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巨變,南京農村走向富強美

2020-11-27 南京日報

江寧徐家院美麗鄉村。

本報記者 馮芃攝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旺,農民富則國強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舊中國廣大農民過著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南京解放後,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70年間,從發展農業機械化到科技強農,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從土地改革到取消農業稅,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農村環境面貌日新月異。

    70年滄桑巨變,南京農村的發展譜寫了一部壯麗詩篇。

    從貧窮奔向小康,三首民謠唱出農民變富

    「章聶崗,章聶崗,十年就有九年荒,十天無雨要抗旱,一場大水白茫茫,攜兒帶女去逃荒。」

    「上章村,下章村,一日三餐都有葷,家裡有存款,手捧小酒盅,高起興來就來個『飯來終』。」

    「大病殘疾有人幫,花光鈔票不困難,生在章村不用煩,章村處處見陽光。」

    這是不同時期流傳在章村的三首民謠,伴隨著歌謠的變化,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東北部的章村社區,從一窮二白走向富裕殷實,從荒涼走向繁華,從野菜粗糠食不果腹走到生活富裕物質充足。如今的章村,社區自己建造的石羊公園漂亮別致,農民公寓小區整潔靚麗,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社區文化、服務、醫療保健等設施一應俱全。

    「70年前,這裡還是典型的落後農村,現在可是完全變了樣嘍!」談起章村的變化,今年78歲的居民王文雲難抑激動之情。他回憶,解放前,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泥草房,房頂的稻草每年都要翻新,還經常漏雨;腳上穿的是草窩子,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糧食也不夠吃,經常吃野菜。「那日子過得,真是要多苦有多苦!」

    南京解放後,章村農民的生活逐步改善。王文雲介紹,解放初期,經過農村土地改革,章村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大部分人過上勉強能吃飽的日子。1958年,當地成立人民公社,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政府發肥料、組織生產、進行技術指導,糧食產量顯著提升,農民不僅能吃飽,還有一定收入。「但是直到改革開放前,章村農民還沒有徹底擺脫貧困。」王文雲說。

    1984年,張文才擔任章村村支書,當時村集體固定資產只有10.07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479元,村裡沒有結餘資金,村幹部及村隊工作人員工資也沒有著落。

    改革開放的春風撲面而來,1986年,南京提出郊縣農村要走「城郊型」經濟的發展道路,突破「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格局,章村利用臨近主城的區位優勢,奏響了經濟發展四部曲。已擔任村支書30多年的張文才介紹說,所謂四部曲,第一步,章村人搭臺章村人自己唱戲;第二步:章村人搭臺,請外面的能人來唱戲;第三步:章村人搭臺請外商來唱戲;第四步:依託城市抓三產,走出章村謀發展。步子一步更比一步大,層次一步更比一步高,從此,章村開始了騰飛之路。

    機器的轟鳴聲喚醒了沉寂的農村。上世紀80年代,章村請來能人,在村裡辦起了家具、汽配、鑄造等10多家村辦企業;1990年,章村在南京率先進入億元村行列;1996年,村裡第一個工業集中區順利建成,當年就吸引了港商入駐;2006年,村裡工業集中區進行第三期建設,引進1億多元社會投資;2018年,章村領取了全國首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

    章村的集體經濟搞上去後,如何讓整體拆遷而失地的農民過上好日子,一直是村幹部們考慮的大事。1998年,章村成為全市第一家給村民發放養老金的社區;2005年開始,章村將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為股份,全體村民成為股東,每年享受分紅……除了養老金、分紅,還有醫保、大病救助,以及住房補、教育補、水電補等8項補助,村民稱之為「六有八補」,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去年,章村社區固定資產達6.4億元,是張文才剛當村支書時的6400倍;村民年收入約4萬元,是當年的84倍。張文才動情地說:「解放70周年,章村人真正富了起來!」

    70年來,章村的華麗蝶變,也正是南京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的縮影。據統計,2018年,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263元,同比增長9.2%,增速連續9年高於城鎮居民,不少農村都是家家住樓房、戶戶有小車,生活提前進入小康社會。

相關焦點

  • 湖南日報丨十八洞村的滄桑巨變與深刻啟示
    七年來,這個因貧困落後而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歷史巨變,走出了一條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實現富裕的正確道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十八洞村群眾用自己的不懈奮鬥和成功實踐,交出了一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精彩答卷,成為了新時代脫貧攻堅決戰中的一顆亮麗明珠。十八洞村脫貧致富的成就和經驗,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必然結果,是當代中國擺脫貧困、走向全面小康的一個生動縮影。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江水向東 滄桑巨變 一江碧水中的「橋林答卷」
    江水向東,滄桑巨變。如今,茶餘飯後,長江線成為當地人日常「打卡點」之一,沐浴在不浮不躁的江風中,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靈山鄉史館、明因禪寺等一批景點,成為橋林人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  轉變 長江水清「豚」先知  「南京頻現江豚飛躍」「長江南京段江豚嬉戲成日常」……近一年來,這樣的話題頻頻出現在微博熱搜,評論中不少市民表示欣喜和驚嘆,然而,對於楊金龍來說,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 從「時光隧道」看深圳40年滄桑巨變
    隨後,大家來到「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展廳,展廳內,一幅幅今昔對比的照片、一件件具有年代標籤的物件組成「時光隧道」,展示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的崛起歷程和滄桑巨變。大家或拿起相機記錄,或駐足討論,回憶起與深圳共成長的奮鬥之路。 記者從現場看到,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展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發展歷程。
  • 有一種南京美,叫對稱美
    圖:@遊戈昊南京,一座包容的城市不僅有古韻悠悠的建築美更有現代感十足的對稱藝術、幾何線條攝:@光影劍客N古語有云:「夫美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裡裡外外皆均衡妥帖,方為「美」對稱即是這樣的美
  • 南京高校秋景!欣賞一下|秋景|梧桐樹|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南京師範...
    一起欣賞南京高校的秋景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是所有考生夢寐以求的名校一所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坐落於最繁華的鼓樓區總給人大隱隱於市的悠閒寧靜之感斑駁的老牆和木門跳動著滄桑厚重和古樸懷舊的氣息深秋的南京大學橙黃色染滿了整個校區葉子落到了地上落到了長椅上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看南京「五大城市標識」如何成為城市新IP(四)寶船廠遺址公園。一座明城牆,鐫刻了古都滄桑一座紫金山,展現了綠城秀美一條秦淮河,見證了文樞繁華一位航海家,引領了開放通衢一個製造局,開啟了產業興盛獨特價值 提升了南京的國際名望
  • 【統戰新語】【新中國與統一戰線70年•心聲】從歷史走向未來
    從歷史走向未來,總有一種信心和力量激勵我們奮勇前行。  猶記得,1995年初春,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我拜訪了民盟前輩季羨林先生。我將自己發表於報刊上的有關文章摘要和雕塑作品圖片求教於季老。這正像他常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化境。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正是這份如出一轍的母文化情結深深牽引著我,令我思緒萬千,不斷回到自己尋夢之初。  ……  1962年,我出生於江蘇的一個文化世家,文脈昌盛,在父親的薰陶下,自幼刻苦誦詩、寫字、畫畫。此後,我陸續在無錫、南京等地讀書求藝,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 資料:南京解放-渡江勝利紀念碑 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作戰...
    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者的授意下為了爭取喘息時間又在南京玩弄假和平陰謀,發表了一個「引退求和」聲明。  4月1日,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飛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談破裂,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我百萬雄師,在千裡長江分三路渡江作戰。
  • 黃沙與戈壁的滄桑,雅丹魔鬼城
    魔鬼城呈西北、東西走向,長寬約在5公裡以上,方圓約10平方公裡,地面海拔350米左右。在漫天黃沙與戈壁之上,在風力的作用下,它美的壯闊、滄桑,一覽無遺的展示給這個世界。
  • 小康大美 南京展出農民畫裡的「春天」
    9月3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蘇省現代美術館承辦的「小康大美——第二屆中國(南京)農民畫優秀作品雙年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
  • 三句話「濃縮」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城市建設方面70年來,南京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道路裡程突破1萬公裡,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大幅改善,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近16平方米。看今朝 我們勇立潮頭  70載春華秋實,今天的南京更加光彩奪目。
  • 南京會展助推城市經濟走向國際
    南京會展助推城市經濟走向國際 2015-01-16 11:36:04 來源:南京日報    《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2014》顯示,南京的中國城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評分為
  • 南京金陵美景鑑賞—梧桐大道薈萃
    南京的梧桐大道,美到窒息……四季景不同的梧桐樹大道提起南京,蘊藏著古都的神秘感,有著歷經風雨的滄桑。而有一種情懷深深地刻印在了南京人及曾經流連在南京的留客們的心裡,腦海裡,那就是偉岸、挺拔、浪漫的梧桐樹。
  • 「一句梧桐美,種滿金陵城」南京最美的夏天,不過是這條林蔭大道
    說到民國,人們大多會想到南京這樣一座滄桑的城市吧,不知經歷了多少朝代更迭,繁榮興衰。同樣也會想到南京這樣一座美麗的城市,不知守護住了多少英勇畫幅,燦爛美好。如今的南京,許多條道路的旁邊都是高高大大的梧桐,可是人們心中最美還是應屬中山陵前的梧桐大道了吧。關於梧桐,在那個時期,有一段浪漫的「故事」,暫且稱之為梧桐樹之戀吧。
  • 20億年前化石訴說石家莊滄桑巨變
    馬寶軍向記者介紹了太行山脈在地球演變過程中的滄桑沉浮。地球的歷史有46億年,而有巖石記錄的時間從38億年前開始。在太行山區的阜平、贊皇地區出露的古老變質巖很好地記錄了本地區最早的演化。28至20億年前是地塊大拼貼時期, 那時地球大面積分布的是海洋,漂浮於大洋中的古陸核快速生長擴大,並拼合到一起,這一過程伴隨大量火山活動,到中元古代末便形成了統一的華北陸塊。
  • 在家也能遊南京,「漂亮100」帶你掠影金陵之美
    你也許曾忽略的金陵之美吧!瀰漫著沉靜之美的靈谷寺,你來過嗎?陳跡滄桑,步步是景,讓你回味無窮。,它矗立在長江北岸,看盡了百年來南京城的風雨滄桑。公園內都是大片的草坪和參天大樹,景色非常美。
  • 「live南京」在紫金山APP上線,五大地標賞大美南京
    APP上線,五大地標賞大美南京足不出戶,紫金山巔看星星昨天,「live南京」城市慢直播在紫金山APP正式上線。首批上線紫金山、南京長江大橋、南京眼、北極閣、銀杏裡五個南京地標景觀的慢直播,24小時不間斷直播大美南京。 「live南京」城市直播是南京官方直播平臺,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紫金山視頻是平臺主要組成部分。該平臺聚力「四新」行動有機融合,展現城市文明形象、彰顯古都人文魅力,打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全新欄目,給廣大市民、網民帶來全新體驗。
  • 南京的夜晚,被它們點亮!
    他是南京的名片,也是時間和歷史的見證者!夜晚的玄武湖,美的令人心醉。湖面、城牆和南京現代城市建築交相呼應,亮化後的城牆,倒影在湖水中,營造出一幅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立體視覺體驗~好在,玄武湖和這座城市一樣即便經歷了無數悲愴與滄桑,它依舊泰然自若。△歷史、人、自然,玄武湖遠遠超出了一條湖泊的本身之美一首「夜泊秦淮近酒家」更是不知喚起多少人對秦淮河的嚮往。坐上畫舫,可以觀賞到兩岸的燈光和岸上的藝術表演,將一幕幕歷史畫卷娓娓道來。
  • 南京深秋美如畫
    去過幾次南京,恰好有兩次在金秋時節踏訪,算是見到了「美成金陵」的南京。南京,這座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著怎樣讓人驚豔的秋色?其中,北京西路一半是梧桐,一半是銀杏,是南京風景最漂亮的林蔭大道之一。瞻園路短短三百多米,都是高大挺拔的梧桐,這裡被稱為南京「最梧桐」的一條路。葉落梧桐堆滿地,伴隨著「莎莎」的梧桐葉響,讓你最深切感受深秋的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