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江水向東 滄桑巨變 一江碧水中的「橋林答卷」

2020-12-04 南京日報

  如果說,每個地區都有一個階段的「關鍵詞」,那麼,轉變,就是浦口區橋林街道近年來的「關鍵詞」,這不僅是街道通過長江岸線的整治後帶來的外在變化,也是街道通過產業發展方式的「扭轉」帶來的內在變化。

  「十三五」期間,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過程中,浦口區橋林街道結合長江江豚保護和濱江岸線利用規劃,緊抓三年時間開展長江岸線整治行動,全力當好先行者,開啟長江綠色發展新徵程,開創治江事業新篇章,堅持「斷腕」與「布新」並重,提升經濟發展的「含新量」「含綠量」「含金量」,譜寫新時代「長江之歌」橋林壯麗樂章。

  江水向東,滄桑巨變。如今,茶餘飯後,長江線成為當地人日常「打卡點」之一,沐浴在不浮不躁的江風中,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靈山鄉史館、明因禪寺等一批景點,成為橋林人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

  轉變 長江水清「豚」先知

  「南京頻現江豚飛躍」「長江南京段江豚嬉戲成日常」……近一年來,這樣的話題頻頻出現在微博熱搜,評論中不少市民表示欣喜和驚嘆,然而,對於楊金龍來說,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2016年之前,他是浦口區一位老漁民,2016年之後,他成為三橋下江豚監測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江邊一座「望豚石」。雖常年風吹日曬,但楊金龍是幸運的,因為他比普通市民更早也更容易見到微博熱搜中所描述的景象。

  江豚俗稱「江豬子」,是「水中大熊貓」,因其喜靜不喜動,對水質、噪聲非常敏感,故以江豚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是反映長江生態的「晴雨表」,而在2018年之前,以橋林為代表的長江浦口段,則多是「陰雨天」:廠棚林立、機器轟鳴、生態惡化、噪音汙染、江豚消失不見……「好多年都看不到江豚了。」村民楊國過說,2002年以前尚能經常看到江豚出沒,但是自從岸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船廠、砂場、攪拌站,江豚就不再出現了。

  「長江浦口段由下遊南京長江五橋至上遊駟馬山河口處,是江豚出現頻率較高的地方,所以整個浦口段28.5公裡都被劃入了保護區範圍,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裡造船帶所在的江岸有兩處江豚自然保護區,是江豚經常出沒的位置。可惜的是,由於歷史原因,長江浦口段江岸被若干造船廠、攪拌站佔據,濱江不見江,一度成為浦口的「生態之憾」。

  如今,再訪江岸,景象卻大不一樣了:楊金龍與其他11位漁民退捕上岸,成為江豚「保鏢」,常年駐守在三橋下和八圩江邊兩大監測點,觀察江豚的一舉一動。

  不僅如此,如今對江豚的監測還用上了「黑科技」。去年12月,一套長江江豚水下聲學監測系統在長江三橋段布設完成,該系統由南京市園林局林業站委託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炳耀的團隊負責。「簡單地說,該檢測系統就好像是一套錄音設備,可以記錄江豚發出的聲音。」陳炳耀表示,通過無線4G傳輸,將江豚發出的聲音及時傳送到相關數據平臺,最終進行分析判斷,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江豚對該水域棲息地的利用規律等,為進一步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江豚出現了,這背後,是南京在奏響長江綠色之歌,而浦口橋林,也唱出了其中最美的篇章,這當中最重要的音符,非拆除十裡造船帶莫屬。

  斷腕 十裡造船帶退出歷史舞臺

  「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描繪的是古城紹興的水系發達,但用來體現橋林水多、橋多、水網縱橫似乎也無不妥。作為南京十大古鎮之一,橋林,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水給了橋林發展的機會,也伴隨著發展的陣痛。因為地處「黃金水道」長江北岸,本世紀初,烏江鎮發展造船業,隨著武家嘴、正嶼、永華等大企業入駐,「十裡造船帶」逐漸被世人所熟知。2008年,金融危機的「寒冬之風」也吹到了這個偏僻的小鎮,造船業逐漸低迷的同時,一批混凝土攪拌站、砂場乘虛而入,長江岸邊「冒」出一個個立罐、一條條砂石輸送帶,風一吹來,沙塵漫天,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2012年,橋林鎮和烏江鎮合併為橋林街道,烏江的痛隨之也轉移給橋林。

  2018年6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發現長江江豚保護區浦口段存在「生態欠帳」。

  「退一步」水清岸綠。「立行立改!」這是浦口區的回應,並順勢從2018年全面啟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行動,其中就包括十裡造船帶的整治工作,一場聲勢浩大的江岸保衛戰隨即打響。

  2018年的夏天,短短26天時間裡,橋林街道動員了所有社區幹部,與區相關部門同志一起,冒酷暑頂颱風奮戰在一線。這場轟轟烈烈的江岸保護戰初戰告捷:27家船廠被拆除,6家混凝土企業、21個砂場被清除,收回企業違規佔地1504畝…… 

  「一個月,街道的班子成員全部吃住在單位,白天約談企業,在現場指揮拆除,晚上開調度會協調問題,沒有回過一趟家。」橋林街道辦事處主任吳長兆說,通過約談溝通,相關企業無一「討價還價」或藉故拖延。零滋事,零事故,這一場江岸保衛戰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成效之顯著讓省環保第二督查組大為讚嘆。

  今年7月初,隨著一聲令下,印有「正嶼重工」名稱的龍門吊轟然倒地。至此,浦口「十裡造船帶」39家船舶修造和物流企業全部拆除完畢,目前復綠面積超百萬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橋林街道自全面啟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行動以來,舉全街之力進行集中攻堅,連續打贏了江豚保護區和「十裡造船帶」整治攻堅戰。近兩年來,共推進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涉及企業39家,總整治面積200萬平方米,拆除各類建築面積17.5萬平方米,破碎地坪160萬平方米,拆除龍門吊等大型設備236臺。

  布新 長江線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

  小橋流水穿村而過,假山石亭分布散開,漫步橋林街道林蒲社區江坂組,頗有些「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雨後的空氣清新宜人,閉上眼睛依稀能聽見遠處江上輪船的鳴笛聲。

  日前,這個江邊村落入選江蘇省新一批省級傳統村落,成為南京市唯一上榜的兩大村落之一。「我們這裡有林散之故居,書法文化可悠久了,能入選我覺得一點也不意外。」遇到外出散步的村民,他們自豪地說。

  生在江邊、長在江邊,他們對此「又愛又恨」。愛的是自己的家鄉,恨的卻是這裡曾一度「濱江不見江、鄰水不親水」。如今,隨著十裡造船帶的退出和長江岸線的整治,水清了、岸綠了,猛地一回頭,才發現深愛的家鄉仍在「燈火闌珊處」。

  一直以來,大江大山大河,是浦口最獨特的資源稟賦,也是打造「都市圈最美花園」的生態基底。今年9月底,浦口區5條精品鄉村旅遊路線全部竣工,以「春江十裡」為主題的長江線以路引景,把散布在橋林的各村串珠成鏈。同一天,浦口5個特色田園鄉村項目之一的「江上草堂」正式開工,依託現有林散之故居、項羽文化園等人文資源,計劃用1年左右時間,打造以書法、農耕文化為特色的田園鄉村。

  「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的過程,也是提高發展質量、以新方式實現新發展的過程。」橋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岸線美」,橋林街道因地制宜建設沿江生態岸線,精心打造江畔水鄉的宜居美麗線。

  據了解,目前街道重點打造兩大項目:一是位於林蒲社區,駟馬河沿岸,涉及5個自然組,區域範圍內擁有高標準農田、水系發達的圩田景觀、沿江風光帶的市級特色田園鄉村;二是以「長江—江堤—圩田—村莊—緩丘」為特色,涉及林蒲和周營兩個社區,兩大項目通過片區內現有的自然、文化、歷史、產業等資源,形成江畔水鄉風貌的長江精品旅遊線路,成為長江下遊北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本版撰稿 張勇 吳明越

  本版供圖 橋林街道

相關焦點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南京,不負一江碧水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行走長江南京段兩岸,昔日的生產碼頭正變身濱江公園,「對水質極其敏感」的江豚活動明顯增多……大江舊貌換新顏,綠色發展正在南京擁江發展中激蕩澎湃新動能。 從「生產鏽帶」到「生態繡帶」,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堅決樹牢「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追根溯源、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推動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不斷增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 滄桑巨變,南京農村走向富強美
    南京解放後,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70年間,從發展農業機械化到科技強農,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從土地改革到取消農業稅,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農村環境面貌日新月異。    70年滄桑巨變,南京農村的發展譜寫了一部壯麗詩篇。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揚子江大道東寶路以南實現快速化
    揚子江大道是完善南京主城高快速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京主城快速外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是城市隧道、綜合管廊、過街通道、地下管理中心「四位一體」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典範項目。   優化完善城市道路綜合功能  揚子江大道位於河西濱江,是我市重要的城市主幹道之一,縱跨建鄴區、鼓樓區,總長近15公裡。
  • 南京江北新區未來將有12條「地鐵線」 其中6條是過江地鐵線
    &nbsp&nbsp&nbsp&nbsp6月25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區城市規劃編製成果彙編發布暨新區規劃創新研討會」舉行,會議邀請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齊聚一堂,總結新區獲批2年來規劃建設經驗與成效,探討新區未來發展方向與路徑。會上發布了《南京江北新區城市規劃編製成果彙編》,33項已批覆規劃集體亮相。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今年24個小微堵點改造本周收官
    至此,南京兩年來共計完成52個小微堵點改造。   象房村路是一條臨河的單向通行道路,西接龍蟠中路,東連光華路、大明路,道路不寬,卻是分流的重要通道。在此之前,由於右轉入口較小,僅有兩車道,極易在路口形成交織瓶頸,從而引發車輛在龍蟠中路上排隊。秦淮市政公司副經理魏餘峰向記者介紹,改造方案將兩車道擴張為三車道,對路面重新攤鋪、施劃標識線。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打卡湛江天空之鏡,玩轉大美粵西
    這裡四季常青,終年常綠,只與海南島隔著一道淺淺的海灣,這裡不缺碧水藍天,海面常年碧藍如玉,波瀾不興,伴有海鷗時而掠浪飛翔,堪稱天空之鏡。我們安排了有香港「維多利亞港」之稱的湛江港灣精華段讓遊客一覽南海艦隊十裡軍港的威儀,近距離觀賞湛港、特呈島、紅樹林的風採。此外,廣東最大跨海大橋也在湛江,這座海灣大橋挑起南岸中澳友誼花園和北岸奧體中心兩顆明珠,是必打卡的網紅地。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0不老村.jpg
    -- 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徵程 -- 版次:[ T13 ] 不老村一景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專項項目招標公告
    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組織力量深入研究闡釋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圍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著力推出有理論說服力、有實踐指導意義、有決策參考價值的成果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0水杉大道.jpg
    水杉大道 南京日報社主辦南京日報總編輯:丁輝宇國內統一刊號:CN32-0030南京日報廣告刊例表南京日報信息熱線:4008885998南報網新聞熱線:025-84686110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有趣的昆蟲博物館
    赤壁路小學二(5)班 楊鈺婷 指導老師 駱源源  國慶假期,我和爸爸一起參觀了南京紫金山昆蟲博物館,那裡有各種昆蟲。   在昆蟲博物館,我看見了蝴蝶、天牛、金龜子、蜻蜓、蜘蛛等昆蟲,還學習了昆蟲的相關知識。
  • 江水突然消失,612年中長江兩次斷流,背後的科學奧秘是什麼
    古詩有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人們的印象中,形成於遠古時期,水量充沛的長江都是一直滔滔不絕向東流入東海。但鮮為人知的是在612年的歷史長河中,長江曾經斷流了兩次。長江斷流實乃奇聞一件,那這奇聞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背後的科學奧秘又是什麼呢?
  • 從「時光隧道」看深圳40年滄桑巨變
    隨後,大家來到「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展廳,展廳內,一幅幅今昔對比的照片、一件件具有年代標籤的物件組成「時光隧道」,展示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的崛起歷程和滄桑巨變。大家或拿起相機記錄,或駐足討論,回憶起與深圳共成長的奮鬥之路。 記者從現場看到,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展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發展歷程。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玻纖院與高校企業共建國家平臺
    本報訊(通訊員 俞曉 融媒體記者 徐寧) 為突破測試評價瓶頸,解決我國新材料產業「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問題,在昨天上午舉行的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複合材料行業中心共建暨南京玻纖院發展大會上,南京玻纖院與六家高校、上下遊企業籤約五項合作共建協議,共同打造一流的國家級行業服務平臺。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20南京同溧晶體材料研究院.jpg
    奮進新徵程 -- 版次:[ T04 ] 南京同溧晶體材料研究院 南京日報社主辦南京日報總編輯:丁輝宇國內統一刊號:CN32-0030南京日報廣告刊例表南京日報信息熱線
  • 這座「地下城市」別有洞天_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記者了解到,我市人防工程中包括停車位、防空防災教育體驗館、地下遊泳館等在內的多個民生設施正在加緊建設,很快將投用。     綠地、廣場、操場均「地下有為」,開發4200個停車位     聚寶山站人防工程位於地鐵4號線聚寶山站西南側公共綠地下方,在承擔戰時功能的同時,平時功能為社會公共停車場。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溧水草莓迎來採摘高峰期
    「這種草莓成熟後是白色中帶淡淡的粉,又像淡淡的橙,非常好看。」溧水精品草莓園美莓源草莓基地的技術總監趙良嶽指著身邊的白色草莓介紹,這種名叫淡雪的草莓引自日本,有濃濃的果香,口味香甜,因為產量比普通草莓低20%以上,價格較高,每斤價格曾高達300元,被稱為貴族草莓,也被稱為草莓中的「愛馬仕」。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蟲子旁
    螞蟻是早春的勞模,廣翅蠟蟬的幼蟲像一朵白色的小花,最搞笑的是從天而降一坨鳥糞,先是砸死了幾隻螞蟻,又嚇得其他螞蟻四處逃竄,最後它們發現這堆東西竟然可以吃,於是就地坐好,開始了圓桌盛宴……書的一面是日記體的昆蟲日記,另一面是故事的「現場」照片。雖然都是蟲子的特寫,因為有了故事情節,許多次我竟看得笑出聲來。   書裡寫道:「這些故事都發生在隨園書坊。」
  • 無錫濱湖提交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還百姓「藍天、碧水、淨土」
    1月8日上午,無錫市濱湖區召開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提交近兩年生態環境保護「答卷」。濱湖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宋超在發布會現場介紹稱,生態環境質量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濱湖區舉全區之力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 生態優先,護一江碧水
    一江碧水,正滾滾東流。  治汙,從一域到全局2020年12月23日,天微微亮,浙江省德清縣下渚湖街道四都村的青蝦養殖戶沈來根就開始了當天的捕撈。僅需3個小時,剛出水的青蝦就能出現在上海弄堂的普通人家。進入上海市場,德清青蝦靠的是品質。沈來根養蝦23年,有過不少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