多少東西
    我們現代社會的通用貨幣是人民幣,在古代人們的通用貨幣則是金子、銀子、銅錢等,而在短暫的民國時期,通用的則是銀元,俗稱大洋、袁大頭。1912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結束。袁世凱閃亮登場,出任北洋政府大總統。
  •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文/老揚歷史說俗話說得好:「兩種東西最值錢,盛世的古董和亂世的黃金」,動亂時期,貨幣往往容易貶值,而黃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值錢,尤其是在動亂時期。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其實「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區別僅在重量不同,大黃魚10兩一根,小黃魚1兩一根。本來只有「大黃魚」,是通行的規格,往往被有錢人兌換;但很多普通百姓也想購買黃金啊,如果每個人都能買得起「大黃魚」,黃金也就不值錢了,考慮到這一點,很多商家造了一兩重的小金條,就是「小黃魚」。
  • 《新世界》:大哥金海46根金條,放今天值多少錢?
    這46根黃金得多少錢呀,看的我都肉疼,下面就給大家算上一算。俗語稱: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民國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只有這黃金和白銀才是硬通貨,所以,像金海這樣才會不遺餘力去找金條子。
  • 湖北老農翻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現在應還多少錢
    當然有現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最先緬懷的是曾經的先輩。「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在這個過程中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新中國。不過在緬懷他們的同時,我們也要記住這樣一群人。戰爭年代為了共同生活的民族和國家,無償獻出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 民國時期的一條「小黃魚」值多少錢?3條就能買套北京的四合院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也就是黃金,很多人都不惜拿命去博。因為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期,也只有小黃魚才能夠保值。就像電視劇《新世界》中,整個北方都解放了,唯獨北平還沒有解放,於是不少人都想拿著小黃魚跑路到南邊,金海三兄弟也不例外,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那麼就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這個小黃魚究竟值多少錢呢?
  •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看過民國電視劇的人,一定對於多方勢力共同認可的黃金印象深刻。無論是漢奸、特務,還是軍閥、土匪,黃條,也就是俗稱小黃魚,一直他們最認可貨貨幣。理由自然也不難理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軍閥混戰的民國,黃金自然是最保值,也是購買力最為堅挺的硬通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