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科技人物研究分會場報告梳理

2020-11-26 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科技人物研究分會場報告梳理

 

①專委會理事長張藜教授作工作匯報。


 

②專委會理事長張藜教授(右)向專委會副理事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劍(左)頒發聘書。


 

③王新博士作報告。

 


 

④會議交流現場。

■陳麗娟

科技人物研究正在成為科技史研究領域的新熱點,一方面拓寬了科技史研究的領域,另一方面也豐富了科技史研究的方法。隨著相對穩定的研究者群體的形成及相關學術交流需求的增多,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於去年年底正式成立了科技人物研究專業委員會。在今年10月27日至28日於清華大學召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年會上,科技人物研究分會場共有國內外48位學者與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對專委會成立一年來開展的工作和會員們取得的新成績進行了展示。

分會場的活動集中於27日上午和28日下午。活動期間還召集了科技人物專委會會員會議,向專委會理事們頒發了聘書,並由專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張藜向大家作了工作報告。張藜總結匯報了近一年來的科技人物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和新成果,主要包括:(1)中國科學家研究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式成立;(2)由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繼續推進,相關資料的研究整理工作也在進行中,科學家傳記系列已出版至120冊;(3)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主辦、以青少年觀眾為定位的「恰同學少年——中國科學家成長足跡展」將於今年底在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展出;(4)專門為兒童定製、由科技史學者與畫家共同嘗試、高度原創性的中國科學家故事繪本《共和國的脊梁》共八冊,正在創作過程中,將於2019年國慶七十周年之際問世,藉以宣傳科技人物,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在報告中,張藜鼓勵大家在做好學術研究工作的同時,注重把個人的研究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挖掘科學史、科技人物研究的現實意義,把學術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展並推廣出去,使之服務於社會,立足於講述中國現代科學真實的故事、講述科學家真實的故事,藉以傳播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以及什麼是中國科學家應該具有的品質。

本分會場共收到18篇論文。在論文宣讀與交流環節,共有14位論文作者作了分會場報告,1位作者受邀作了大會報告。為便於交流,會務組將分會場報告分為四個單元對報告一一概述,以供大家參考、討論。

1.科技人物群體研究

本單元由教授張藜主持,包括5個報告:

《中國科學社特殊社員研究》(報告人:張劍,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以學術交流促進學術進步的學術社團,其組成主體、對社務及學術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是普通會員。同時,為尋求社務擴展、擴大社團的社會影響及獎勵學術成就突出的社員,學術社團往往也會有其他類別會員的設置與徵求。中國科學社作為近代中國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學術社團,其成員除普通社員與仲社員外,還有一些特殊社員,包括永久社員、特社員、贊助社員與名譽社員,不同類別的特殊社員群體在中國科學社中擔當著不同社會角色,因此對社務的發展有不同影響。

《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農學家群體的初步研究》(報告人:夏如兵,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副教授):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是近代中國農業教學、科研和推廣的重鎮。通過廣泛延攬國內外農學人才,中大農學院會集了一批優秀的農學家,創立起國內領先乃至國際一流的農學學科,在近代農業史上影響深遠。報告將中大農學院的主體——農學家作為一個整體,著重分析這一群體形成的過程、結構和總體特徵。在劇烈變革的時代,中央大學歷經南京高等師範、國立東南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三個階段的變遷,中大農學家群體的形成也相應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群體結構上,構成這一群體的核心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他們多在國內接受本科教育,95%以上有國外留學經歷,近半數在美國獲得最高學歷。作為學科最為齊備的農學研究中心,中大的農學家群體學科構成廣泛,幾乎涵蓋了農學的各個學科,形成了突出的學術優勢。與其他知識分子群體相比,中大農學家群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呈現出獨特個性。他們是近代農業科學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學風樸實,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土意識,既與國際學術界緊密對接,同時注重紮根於中國農業生產實際,服務農村社會。他們在科研和教育、推廣的實踐中,充分展現出以農救國的愛國精神和獻身學術的專業精神。

《謝家榮與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選舉》(報告人:張立生,自然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謝家榮作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參與了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選舉的全過程——從決定設立院士制度到最終選出院士。1947年4月5日,謝家榮當選第一次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委員,是數理組當選籌備委員會的5人之一。他參加了第一次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第二、第三、第四次會議。1947年5月9日,在因公出差而沒有參加的第一次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謝家榮被推舉為負責擬提各科目院士候選人名單的評議員,與翁文灝一起負責推舉地質和自然地理科目候選人。1947年6月10日,在第一次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他和翁文灝一起推舉的地質組具備院士資格的候選人有14個,名單為:翁文灝、朱家驊、章鴻釗、李四光、楊鍾健、斯行健、謝家榮、黃汲清、孫雲鑄、尹贊勳、孟憲民、王竹泉、孫健初、南延宗。1947年10月15日至17日舉行的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二屆第四次年會正式確定並於1947年11月15日正式發布的院士候選人名單中地質組的候選人是(按姓氏筆畫為序):尹贊勳、王竹泉、朱家驊、李四光、李善邦、孟憲民、俞建章、孫雲鑄、翁文灝、黃汲清、楊鍾健、謝家榮。1948年3月25日投票選舉並於同年4月1日公告的地質組院士正式當選人(以得票數為序)為:李四光、翁文灝、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黃汲清。

《從收支明細表看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的經濟生活——以黃葆同和馮之榴夫婦為例》(報告人:王新,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我國著名高分子化學領域專家黃葆同先生(1921~2005,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其夫人馮之榴女士(1921~2015,高分子物理學家)早年留學美國,1955年兩人回國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基於對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存有的兩位科學家的檔案、日記、手稿和回憶錄等一手資料的爬梳,梳理出了他們自1955年回國後至1960年的活動軌跡和生活狀況,特別是詳細整理出了他們這一時間段的家庭月度收支明細表。以此為基礎,分析了他們的工資水平、家庭收入來源構成和歷年變化、具體支出構成和變化、回國前後的收支對比等內容,還原了共和國初期科學家們的實際經濟生活狀況。與此同時,報告還結合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經濟和工資制度,以及知識分子政策等背景信息,探討了新興國家政權對待科學家這一特殊階層經濟待遇的態度及其變化。

《傳承、創新、發展——三代科技人的錢塘治江故事》(報告人:李海靜,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錢塘江河口江寬水淺,潮湧兇猛,主槽擺動頻繁,早有興修海塘防禦海潮、築堤圍塗的歷史。自唐至清末,修築海塘防禦潮災,保護兩岸民生,成為地方乃至國家的重點工程。民國時期,多位水利專家提出治江設想和規劃方案,但因對河流特性研究不足,加之戰爭、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治江工程收效甚微。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錢塘江河口的治理,多次組織國內外專家對錢塘江河口進行勘察診斷,提出多個治理規劃方案。錢塘江治理規劃方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調整,歷經以戴澤蘅、韓曾萃、潘存鴻為代表的三代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至本世紀初,錢塘江河口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三代治江人在傳承、創新、發展中實現了錢塘江治理工程防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的三豐收,初步實現了「人水和諧」的治水目標。報告將著重介紹三代治江人的錢塘江治江故事,探究工程建設、技術創新與代際傳承之間的關係。

2.專業領域科技人物研究(物理、化學、地學)

本單元由科技人物研究專委會副理事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劍主持,包括4個報告。

《錢學森在情報學上的一個理論及其實踐與遭遇》(報告人:李月白,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錢學森在美國期間曾經收集過9冊關於核武器的剪報,這一行為與其晚年提出的情報學理論——「知識的激活」之間有緊密的聯繫。通過深入分析9冊剪報與錢學森情報學理論的相關性和相似性,認為收集9冊剪報的行為是錢學森情報學思想的早期實踐,也是其愛國思想的重要體現。

《家國情懷:錢三強「原子夢」的精神支撐》(報告人:楊延霞,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博士後):論文首先對「家國情懷」進行了界定,認為這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力量,並從錢三強的人生重要轉折點入手,分析他在人生每個重要節點上對「家」和「國」的選擇,以錢三強的紀實性經歷進行了大量的文獻考證和分析,詮釋了他「原子夢」的精神支撐。最後提出,影響錢三強家國情懷的因素主要是來自家庭尤其是父親的言傳身教,來自自身的責任感和民族感,以及他對當時中國現實國情的認知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促成了這份精神力量,指引支撐他從專業選擇、人生道路選擇上,執著於原子事業,為了心愛的祖國繁榮昌盛終生不懈前行。

《氣象學家謝義炳學術成長探索》(報告人:陳正洪,中國氣象局氣象幹部培訓學院副教授):謝義炳院士為中國氣象現代化和世界氣象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培養氣象領域院士最多的氣象學家,對其進行專門的學術成長採集和學術傳記研究非常重要和迫切。謝義炳不僅影響了同時代人的氣象科學研究,在教育方面成就很大,也影響了以後相當長時期的氣象科學研究方向與學術活動。他1950年回國為創立中國氣象學派,使中國的氣象研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終生不懈的努力。學術研究領域包括災害性天氣、氣候、冷渦、切變線、東亞急流與鋒區、暴雨、颱風、東亞季風、大氣環流等。理論貢獻包括正壓、斜壓不穩定、大氣環流的指數循環與振動、溼空氣動力學等。為做好謝義炳院士的學術採集和學術成長研究,在其家人幫助下,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全面搜集了謝義炳生前史料,包括照片、信函、工作筆記、親屬記錄、學術報告、學術著作、國際影響等。對採集到的影像資料、筆記、信件、照片、論文手稿等,研究團隊進行了電子化,便於後續研究方便。

《對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1973年和1981年兩次訪華的歷史研究》(報告人:陳功東,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兩次獨享諾貝爾獎不同獎項:由於對化學鍵的本質的研究和應用獲得1954年化學獎,由於對戰後反核和平運動的貢獻獲得1962年和平獎。1973年,鮑林夫婦應中國科協副主席吳有訓邀請訪華,走訪廣州、上海、北京多處高校院所;1981年,鮑林夫婦再次訪問中國,參加首屆國際人類營養學會議。盧嘉錫、唐有祺兩位中科院院士曾經是鮑林在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的助手或學生,在這兩次訪華期間都與鮑林重逢了。報告根據鮑林的個人檔案及其他史料,梳理並研究了其兩次訪華的詳細歷程。研究表明,20世紀70年代之後鮑林的研究重心已經轉移到正分子醫學和維生素C療法,就職機構也已不在加州理工學院,其兩次訪華都體現了對該研究領域的興趣,而化學鍵的話題則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呈現。繼尼克森總統1972年歷史性訪華後,1973年包括鮑林夫婦和美國化學會代表團在內,多批美國政府和民間人士來華訪問,對中美關係的正常化起了重要推動作用。1981年訪華發生在中美建交之後,鮑林夫婦的出入境手續辦理與第一次相比簡化不少;中國與日本一同作為該國際會議的舉辦地,也體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在科技和醫學領域的積極互動。

3.專業領域科技人物研究(生命科學、醫學)

本單元由科技人物研究專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羅興波主持,共有3個報告。

《秦仁昌在雲南的一段經歷》(報告人:胡宗剛,江西省廬山植物園研究館員):1945年12月,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秦仁昌受雲南大學之聘,自麗江移居昆明,任森林學系教授。其時森林學系主任為鄭萬鈞,不久鄭萬鈞離職,秦仁昌任主任。1948年,生物系主任崔之蘭出國,秦仁昌改任生物系主任。秦仁昌還是雲南大學校務委員會成員,經常參加由校長召集各類會議,對學校決策有一定影響力。抗戰勝利後,國民經濟日益低落,通貨膨脹,依靠薪水收入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要求。秦仁昌乃與友人一起合辦農場和牛奶場,以求貼補家用。在此期間,秦仁昌還於1947年11月兼任雲南農業改進所所長。在農業改進所和雲南大學,秦仁昌分別遭受控告,且後一次還遭受牢獄之災。

《聞玉梅的B肝情結:聞玉梅的早期科學研究》(報告人:武士龍,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聞玉梅,中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79年破格提升為副教授,1980~1982年先後赴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國立衛生院進修。1985年經原衛生部批准,聞玉梅籌建上海第一醫學院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1986年建成)。聞玉梅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在B肝病毒及病毒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她發現中國B型肝炎病毒存在多種變異株,提出「消除對B肝病毒抗原免疫耐受性」的觀點,研究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療策略,研製成功B肝表面抗原—抗體複合物型治療性疫苗,被認為是治療性B肝疫苗的開拓者之一。1999年,她因其原創性的B肝病毒研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回顧聞玉梅的科研生涯,1976~1986年是一個起步階段,她升為副教授、出國進修、籌建實驗室都在這一時期,聞玉梅在這一時期的努力為其之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初步指明了方向。報告旨在研究聞玉梅1976~1986年的科研經歷,通過對聞玉梅科研生涯的梳理,展現聞玉梅為什麼選擇B肝病毒作為其畢生研究方向,她又為何選擇成為一名「步行者」,開始其艱難又有創新性的B肝病毒研究。

《張為申與新中國抗生素事業》(報告人:宋銘恩,蘇州市科學技術史學會):新中國的抗生素事業發軔於上世紀50年代初。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抗生素的研製工作。經過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抗生素的科研與製造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張為申教授作為我國抗生素事業的奠基人以及開拓者之一,曾先後主持完成國產青黴素的進口原料代用品研究與國產土黴素、鏈黴素、紅黴素的研發,培養了我國第一代抗生素科研人才,一手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新抗生素研發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醫學科學院抗菌素研究所,並擔任國家科委抗菌素專業組常務副組長,負責指導協調全國的抗生素科研生產工作。報告以張為申的知識結構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他對新中國抗生素事業曾經有過的重要貢獻。

4.中外古代科技人物研究

本單元由科技人物研究專委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廬山植物園研究館員胡宗剛主持,共有兩個報告。

《試論北宋初期博物高僧贊寧的科技成就與貢獻》(報告人:宋軍朋,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釋贊寧(919—1001)是北宋初期的高僧,兼擅內外學,尤以博物著稱。其在科技方面的著述主要有《物類相感志》和《筍譜》。但是綜觀贊寧著述的現存所有文獻,其科技成就不但集中體現在《物類相感志》和《筍譜》裡,而且散見於贊寧的其他現存內外學文獻裡。贊寧的科技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贊寧匯集保存了先秦至北宋初期的許多珍貴科技史料,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學、醫藥學等方面,並對其中許多科技成果進行系統梳理總結;另一方面,贊寧對許多科技現象活動,有自己獨特的觀察、描述和思想見解,形成了不少至今仍鮮為人知的科技成果。

《東亞西學東漸史上的宇田川榕庵》(報告人:邢鑫,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員):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東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西學開始受到東亞文化圈知識人的關注。其中犖犖大者則屬明清漢譯西學和江戶蘭學。漢語學界論及西學東漸多限於國境之內,對不同於漢譯西學形態的江戶蘭學關注不多。報告以江戶晚期蘭學大家宇田川榕庵(1798—1846)為中心,通過對人物經歷和作品的描述、分析和解讀,探討其在東亞西學東漸上的地位和意義。作為宇田川家養子,榕庵早年繼承家學,參與修訂養父玄真的著作《遠西醫方名物考》《和蘭藥境》等。除了關心蘭醫之外,通過和來日德國博物學家西博爾德的交流,榕庵進一步加深和拓展了對於西方博物學的理解,並完成《植學啟原》一書論述迥異於本草的泰西植學。基於對西方醫學和科學體系的把握,榕庵引入了舍密加(化學),視之為製藥之基礎。在西學移植過程中,榕庵常常將觀察、田野和實驗所得與蘭書所載相印證,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方法論,而不是對外來科學的簡單複製和翻譯。

除以上四個專題以外,本專委會還向年會大會推選了一個大會報告,為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員呂成冬的《錢學森留美時期的日常生活研究》:通過分析錢學森文獻和檔案資料,考察其1935年至1955年留美時期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收支情況、衣食住行、讀書生活、興趣愛好、人際交往和婚戀生活等。依據經歷將其留美時期日常生活分為四個階段:留學之初適應獨自生活階段、讀博三年忙於論文撰寫階段、留校任教後單身生活階段、婚後走進家庭生活階段。這四個階段逐漸構建出一幅錢學森從單身青年到組建家庭和生兒育女後步入「上有老、下有小」中年階段的生活圖景。這幅圖景立體呈現出錢學森作為學生、教師、朋友、父親、丈夫以及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維形象,突顯其鮮活個性,而非以往宣傳和研究中被塑造的臉譜化愛國形象。不寧唯是,隨著近年來歷史研究旨趣下移且提倡人性關懷,科學技術史研究也逐漸指向微觀層面,因此與以往關注政策、機構、貢獻和思想等宏觀主題相比,更能反映個性化的日常生活也應成為科學技術史研究的組成部分,藉此進一步構建起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體系。就此而言,由於錢學森從留學生到科學家的身份轉變是同時代諸多留美人的縮影,因而其橫跨20年的日常生活研究既是一次微觀史研究的嘗試,還具有相當的標本價值。

通過這些報告,與會學者切實感受到了一年來科技人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與去年舉行年會時的情況相比,本次分會參會人員更多,尤其是中青年學者人數大增;會議收到的論文選題也更加多樣化,涵蓋了古今中外,有的展示了新資料,有的引入了新觀點,有的拓展了科技人物研究的主題,都使得科技人物研究更為深入、更具學術性。

28日上午,分會場報告及討論結束後,張藜作了總結髮言,發表了對研究現狀的總結及感想,對與會學者表示感謝,並請大家一起努力推動科技人物研究的深入開展,同時表示將盡一切努力將專委會維持好、運營好,為大家提供一個越來越好、越來越有效的交流平臺與合作橋梁,努力推動科技人物研究的深入開展。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⑤呂成冬作大會報告。

 


 

⑥張藜作總結髮言。


 

⑦部分與會人員合影。

《中國科學報》 (2018-12-03 第8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
    近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 開幕式上,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賢全教授,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教授分别致辭,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就會議緣起、籌備過程、議程安排作了簡要介紹,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 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眉縣舉行
    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西部網訊(記者 魯鵬飛 劉望)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在開幕式上,寶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勇超,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張志強,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分别致辭。
  • 2017中國化工學會年會及申報分會場的通知
    2017年中國化工學會年會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定於2017年10月14-15日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3.會議名稱為便於分會場的組織工作,每個分會場賦予一個獨立、完整的學術會議名稱。分會場的會議名稱由「2017中國化工學會年會第XX(數字)分會場:」+「分會場學術選題(研討會、論壇等)」組成。如「2017中國化工學會年會第3分會場:綠色化學工程與技術研討會」。
  • 2018年 長沙市科學技術學術評出99篇優秀論文(附獲獎名單)
    星辰在線12月19日訊(通訊員 宋和平)12月19日上午,省市300多名科技工作者聚集長沙,參加由長沙市科協主辦的「2018年長沙市科學技術學術年會」。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張輝學、長沙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康小平等領導出席年會。
  •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報告及分會場日程安排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將於11月21-25日(21日報到,25日離會)在成都市新希望高新皇冠假日酒店召開。大會報告第一分會場: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第二分會場: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第三分會場: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分會場第四分會場: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第五分會場:先進電鏡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第六分會場:掃描探針顯微鏡分會場(STM-AFM)第七分會場:掃描電子顯微學(
  • 長安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在西安開幕
    10月13日上午,2018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在西安開幕。本次學術會議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與長安大學共同承辦,來自全國200餘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近1500名代表匯聚西安,主題是「一帶一路」與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新時代工程地質理論與實踐。
  • 四省一市化學化工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江漢大學召開
    11月9日至10日,四省一市化學化工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江漢大學隆重召開。來自湖南、湖北、安徽、江西、上海等四省一市的400餘名專家、學者以及師生參加了這次區域行業內的盛事。中國化學會湖北代表處負責人、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武漢工程大學校長王存文在致辭中介紹了學術年會的發展歷程,指出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歷次學術年會是地方學會交流在形式上和內容上的創新,對譜寫新時代化學化工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中國海洋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青島召開
    (中國網10月31日訊)2017年10月31日上午,中國海洋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青島召開。本屆會議的主題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的中國海洋科技」。堅持陸海統籌、加強海洋強國,新時期為海洋領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為中國海洋學會服務科技發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寶雞舉行 專家學者共話關學思想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惠耀輝)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
  • 關於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 「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參會報名的通知
    各設區市生態環境局、環保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學會理事和會員單位,市、縣(區)環境科學學會: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環境科技創新促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搭建我省環境科技產學研學術交流平臺
  • 中國化學會第31屆學術年會圓滿成功 日立高新華麗亮相分會場
    2018年5月5日,為期四天的中國化學會第31屆學術年會在浙江杭州盛大開幕。在全國化學工作者的支持和積極參與下,中國化學會學術年會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化學及相關領域門類最全、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術交流平臺。
  • ​詳解墨子號、悟空號 南京市第十二屆青年學術年會將於本月18號...
    開幕式暨特邀報告會上,將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任繼剛作題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報告,任繼剛副研究員曾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傑出研究校長獎等獎項,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中擔任科學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帶領團隊完成了世界首次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 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及分會報告搶先看!
    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將於10月15-19日(20日離會)在合肥市豐大國際酒店召開。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電子顯微學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本屆年會將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材料科學分會場包含: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3.能源、環境和信息等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5.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6.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7.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
  • 即將召開|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 「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最新議程一覽
    ,我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定於12月3-4日在杭州舉行。會議主題展望十四五——科技助力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年會組織機構指導單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主辦單位: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協辦單位: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
  • 直播預告 | 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0年(第二十一屆)年會開幕式暨特邀院士報告會明日召開
    明天(9月17日)下午14:00—16:302020年(第二十一屆)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開幕式暨特邀院士報告會將在四川川投國際酒店舉行 成都市科學技術年會 為積極響應中國科協的號召,成都市科協於1999年創辦舉行了首屆「成都市科學技術年會」,並在以後發展成為成都地區人員規模最大、活動周期最長
  • 2018年第五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ACAIC)邀請函(第二輪)
    2018年第五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ACAIC)  邀請函(第二輪)  經上級學會批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定於2018年8月7-9日在江蘇蘇州舉辦「第五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ACAIC),本次年會宗旨為:聚集分析儀器界政、產、學、研、用科技工作者,總結年度科技成果及產品技術進展
  • 2020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10月24日在成都盛大開幕
    中國食品報四川報導(記者葉青)10月23-26日,由中國微生物學會和四川省微生物學會主辦,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大學和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承辦的「2020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在四川成都金牛賓館隆重舉行。
  • 2018中國生物製品年會暨第十八次全國生物製品學術研討會(CBioPC...
    2018中國生物製品年會暨第十八次全國生物製品學術研討會(CBioPC)定於2018年11月14-16日在雲南省昆明市召開。會議圍繞生物製藥行業熱點,安排專家主題演講、專家圓桌討論、新技術新成果展示與創新技術論壇、"春城杯"優秀論文獎青年學者學術報告交流等內容。具體學術日程安排如下:(如有調整,以現場實際為準。
  • 2020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將於10月23-25日在成都舉行
    中國食品報四川報導 由中國微生物學會和四川省微生物學會主辦,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大學和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承辦的「2020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將於2020年10月23-25日在四川成都金牛賓館舉行。
  • 河北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學術年會暨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年會...
    2020年12月25-26日,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共同舉辦河北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年會。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濤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中高級人才部主任湯忠傑,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務委員、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所長王書華和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等應邀出席會議,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省情報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會員和各地市科技情報(信息)研究所所長、負責人等我省科技情報(信息)工作者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