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地區都有一個階段的「關鍵詞」,那麼,轉變,就是浦口區橋林街道近年來的「關鍵詞」,這不僅是街道通過長江岸線的整治後帶來的外在變化,也是街道通過產業發展方式的「扭轉」帶來的內在變化。
「十三五」期間,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過程中,浦口區橋林街道結合長江江豚保護和濱江岸線利用規劃,緊抓三年時間開展長江岸線整治行動,全力當好先行者,開啟長江綠色發展新徵程,開創治江事業新篇章,堅持「斷腕」與「布新」並重,提升經濟發展的「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譜寫新時代「長江之歌」橋林壯麗樂章。
江水向東,滄桑巨變。如今,茶餘飯後,長江線成為當地人日常「打卡點」之一,沐浴在不浮不躁的江風中,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靈山鄉史館、明因禪寺等一批景點,成為橋林人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
轉變 長江水清「豚」先知
「南京頻現江豚飛躍」「長江南京段江豚嬉戲成日常」……近一年來,這樣的話題頻頻出現在微博熱搜,評論中不少市民表示欣喜和驚嘆,然而,對於楊金龍來說,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2016年之前,他是浦口區一位老漁民,2016年之後,他成為三橋下江豚監測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江邊一座「望豚石」。雖常年風吹日曬,但楊金龍是幸運的,因為他比普通市民更早也更容易見到微博熱搜中所描述的景象。
江豚俗稱「江豬子」,是「水中大熊貓」,因其喜靜不喜動,對水質、噪聲非常敏感,故以江豚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是反映長江生態的「晴雨表」,而在2018年之前,以橋林為代表的長江浦口段,則多是「陰雨天」:廠棚林立、機器轟鳴、生態惡化、噪音汙染、江豚消失不見……「好多年都看不到江豚了。」村民楊國過說,2002年以前尚能經常看到江豚出沒,但是自從岸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船廠、砂場、攪拌站,江豚就不再出現了。
「長江浦口段由下遊南京長江五橋至上遊駟馬山河口處,是江豚出現頻率較高的地方,所以整個浦口段28.5公裡都被劃入了保護區範圍,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裡造船帶所在的江岸有兩處江豚自然保護區,是江豚經常出沒的位置。可惜的是,由於歷史原因,長江浦口段江岸被若干造船廠、攪拌站佔據,濱江不見江,一度成為浦口的「生態之憾」。
如今,再訪江岸,景象卻大不一樣了:楊金龍與其他11位漁民退捕上岸,成為江豚「保鏢」,常年駐守在三橋下和八圩江邊兩大監測點,觀察江豚的一舉一動。
不僅如此,如今對江豚的監測還用上了「黑科技」。去年12月,一套長江江豚水下聲學監測系統在長江三橋段布設完成,該系統由南京市園林局林業站委託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炳耀的團隊負責。「簡單地說,該檢測系統就好像是一套錄音設備,可以記錄江豚發出的聲音。」陳炳耀表示,通過無線4G傳輸,將江豚發出的聲音及時傳送到相關數據平臺,最終進行分析判斷,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江豚對該水域棲息地的利用規律等,為進一步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江豚出現了,這背後,是南京在奏響長江綠色之歌,而浦口橋林,也唱出了其中最美的篇章,這當中最重要的音符,非拆除十裡造船帶莫屬。
斷腕 十裡造船帶退出歷史舞臺
「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描繪的是古城紹興的水系發達,但用來體現橋林水多、橋多、水網縱橫似乎也無不妥。作為南京十大古鎮之一,橋林,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水給了橋林發展的機會,也伴隨著發展的陣痛。因為地處「黃金水道」長江北岸,本世紀初,烏江鎮發展造船業,隨著武家嘴、正嶼、永華等大企業入駐,「十裡造船帶」逐漸被世人所熟知。2008年,金融危機的「寒冬之風」也吹到了這個偏僻的小鎮,造船業逐漸低迷的同時,一批混凝土攪拌站、砂場乘虛而入,長江岸邊「冒」出一個個立罐、一條條砂石輸送帶,風一吹來,沙塵漫天,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2012年,橋林鎮和烏江鎮合併為橋林街道,烏江的痛隨之也轉移給橋林。
2018年6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發現長江江豚保護區浦口段存在「生態欠帳」。
「退一步」水清岸綠。「立行立改!」這是浦口區的回應,並順勢從2018年全面啟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就包括十裡造船帶的整治工作,一場聲勢浩大的江岸保衛戰隨即打響。
2018年的夏天,短短26天時間裡,橋林街道動員了所有社區幹部,與區相關部門同志一起,冒酷暑頂颱風奮戰在一線。這場轟轟烈烈的江岸保護戰初戰告捷:27家船廠被拆除,6家混凝土企業、21個砂場被清除,收回企業違規佔地1504畝……
「一個月,街道的班子成員全部吃住在單位,白天約談企業,在現場指揮拆除,晚上開調度會協調問題,沒有回過一趟家。」橋林街道辦事處主任吳長兆說,通過約談溝通,相關企業無一「討價還價」或藉故拖延。零滋事,零事故,這一場江岸保衛戰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成效之顯著讓省環保第二督查組大為讚嘆。
今年7月初,隨著一聲令下,印有「正嶼重工」名稱的龍門吊轟然倒地。至此,浦口「十裡造船帶」39家船舶修造和物流企業全部拆除完畢,目前復綠面積超百萬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橋林街道自全面啟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行動以來,舉全街之力進行集中攻堅,連續打贏了江豚保護區和「十裡造船帶」整治攻堅戰。近兩年來,共推進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涉及企業39家,總整治面積200萬平方米,拆除各類建築面積17.5萬平方米,破碎地坪160萬平方米,拆除龍門吊等大型設備236臺。
布新 長江線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
小橋流水穿村而過,假山石亭分布散開,漫步橋林街道林蒲社區江坂組,頗有些「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雨後的空氣清新宜人,閉上眼睛依稀能聽見遠處江上輪船的鳴笛聲。
日前,這個江邊村落入選江蘇省新一批省級傳統村落,成為南京市唯一上榜的兩大村落之一。「我們這裡有林散之故居,書法文化可悠久了,能入選我覺得一點也不意外。」遇到外出散步的村民,他們自豪地說。
生在江邊、長在江邊,他們對此「又愛又恨」。愛的是自己的家鄉,恨的卻是這裡曾一度「濱江不見江、鄰水不親水」。如今,隨著十裡造船帶的退出和長江岸線的整治,水清了、岸綠了,猛地一回頭,才發現深愛的家鄉仍在「燈火闌珊處」。
一直以來,大江大山大河,是浦口最獨特的資源稟賦,也是打造「都市圈最美花園」的生態基底。今年9月底,浦口區5條精品鄉村旅遊路線全部竣工,以「春江十裡」為主題的長江線以路引景,把散布在橋林的各村串珠成鏈。同一天,浦口5個特色田園鄉村項目之一的「江上草堂」正式開工,依託現有林散之故居、項羽文化園等人文資源,計劃用1年左右時間,打造以書法、農耕文化為特色的田園鄉村。
「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的過程,也是提高發展質量、以新方式實現新發展的過程。」橋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岸線美」,橋林街道因地制宜建設沿江生態岸線,精心打造江畔水鄉的宜居美麗線。
據了解,目前街道重點打造兩大項目:一是位於林蒲社區,駟馬河沿岸,涉及5個自然組,區域範圍內擁有高標準農田、水系發達的圩田景觀、沿江風光帶的市級特色田園鄉村;二是以「長江—江堤—圩田—村莊—緩丘」為特色,涉及林蒲和周營兩個社區,兩大項目通過片區內現有的自然、文化、歷史、產業等資源,形成江畔水鄉風貌的長江精品旅遊線路,成為長江下遊北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本版撰稿 張勇 吳明越
本版供圖 橋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