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地圓說,但幾百年前,人們對於天文學認知不全,他們就被當成的抨擊教會的異類,不過隨著文藝復興和麥哲倫環球航行也逐漸證明了地圓說。
地圓說源自中國
中國有著5千年文明,除了檯面上的戰爭以外,科學一直都在發展,「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最早關於宇宙的一種認知,這種特殊的理論一開始被認為是人能量的循環,《黃帝內經》中便提出了五運六氣以及四季的變化,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後周而復始。
在先天八卦中: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能感通萬物,最靈者也。
隨著道家天文學說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就誕生了楚辭《天問篇》,其中就有地圓的主張,西漢時期的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第一人」,他創造了《太初曆》,太初曆除了曆法之外,如今的我們常常說的二十四節氣也是來自這本書。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渾天說,也就是最早的地圓說,許多人認為渾天儀是東漢張衡發明的,其實張衡是改進了落下閎的渾天儀,但地動儀是他的傳世傑作。
地動儀為何會被刪除
東漢時期,地震相對頻繁,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當中,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地震,為了能夠預防地震,張衡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但由於2000多年的戰亂,關於候風地動儀的史記並沒有留下太多,只有《後漢書·張衡列傳》寥寥記載了196個字,後世也是根據這196個字不斷添加一些史記,比如北宋《太平御覽·工藝部》就用了:地動機發,龍即吐丸,蟾蜍張口受丸,聲乃振揚。
根據這些史料記載,現代專家對地動儀進行了復原,目前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就是一位叫王振鐸設計復原的,龍口裡面的珠子也不會掉下來,由於史料文獻記載極少,地動儀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性,為了不誤導學生,就在歷史教材當中取消了地動儀。
渾天儀為何被印在韓國紙幣上
韓元是1975年8月14日正式開始發行,在發行韓元時,幣值是參考了日本的日元,從1元到1萬元都有大小不等的金額,一般來講,金額越大,越不好換算,日本也是取消的一些大額面值,但是韓國在60年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造成韓國經濟流通問題。
2007年,新版韓元發行了1萬元的紙幣,正面人物是用了世宗大王的頭像,世宗大王是李氏朝鮮第4代國王,在位期間,創立了韓國文字,並且在公元1446年頒布了《訓民正音》,他的功績巨大,因此被後世稱為「世宗大王」。
背面採用的背景是《日月五峰圖》和《龍飛御天歌》,但是背面的圖案採用的是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的一種儀器,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儀表。
將渾天儀印製在世宗大王的背面,不僅僅是中國網友,就連韓國也是提出了相關質疑,難道韓國在申遺完「端午節」之後,又打算將渾天儀申遺嗎?
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文重亮對這次印製提出了不滿,他承認了渾天儀是中國的,中國的渾天儀不應該出現在韓國貨幣上,韓國網友也是紛紛炸鍋,他們一致認為韓國也有自己的「渾天表」為什麼偏偏要用渾天?
關於渾天儀的使用,韓國銀行也是做出了回應:渾天表的箱體型設計與韓國貨幣圖案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選擇了渾天儀作為圖案,但這個「渾天儀」也並非是中國的渾天儀,只是採用了渾天表的一部分。關於這個牽強的解釋韓國人不滿。
不過貨幣的發行是一件非常謹慎的事,這次「疏忽」對中韓兩國的歷史都是一種不尊重,但發行的貨幣並不是說取消就能夠取消的,更加別說是1萬元和是世宗大王的韓幣。
總結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中國的5000年文明,對周邊小國影響力巨大,光是一個漢字,就傳承了千年之久,雖然韓國不斷申遺,但怎麼都改變不了,韓國曾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武王伐紂時,其叔父箕子就遷移到韓國,史稱「箕子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