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實習生 吳旭童
2019-07-09 18:22 來源:澎湃新聞
不到1小時,「水熱魔法師」就吞進去的溼垃圾,變成了優質農業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金放鳴團隊的「溼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歷史性一步——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溼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
該裝置就像一名「水熱魔法師」,吞進去的溼垃圾全部都能轉化成優質的農業肥,設計日處理量為100噸。裝置的成功試車,標誌著該技術距工業化落地生產僅咫尺之遙。
據金放鳴介紹,溼垃圾中的有機物經過水熱氧化技術轉化後,產生的「廢水」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其他營養物質,是高品質的液肥,能夠直接用於農作物施肥或水產養殖;固體「廢渣」是腐殖酸原粉,經過加工後可以用於土壤汙染修復、沙化地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大氣汙染修復、水體汙染修復等,也可以直接用於農業施肥。
該裝置就像一名「水熱魔法師」,吞進去的溼垃圾全部都能轉化成優質的農業肥。溼垃圾水熱資源化技術通過模擬地球碳循環過程,在特定的高溫高壓環境中,可加速溼垃圾中的生物質有機物分解,把它們轉化為腐殖酸、甲酸、乙酸等高附加值產品。
與餐廚垃圾處理應用最多的厭氧發酵和好氧堆肥技術相比,水熱資源化技術具有佔地少、速度快、無三廢等優勢。
該技術的產品轉化速度非常快,與傳統的溼垃圾處理技術相比,根據工藝需求,最快只需要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無毒無害無三廢,更不會產生臭味。另外,水熱氧化技術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廠房佔地面積大大縮小,日處理100噸溼垃圾的水熱處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
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下,金放鳴團隊陸續攻克了生物質有機物在不同水熱條件下轉化為腐殖酸、甲酸、乙酸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技術。目前,金放鳴團隊已掌握生產這些產品的全部技術條件和路線,未來將會有眾多水熱資源化垃圾處理裝置落地運行。
溼垃圾水熱資源化的未來藍圖是,要突破能分解一切有機物組成成分的垃圾處理技術,打造全球範圍內的全品類垃圾治理體系。
水熱資源化技術如果用於回收分解全品類的有機物乾濕垃圾,在經過水熱氧化處理後,有機垃圾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成分,被重新回收加工,製造成全新的產品,這一研究將使得全部有機物乾濕垃圾變成可回收垃圾,實現人類和自然真正的和諧共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垃圾分類,廚餘垃圾,農業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