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的老鄰居印度一直表現得比較活躍,先是在邊境地區製造摩擦,吃了癟之後也不死心,反而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態,還要討說法。印度不僅一直在往前線增兵,大有一雪前恥的決心。
而後,印度國內更是掀起一場"去中國化"的浪潮,打砸中國的產品,並刪除中國的APP。又有消息傳來,說是印度打算邀請澳大利亞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海上軍事聯合演習,準備借與美、日、澳三國的聯合演習來給自己提氣。
不過,相比於印度的動作不斷,作為這起事件的另一個主角,我國的表現卻不溫不火。印度一直把中國當做假想敵,處處要與中國爭個高下,但我國卻好像並不在意。
印度與中國之間,向來有著不小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印度在人口、國土面積、歷史命運等方面都和中國比較接近,但為什麼會和中國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是時候給印度寄本《毛選》了
一直以來,西方社會都認為,印度實行的是民主制度,作為民主國家,印度有著極大的天然優勢,自然就能獲得好的發展,也必定會比中國發展的好。
而印度人也對此信以為真,以為只要有了這個所謂的"制度優勢",就能包治百病。而在最初的時候,英國首相邱吉爾根本就不信印度這樣一個國家也能搞民主,但印度卻真的做到了。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個民主制度,恐怕這個世界上甚至都不會存在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地方土邦而分裂為很多個小國家。民主制度的建立,為印度維繫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僅此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一讓所有群體都有機會發聲的民主制度,使得印度的政治陷入了無休止的黨爭之中,印度社會因此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無法打破各大利益集團構築的壁壘,使得印度的現代化事業舉步維艱。
印度地方勢力有多強大,看一看國大黨的遭遇就知道了。國大黨曾是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國大黨在印度有著極大的權威,還能夠靠強權壓制地方。
但在新世紀,國大黨卻在印度趨於衰微,以至於國大黨的元勳慕拉納布相當一個沒實權的總統,還要看地方的臉色。
印度的地方勢力,大多是一些高種姓的地主。儘管印度早在1947年就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這一制度的影響依舊存在。
高種姓的大地主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控制著龐大的農村人口,也因此,他們能夠左右農村的票源。
印度的國大黨,其背後就是這些高種姓的大地主,這一黨派正是在他們的支持下起家。而印度想要完成現代化,土地改革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你擺脫不掉對這群地主的依賴,又談何土地改革。
印度曾嘗試著給一些沒有地的農民分配土地,但因為面積不大,這些農民大多會將土地直接出售,然後進城務工。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多,糧食產量卻不到中國的一半,農民始終沒有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自然提不上來。
因此,印度社會落後的一個癥結就在於土地,而土地的癥結就在於地主階級,歸根結底,是印度缺乏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
莫迪是厲害,但他畢竟沒有通天術
自從獨立以後,在經濟方面,印度一直強調自己走的是"中間路線",也就是介乎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在數十年的發展之中,印度取得過一些成就,但到八九十年代,卻暴露出更多的問題。
在八十年代,印度社會遭遇發展困境,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不下,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為此,印度在九十年代就開始著手經濟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放鬆國家幹預,努力實現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
但是,印度的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引來強烈的反對呼聲。印度想要對外國資本開放市場,這引起了本國工商業者的強烈不滿。同時,印度政府還想要出售公營企業股份,以推動私有化,這同樣引起人們的不滿。
人們舉行了多次示威遊行,乃至大罷工,迫使當時的奧拉政府急忙叫停了這一系列激進的改革措施。最終,印度政府的公營企業所有權改革方案被迫流產,而對外開放零售商業的計劃也就一直擱置。
不過,改革也還是有一些成效,比如行政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企業不用再因繁瑣的審批程序浪費過多的時間。在莫迪政府上臺之前,一直宣稱"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也是針對提高行政效率。
而在莫迪上臺執政之後,印度對外資的態度不再像以前一樣警惕,而是持歡迎的態度。在莫迪執政期間,印度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外資在印度投資設廠。2016年,印度的外國投資流入額就達到了460億美元,使得印度一度和中國並列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同時,莫迪在上臺後,還在印度大力推動"印度製造"運動、稅制改革、廢鈔令。這裡的稅制改革是為了統一中央與地方的稅率,從而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而廢鈔令是為了打擊黑錢,而廢止現金交易,這一項措施爭議比較大。應該來說,自從莫迪當選以來,印度社會的經濟水平確實進步了許多,這也是莫迪能夠獲得人們支持的原因。
也因此,西方社會一直發出了"印度超越中國"聲音。但從實際來看,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水平、勞工技能水平、國民消費層次都遠落後於中國。
儘管就現在來看,印度的經濟增速很快,往後甚至會高於中國,但印度經濟增長的絕對數遠低於中國,中國只需要2%的經濟增速就可以達到印度8%的經濟增速水平,印度落後於中國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時間裡,並不會有大的改變。
結語
印度與中國,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同時也是鄰國,我們其實是希望能和印度睦鄰友好,但奈何印度卻被西方社會忽悠瘸了,總是要和我們一較高下。
印度一直以來奉行的都是不結盟政策,所以印度與美國並不是盟友,但正因為印度對中國的敵意,對於美國來說,不管印度堅不堅持他的外交政策,印度都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一環。
而作為一個對手來說,印度與中國存在較大的差距,這體現在各個方面。印度之所以落後,是有著歷史原因的,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印度是直接從封建社會過渡到了民主社會,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這嚴重的阻礙了印度的發展。
印度在經濟方面的很多劣勢,其實都可以從這一點上找到原因。而正因如此,印度在可預見的時間裡,並不存在完全超越中國的可能,這對印度來說,恐怕是個難以接受,但客觀存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