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銀行於1月22日正式發行新版韓元紙幣,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天儀赫然出現在新版萬元紙幣上。這種做法,在韓國被一些人批評為忽視了韓國紙幣所應有的本國歷史文化內涵;而在中國則被一些人解讀為韓國是「搶」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或是義憤填膺大聲指責,或是痛心疾首自愧不如。筆者以為,中韓兩國的這兩種看法皆大可不必。
中日韓越等國家,在歷史上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分享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思想價值觀念,而古代朝鮮的國家政治、禮樂文明、典章制度、風俗日用等,則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尤甚。把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按照現代民族國家疆域強行進行分割,非要分個彼此你我,這是現代人的思維而不是歷史的真實。渾天儀在中國出現之後不久即傳入朝鮮,而且朝鮮人還根據渾天儀的原理改制成了獨具特色的「渾天儀」模型,並創製了「渾天表」。從這個角度看,韓國把渾天儀印上新版紙幣,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而中國也沒有必要批評韓國這一做法。如果硬要把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進行分割,則不但中日韓越等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現實文化糾纏無法算清,而且只能引來一些毫無意義的筆墨官司,甚至引發和助長各自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文化排外意識。韓國國旗上的主體圖案,就是中國太極圖的一種變形,是不是中韓兩國人民也要要求韓國更改國旗呢?部分漢字被借用為日本現今的漢字,部分漢字的偏旁或簡化體演化成日本的假名,是不是中日兩國人民也要要求日本文字剔除漢字的影響呢?
文化無國界,或者更準確地說,文化的起源和生成有國界,但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無國界。基督教起源於中東,但如今基督教並不為中東所獨有而在世界廣為流傳;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如今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相對有限卻在世界深有影響。有些文化不是不想而是沒有能力擴大自己的傳播和影響;一種文化能夠超越自己的起源地和生成地,能夠被廣泛接受和認同,是這種文化生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舉凡東亞和東南亞國家莫不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即使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也受其啟發,這已成為學界的一種共識。而如今,伴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中國文化更為深入廣泛地走向世界也是可以預期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如果對他國借鑑和吸收中國文化感到憂慮和恐懼,有可能造成對中國文化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傷害。
遺憾的是,有些國人往往疏忽了「文化無國界」的事實,把韓國搶註端午節成功、醞釀祭孔大典申遺、挖掘和創新中醫以及這次韓國新版紙幣出爐等,一律視為是對中國文化的威脅。殊不知,韓國的這些做法,本質上構不成對中國文化的挑戰與威脅。相反,中國文化的最大憂慮來自國內。百餘年來國人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批判質疑和顛覆解構,今天的一些國人對中國文化更是具有太多的不解、誤解、曲解,中國五千年來所積澱形成的價值信仰和文化生態目前正面臨著現代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中國人指責韓國新版紙幣使用渾天儀理直氣壯,然而為什麼不問一問中國紙幣緣何不使用渾天儀呢?國人的當務之急和根本之計,不在於憂慮甚至恐懼韓國的申遺等做法,而在於知恥後勇、幡然醒悟,進而通過各種途徑樹立中國文化主體性,守護和繼承、發揚和光大中國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
如若不然,我們有何資格對別人品頭論足、橫加非議呢?韓國「申遺」也好,渾天儀上紙幣也好,都說明中國文化不是「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形態。文化有無價值,當然不能從是否被採納與使用的純功利角度來衡量,但中國文化傳統孑立一時可以,能形影相弔一百年、一千年嗎?從價值承載和功能發揮來看,中國文化強調「見諸於行事」,是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融為一體的。中國文化的傳承不僅要靠中國人的繼承,也要靠更廣泛的傳播。一種文化的傳播越是廣泛,它也就越有生命力,而越有生命力的文化,也就越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力。世界歷史上,文化的傳播常常會出現「本土斷代」的現象,就是本國的文化傳統在本國未能延續,而在異國得以延續,而後再「重返」本國。這種「接力傳播」的現象在「中華文化圈」中也不少見。從這個意義上講,韓國的做法不僅未對中國文化構成威脅,而且是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王達三 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