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讓上海市民頭痛的「垃圾分類」,成為了全國熱門話題。為什麼垃圾要分類?怎樣進行分類?分類後的垃圾去了哪裡?雖然媒體進行了很多普及性的報導,但這些問題仍然令不少人困惑。
錢江晚報聯合浙江大學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的專家們,專門攝製了視頻公開課《垃圾去哪裡》,並於今日上線。
這是錢報APP「浙江24小時」為青少年量身定製的免費視頻課程《大教授小課堂》的第二季。之前推出的第一季「我是圖小靈」青少年編程課,上線一個月點擊量便破百萬,深受學生家長歡迎。
本季《垃圾去哪裡》公開課,一共5講,每周二、周五更新。趕緊上「浙江24小時」APP,一起學習垃圾分類的小知識吧。
為什麼要垃圾分類
從源頭上進行垃圾減量
在今天上線的《垃圾去哪裡》的第一講中,浙大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所長吳偉祥教授介紹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家及浙江省等各個層面的垃圾分類政策。
吳偉祥教授長期從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的研究,相關成果先後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說:「以前是鼓勵大家垃圾分類,現在是在法規框架內,強制垃圾分類。」
他在視頻課裡講道,根據《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與《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三步走」實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要實現全省設區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全覆蓋。
本次關於垃圾分類的課程,一共分五講。第一講,由吳偉祥主講;第二講至第五講,則由吳偉祥課題組成員、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尹筱思、李馨予、嚴祥瑞分別圍繞「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怎麼分類」,以及「分類後的垃圾去哪裡」三個話題,具體講述。
「近年來,隨著物質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國產生的生活垃圾與日俱增。」尹筱思說,在杭州,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近1.2千克,杭州市區平均每天垃圾的產生量達到1.2萬噸,「如果把這些垃圾倒進西湖,只要三年就能把西湖填滿。」
一方面,城市垃圾「產量」劇增,一方面處置能力又存在不足,「垃圾圍城」問題日益凸顯。又因為「鄰避效應」(指居民不願將垃圾場等設施建在自家附近),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燒廠很困難。
「在當前背景下,要破解垃圾難題,進行分類處理是最有效的途徑。」尹筱思說。
垃圾怎麼分類
學會幾個小原則就不會弄錯
那麼,究竟該怎麼對垃圾進行分類呢?有沒有最簡便易操作的方法?主講「生活垃圾怎麼分類」這一課的李馨予,給我們介紹了四個小原則:
第一類可回收垃圾,指未經汙染的、適宜回收和資源利用的生活垃圾。主要有「三廢三舊」,即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舊衣服、舊報紙、舊書刊;
第二類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或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廢電池、廢燈管、過期藥品、殺蟲劑與除草劑容器等;
第三類易腐垃圾,主要是廚餘垃圾,以及一些花卉綠植、果殼瓜皮等;
除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都歸為其他垃圾,主要包括那些受汙染或無法再生的紙張和塑料製品、難以降解的食物殘餘、一次性餐具等。
浙大的專家們在視頻錄製時,還特意邀請了11名來自杭州市求是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孩子們被要求將廢電池、枯萎的花、快遞盒等丟棄到合適的垃圾桶中,除了分類難度較高的原子筆、塑料盒裝的菊花以及塑膠袋裝的枸杞外,小朋友們基本都丟放正確。
李馨予說,原子筆雖然體積較小但材料複雜,普通人很難分解,所以可直接歸類為「其他垃圾」。塑料盒裝的菊花,要先把菊花倒出來,投入易腐垃圾箱,塑料盒投入可回收垃圾箱。塑膠袋裝的枸杞,也要先把枸杞倒出作為易腐垃圾投放,再將塑膠袋投入其他垃圾箱。
如果實在記不清分類規則,或是對某些垃圾的歸屬模稜兩可時,李馨予介紹了一個比較適用的規則:當不確定某種垃圾(比如電池)是否有害時,放到有害垃圾裡;當不確定是否可回收或是否為易腐垃圾時,放到包容性較大的其他垃圾裡。
垃圾分類後去哪裡
四類垃圾各有其處置方式
「這四種垃圾各有各的特點:易腐垃圾能滴出水來,放久了會散發臭味;可回收物存在二次利用的潛力;有害垃圾隨意處置對人、對環境都會造成惡劣影響。因此,必須分類處理。」嚴祥瑞說。
在「分類後的垃圾去哪裡」一課中,作為主講人的嚴祥瑞詳細講解了四種垃圾的常見處理方法,並進一步說明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他介紹說,對於有害垃圾,需單獨送到專業的公司進行安全處置。並且,每一種有害垃圾都有專門的處理方式。「比如螢光燈管,就要先處理成碎片,然後將燈管中有毒有害的汞和螢光粉分離出來,再回收剩下的金屬和玻璃。」
對易腐垃圾的處理相對有趣一些,一般有「堆肥」、「用作飼料餵食蟲子」,以及「生產沼氣」三種方式。
而可回收垃圾,是「資源環境保護的關鍵點」,經過分揀劃分類別後,再進行二次利用。
「至於『其他垃圾』,賣不了錢,腐爛不了,又沒有太直接的危險,但是有熱量,因此可以用來焚燒發電。」嚴祥瑞介紹道,「其他垃圾的處理,除了焚燒之外,還有衛生填埋這個方法。但是,隨著土地資源的緊缺,這種方式會逐漸被更好的處理方式替代。」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