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撿垃圾養蟲年入百萬 網友:多讀書果然賺錢

2021-01-15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浙大教授撿垃圾,年入數百萬!網友跪服:多讀書果然能賺大錢)

田裡的油菜花開得正旺,旁邊的枇杷樹已冒新枝。

不遠處的池塘邊,肥碩的土雞成群溜達,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魚蝦滿塘。

這樣的景象,離城市不遠,在杭州餘杭崇賢街道運河路邊的一個小農場。

農場主叫張志劍,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環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張教授去年夏天在昆蟲農場耕地

農場真的很小,不過幾畝地,建它幹什麼?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

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

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

「撿」來垃圾養蟲子

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

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

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裡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

蟲子是哪裡來的?秘密就藏在農場中央鳥兒扎堆的溫室大棚裡。

剛巧,一位騎三輪車的大伯進了農場,扯著嗓子喊道:「喂,收垃圾嘍!」

張志劍趕緊跑來幫忙,把裝垃圾的小車推進西面第一間大棚裡。

大伯是附近村裡保潔員,車上裝的是昨晚左鄰右舍家倒的餐廚垃圾。

村民們會自覺把餐廚垃圾分類到位,由大伯每天拉到農場傾倒。

大棚一共13個,這裡就是用來處理垃圾的地方。

第一個大棚裡,有一臺漏鬥形的設備,垃圾倒進去以後,要經過粉碎、攪拌,添加益生菌發酵一晚上,就可以變成適合蟲卵孵化、生長的昆蟲「口糧」了。

從第二個大棚開始,就是蟲子轉化與分解的區域。

棚內地面是一排養殖槽,槽里舖著一層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看起來有點像土。

用鏟子撥動一下這層土,就會出現蠕動的白色小蟲,密密麻麻。

正在分解餐廚垃圾的黑水虻幼蟲

這些幼蟲,就是分解餐廚垃圾的法寶,名字叫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

為什麼堂堂浙大教授,要跑去農村撿垃圾、養蟲子?

張志劍坦言,如何處理垃圾就是他科研攻關的方向。

在用黑水虻分解餐廚垃圾前,張志劍曾用蠅蛆來分解過垃圾,但蒼蠅會到處飛傳播疾病,對環境造成二次汙染,黑水虻卻不會有這個問題。

蟲子去餵雞鴨魚

蟲糞化身有機肥

在溫室大棚,一些黑水虻成蟲正在飛舞。

它的個頭有三四個蒼蠅那麼大,渾身黑色,看起來有點呆頭呆腦,懶懶地不愛飛翔。

黑水虻成蟲

原來,黑水虻成蟲幾乎不進食,也不愛動,成蟲一周不到就會交配、產卵、死亡,完全不像蒼蠅那樣討人厭。

每隻黑水虻會產約1000粒卵,產卵後隨即死亡,成蟲壽命僅一周。

蟲卵孵化成幼蟲後,要經過12-14天才能成長為初蛹。

幼蟲期間,農場的黑水虻靠吃餐廚垃圾長大。

從蟲卵長到蛹化前的幼蟲,它的體重會增長2000倍,2000條幼蟲重量大約0.5公斤。

黑水虻幼蟲

初春氣溫不高,大棚養殖槽裡的餐廚垃圾溫度卻超過30℃,因為幼蟲分解垃圾會產生許多熱量,即使在寒冬,溫度也能達到30℃。

經歷12-14天分解,餐廚垃圾裡油膩的成分和氮、磷等物質,基本被幼蟲吸收,它們長得胖胖的,分解後的排洩物就是可成為綠色有機肥,即虻糞有機肥。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把幼蟲和有機肥分離。

蟲糞有機肥

操作很簡單,工人把帶有大量幼蟲的餐廚有機肥攤在篩網上,畏光的幼蟲就會很自覺地往有機肥裡鑽,從篩子漏到下層容器裡,分離得乾乾淨淨。

我們不禁要問,蟲子和有機肥有什麼用處?

用黑水虻蟲糞有機肥施種的油菜花田

其實,農場的美麗風光已經告訴我們答案,它們就是用餐廚垃圾和蟲子打造的。

種油菜花和枇杷樹的地,施的是黑水虻轉化餐廚垃圾後的虻糞有機肥,農場還把有機肥送給附近居民,大家用它來種月季花,開花特別多。

農場的土雞和魚蝦,吃的是黑水虻幼蟲。

投餵黑水虻幼蟲的放養土雞

不過,它們一次不能吃太多,因為蟲子是高蛋白,吃太多,雞和魚會長太壯。

在農場耕地、播種、修補大棚、餵雞、餵魚、收割農作物……這些農活,張志劍這些年幹起來早已得心應手。

張志劍在農場修大棚

10噸餐廚垃圾,可以養殖收穫1.2到1.5噸黑水虻幼蟲,同時產生2-3噸虻糞有機肥。

3噸鮮蟲烘乾成1噸蟲幹,它富含抗菌肽、多糖、不飽和脂肪、維生素等成分,添加到飼料中,可以投餵魚蝦、雞鴨以及狗貓寵物。

昆蟲農場幹勁足

全靠垃圾來分類

撿垃圾能年入數百萬?張教授就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去年,昆蟲農場幫助崇賢街道消化了3000多噸餐廚垃圾,黑水虻蟲幹賣到1萬多元/噸,有機肥400-500元/噸。

原來,處理垃圾是這麼美麗又多金的事業。

可是,昆蟲農場起步時卻十分艱難。

2016年夏天,農場成立,當時幾乎沒有人來倒垃圾,唯一的客戶是當地機關食堂,一天就百把斤的餐廚垃圾。

投資昆蟲農場需要數百萬元啟動資金,張志劍爭取到餘杭區及崇賢街道等財政支持,但農場正常運營還必須要有分類到位的餐廚垃圾。

為此,崇賢街道在轄區大力提倡垃圾分類,發動黨員、志願者做垃圾分類監督員,以垃圾分類積分換購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勵市民養成分類好習慣。

餘杭崇賢向陽北區小區居民餐廚垃圾稱重換積分

在崇賢的小區和農居點,居民基本已經養成每天定時、定點傾倒餐廚垃圾的習慣。

大家倒垃圾的時候,會很自覺地把餐廚垃圾從垃圾袋裡倒出來,倒進綠色的餐廚垃圾桶,垃圾袋則另外丟到黃色的垃圾桶內。

餘杭崇賢北莊村村民丟完餐廚垃圾,將垃圾袋放入不可回收垃圾桶

2017年初,昆蟲農場每天收集的餐廚垃圾超過了1噸;年底時,農場每天已經能收集5-6噸餐廚垃圾。

2018年開始,餐廚垃圾從年初的5-6噸/天,慢慢增長到11-12噸/天,居民家、附近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醫院的食堂餐廚垃圾都來了。

根據街道統計,崇賢現有5萬多戶籍人口,12萬多外來人口,垃圾分類工作已推廣三四年,不論是城市小區還是村莊農居點,垃圾分類比例均超過90%。

現在的昆蟲農場,每天消化當地11-12噸餐廚垃圾,相當於崇賢每人每天為農場提供0.1公斤垃圾。

農場的處理能力也隨之達到飽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場也即將拆遷。

但是,隨著人口的湧入,當地餐廚垃圾後續還會增量,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自己的垃圾,還是應該自己來處理。

崇賢街道決定,在轄區裡再為昆蟲農場找一塊更大的地,新建一個技術更先進、處理效能更高、功能更齊全的「昆蟲工場美麗綜合體」。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浙大教授「撿」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專門消滅餐廚垃圾
    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裡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蟲子是哪裡來的?
  • 蒼蠅姑娘靳任任養蒼蠅年入百萬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聯想
    21歲就年入百萬的蒼蠅姑娘 ——養蒼蠅年賺百萬的聯想! —— 蒼蠅姑娘 籠養蒼蠅 央視採訪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都來讀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教授與小學生共讀詩詞哲學
    琅琅書聲,掀開了一場特別的讀書會序幕。12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教授,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抖音號@浙江大學 全程直播記錄。
  • 長三角近郊探索:溼垃圾養蟲前景如何?
    目前溼垃圾日均處理量在8噸左右。蟲子養在箱盒中,蟲卵歷經75天發育周期後長成幼蟲,烤乾得到的幹蟲蛋白質含量很高,可用於做飼料。據其董事長王兆賡介紹,「一噸幹蟲售價可達2萬多元。」  事實上,不僅是黃粉蟲,紅頭蠅蛆、黑水虻等多種蟲類均有養殖案例,用於處理溼垃圾。王兆賡介紹,除了幼蟲經烤乾或冷凍工藝後出售,蟲糞還可以用來做有機肥,目前已被當地的一家蔬菜種植商盡數訂購。
  • 一男子在河灘撿了12塊石頭,價值近百萬!網友:又想騙我撿石頭了
    文章講的是大媽在河邊花了多年時間,撿齊了「十二生肖」奇石,別人出價100萬都不賣!那會兒,一些金粉看完文章後,說被小金騙了,在河邊撿不到……嗨呀,小金冤枉啊!不信你往下看!男子河灘邊撿12塊石頭,價值近百萬這不去年12月的時候,外媒報導了一個新聞:泰國一男子本想出海釣魚,結果卻在河灘上發現了12塊奇怪的石頭,男子就撿起來帶回家了。
  • 跟著浙大教授長知識 熱門視頻課「垃圾去哪裡」上線
    這是錢報APP「浙江24小時」為青少年量身定製的免費視頻課程《大教授小課堂》的第二季。之前推出的第一季「我是圖小靈」青少年編程課,上線一個月點擊量便破百萬,深受學生家長歡迎。本季《垃圾去哪裡》公開課,一共5講,每周二、周五更新。趕緊上「浙江24小時」APP,一起學習垃圾分類的小知識吧。
  • 浙大教授主講,視頻公開課《垃圾去哪裡》上線
    錢江晚報聯合浙江大學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的專家們,專門攝製了視頻公開課《垃圾去哪裡》,並於今日上線。這是錢報APP「浙江24小時」為青少年量身定製的免費視頻課程《大教授小課堂》的第二季。之前推出的第一季「我是圖小靈」青少年編程課,上線一個月點擊量便破百萬,深受學生家長歡迎。
  • 兩位浙大畢業生,靠什麼拿華為百萬年薪
    這8名人員全部為2019屆頂尖學生,其年薪的最低為89.6萬元,最高為201萬元。其中,兩人為浙大畢業生,秦通2015年獲得浙江大學控制系學士學位,管高揚則是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博士畢業。在老師眼中,這兩位浙大高材生都是基礎紮實、愛鑽研、愛生活的陽光男孩。
  • 一周閱讀量破40萬,第一次給小學生上課的浙大教授很開心
    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暑假作業有這個要求,而且他們都在收看浙江24小時APP上推出的《大教授小課堂》第二季《垃圾去哪裡》。自從上周二和上周五推出前兩講後 ,一周內閱讀量已經突破40萬。今天,我們推出第三講,在這一講裡,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李馨予將給大家講解「垃圾怎麼分類」這個最要緊也是最受人關注的問題。
  • 鄭強教授「離開」浙大!將出任211大學「黨委書記」,網友:羨慕
    針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早些年前,我們的鄭強教授就明確給出我們很多同學具體答案了。最近,鄭強教授再次受到了全民網友的高度關注,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鄭強教授這次又要去馳援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了。其實早在2012年的時候,鄭強教授就離開浙大去貴州大學當校長,馳援西部的發展,並為貴大帶來了不錯的發展和資金。
  • 蟲頭販賣螢火蟲年入百萬 致螢火蟲數量驟降將滅絕
    蟲頭販賣螢火蟲年入百萬 致螢火蟲數量驟降將滅絕 原標題:   付新華在《2016中國螢火蟲活體買賣調查報告》(下稱《報告》)中提到,2016年野外螢火蟲捕捉區域主要集中在江西贛州、海南屯昌、雲南西雙版納,與2015年和2014年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嶽樺則發現,除了以上三地,還有廣西南寧周邊以及雲南景洪。
  •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33歲的江文朋措是綠色身影中的一個,他是治多縣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員。2016年的一個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膠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治多」藏語譯為長江源頭,該縣素有「萬裡長江第一縣」之稱,地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公園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三重疊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 浙大教授吳飛: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
  • 阿里一p7員工為了證明自己確實年入百萬,曬出了他的工資
    雖然社會中確實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但在如今中國的社會中工作,大都是付出多少就能收穫到多少的回報,有實力的人只要把握好了機遇,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的,畢竟工作都是為了賺錢的,大家對於一份工作一定是很關注工資的。
  • 三問浙大:鄭強教授調走了,浙大精神崩潰了?
    2020年4月17日,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判決該學生犯QJ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根據《浙江大學學生違紀處理辦法》(浙大發本〔2017〕119號)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經研究決定,給予努××留校察看處分,期限12個月,自處分決定作出之日起計算,到期可以申請解除。
  • 浙大27歲美女博導走紅:你不讀書,憑什麼過上想要的生活?
    之後,又一路從浙大本科畢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畢業,從事博士後研究。如今,年紀輕輕,已當上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研究員、助理教授、博士導師。院長歐陽宏偉這樣誇讚她:「27歲的劉琬璐老師應該是目前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醫學出身的她這麼年輕就是博導,這在全國都非常稀少。」
  • 三農:利用牛糞養蚯蚓年入百萬
    村民:除了牛靈就沒有人喜歡糞,牛靈就是喜歡糞,喜歡糞就能賺錢。村民:牛糞也值錢了,羊糞也值錢了,有了牛靈,糞就值錢了。人們之所以會把牛靈和牛糞聯繫起來,是因為她每年都要把縣裡所有養牛場的牛糞拉到自己家去,為的就是用牛糞養蚯蚓。牛靈:是不是感覺很髒?記者:對。牛靈:我跟你說這個一點不髒的。
  • 蟲頭賣螢火蟲年入百萬 致螢火蟲數量驟降或滅絕(圖)
    淘寶禁售螢火蟲,快遞也不再運輸,讓環保人士看到了希望  錢報記者調查螢火蟲販賣之路,有的運輸中死亡率高達75.8%  販賣螢火蟲,一年竟能賺百萬  本報記者 陳偉斌 章咪佳在鄉村的夜晚,人們在捕捉螢火蟲賣錢。
  • 網傳年入百萬的蚯蚓養殖項目分享
    蚯蚓養殖「年入百萬」近期在尋找農村創業好項目時,無意中看到網上在傳播「養蚯蚓年入百萬」的視頻。仔細了解過後,決定今天分享給廣大網友。蚯蚓俗稱「地龍」、「曲鱔」等,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生物。大平二號蚯蚓蚯蚓的養殖價值首先,蚯蚓不單單可以做釣餌。
  • 外國網紅在中國年入百萬,除了搞笑,他們是如何賺錢的?
    摘要:當「老外飆漢語」「老外在中國驚呆了」這些梗,都被講過很多遍的時候,年入百萬的外國網紅,還能怎樣引起中國人關注? 天下網商記者 倪軼容4月19日,講述「洋北漂」的紀錄片《HELLO,北京》在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