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差不多同時起步,為什麼印度卻始終發展不起來?

2020-11-26 騰訊網

近期,我們的老鄰居印度一直表現得比較活躍,先是在邊境地區製造摩擦,吃了癟之後也不死心,反而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態,還要討說法。印度不僅一直在往前線增兵,大有一雪前恥的決心。

而後,印度國內更是掀起一場"去中國化"的浪潮,打砸中國的產品,並刪除中國的APP。又有消息傳來,說是印度打算邀請澳大利亞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海上軍事聯合演習,準備借與美、日、澳三國的聯合演習來給自己提氣。

不過,相比於印度的動作不斷,作為這起事件的另一個主角,我國的表現卻不溫不火。印度一直把中國當做假想敵,處處要與中國爭個高下,但我國卻好像並不在意。

印度與中國之間,向來有著不小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印度在人口、國土面積、歷史命運等方面都和中國比較接近,但為什麼會和中國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是時候給印度寄本《毛選》了

一直以來,西方社會都認為,印度實行的是民主制度,作為民主國家,印度有著極大的天然優勢,自然就能獲得好的發展,也必定會比中國發展的好。

而印度人也對此信以為真,以為只要有了這個所謂的"制度優勢",就能包治百病。而在最初的時候,英國首相邱吉爾根本就不信印度這樣一個國家也能搞民主,但印度卻真的做到了。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個民主制度,恐怕這個世界上甚至都不會存在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地方土邦而分裂為很多個小國家。民主制度的建立,為印度維繫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僅此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一讓所有群體都有機會發聲的民主制度,使得印度的政治陷入了無休止的黨爭之中,印度社會因此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無法打破各大利益集團構築的壁壘,使得印度的現代化事業舉步維艱。

印度地方勢力有多強大,看一看國大黨的遭遇就知道了。國大黨曾是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國大黨在印度有著極大的權威,還能夠靠強權壓制地方。

但在新世紀,國大黨卻在印度趨於衰微,以至於國大黨的元勳慕拉納布相當一個沒實權的總統,還要看地方的臉色。

印度的地方勢力,大多是一些高種姓的地主。儘管印度早在1947年就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這一制度的影響依舊存在。

高種姓的大地主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控制著龐大的農村人口,也因此,他們能夠左右農村的票源。

印度的國大黨,其背後就是這些高種姓的大地主,這一黨派正是在他們的支持下起家。而印度想要完成現代化,土地改革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你擺脫不掉對這群地主的依賴,又談何土地改革。

印度曾嘗試著給一些沒有地的農民分配土地,但因為面積不大,這些農民大多會將土地直接出售,然後進城務工。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多,糧食產量卻不到中國的一半,農民始終沒有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自然提不上來。

因此,印度社會落後的一個癥結就在於土地,而土地的癥結就在於地主階級,歸根結底,是印度缺乏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

莫迪是厲害,但他畢竟沒有通天術

自從獨立以後,在經濟方面,印度一直強調自己走的是"中間路線",也就是介乎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在數十年的發展之中,印度取得過一些成就,但到八九十年代,卻暴露出更多的問題。

在八十年代,印度社會遭遇發展困境,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不下,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為此,印度在九十年代就開始著手經濟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放鬆國家幹預,努力實現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

但是,印度的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引來強烈的反對呼聲。印度想要對外國資本開放市場,這引起了本國工商業者的強烈不滿。同時,印度政府還想要出售公營企業股份,以推動私有化,這同樣引起人們的不滿。

人們舉行了多次示威遊行,乃至大罷工,迫使當時的奧拉政府急忙叫停了這一系列激進的改革措施。最終,印度政府的公營企業所有權改革方案被迫流產,而對外開放零售商業的計劃也就一直擱置。

不過,改革也還是有一些成效,比如行政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企業不用再因繁瑣的審批程序浪費過多的時間。在莫迪政府上臺之前,一直宣稱"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也是針對提高行政效率。

而在莫迪上臺執政之後,印度對外資的態度不再像以前一樣警惕,而是持歡迎的態度。在莫迪執政期間,印度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外資在印度投資設廠。2016年,印度的外國投資流入額就達到了460億美元,使得印度一度和中國並列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同時,莫迪在上臺後,還在印度大力推動"印度製造"運動、稅制改革、廢鈔令。這裡的稅制改革是為了統一中央與地方的稅率,從而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而廢鈔令是為了打擊黑錢,而廢止現金交易,這一項措施爭議比較大。應該來說,自從莫迪當選以來,印度社會的經濟水平確實進步了許多,這也是莫迪能夠獲得人們支持的原因。

也因此,西方社會一直發出了"印度超越中國"聲音。但從實際來看,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水平、勞工技能水平、國民消費層次都遠落後於中國。

儘管就現在來看,印度的經濟增速很快,往後甚至會高於中國,但印度經濟增長的絕對數遠低於中國,中國只需要2%的經濟增速就可以達到印度8%的經濟增速水平,印度落後於中國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時間裡,並不會有大的改變。

結語

印度與中國,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同時也是鄰國,我們其實是希望能和印度睦鄰友好,但奈何印度卻被西方社會忽悠瘸了,總是要和我們一較高下。

印度一直以來奉行的都是不結盟政策,所以印度與美國並不是盟友,但正因為印度對中國的敵意,對於美國來說,不管印度堅不堅持他的外交政策,印度都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一環。

而作為一個對手來說,印度與中國存在較大的差距,這體現在各個方面。印度之所以落後,是有著歷史原因的,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印度是直接從封建社會過渡到了民主社會,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這嚴重的阻礙了印度的發展。

印度在經濟方面的很多劣勢,其實都可以從這一點上找到原因。而正因如此,印度在可預見的時間裡,並不存在完全超越中國的可能,這對印度來說,恐怕是個難以接受,但客觀存在的事實。

相關焦點

  • 印度專家:為什麼中國的衛星能安全抵達太空,而印度的卻上不去呢
    隨著幾十年來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與我們發展進度差不多的印度也包含在內;而中國的航空技術全球都有目共睹,印度專家則表示:同樣的進度發展為什麼中國的衛星能安全抵達太空,而印度的卻上不去呢?
  • 印度和中國都在崛起,為何中國受到西方打壓,印度卻備受支持?
    印度和中國都在崛起,為什麼西方不打壓印度,反而鼎力支持呢?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呀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和大家聊聊西方國家為什麼和印度走的近?最近中國的「嫦娥」五號順利將月球的「土特產」送回我國,聽到這個消息印度一如既往地羨慕不已,並且自我安慰說「如果不是疫情,印度登月計劃不會輸給中國」。這也表現出來印度一直將我國視為競爭對手,但卻慘遭打臉。
  • 印度經濟欠發達,民眾收入不高,為什麼還要發展航天科技?
    起步較晚在全球航天國家中,印度的起步算是比較晚的了。1971年,印度成立了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這是印度最主要的發射場。但是,直到1980年,印度才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成為世界上第8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 為何印度始終覺得比中國強大?還宣稱3次打敗中國,這是為什麼?
    作為我國的鄰居,印度的實力一向是跟我們差距很大的,同樣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很喜歡吹毛求呲,近幾年的各種奇葩行為,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如果他們做出一些迷惑行為,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的,畢竟印度的迷惑行為不是一天兩天讓人知道了。實力不強,野心勃勃。
  • 印度「迷之自信」,印度人提問:為什麼印度比中國更發達?
    印度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方都面臨阻礙,比如公眾暴亂,東北諸邦的政治不穩定,還有最重要和最困難的:各邦的語言也是五花八門。雖然我們整合了所有的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我們沒有喪失我們長期以來的社會結構-民主。而現在,印度已經是世上最大的幅員遼闊的民主國家。
  • 曾經印度國力一度強於中國,如今被中國甩遠,一個原因最關鍵
    今兒咱來聊兩句咱鄰國印度的那些事兒。要說這個國家,那還真是有點子怪,擱在國際上講,咱國家和它經常被放一起,稱為龍象共舞,兩國有很多地方挺像的,文明上都是古國,人口那也都多得嚇人。還有,這到了近代那都是被欺負的一方,印度那是成了殖民地,咱好歹還留了一半兒,是半殖民地社會。
  • 印度人對中國的評價:環境好廁所也乾淨,唯獨這一點比不上印度
    --貝爾 在這個世界上國家有很多,但發達國家卻並不多,中國發展了70餘年也沒有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與之相競爭的印度雖然發展時間更久但依舊不是發達國家,可是兩個亞洲的大國對比起來發現,雖然印度起步早,同時工業基礎強,可是發展起來卻始終不如中國,就連印度人自己評價都是如此。
  • 日本租了10隻大熊貓,印度連一隻都沒,為何印度始終借不到熊貓?
    它是熊科中大熊貓亞科的唯一哺乳動物,是中國四川,山西和甘肅地區,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茂密竹林中的一種動物,全球只有中國擁有大熊貓,也在中國土地上至少生活了800萬年的時間,有著「活化石」和「中國國寶」的別稱,2013年CNN評選的世界最可愛物種中排名第三,由此可見它有多麼受人喜歡。
  • 恆河發源於中國,流到印度成為「母親河」,網友:糞便池還差不多!
    恆河發源於中國,流到印度成為「母親河」,網友:糞便池還差不多! 印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有著很多奇葩的習俗,去印度旅遊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靠譜的導遊,不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遭遇怎樣的事情
  • 印度網友為什麼會有「印度比中國發達」的認知和自信?
    應該說,人家印度網友沒說錯,曾經確實是印度比中國發達。原因在於印度在1975年之前確實在工業經濟上領先於中國,而且印度因為和西方的良好關係,在40--70年代,一度在社會面貌上呈現的比中國更為先進,要知道70年代中國最高的樓房也不過30層左右。
  • 印度人:中國比印度發達,但有一點印度比中國好
    現在的印度,倒也不至於是我們印象中的"貧民窟",它是有所發展的,只是速度還不夠,現在的印度有高鐵、有電子科技、有文化輸出,但是這一切在整體文明落後的局面下,顯得並不夠看,尤其是和中國這個飛速發展的鄰居相比,就更不夠看了。但是印度有沒有超過中國的地方呢?
  • 印度恆河水很髒,但是對於印度恆河很神聖,為什麼印度不治理恆河
    印度的母親河——恆河,又被人們稱為印度文明的搖籃,它從西向東,一路穿過印度,從而成就著名的古恆河文明。可是,這樣一條意義重大的河流,在印度卻是最髒,最臭的河。最主要的是,人家印度人就是不嫌它髒,不嫌它臭,這是不是很奇怪?
  • 同是超10億級人口大國,美國為何擔心中國超越他,卻不擔心印度?
    中印同是10億級的人口大國,美國支持印度的發展,卻千方百計地阻止中國的發展,這是為何呢?其實,這裡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美國擔心中國遲早有一天會超越自己,而不用擔心印度會超越自己。在當時,印度與蘇聯的關係要好於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但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1962年中印戰爭的爆發,這使美國看到機會,大力支援印度,這使美印關係得以改善。此後,印度就長期與俄羅斯和美國同時保持友好關係。
  • 印度首都新德裡,相當於中國幾線城市,結果和想像的不一樣
    現在國內經濟發展好了,很多人都會到一些古蹟名勝看一看,增長一下自己的見識。也有一些有條件的家庭還在大小長假的時候一起出國玩玩,欣賞一下異國他鄉的異域美景。像是中國南邊的東南亞旅遊熱潮就是這麼起來的。很多人都會想去泰國、新加坡看一看,但是很少又聽到想去同樣和中國相鄰的印度玩一玩。
  • 印度,一頭不老實的大象
    看不懂的GDP用中國「高速列車」的倒後鏡看印度,它好像被越甩越遠。建國後的頭40年,兩國經濟水平差不多——中國總量略大,印度人均略高——但幾十年裡各自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都縮水了一大截;而在最近30年裡,中國將自身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翻成10倍,印度僅翻成2倍多。
  • 印度比中國更早實施計劃生育,可為什麼搞砸了?
    不管計劃生育還是計劃不生育,都非中國的特殊國情,其實印度實施計劃生育的時間比中國還要早。不過,像印度國內破破爛爛的基礎設施一樣,這一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被印度政府搞砸了。這一歷史進程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該吸取哪些教訓?
  • 印度「懸浮術」竟被中國小學生輕鬆破解!操作起來也太簡單了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說起生活中一些神奇的表演,很多人始終想不明白,這些表演者究竟是怎麼做到的,而這些表演當中又是否有"超能力"的存在呢?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很多神奇的現象都得到了解釋,不過很多人還是想不通,為什麼很多印度街頭會有"懸浮術",這些人又是怎麼做到的。
  • 美版知乎:為什麼中國的發展速度比印度快得多?外網友激烈討論
    印度與中國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始發展,甚至在剛開始的時候,印度比中國還稍微佔點優勢,但在過去30年裡,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差距卻是越來越大,這讓印度人很詫異。其實不只是印度人,很多人都對此感到奇怪,印度與中國的發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差距?最近,在美版知乎上,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發展速度比印度快得多?」。
  • 曾是美國盟友的巴基斯坦,為什麼轉而和中國親近,印度成關鍵轉折
    巴基斯坦為什麼能成為「巴鐵」 一來,巴基斯坦和我國相鄰,我國可以為巴基斯坦提供較好的庇護。二來由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伊朗等周邊國家信仰的都是伊斯蘭教,所以短期內出現四面受敵的可能性並不大。巴基斯坦原本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在英國施行印巴分治不久後,便獨立出來了。巴基斯坦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是首個和中國建交的伊斯蘭共和國國家。
  • 吐蕃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不南下進攻印度,一舉拿下印度?
    吐蕃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不南下進攻印度,一舉拿下印度?吐蕃帝國是在青藏高原上存在過的一顆明珠,曾經它的光芒足以震懾東方,在中國古代發生過很多次遊牧文明跟農耕文明的碰撞,很多時候這些放牧的民族擁有強健的體魄,在性格上也比較的曠野,但是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之後,開始發展農業,畢竟在古代農業才是立國之本,但是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卻實現了遊牧和農耕這兩種文明的融合,也是在歷史上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