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4日電(記者杜康、吳寶澍)垃圾分類後,溼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方式成為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上海、浙江等地一些企業用剩菜剩飯、果皮菜葉養蟲,能否兼顧溼垃圾處理和經濟效益?
在滬郊崇明建設村,上海冬臣昆蟲養殖公司租借了村上流轉的20畝土地用來處理鎮上的溼垃圾。餐廚垃圾經粉碎後,摻上麩皮用來飼養黃粉蟲。目前溼垃圾日均處理量在8噸左右。蟲子養在箱盒中,蟲卵歷經75天發育周期後長成幼蟲,烤乾得到的幹蟲蛋白質含量很高,可用於做飼料。據其董事長王兆賡介紹,「一噸幹蟲售價可達2萬多元。」
事實上,不僅是黃粉蟲,紅頭蠅蛆、黑水虻等多種蟲類均有養殖案例,用於處理溼垃圾。王兆賡介紹,除了幼蟲經烤乾或冷凍工藝後出售,蟲糞還可以用來做有機肥,目前已被當地的一家蔬菜種植商盡數訂購。
通過養蟲來處置溼垃圾,是一種好方式嗎?
目前溼垃圾主流的處理方式有兩種:建設大型集中處理裝置無氧產沼,日均處理能力可達幾百噸;通過小型生化處理裝置進行分散處置,日均處置能力從幾百公斤到幾噸不等。
已有的溼垃圾處置方式各有利弊。崇明區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陸瑾介紹,「集中處理裝置投資大效率高,適合中心城區,但不適合崇明。崇明區由島組成,居民居住分散,集中處置的運輸成本高。」而生化裝置的問題在於,處置過程中會有廢水、廢氣、渣料產生,「一方面廢水、廢氣的處置成本不低,另外,渣料不能直接用作有機肥,還需進一步處置。」
無論是沼氣沼渣,還是生化處理後的渣料都需另做處置。王兆賡介紹,溼垃圾如果用來養蟲,基本沒有渣料產生。
不過通過養蟲來處理溼垃圾,從管理角度,陸瑾有點擔心環境影響,「養殖是否會有廢水產生?有異味嗎?是否有相應的處理裝置?蟲子是否方便管理?」
「目前溼垃圾中的水分由麩皮吸收調和,養殖過程中不會有廢水產生。」王兆賡說。從現場來看,上海冬臣昆蟲養殖公司還未安裝廢氣處置裝置。
「溼垃圾日均處理量達到幾十噸的時候,對環境的影響會顯現出來。標準廠房下,封閉環境中,蟲子養殖難免有味道。此外,如果幼蟲採用冷凍技術加工,而非烤乾工藝,需要經過清洗,就會產生廢水。」浙江嘉興溯源科技公司技術負責人張海忠介紹,長期來看,規模化養殖還是要配套廢氣、廢水處理裝置。嘉興溯源科技公司長期用溼垃圾養殖紅頭蠅蛆。
通過養蟲來處置溼垃圾,是一個好生意嗎?
王兆賡和張海忠在養蟲過程中,都曾遭遇用地問題——養蟲方式處置溼垃圾,用地面積偏大。以上海冬臣昆蟲養殖公司為例,目前日均溼垃圾處理量約8噸,需要用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張海忠根據養殖紅頭蠅蛆的經驗估算,如果達到日均100噸的溼垃圾處理能力,則需要佔地面積約20畝。「溼垃圾養蟲比較難落戶中心城區,更適合設在遠郊等土地資源豐富的地方。」王兆賡說。
養殖的蟲子也面臨銷路問題。張海忠嘗試養殖紅頭蠅蛆兩年後,目前處於停產階段。張海忠算了一筆帳,之前公司日均溼垃圾處理量為15噸,日均幹蟲產量只有500斤,「量太少,難以找到穩定的大客戶。」張海忠建議,日均溼垃圾處理規模最好不低於50噸。此外,一些個體戶養殖蠅蛆,「他們不用僱人,也不用安裝環保設施,成本低,拉低了幹蟲的市場售價。」
用溼垃圾來養蟲,作為一種資源化利用方式,目前來看還在嘗試中。「探索過程還需要與相關部門協商好,不論是土地,還是獲得充足的溼垃圾原料。」張海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