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治理,不留死角;綠色發展,不遺餘力。
三橋、大勝關鐵路橋橫跨長江,凸顯南京濱江風光。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三橋、大勝關鐵路橋橫跨長江,凸顯南京濱江風光。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行走長江南京段兩岸,昔日的生產碼頭正變身濱江公園,「對水質極其敏感」的江豚活動明顯增多……大江舊貌換新顏,綠色發展正在南京擁江發展中激蕩澎湃新動能。
從「生產鏽帶」到「生態繡帶」,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堅決樹牢「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追根溯源、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推動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不斷增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2021年南京「兩會」,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為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焦點。
【報告原聲】
三汊河口閘位於外秦淮河入江口處,其將自然生態環境與周圍人居環境融為一體。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董家訓攝三汊河口閘位於外秦淮河入江口處,其將自然生態環境與周圍人居環境融為一體。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董家訓攝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展現美麗古都更高顏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系統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抓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深入實施『4+1』環境汙染治理工程,確保28條入江支流水質穩定達標。推進『百項提升工程』和沿江特色示範工程,高質量打造綠博園、上元門、三橋溼地公園等城市客廳。堅決貫徹長江『十年禁漁』部署,實施『拯救江豚行動』,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開展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
【代表委員熱議】
強化法治保障,推進全流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寫入法律。該法將於今年3月1日起施行。
風光秀美的南京江北新區長江段。南報融媒體記者姚強 馮芃 董家訓攝風光秀美的南京江北新區長江段。南報融媒體記者姚強 馮芃 董家訓攝
法治是「大保護」的有力武器。2018年,南京已出臺《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辦法》,這是全國首部長江岸線保護的地方政府規章。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的執法信息平臺,配強聯合執法隊伍,切實把水上和水下、岸上和島上各方面環境資源管起來、護到位。在江北新區建設法治園區,支持推動最高法院第三巡迴法庭、「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南京環境資源法院「兩庭三院」入駐,配套建設法律服務園區,開展環境普法和公益訴訟,營造共抓大保護的法治環境。
「十裡造船帶」地塊復綠後恢復生機,草木蔥鬱。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十裡造船帶」地塊復綠後恢復生機,草木蔥鬱。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
「長江保護工作涉及面廣、任務艱巨,是全市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需要全社會齊抓共治。」市人大代表王慧建議,要進一步加強長江的保護,適時啟動制定《南京市長江保護條例》,以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承接和落實好長江保護法。
王慧認為,《南京市長江保護條例》應結合有關要求和南京具體情況,從規劃布局、綠色發展戰略、資源開發利用、資源保護、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生態保護補償、保障與監督、法律責任等方面系統性設計,統籌協調、科學推進南京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
推動低碳發展,不斷加快南京「碳達峰、碳中和」進程
現象在水裡,根子在岸上。代表委員在熱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時,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
萬景園綠意盎然,沿江生態環境優美。南報融媒體記者 姚強 馮芃 董家訓攝萬景園綠意盎然,沿江生態環境優美。南報融媒體記者 姚強 馮芃 董家訓攝
市政協委員徐震中建議,加快南京低碳發展,助推美麗古都建設。他說,綠色低碳發展,是針對傳統發展取向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瓶頸與環境容量而提出的新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加快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也是南京推進「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的必由之路、必然選擇。
徐震中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組織編制南京市「十四五」低碳發展規劃,規劃形成用地集約、功能混合的空間布局,高效低碳、循環再生的資源能源利用體系,通暢便捷的綠色交通體系,布局均衡的綠色基礎設施以及生態宜居的綠色建築與社區。
金陵石化公司6號至7號沿江碼頭變身綠色生態風光帶。通訊員 徐捷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同時,深化路徑研究,確定目標願景,細分2025年、2035年、2060年三個不同時間節點,量身打造南京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和年度行動計劃;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示範引領,推動工業、能源、建築、交通、環保等專業領域低碳試點,推動全市各類產業低碳化;倡導低碳生活,樹牢低碳理念,通過線上線下植樹公益活動、健康體檢、積分兌換等多種激勵形式,促進市民轉變出行方式、增強節能環保意識。
【部門回應】
「全市生態環保戰線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過硬的工作作風、更昂揚的奮鬥姿態,歸零再出發,全力投入生態文明建設中。」
長江六合龍袍段水清岸綠。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長江六合龍袍段水清岸綠。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列席代表、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錢鋒介紹,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他們將全力推進綠色發展,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科學制定並落實減碳規劃和方案,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推動傳統行業實施能效提升、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等技術改造,加快推動南京提前實現碳達峰。
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推進「一江兩岸」入江支流整治,鞏固入江支流水質提升的成效;深入開展長江岸線排口實施規範化整治,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加強沿江溼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打造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南京樣板」。
位於棲霞區燕子磯長江畔的市民廣場煥然一新。這裡曾是化工廠的碼頭,而眼下卻轉變為一座以休閒娛樂和濱江溼地觀光為主的綜合性開放公園,成為市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位於棲霞區燕子磯長江畔的市民廣場煥然一新。這裡曾是化工廠的碼頭,而眼下卻轉變為一座以休閒娛樂和濱江溼地觀光為主的綜合性開放公園,成為市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與此同時,深入開展治氣攻堅,加強PM2.5與臭氧汙染的協同治理,加快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深度治理和VOCs專項治理;壓實工地揚塵汙染管控,持續淘汰老舊高汙染車輛,強化餐飲油煙、汽修、秸杆焚燒等其它面源汙染管控,讓老百姓感受到更多藍天幸福感。
全面鞏固治水成效,做好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的「三水」統籌,深入實施外秦淮河、北十裡長溝東支等重點流域斷面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強化工業汙染集中排放和深度處理,提升工業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完善城市生態補水和流域補償,守住水環境質量全省最優的位置,讓群眾身邊的水環境越來越好。
【百姓期盼】
陳龍:讓長江更好走進城市、走近市民
傍晚時分,江心洲長江大橋(長江五橋)流光溢彩的索塔與橋面交相輝映,如彩色長龍橫臥江面,與城市夜景融為一體。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徐琦攝傍晚時分,江心洲長江大橋(長江五橋)流光溢彩的索塔與橋面交相輝映,如彩色長龍橫臥江面,與城市夜景融為一體。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徐琦攝
來南京上學並留在江北發展的陳龍,最喜歡拍攝大橋,從大橋、二橋,到最近剛剛通車的五橋,他帶著相機拍了個遍。
他說,橋在變化,橋下的江水、江岸的風景也在變。江水變得越來越清,兩岸變得越來越美。「以前拍一次大橋,得兜很大的圈子,靠江但沒有辦法近江,現在無論是江南還是江北,都修建了濱江步道,可以散步也可以騎行,拍照變得很享受,我越來越喜歡這條江、這座城了。」陳龍說。
陳龍希望,未來能夠在切實做好大保護的前提下,增加一些「遊覽長江」的項目,增加從江中觀城、觀橋的視覺維度,讓長江真正走進城市、走近市民和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