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黨中央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紅軍勝利後,各種問題也不斷襲來,特別是關於士兵武器還有糧食短缺的問題,讓部隊領導充滿了無奈和煩惱。那麼當時的紅軍那麼缺糧食和彈藥,他們又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靠咱老百姓。紅軍無論走到哪,當地的百姓見到紅軍有困難,都會選擇借糧食給紅軍。
不僅僅是糧食,有的時候還會借錢給紅軍,紅軍不會隨便拿老百姓的東西,那自然就會有借條了。寫借條就是為了能夠讓紅軍有償還的時刻。不過因為在戰場上的意外情況太多了,就算有借條也不一定能夠還得上,畢竟有的經手人犧牲了。那麼抗戰結束七十年過去了,在2015年,就有一位湖北農民楊明容拿出了當時紅軍的借條。
借條上面顯示紅軍向他們家借款四百大洋,這款借條上有著詳細的借款原因和借款人的名字,還有錢的數額。這位農民說,這張欠條是他的爺爺遺存下來的,經過專家鑑定,這張借條是真品,當地政府決定把錢還給這位農民兄弟。紅軍長徵的時候,大洋一般是指的「袁大頭」,是民國時期發行的一種銀幣,當時的面值為1元。
但是,那時的「1元」也就是一個「袁大頭」能夠購買500個包子,按照現在能買500個包子算的話,一塊大洋怎麼得也值人民幣一千多元了。按照這種比列折合下來,當時四百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四十萬元了。由於大洋本身屬於一種銀幣,在收藏市場,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民國九年和民國十年鑄造的,一個袁大頭一般在700-720之間,民國八年的市存量少,市價約1800元左右。
湖北農民楊明容能得到40萬也算沒轍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