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2020-12-04 史海觀復

俗話說"財不露白",越有錢的人越低調,或許走在路上在你邊上的就是一個億萬富翁,而你卻絲毫也察覺不到。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

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之前的一塊大洋有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大洋"的發展史

提到一件物品的價值,不得不先聊一聊它的發展史。大洋也就是銀元一直都在中國的貨幣流通領域裡佔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那時候還是用碎銀作為貨幣在進行流通,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個很苛刻的問題,那就是稱量碎銀常常存在誤差,而這種誤差最明顯的體現之處就是在發工資時,不夠精確平等的薪資往往會引起不小的爭議

清朝末年的上海是我國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很多的船滿載貨物都會停靠在上海的港口,由工人人工背下輪船,放進倉庫,在轉向內陸城市。因此,很多的壯漢都靠賣力氣養家餬口,但是每月發工資時碎銀的不公平問題都很讓老闆苦惱,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上海富商王永盛和鬱深盛等人便決定自鑄銀餅

從此,大洋便誕生了,製作大洋的富商們規定,每一塊大洋價值五兩白銀,而在市面上見到的錢幣就多為鹹豐六年所制。之後到了光緒年間,大洋開始投入大量使用,上面印有一條大龍,因此大洋又被稱為"龍洋"

後來就到了大洋真正風靡的時刻,那就是民國初年,大洋上先後鑄造印著孫中山和袁世凱的側臉頭像,一個是小頭一個是大頭,因此大洋又被民間稱作一個是"孫小頭"一個是"袁大頭"。

1935年之前,中國的貨幣流通單位還是銀兩為主的計量方式,再輔之以大洋的存在。1933年4月,國民政府提出了"非兩改元"之後,銀兩開始慢慢退出了在貨幣流通單位裡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舞臺,代表著銀元的大洋就走上了舞臺。而銀幣的鑄造權也不再是那些富商們,鑄造權都收回了中央,地方省的大洋鑄造也都大大的減少了。

只是大洋的使用實在是不方便,比如100個大洋就絕對不可能隨身攜帶,因為它太重了,足足有七十三兩,提到大的交易還是會使用錢莊的"莊票"。但是就在中國剛剛廢除銀兩制度改成銀元制度之後,先進的金融世界又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1931年之後,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家相繼放棄了金本的位制,進而選用了紙幣,實行了輕度的貨幣貶值,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刺激國內的生產和消費。同時美國的又把魔抓伸向了中國。

美國為了增加自己的白銀儲備,大幅度的提高了白銀的價格,從而大量收購白銀,因為中國的銀元又比白銀收購的價格低得多,於是美國將中國的銀元大幅度的引入了自己的國家,中國的銀元被當作白銀收購進了美國,而國內就出現了貨幣奇缺的現象,中國貨幣流通領域突如其來的漏洞在僅僅兩年時間裡就流出了三億多枚的銀元。

危機四伏的大洋突然緊缺讓當時的中國政府不得不緊急想辦法來避免經濟的全面崩潰,於是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宣布逝世法幣政策,實施紙幣政策。因此,後來的大洋再次出現就是以收藏品的身份了,而不再是貨幣,大洋作為貨幣的時代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等價

幾經波折的大洋使用史,那麼在先前最流行使用大洋的時代,一塊大洋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由於沒有具體的換算公式,物物等價將成為我們衡量價值的方式。民國時期大洋正是當頭大熱,但是民國又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因此不同地方的物價自然會因為不同地方的局勢而有所不同,但雖然是這樣,作為貨幣也依然會有一個平衡點。

一塊大洋可不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塊錢硬幣那樣的價值,當時的一塊大洋都是和至少一千文錢等值的,而一個包子在先前是兩文錢一個,所以稍微計算一下也就是說,一塊大洋可以買至少五百個包子,夠一個人吃一百多天的早飯,因此只要一個人身上有一塊大洋,單買包子,他都可以生存好幾十天。由此可見一塊大洋在民國正紅的年代,還是很值錢的,畢竟一輛小汽車也只要幾百個這樣的大洋。

時代在變化,貨幣也在變化,以前的大洋如此值錢,可以憑藉小小的身材買到這麼多的東西,現在的一元錢卻還要兩個才可以買得到一個鮮肉大包,甚至在現在大學生上小學的時候,一個肉包才只要一塊錢。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一個包子這樣小成本的東西就將自己的身價翻了一倍,可見是錢越來越不值錢,物價越來越高了

"袁大頭"

但是錢幣卻仍然也是歷史最佳的見證者,就拿大洋中最有名的"袁大頭"來說,它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者。現在的"袁大頭"是貨幣收藏界裡的銀元之寶的存在,因為它是我國近代硬幣中流傳最廣又是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

不僅是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更是放映了中國近代的歷史和金融的興衰與滄桑,"袁大頭"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不僅能夠保值還可以升值。雖然當時的數量很多,但是現在散落民間的"袁大頭"已經數量相當有限了,所以升值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在先前大洋風靡的時代,誰又能想到一百多年之後,他們用來置換物品的貨幣大洋,竟也可以成為收藏家的收藏品,成為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品。大洋先前的價值是五百多個包子,到現在也是值五百個包子,只不過是貴包子了啊!大約就在八百塊左右吧,也是"小身材,大力量"了!

文/文史旺旺

相關焦點

  • 魯迅一月工資300大洋,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在近代的小說中,「大洋」作為一種流通率極高的貨幣,經常出現在各種場面,這或許也讓人感到好奇,過去的大洋,究竟值得多少錢,又相當於現在多少呢? 大洋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平常的銀元,而它鑄造成圓片的形式,來自於外國,明朝期間,西班牙人在美洲菲律賓等殖民地開採出大量的銀礦,從而鑄造成銀片,隨著貿易而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上印有西班牙皇室徽章的鷹,加上他們被視為洋人,因此民間將這種錢幣稱之為「鷹洋」或者是「大洋」。
  •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對比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於145元人民幣。論其購買力,在那時更是豐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塊大洋下館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燒雞、火腿等「硬菜」。1917年時,北大新入職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頓都吃「兩碟菜一碗湯」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塊大洋。甚至北洋時期的北京,六個人去東來順涮頓火鍋,也就花一塊大洋。
  • 一塊「大洋」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民國的人將其當寶
    那麼銀元作為一種比較通用的貨幣,折合到今天來說是多少錢呢?答案說了你可能不信。500-1000元人民幣。 但是如果以不動產價格來看,那結果截然不同,比如魯迅和兄弟周作人合資在北京花3500塊銀元就買下了一處四合院,而當今同樣的地段,即便是同樣面積的商品房,稅前價格也在6000萬上下,這樣一來一塊銀元又相當於上萬人民幣了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民國時期的大教師有多少多少工資云云,那麼我們不妨換算一下當時民國時期的大洋等同於現在多少錢 民國一塊大洋大概多少錢? 現在人們常說魯迅先生當時是年薪過百萬的高薪人士,的確在當時普遍只有兩三塊大洋的時代,像魯迅先生這樣一個月350塊大洋的確可以稱得上年薪百萬了,當時像魯迅先生這樣一個月收入能有幾十塊大洋的人,這日子絕對是過得很好的。 那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通常是多少呢?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溥儀被迫退位,袁世凱每年都給他400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1912年2月12日,溥儀被迫退位,退位之後袁世凱每年都會給他400萬大洋當做生活費,400萬可不是小數目,那麼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溥儀一生都極其的坎坷,3歲時被選為皇帝,7歲時被迫退位,清朝滅亡,他也理所當然的被稱為了末代皇帝。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 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大洋的真正價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其實,想要了解關於大洋的事情,還要從大洋的起源說起。一、大洋的出現和發展大洋又叫「銀元」,最早出現在宣統元年。當時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一發行銀元。
  • 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清朝的金元寶,一個金元寶等於現30萬元人民幣。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清朝金元寶的含金量大概有100兩,所以一個金元寶=30萬人民幣。一塊壹元的大洋等於七錢二分白銀。相當是銀一兩。有的人說相當現在700多元。那時候有100塊大洋就算中產階級了。魯迅在北京買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現在的北京一套四合院要上億了。民國初期,三塊大洋可以買一頭耕牛。1946年末,上海外灘中央造幣廠加鑄的金條。鑄成後,即陸續交中央銀行空運到各地備用,以供民眾兌換。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這麼一對比,當年魯迅所花的800塊銀元,可以換成多少人民幣?那1塊銀元怎麼也得相當於12.5萬人民幣了。不過,房價畢竟太過特殊,很難作為一個衡量銀元價值的參照物。倘若換到現在的話,一個人一天支持兩頓飯,每一頓是20塊人民幣的話,75頓就是1500塊人民幣。這樣一對比,那麼陳存仁手中那2塊銀元就相當於1500塊人民幣,1塊銀元也就大致相當於750塊人民幣。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當中還寫到了另一件事,也就是陳家綢緞鋪的工作人員的工資。
  • 一塊「大洋」在民國時可以買500個包子,如今可以買多少?
    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銀子上沒標價格,怎麼知道夠不夠飯菜的價錢呢?圖片:掏出一錠銀子劇照我們先不解釋銀子的價值,今天的主人公是"銀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財不露白"這個成語,意思是錢財不能隨便給其他人看,一般來說,越是有錢的大佬越不會表現得自己很有錢,因為這些人怕別人覬覦他們的財產,而成語中的"白"指的就是"銀元",在過去那個年代,人們把銀元稱之為"大洋"。
  • 魯迅月工資300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說出來嚇你一跳!
    魯迅月工資300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說出來嚇你一跳! 大洋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平常的銀元,而它鑄造成圓片的形式,來自於外國,明朝期間,西班牙人在美洲菲律賓等殖民地開採出大量的銀礦,從而鑄造成銀片,隨著貿易而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上印有西班牙皇室徽章的鷹,加上他們被視為洋人,因此民間將這種錢幣稱之為「鷹洋」或者是「大洋」。
  • 魯迅一月工資350塊大洋,是現在多少人民幣?看完臉都綠了!
    魯迅在大學任教師的時候,當時的工資每月是350塊大洋,如果放到現在來看的話,是什麼水平呢?在那個年代,一塊大洋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如果能在大街上撿到一枚,足以讓全家人興奮好幾天,為什麼這麼說呢?
  • 湖北老農翻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現在應還多少錢
    當然有現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最先緬懷的是曾經的先輩。「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在這個過程中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新中國。不過在緬懷他們的同時,我們也要記住這樣一群人。戰爭年代為了共同生活的民族和國家,無償獻出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 2000年的1萬元人民幣,現在相當於多少錢
    2000年的1萬元人民幣,現在相當於多少錢? 儘管在2000年開始,已經有很多家庭擁有10,000元人民幣的存款,但是要存下這10,000人民幣並不容易。 2000年,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僅不到八千元元,折算後的月工資僅為623元。一個人節儉省錢大約需要3年,一個家庭要存1萬元需要近2年。 2019年,城鎮居民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工資為53064元,月平均4422元。
  • 魯迅月薪僅350塊,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這才是真正的土豪
    1909年學成歸來,擔任生理學和化學教員,民國建立後,更是擔任了教育部第一科科長,那麼他的工資是多少呢?相信很少人會關注這個問題。 魯迅如果換到現在,也是一名海歸,待遇比一般人會高得多。根據歷史記載,魯迅的收入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工資,一個是稿費,加起來每月有350塊大洋。
  • 魯迅每月工資350塊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據魯迅回憶說,當年他棄醫從文,本就抱著要給國人治療精神層面的病的目標,所以魯迅在教育部任職的同時一心多用,為了讓更多的國人的精神得到及時的救治和醫療,先後在外承接超過八家學校的教學工作、還承接大量翻譯編輯寫作投稿等能夠喚醒更多國人的工作,所以魯迅一個月收入基本可以達到350塊大洋
  • 魯迅說他每月工資300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1912年,他在蔡元培的邀請下,擔任民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當時的月薪是60塊大洋。後來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長,薪水也是水漲船高。據魯迅在他的日記裡坦言,除了一開始工資不夠用之外,到1926年時他的工資已經達到了300多塊大洋,不但足夠他個人開銷,還有富餘補貼家用。
  • 湖北農民拿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現在應給多少錢
    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段動蕩不安的年代裡面,又有多少這般品格高潔之人呢。槍枝彈藥尚可用刀槍劍戟來代替,可是果腹之物如何解決呢? 正當紅一軍感到為難之時,根據地附近的百姓們伸出了援手。老百姓們拿出了家中的糧食和錢財,只為讓紅一軍渡過難關,勇往直前。但是,紅軍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是他們一貫的行事作風,縱然老百姓們如此慷慨解囊,紅一軍也不會做白拿的事情。
  • 一農民拿出紅軍欠條,85年前資助400大洋,如今政府兌付多少?
    曾經有一個湖北省的農民,他拿著紅軍時期寫下的欠條找到政府人員,這是85年前寫下的東西,當時他們一家人借出400塊大洋,支援給革命組織進行戰鬥。如今政府部門應該兌付多少錢給這個農民呢?拿出這個欠條的農民名叫楊明榮,他的祖父名叫楊長銀,曾經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他在1930年的時候,為了資助紅軍隊伍,把家裡所有的大洋全部拿出來,而且還找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最後將400塊大洋全部借給紅軍戰士。
  • 湖北老農翻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現在應還多少錢
    現代社會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和平美好的生活,全都是因為在多年以前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們或付出了金錢、汗水,甚至獻出了自己的性命,才換來了現在的美好生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那個時候,中國外憂內患極為嚴重,各種裝備、資金都呈現出左支右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