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徐家院美麗鄉村。
本報記者 馮芃攝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旺,農民富則國強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舊中國廣大農民過著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南京解放後,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70年間,從發展農業機械化到科技強農,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從土地改革到取消農業稅,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農村環境面貌日新月異。
70年滄桑巨變,南京農村的發展譜寫了一部壯麗詩篇。
從貧窮奔向小康,三首民謠唱出農民變富
「章聶崗,章聶崗,十年就有九年荒,十天無雨要抗旱,一場大水白茫茫,攜兒帶女去逃荒。」
「上章村,下章村,一日三餐都有葷,家裡有存款,手捧小酒盅,高起興來就來個『飯來終』。」
「大病殘疾有人幫,花光鈔票不困難,生在章村不用煩,章村處處見陽光。」
這是不同時期流傳在章村的三首民謠,伴隨著歌謠的變化,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東北部的章村社區,從一窮二白走向富裕殷實,從荒涼走向繁華,從野菜粗糠食不果腹走到生活富裕物質充足。如今的章村,社區自己建造的石羊公園漂亮別致,農民公寓小區整潔靚麗,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社區文化、服務、醫療保健等設施一應俱全。
「70年前,這裡還是典型的落後農村,現在可是完全變了樣嘍!」談起章村的變化,今年78歲的居民王文雲難抑激動之情。他回憶,解放前,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泥草房,房頂的稻草每年都要翻新,還經常漏雨;腳上穿的是草窩子,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糧食也不夠吃,經常吃野菜。「那日子過得,真是要多苦有多苦!」
南京解放後,章村農民的生活逐步改善。王文雲介紹,解放初期,經過農村土地改革,章村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大部分人過上勉強能吃飽的日子。1958年,當地成立人民公社,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政府發肥料、組織生產、進行技術指導,糧食產量顯著提升,農民不僅能吃飽,還有一定收入。「但是直到改革開放前,章村農民還沒有徹底擺脫貧困。」王文雲說。
1984年,張文才擔任章村村支書,當時村集體固定資產只有10.07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479元,村裡沒有結餘資金,村幹部及村隊工作人員工資也沒有著落。
改革開放的春風撲面而來,1986年,南京提出郊縣農村要走「城郊型」經濟的發展道路,突破「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格局,章村利用臨近主城的區位優勢,奏響了經濟發展四部曲。已擔任村支書30多年的張文才介紹說,所謂四部曲,第一步,章村人搭臺章村人自己唱戲;第二步:章村人搭臺,請外面的能人來唱戲;第三步:章村人搭臺請外商來唱戲;第四步:依託城市抓三產,走出章村謀發展。步子一步更比一步大,層次一步更比一步高,從此,章村開始了騰飛之路。
機器的轟鳴聲喚醒了沉寂的農村。上世紀80年代,章村請來能人,在村裡辦起了家具、汽配、鑄造等10多家村辦企業;1990年,章村在南京率先進入億元村行列;1996年,村裡第一個工業集中區順利建成,當年就吸引了港商入駐;2006年,村裡工業集中區進行第三期建設,引進1億多元社會投資;2018年,章村領取了全國首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
章村的集體經濟搞上去後,如何讓整體拆遷而失地的農民過上好日子,一直是村幹部們考慮的大事。1998年,章村成為全市第一家給村民發放養老金的社區;2005年開始,章村將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為股份,全體村民成為股東,每年享受分紅……除了養老金、分紅,還有醫保、大病救助,以及住房補、教育補、水電補等8項補助,村民稱之為「六有八補」,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去年,章村社區固定資產達6.4億元,是張文才剛當村支書時的6400倍;村民年收入約4萬元,是當年的84倍。張文才動情地說:「解放70周年,章村人真正富了起來!」
70年來,章村的華麗蝶變,也正是南京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的縮影。據統計,2018年,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263元,同比增長9.2%,增速連續9年高於城鎮居民,不少農村都是家家住樓房、戶戶有小車,生活提前進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