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浙大教授長知識 熱門視頻課「垃圾去哪裡」上線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最近,讓上海市民頭痛的「垃圾分類」,成為了全國熱門話題。為什麼垃圾要分類?怎樣進行分類?分類後的垃圾去了哪裡?雖然媒體進行了很多普及性的報導,但這些問題仍然令不少人困惑。

錢江晚報聯合浙江大學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的專家們,專門攝製了視頻公開課《垃圾去哪裡》,並於今日上線。

這是錢報APP「浙江24小時」為青少年量身定製的免費視頻課程《大教授小課堂》的第二季。之前推出的第一季「我是圖小靈」青少年編程課,上線一個月點擊量便破百萬,深受學生家長歡迎。

本季《垃圾去哪裡》公開課,一共5講,每周二、周五更新。趕緊上「浙江24小時」APP,一起學習垃圾分類的小知識吧。

為什麼要垃圾分類

從源頭上進行垃圾減量

在今天上線的《垃圾去哪裡》的第一講中,浙大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所長吳偉祥教授介紹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家及浙江省等各個層面的垃圾分類政策。

吳偉祥教授長期從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的研究,相關成果先後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說:「以前是鼓勵大家垃圾分類,現在是在法規框架內,強制垃圾分類。」

他在視頻課裡講道,根據《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與《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三步走」實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要實現全省設區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全覆蓋。

本次關於垃圾分類的課程,一共分五講。第一講,由吳偉祥主講;第二講至第五講,則由吳偉祥課題組成員、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尹筱思、李馨予、嚴祥瑞分別圍繞「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怎麼分類」,以及「分類後的垃圾去哪裡」三個話題,具體講述。

「近年來,隨著物質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國產生的生活垃圾與日俱增。」尹筱思說,在杭州,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近1.2千克,杭州市區平均每天垃圾的產生量達到1.2萬噸,「如果把這些垃圾倒進西湖,只要三年就能把西湖填滿。」

一方面,城市垃圾「產量」劇增,一方面處置能力又存在不足,「垃圾圍城」問題日益凸顯。又因為「鄰避效應」(指居民不願將垃圾場等設施建在自家附近),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燒廠很困難。

「在當前背景下,要破解垃圾難題,進行分類處理是最有效的途徑。」尹筱思說。

垃圾怎麼分類

學會幾個小原則就不會弄錯

那麼,究竟該怎麼對垃圾進行分類呢?有沒有最簡便易操作的方法?主講「生活垃圾怎麼分類」這一課的李馨予,給我們介紹了四個小原則:

第一類可回收垃圾,指未經汙染的、適宜回收和資源利用的生活垃圾。主要有「三廢三舊」,即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舊衣服、舊報紙、舊書刊;

第二類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或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廢電池、廢燈管、過期藥品、殺蟲劑與除草劑容器等;

第三類易腐垃圾,主要是廚餘垃圾,以及一些花卉綠植、果殼瓜皮等;

除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易腐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都歸為其他垃圾,主要包括那些受汙染或無法再生的紙張和塑料製品、難以降解的食物殘餘、一次性餐具等。

浙大的專家們在視頻錄製時,還特意邀請了11名來自杭州市求是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孩子們被要求將廢電池、枯萎的花、快遞盒等丟棄到合適的垃圾桶中,除了分類難度較高的原子筆、塑料盒裝的菊花以及塑膠袋裝的枸杞外,小朋友們基本都丟放正確。

李馨予說,原子筆雖然體積較小但材料複雜,普通人很難分解,所以可直接歸類為「其他垃圾」。塑料盒裝的菊花,要先把菊花倒出來,投入易腐垃圾箱,塑料盒投入可回收垃圾箱。塑膠袋裝的枸杞,也要先把枸杞倒出作為易腐垃圾投放,再將塑膠袋投入其他垃圾箱。

如果實在記不清分類規則,或是對某些垃圾的歸屬模稜兩可時,李馨予介紹了一個比較適用的規則:當不確定某種垃圾(比如電池)是否有害時,放到有害垃圾裡;當不確定是否可回收或是否為易腐垃圾時,放到包容性較大的其他垃圾裡。

垃圾分類後去哪裡

四類垃圾各有其處置方式

「這四種垃圾各有各的特點:易腐垃圾能滴出水來,放久了會散發臭味;可回收物存在二次利用的潛力;有害垃圾隨意處置對人、對環境都會造成惡劣影響。因此,必須分類處理。」嚴祥瑞說。

在「分類後的垃圾去哪裡」一課中,作為主講人的嚴祥瑞詳細講解了四種垃圾的常見處理方法,並進一步說明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他介紹說,對於有害垃圾,需單獨送到專業的公司進行安全處置。並且,每一種有害垃圾都有專門的處理方式。「比如螢光燈管,就要先處理成碎片,然後將燈管中有毒有害的汞和螢光粉分離出來,再回收剩下的金屬和玻璃。」

對易腐垃圾的處理相對有趣一些,一般有「堆肥」、「用作飼料餵食蟲子」,以及「生產沼氣」三種方式。

而可回收垃圾,是「資源環境保護的關鍵點」,經過分揀劃分類別後,再進行二次利用。

「至於『其他垃圾』,賣不了錢,腐爛不了,又沒有太直接的危險,但是有熱量,因此可以用來焚燒發電。」嚴祥瑞介紹道,「其他垃圾的處理,除了焚燒之外,還有衛生填埋這個方法。但是,隨著土地資源的緊缺,這種方式會逐漸被更好的處理方式替代。」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快來長見識!浙大教授主講,視頻公開課《垃圾去哪裡》上線
    錢報首席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林谷穎視頻 劉棟 杜雪梅 樓友豐最近,讓上海市民頭痛的「垃圾分類」,成為了全國熱門話題。為什麼垃圾要分類?怎樣進行分類?分類後的垃圾去了哪裡?錢江晚報聯合浙江大學環境汙染防治研究所的專家們,專門攝製了視頻公開課《垃圾去哪裡》,並於今日上線。這是錢報APP「浙江24小時」為青少年量身定製的免費視頻課程《大教授小課堂》的第二季。之前推出的第一季「我是圖小靈」青少年編程課,上線一個月點擊量便破百萬,深受學生家長歡迎。
  • 一周閱讀量破40萬,第一次給小學生上課的浙大教授很開心
    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暑假作業有這個要求,而且他們都在收看浙江24小時APP上推出的《大教授小課堂》第二季《垃圾去哪裡》。自從上周二和上周五推出前兩講後 ,一周內閱讀量已經突破40萬。今天,我們推出第三講,在這一講裡,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李馨予將給大家講解「垃圾怎麼分類」這個最要緊也是最受人關注的問題。
  • 微積分成搶手課:浙大教授「礦爺」開直播
    「礦爺」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已有2萬多人次收看。視覺中國 圖  今年59歲的蘇德礦是浙大偶像級的老師。被學生稱為「礦爺」。曾榮獲2015年「最美教師」、全國「最受歡迎百家教授」、「學生最喜歡的浙大老師」等稱號。  在浙江大學數學系從教三十年來,以層出不窮的數學段子樹立了獨特的課堂風格,深受學生喜愛。
  • 浙大開了個高中升大學銜接班 就為給大一新生補補高數
    教授上課,助教答疑錢報記者採訪獲悉,每一位浙大新生收到錄取通知書時,都會收到一份入學須知,包括新生報到之前需要完成的相關事宜,其中就包括讓學生修讀這門銜接課。課程共12章節,由38個10~15分鐘的教學視頻組成。學完整個課程之後,將會有一個網上測試,學生可自行檢測學習成果。課程上線半個月以來,除了6000餘名浙大新生參與其中,還吸引了很多外校學生。截至記者發稿,參加課程的總人數已達17200多人。
  • 浙大開了個高中升大學銜接班,就為給大一新生補補高數
    課程共12章節,由38個10~15分鐘的教學視頻組成。學完整個課程之後,將會有一個網上測試,學生可自行檢測學習成果。課程上線半個月以來,除了即將入學的6000餘名浙大新生參與其中,還吸引了很多外校學生。截至記者發稿,參加課程的總人數已達16500多人。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副院長盛為民告訴記者,這門課的三位授課老師都是有著一二十年教學經驗的浙大教授。
  • 浙大教授玩起直播 高大上的微積分課火了
    「當你喜歡一個人,他的一點變化你都看在眼裡,別人都變成了常數,TA才是唯一變量……」近日,浙江大學的蘇德礦教授將傳統的課堂搬到了網絡直播間,最多時有2萬多人收看,儼然成了新晉「網紅」。
  • 浙大教授撿垃圾養蟲年入百萬 網友:多讀書果然賺錢
    (原標題:浙大教授撿垃圾,年入數百萬!網友跪服:多讀書果然能賺大錢)田裡的油菜花開得正旺,旁邊的枇杷樹已冒新枝。不遠處的池塘邊,肥碩的土雞成群溜達,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魚蝦滿塘。這樣的景象,離城市不遠,在杭州餘杭崇賢街道運河路邊的一個小農場。農場主叫張志劍,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環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 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我們班一周上六天課,每天上6節課,7:30開始,12點半結束,課間每人發2個刀切饅頭。」莊表中回憶,雖然學習節奏很快,但老師們都非常敬業,每天都要翻譯幾頁蘇聯教材,油印出來發給我們,精心備課,批改作業,還會到我們寢室來答疑。  畢業時,莊表中被時任浙江大學力學教研室主任的王仁東教授看中,留校做力學系的助教。
  • 浙大教授「撿」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專門消滅餐廚垃圾
    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裡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蟲子是哪裡來的?
  • 浙大教授直播微積分課成"網紅"
    近日,微博直播界出現了一位新晉「網紅」,TA不是「小鮮肉」,也不是「整容臉」,而是一名浙大數學教授——蘇德礦!他因直播「微積分」上了熱搜。有網友截圖,其直播期間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3萬。  雖然教的是數學,在浙大,「礦爺」卻是偶像級的老師。浙大學生自製的新生手冊中,也明白地寫著,「礦爺的課,一定要上」,要不然會後悔。  有個學生說,選「礦爺」的課要靠搶,「選中的機率跟彩票中獎差不多。」有一年,他給本科生開課,一個班150個名額,選課的學生竟多達3000人。
  • 跟著垃圾去「旅行」 分類後垃圾去哪了?一起來「追蹤」吧!
    交道口經過垃圾分類的「洗禮」 街道、胡同變得越來越整潔 不少小夥伴開始發出了「靈魂問題」按分類要求投放垃圾後 這些垃圾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會不會白費工夫了呢?今天 讓我們跟著生活垃圾的軌跡 一起去「旅行」 看一看分類後的垃圾到底去哪了第1步:源頭分類 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每戶交道口轄區居民可自行準備兩個垃圾桶,一個放置廚餘垃圾,一個放置其他垃圾,包裝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則單獨裝在一個袋子裡。
  • 浙大教授用愛情哲學教微積分受學生追捧(圖)
    這條近期被瘋轉的微博,出自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蘇德礦。而在他的數學世界裡,許多抽象的概念和公式,都可以找到生動的類比。  做題、賣萌、秀女神  礦爺的課基本靠搶  浙大本科部的學生,幾乎無人不識蘇德礦。
  • 「這是什麼垃圾?」螢石雲視頻APP上線垃圾智能分類功能
    「這是什麼垃圾?」螢石雲視頻APP上線垃圾智能分類功能 「你是什麼垃圾?」自從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後,上海人民每天都要面對這個「直擊靈魂的拷問」。
  • 浙大本科生院本學期開新課 放混搭音樂機械課很搖滾
    課前課後放混搭音樂潘教授的機械課很搖滾    浙大本科生院本學期開新課,全英文授課,上課搶答成功會飛來一塊巧克力    上周,浙大發布「三位一體」招生計劃,規定學生在報名時即要鎖定專業,入圍後要籤訂意向,且不能轉專業。
  • 修課如打怪?臺大教授葉丙成的遊戲化教育實踐心得
    修課如打怪?修課如打怪?為什麼我敢這麼篤定地去主張?這和我過去的經驗有關。我是臺大慕課(即MOOC,全名為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編注)的執行主任。2013年8月底,我帶著我的團隊開發了兩個慕課在Coursera上線,這兩門課是全世界最早用華文做的慕課,所以我算是慕課教學的一個先驅者。那時常常有人問我,葉老師你覺得慕課是一時的狂熱,還是會長長久久?我的回答是:長長久久。
  • 浙大網紅鄭強教授,兒子兩次被開除,如今卻是復旦高材生!
    前些日子,原浙大副校長、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教授被任職到山西太原理工大學任職,此前,鄭強教授因為種種演講視頻而走紅,一夜之間可謂是捕獲了大批的粉絲,很多人 都是因為他的直言不諱、演講富有激情、和他的愛國精神所打動,而當鄭強教授調任太原理工之後更是使得太原理工大學成為人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大學」「網紅大學
  • 用「一根繩子」「一塊空心磚」「一根雪後斷枝」 浙大教授告訴學生...
    浙江大學吳昌聚副教授從工程力學專業基礎課角度出發,以創新為主題為浙大竺可楨學院的學生,演繹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課堂實錄日常生活中創新無處不在 連如何修剪樹枝也需要創新「來,我們請這位同學吹口仙氣,看看這根繩子會發生什麼變化?」吳教授拿出一根彎曲的繩子,其幽默的開場逗笑了學生。前排一位男生,輕輕吹了口氣,彎曲的繩子像被施了魔法,瞬間直立起來。
  • 浙大教授吳飛: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
  • 藍鯨理財課上線 普及金融知識提升金融素養
    針對金融理財產品真假難辨、如何提高財商思維這一話題,北京善思善行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金融普惠教育平臺藍鯨理財課正式上線。此前,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布《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報告顯示,近四成網上理財用戶已經養成習慣,配資短期開銷、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三筆錢」。
  • 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微課堂(第一課):什麼是廚餘垃圾?詳細清單送給你!
    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微課堂(第一課):什麼是廚餘垃圾?詳細清單送給你!為向鄭州廣大家庭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自6月起,鄭州市婦聯面向全市婦女、兒童、家庭分別推出以「這件小事巾幗不讓」「這件小事娃娃抓起」「這件小事身邊做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4個月內,共開展活動700餘場,發放宣傳材料3萬餘份,覆蓋家庭15000餘個,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