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自其被羅馬帝國接納之後,其就一直以著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不斷徵服人類的精神世界,到了18世紀後期時,無論是人煙罕至的非洲大草原、還是閉關鎖國的清朝、日本,幾乎可以不帶猶豫的說,只要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基督教傳播的痕跡。
至現在,哪怕是對宗教存在最抗拒的中國,基督教教堂也都修滿了大街小巷、村落小鎮。據2014年的社會統計調查,全球總人口72億746萬,而廣義的基督徒就達到了驚人的23億7561.9萬,約佔據世界總人口的三成。而韓國則早在上世紀由一個儒釋道國家被完全改宗成了個基督教國家。
基督教進入朝鮮半島
在二戰期間,作為傳統儒釋道國家的韓國主要是以儒教和佛教為主,而二戰結束至今的不足百年時間裡,基督教就幾乎主導了多數韓國人的精神世界。
在2008年,支持信仰自由的韓國就曾針對對公民信仰問題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在韓國的5000萬公民中,約有50.7%的宗教信徒,而其中基督教新教教徒高達876萬人,佔信教人口的38.7%。
二戰前夕,本完全支配韓國精神世界的儒釋道三教,如今只佔信教人口的0.9%,還有小部分信仰一些披著基督教外衣的邪教,而從這方面來講,完全可以視韓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從地理格局來看,韓國處在東亞偏北,北邊是同宗的朝鮮和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西邊是對其有長遠影響力的華夏文明,而東邊是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的日本,怎麼看,韓國也不應該是一個基督新教教徒比例高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
日本推動朝鮮的西化進程
1873年前後,朝鮮半島上在針對是守舊還是革新一事上發生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政變。霎時間,朝鮮從文官系統乃至軍隊幾乎癱瘓,所有人都在為自己儘可能的爭權奪利,遇事之後的執行效率不言而喻的低下。屋漏偏逢連夜雨,而就在這時,隔海相望的日本抓住機會發動了突襲。
1875年,兩艘英國製造的日本戰艦以演練為由闖入朝鮮境內,兵鋒直指朝鮮首都漢城的門戶「江華島」,朝方在感覺到被侵犯後鳴炮驅逐,但日本人卻以此為藉口,稱朝方先開的炮,隨即發動「反擊戰」。「雲揚」號、「第二丁卯」和「春日丸」號三艘戰船迅速破壞朝鮮半島的海岸線部署,不日便對江華島發動登陸戰。
當時的朝鮮官方忙著內鬥,對日本的小規模襲擊也就沒有放在心上,再次憑韓國那種落後日本幾百年的軍工水平,若不進入全國備戰狀態還真不一定等攔截的了日軍的突襲。
在當時日本炮艦的射程是朝鮮沿岸炮臺的兩倍以上,日本隔岸開火,朝方卻無可奈何,只能看著自己的炮臺、碉堡被炸的粉碎。再次,朝鮮軍艦準確的說應該是船,多以木質為主,而日本的三艘戰艦則是實打實的鐵甲艦,日軍甚至不需要開炮,單靠對撞就能輕鬆解決朝鮮艦隊。
等日軍上了岸朝鮮那些良莠不齊的兵又是被日軍碾壓,就這樣,日本零戰損破開朝鮮的國門,將整個江華島洗劫一空。
而正就是在這次事件之後,朝鮮當局見識到了西方文化的強大,本在朝堂中佔據主流位置的守舊派也漸漸失了聲。一直沿襲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就在此時戛然而止,朝鮮也開始主動的引進西方文化與科技,基督教也就是在這時進入到了朝鮮人的世界裡。
開闢實學,救亡使存
起初,朝鮮人只是希望可以引進西方技術以及理科知識,因為西方思想會動搖官僚制的根基,所以朝鮮當局對西方的思想是完全不感冒。在朝鮮官方的支持下,朝鮮士大夫們結合西方理科知識開創了所謂「實學」,並在朝鮮境內廣為推廣。
但朝鮮掌局者依舊是學儒家思想的那批人,在掌權者的眼裡所謂的實學只不過是用來對抗日本的工具,因此並沒給予實學學者多少尊嚴與權力。這也讓實學學者一直心生不滿。
而在1878年時,在朝鮮實學學者的要求下,西方列強以軍事實力為基礎讓天主教成功入主朝鮮半島。
進入朝鮮後,在實學學者的催促下,天主教大力推廣教育,推廣簡單易學的諺文(類似於拼音文字。在此之前正式的文字是漢字,百姓學習難度很大);推廣社會平等和婦女解放(宣傳皇帝也是人、強調人有私人財產權、允許婦女自由改嫁、反對一夫多妻、不準虐待遺棄妻子、宣傳孩子是上天的恩賜、不準包辦童婚、不準重男輕女等)。
不過上述的這些並非是基督教在朝鮮成為主流的原因,而真正使基督教成為主流的則還要在此歸功於日本人。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視死如歸的東學黨死士在軍事素質上完全碾壓同時期的朝鮮軍隊,危難之際,朝鮮國王向宗主國清政府發出了求救信,並由此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甲午戰敗後,做了中國上千年小弟的朝鮮,被納入到日本的勢力範圍。到1910年,朝鮮「自願」併入日本,正式淪為日本殖民地。
在日據朝鮮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瘋狂掠奪資源,以日語取代朝鮮語實行奴性教育,但受限於西方列強,日本並沒有對西方傳教士和基督教造成一絲的侵害。正因如此,愈來愈多的朝鮮民眾開始放棄信仰佛教和本土宗教,開始信仰基督教。
從被日本侵佔後,朝鮮的基督教信徒就開始以著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可能日本入侵的前一年大街小巷裡都是念「阿彌陀佛」的,一年後,甚至說一些為求保命的和尚也開始念起了阿門。
一方面,加入基督教可以一定程度上免受日本殖民的迫害,另一方面,較獨立的基督教可以避開日本的限制自行開展朝鮮語教育,培養和保護了朝鮮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至於後來反殖民統治的朝鮮民族主義者幾乎都來自基督教會。
韓國民主化進程中的基督教
之後到了1945年,日本撤出朝鮮,而朝鮮半島則由蘇聯和美國分而治之,南朝鮮也就是今天韓國的那一部分被美國割據。雖說美國一直強調自己是個政教分離的信仰自由國家,但實質上美國就是個基督國家,因此基督教在美國控制下的韓國徹底紮下根來,而朝鮮的基督教則被社會主義思想取代。
但在二戰剛結束的時候,韓國依然是一個保留著儒家傳統的佛教國家,信仰基督教的韓國人仍是少數,之所以後來能成為韓國「國教」,要感謝一個人,樸正熙。
1961年,樸正熙發動軍事政變,韓國進入軍政府獨裁時期。為了維持自己的獨裁統治,樸正熙大肆迫害反對黨和民主人士,而受美軍保護的基督教在這一特殊背景下,為反對政治壓迫提供了可靠的信念和制度基礎,被譽為「亞洲曼德拉」的韓國民主鬥士金大中,就是基督教徒,在樸正熙時代多次組織教徒舉行抗議活動。
樸正熙遇刺身亡後,韓國進入動蕩的80年代,對於將來要走什麼樣的道路,韓國基督教堅定地站在了民主化這一邊,為民主活動提供了庇護,為分享反對意見和信念提供了公共空間,極大地推動了韓國的民主化進程,成為韓國政壇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而在這一過程中,基督教也成為了韓國最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