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一般情況下,地震是很難被提前預測的,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早在古代,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早的地震儀——地動儀,但這些並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而是用來監測地震的,只是靈敏度上有差別。
可由於地動儀只是在一些歷史資料中出現過,沒有留下實物與圖樣,比如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但其原理和結構無人得知,這引起了人們的非議,經過慎重考慮,原本存在於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地動儀被移出去,這並不是否認地動儀的存在,只是用更加科學客觀的態度來對待。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不僅發明了地動儀,還發明了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其實早在西漢落下閎就發明了渾儀,而張衡進行了改進,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根據實物參考和文獻記載,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很難想像,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古人竟然能夠對天文學的發展做出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憑藉想像力和觀察力總結出星辰天象的一些規律,相繼有了宣夜說,渾天說。
「渾天說」是古代漢民族的一種宇宙學,相信「渾天說」的人有很多,張衡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自己所著的《張衡渾儀注》中,他這樣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更是製造出了渾天儀,在渾天儀的使用過程中,各種天文現象都能夠展現在人們眼前,根據記載,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臺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器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但就是如此神奇的渾天儀,由於東漢時期與現代太過久遠,那時的渾天儀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真實用途到底如何,其一切製造工序跟理論,只零散在文獻古籍之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宇宙探索工具層出不窮,曾經輝煌的渾天儀也漸漸在漫長的歷史中隱退了身影,但這樣的一個紕漏竟然被韓國盯上了,渾天儀的橫空出世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尤其是對於歷史空白的韓國,他們想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佔為己有。
2017年韓國把渾天儀當成背景圖印進了自己的錢幣之中,似乎是在表明渾天儀是他們祖先發明的,要世代傳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除了將「渾天儀」公然印在自己的錢幣上,韓國還有很多這樣的行為。韓國經常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民間故事典故在國際組織中搶先註冊,比如粽子、豆漿、中醫等。
面對這些行為,我們應該加強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新時期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每個人都應該懷著「敬畏之心」,為傳統文化作出自己的一份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