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區城市規劃編製成果彙編發布暨新區規劃創新研討會」舉行,會議邀請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齊聚一堂,總結新區獲批2年來規劃建設經驗與成效,探討新區未來發展方向與路徑。會上發布了《南京江北新區城市規劃編製成果彙編》,33項已批覆規劃集體亮相。
    將打造浦口、雄州兩大綜合城市中心
    《南京江北新區總體規劃(2014-2030 年)》對江北新區的發展給出了總體定位:南京江北新區是國家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
    規劃形成「一軸、兩帶、三心、四廊、五組團」的總體布局結構。「一軸」:指沿江城鎮發展軸,由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支撐和串聯;「兩帶」:指外環山水生態帶、沿江生態帶;「三心」:指浦口、雄州綜合型城市中心及大廠生產性服務專業型中心;
    「四廊」:指方山—八卦洲、馬汊河—八卦洲、龍王山—八卦洲、老山—三橋四個楔形廊道;「五組團」:橋林、浦口、高新—大廠、雄州、龍袍五個城鎮功能組團。
    這份規劃指出,到2030 年江北新區將形成「中心城-副中心城-新城-新市鎮」的城鎮等級體系。其中,中心城由浦口、高新—大廠兩個組團組成;副中心城由雄州組團和長蘆產業板塊組成;新城(2 個):橋林、龍袍;新市鎮(8 個):竹鎮、金牛湖、馬鞍、橫梁、星甸、湯泉、永寧、八卦洲。
    將打造自己的民航機場和高鐵站
    在綜合交通建設上,江北新區將擁有自己的民用機場和高鐵樞紐站。在機場方面,規劃的六合馬鞍機場為軍民兩用機場,將打造成一個集航空、鐵路、公路於一體的複合型空港樞紐,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六合馬鞍機場等級為4E,遠期發展為國內幹線機場。在鐵路方面,規劃中的南京北站將成為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鐵路的綜合樞紐。
    在公路方面,江北新區將形成「一環(繞越高速)七射」高速公路網和「一環(公路三環)四橫十射」國省道幹線公路網。所有規劃新市鎮由二級以上公路連通,鄉村公路達到四級以上標準。規劃4 個公路客運站,分別為南京北客運站、橋林客運站、龍袍客運站和林場站。
    在過江通道方面,江北新區境內規划過江通道17 處,計19 條。2049 年預留控制過江通道3 處,計3 條,均為道路過江通道。
    江北新區將有6條過江「地鐵線」
    江北新區的龐大公共運輸系統將是其一大亮點。根據規劃,江北新區內規劃有都市圈軌道交通線路5 條,即目前已在運營的寧天城際軌道、目前在建有望年內開通的寧和城際軌道(過江線)、規劃中寧滁城際軌道南線、規劃中的寧滁城際軌道北線、規劃中的寧儀城際軌道。通過這些線路的建設和延伸,江北新區將和周邊城市無縫銜接。
    在城市軌道線路上,江北新區將擁有7 條地鐵線,即目前已經運營的軌道交通3 號線(過江線)、軌道交通10 號線(過江線),列入十三五規劃的軌道交通4 號線二期(過江)、軌道交通11 號線(純江北線),此外還有列入遠景規劃,未明確開建時間的軌道交通13 號線(過江線)、軌道交通14 號線(過江線)和軌道交通15 號線。這樣一來,加上預計年底開通的寧和城際一期,江北新區未來將擁有6條過江地鐵線。
    值得一提的是,江北新區在建設中將踐行「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鬼阿虎的總體路網密度達到8.5 千米/ 平方千米以上,江北新區中心區路網密度不低於12 千米/ 平方千米,道路間距不大於180 米。新區15 分鐘內可實現任意一點上快速路,城市幹道的機動車平均行程車速高峰不低於25 千米/ 小時,平峰不低於30 千米/ 小時。
    專家觀點:警惕高房價對人口產業的擠出效應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京祥在研討會上作了《創新治理體系,提升江北新區競爭力》的報告。江北新區是南京承擔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他分析道: 「江北新區如果不是重在發展模式創新、治理創新,不能有效降低制度成本,而是簡單定位於再建一個新的『大開發區』,那就是『以己之短,克人之長』,也失去了設置國家級新區的意義。」他建議, 在區域協同方面,江北新區要建設輻射中西部的產業高地、服務共享的平臺。產業高地,不是簡單求產業門類之「高」,而是求產業能級之高。要面向區域,提供高質量共享的生產、生活服務,提升南京城市的集聚力、輻射力。
    張京祥強調要「警惕當前江北新區高房價對人口、產業產生擠出效應」。相比之下,深圳去年出臺了政策吸引青年人,大專以上學歷就可直接申領居住證;據報導,杭州今年留學歸國人數超北京、上海,達16萬人,而南京一年新增人口平均只有3萬人。目前江北新區實行的是管委會體制,新區管委會,擔負組織領導職能,包括功能區(開發建設職能)、行政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今年5月又設立了直管區,7個街道劃入託管。「江北新區管委會最終定位是協調性機構,還是統領性機構?體制調整,是漸進式調整還是一步到位?」在張京祥看來,經驗表明,因發展前景不明,短期行為驅動,持續博弈內耗,漸進式調整的代價更大,建議建設協同一體的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