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寧波、湖州、杭州等地,深入港口、企業、農村、生態溼地等,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行調研,不僅在浙江全省幹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發了高校教師、學生的深入思考。
近期,浙江多所高校推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考察時的講話精神」主題思政網課,向大學生講解新時代、新思想、新囑託。
「無論是《營造法式》中關於梁的設計、園藝師傅對樹枝的修剪要求,還是小學科學新型試題的設計,包括同學們目前正在進行的結構設計實踐環節,都充分地體現了『創新』這一關鍵詞。」
「去年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奮鬥目標,並從12個方面作出了重大任務部署,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創新,創新!
浙江大學吳昌聚副教授從工程力學專業基礎課角度出發,以創新為主題為浙大竺可楨學院的學生,演繹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課堂實錄
日常生活中創新無處不在 連如何修剪樹枝也需要創新
「來,我們請這位同學吹口仙氣,看看這根繩子會發生什麼變化?」吳教授拿出一根彎曲的繩子,其幽默的開場逗笑了學生。前排一位男生,輕輕吹了口氣,彎曲的繩子像被施了魔法,瞬間直立起來。怎麼回事?學生充滿好奇。
吳教授重新拿出那根「繩子」,去掉表層的包裹物:原來,厚度只有1毫米的扁平塑料繩上附著了許多短而堅硬的塑料塊,就在同學吹氣前後,吳教授悄悄轉動了塑料繩的放置方向,從工程力學的角度來解讀,方向的不同使得繩子厚度不同,抗彎截面係數也有很大不同,所以用「一口氣」就能讓繩子直立起來。
緊接著,吳教授曬出了古籍《營造法式》中的一句話——「凡梁之大小,各隨其廣分為三分,以二分為厚」。《營造法式》是北宋時期李誡編寫並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這句話的意思是梁的橫截面高寬比應該為3:2。吳教授繼續提問:「從工程力學彎曲強度去思考,李誡作出這樣創新性的總結是否合理呢?」
再來看一道去年杭州某區的小學科學期末試題:空心磚怎麼砌牆最合理?「小學試題考到了大學的知識。平放、橫放、豎放,哪种放置能發揮空心磚的保溫效果和隔音效果?又是哪一种放置能起到更好的承重作用?」吳教授用工程力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一道在當時引發熱議的新型科學測試題。
生活中,創新無處不在,吳教授又拋出一道創新樹枝修剪的思考題,引發大家熱議:「大雪過後,浙大校園的樹木出現大面積斷枝,為什麼東北一帶不會有這麼明顯的斷枝?試著從工程力學的角度解釋這個現象。作為專業的園藝師傅,怎樣修剪樹枝、修剪成多長才能避免大面積斷枝?」
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吳教授帶著學生從創新的角度,重新理解了工程力學的專業知識。「知識的不斷創新改變了生活,也在持續推動國家向前發展。」吳教授告訴學生,去年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奮鬥目標,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有著核心地位!」下課前,他再一次語重心長地說。
思政點睛
用創新精神引領專業知識學習
這是一節浙大竺可楨學院學生的日常課程,經過吳教授的潤色與提亮,令深奧難懂的工學知識熠熠生輝。
吳教授一方面承擔著本科生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不斷見證著科技的創新。目前,他正在從事一項信息與電子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戰略的研究。
他藉助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們明白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僅需要興趣的指引,更需要精神的引領。他給學生解讀當下科學創新領域面臨的挑戰,結合國家鼓勵創新、推動創新的政策,鼓勵浙大學子發揚「求是、創新」的校訓精神,理解科研創新的真正內涵。
思政心語
課堂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力學理論,與生活實際、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可讓課堂「活」起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思政元素嵌入,可讓專業課「柔」起來。上課的過程就是「傳道」「解惑」「授業」無縫對接的過程,也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過程。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吳昌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