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他的諾獎,是一根膠帶紙撕出來的

2021-01-17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文 通訊員 盧紹慶/攝

2016年秋天,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正式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人物名片】

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1958年10月,他出生於俄羅斯西南部城市索契,先後在俄羅斯、荷蘭、丹麥、英國做過研究工作。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

這位被學界稱作「石墨烯教父」的俄裔教授,時年58周歲,那年在浙大作了一場學術報告。

海姆教授打扮低調:白襯衫、黑西褲、黑皮鞋,不過又不失時尚風度,白襯衫的門襟一邊和領子襯裡繡著一圈格子花紋,要知道現在娛樂圈帥哥們喜歡的白襯衣,也不過是這點心機。

當然,更有意思的是海姆教授給浙大師生作的那場演講,作為浙大120周年校慶之學術大師大講堂系列講座之一,他的題目是:《Random Walk to Graphene(直譯是:漫步至石墨烯》。意譯過來,用中國詩人陶淵明的詩句再合適不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如果將來浙大學子成為海姆教授的學生,他會帶著濃重的俄語口音跟你說:「實驗看似漫不經心,但創新的點子卻不是漫無目的的。」聽聽他講的三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故事一】讓青蛙「飛」起來

海姆教授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雙料諾獎獲獎者。

搞笑諾獎以怪誕卻充滿科學意義的科學研究出名,海姆教授的獲獎項目叫「飛翔的青蛙」。這也是昨天他講的第一個「隨意」的實驗。

上世紀90年代,海姆曾經是荷蘭奈梅亨大學副教授。當時,他所在的實驗室最主要的設備優勢是強大的電磁鐵。

「這些龐然大物能夠產生20特斯拉的磁場,極其費電,我們只能在每天晚上電價便宜的時候用幾個小時。」

但有點尷尬的是,海姆團隊當時做的課題僅僅需要非常微弱的磁場(小於0.01特斯拉)。海姆說,「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找到一些可以利用到這些強大的電磁鐵的研究課題。」

海姆開始漫不經心地大量翻看文獻,無意中看到了傳說中的「磁化水」現象——據說,把一塊永久磁鐵放在熱水龍頭上可以防止水垢在水管裡的形成。

在某個周五的晚上,他把一點水倒進了實驗室正在產生巨大磁場的儀器裡。

「很顯然,沒有人曾經嘗試過做這樣傻的事情,雖然這種類似的儀器在世界上幾個實驗室裡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了。」

讓人極為驚訝的是:水並沒有從強磁鐵中流出來,水滴懸浮在磁鐵的中心,就像在太空中一樣。「這太神奇了!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個現象背後的物理是我們熟悉的逆磁性。」水這麼微弱的逆磁效應,比鐵的磁性要弱10億倍,居然可以抵抗重力。

飛翔的青蛙(資料圖)來源:網絡

於是海姆樂此不疲地繼續往磁場裡頭「扔」東西,「有草莓、西紅柿……還有青蛙!」就是那隻著名的「飛翔的青蛙」。

「雖然它有些怪誕,但是這個實驗讓人們重新審視逆磁效應,我們不再認為它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性質了。」

海姆教授說,直到現在,都會有年輕人跟他打招呼,「教授我認識你!不過不是因為石墨烯,而是因為懸浮青蛙。」

【故事二】星期五晚上的實驗

磁懸浮實驗如此有趣,讓海姆「上了癮」。

「它給我上了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嘗試和我的專業領域八竿子打不著的研究,有可能會產生非常有趣的結果,即使最初的想法可能是極其簡單的。這段經歷影響了我的研究風格。」從那以後,海姆開始做一些不合常規的實驗嘗試,並且稱它們為「星期五晚上的實驗」。

重要的是,這些實驗需要好幾個月的橫向思考,毫無明確目的地查閱不相關的文獻。「最終,你會找到一種感覺——注意是感覺而不是想法——你會感覺到什麼問題研究一下可能會很有趣。」

之後,海姆開始用這種橫向思考,來設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題。學生們對於這種研究方式總是感到很興奮。

為了不影響學生們的正常學習和畢業,這些研究通常耗時不超過幾個月。雖然隨著每一次的失敗漸成事實,起初的熱情都會慢慢消退,但這些廣泛探索的研究經歷是他們人生中的無價之寶。

而讓人驚奇的是,有的時候失敗並未如期而至。

海姆講到的第二個實驗「壁虎膠帶」,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一篇文章,描述了壁虎超強的攀爬能力背後的原理,「壁虎腳趾上覆蓋著許多微細的絨毛,每一根絨毛能夠和它要攀爬的表面產生微弱的範德瓦爾斯力(10的負九次方牛頓量級),但是億萬根這樣的絨毛就足以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可以使得壁虎爬上任何物體表面,甚至玻璃天花板。」

海姆和朋友設計出了一種能夠模擬壁虎腳趾上絨毛的材料,他跟實驗室的學生們開玩笑說:「喏,你們拿去,可以當蜘蛛俠嘞!」

受啟發後的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壁虎面板,能夠讓人成功攀爬上幾十米高的牆面。來源:網絡

不過,這種人造材料比不上壁虎的腳趾。經過幾次粘貼和分離之後,它的黏附力就完全消失了。「但是,這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驗證性實驗,它啟發了其他人在這個領域中的深入研究。我們希望某一天人們能夠複製出像壁虎腳趾那樣的結構和具有自我清潔功能的膠帶。這樣這項研究就可以轉化成產品了。」

【故事三】一根膠帶撕出的諾獎

在大約15年的時間裡,海姆的「星期五晚上實驗」一共做了二三十個這樣的實驗,可以想見,大部分的都徹底失敗了。但他們有3個實驗成功了:磁懸浮、壁虎膠帶,以及後來為海姆和學生諾沃肖羅夫贏得諾獎的石墨烯實驗。

很多人知道「石墨烯教父」的傳說,是源於一段膠帶紙。海姆跟大家分享了膠帶紙撕出石墨烯的故事。

海姆先是建議學生用拋光機打磨人造高定向熱解石墨,想磨出一塊超薄的石墨烯來。磨了幾個月後,學生給了海姆一個玻璃盒子,底部躺著一塊小小的石墨片。「他說這已經是用拋光機能做到的薄膜的極限了。」可海姆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了一下,估計它大約有10微米厚,「這太厚了」。

旁邊實驗室有一位來自烏克蘭的高級研究員奧列格,海姆告訴他:「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要把一座山磨成一顆沙。」奧列格是掃描隧道顯微鏡方面的專家,他從自己的實驗室拿來了一根粘著石墨片的膠帶——據說這是他從一個垃圾桶裡翻出來的。

一般在實驗前,研究員都會用膠帶把石墨表層撕掉,從而露出乾淨新鮮的表面來供掃描隧道顯微鏡掃描,從來沒有人仔細看過扔掉的膠帶上有些什麼東西。海姆把歐列格的膠帶放在顯微鏡底下,發現有一些碎片遠比學生製作的那塊要薄。

此後,整個團隊加班加點在實驗室製備樣品,測量和分析數據,提煉出了石墨烯樣品,並搞清楚了它的電子學性質。2004年9月,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科學》上。6年後,海姆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焦點

  • 另一種徒手撕膠帶的方法,勝過折三角形撕膠帶
    膠帶我們平時經常會用到,如果沒有剪刀,那麼我們只能用手撕,如何沒技巧那肯定是由力氣又費膠帶還纏繞在一起,所以網上有人想出了用三角法來撕膠帶,但這也有個弊端,就是你連續要用的時候互粘的三角部分還是會影響下一次使用,沒有剪刀還是不行,而且這個發放也會費膠帶,那有什麼辦法又不費膠帶又能快速輕鬆的撕開呢
  • 石墨烯是膠帶沾出來的
    拿來一測量,還有幾千個原子層厚,他絕望了。。。於是撒手不幹,老子不玩了。此路不通,安德烈·海姆只好再尋他途。這時,他看到學生用透明膠帶貼在石墨表面,就問學生為什麼這麼做。學生說膠帶可以把表面一層髒的石墨撕下來,再用乾淨的表面來磨。安德烈·海姆的腦洞大開,他把撕後的膠帶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膠帶上的石墨厚度比那個研究生辛苦磨出來的石墨片薄多了,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原子層厚。
  • 0.05 毫米厚的透明膠帶紙,竟然有四層!
    1928 年,理查·德魯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發明了透明膠帶,但我們現在用的膠帶紙卻是日本人在二戰後改良出來的。這一層來頭還挺大,是二戰後日本某企業應麥克阿瑟將軍的要求研發出來的。由於膠帶紙是一層卷一層的,如果沒有剝離劑的話,那等於粘合劑層直接粘到上一層的玻璃紙上,撕膠帶就得摳、摳、摳,半天也弄不下來膠帶頭。進廠除塵與食品加工廠和精密電子產品工廠相同,膠帶廠也是需要十分清潔環境的,不能帶進去一點兒灰塵。進門時要經過一個除塵室,風扇以每秒 20 米的風速把身上附著的灰塵吹得乾乾淨淨,我以前參觀車間去過,那風...吹得有點小爽。
  • 撕透明膠帶撕出音爆?速度可達900米每秒,這是什麼原理?
    透明膠帶是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日常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貼很多東西但是你們知道嗎有些人就能將我們生活中普通的膠帶撕出別樣的感覺來我們都知道是用膠帶的時候撕下來會產生一種摩擦的聲音有些人根本聽不了這種聲音覺得特別刺耳但是你們知道為什麼撕膠帶會產生這樣的聲音嗎這是一個來自國外的科學家他認為人在撕膠帶的過程中居然可以產生音爆這是因為膠帶在撕裂前所傳遞的波能速度可以達到900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圖片來源:諾獎官網)這些極富藝術感的諾獎獲得者畫像,其實都出自同一人之手——瑞典畫家尼克拉斯·埃爾梅赫德(Niklas Elmehed)。可以說,他是除諾獎評委團成員之外第一個提前知道時年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
  • 垃圾堆裡撿來一個諾獎?寵物也能發論文?這居然都是真的
    提起安德烈·海姆,他幹過的事可不止與倉鼠一起發論文這麼簡單,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他的故事。2集諾獎和搞笑諾獎於一身諾獎大家都知道,但你了解「搞笑諾獎」嗎?更令人驚異的是,2001年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在9年後竟然獲得了真正的諾貝爾獎,成為前無古人的「雙料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在諾獎頒獎典禮安德烈獲獎研究中的「實驗操作」更是驚世駭俗,他冒著「炸毀」實驗室的風險讓青蛙飛了起來!這都要從一臺電磁鐵說起。
  • 撕膠帶別再用剪刀了!教你一招,輕輕一扯就撕開!
    很多人在使用膠帶的時候,都需要藉助剪刀等工具才能將其撕下來。今天就來教大家一個方法,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徒手撕膠帶。你能猜到什麼方法嗎?其實這個方法很簡單。把膠帶拉出來之後,在要切斷的位置,折一個三角形。這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和三角面平行,然後快速一拉,膠帶就能輕鬆斷開啦!大家在粘東西、封箱的時候,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一秒就斷,很輕鬆。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時間:2020-11-15 16: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如今也有不少人通過其他手段將這一繁浩的北宋風俗圖景生動地呈現出來。
  • 撕紙「畫」出11米長《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
    撕紙「畫」出11米長《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社會新聞 │ 2020-09-26 10:02來源:遼瀋晚報 作者: 編輯: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不被卡脖子,中國需要諾獎得主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如何使用膠帶紙修改寫錯了的字
    下面我介紹一下如何使用膠帶紙修改寫錯了的字。當我們遇到寫字寫錯了的時候,我們可以找來一卷膠帶紙,將膠帶紙撕開一點,粘貼到寫錯的字上面,如圖所示,「如何使用膠帶紙修改寫錯了的字」其中的紙寫錯了,多寫了一點;然後把膠帶紙撕開,注意手中的力度,小心把紙張弄通,如圖所示,用膠帶紙慢慢的將錯誤的「紙」字,慢慢粘掉;如果發現一次性沒有把字粘乾淨,那麼就重複幾次,直到膠帶紙全部把錯字粘乾淨為止,如圖所示,已經把寫錯的
  • 諾獎得主納什車禍遇難:當代數學家中最傑出人物
    原標題:諾獎得主納什車禍遇難:當代數學家中最傑出人物   據外媒24日報導,美國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和他的夫人23日遭遇車禍去世。圖為2003年2月18日約翰·納在香港大學的博弈論講座。   視頻:諾獎得主納什車禍身亡 短片回顧傳奇一生 來源:央視新聞   中新網5月25日電 綜合消息,當地時間23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納什與妻子艾麗西亞因車禍遇難。納什被廣泛認為是博弈論的奠基人,美國《財富》雜誌曾評價他是當代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元素周期表像一根線,把人們在化學上的各種成就和發現穿起來,讓這些零碎的知識系統化和理論化。但很遺憾,諾獎的提名情況不會隨著諾獎的公布而公布。諾獎提名情況在五十年後才會公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門捷列夫通過了諾獎的第一關——提名。通過解密的提名情況來看,門捷列夫總共被提名九次。但是在投票上,他輸了。1905年,門捷列夫的得到了三個評選委員會的提名。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文人大師,如陳丹青,他一向說話非常犀利,很多問題在他那裡都能得到批判和解決,因此,他在文學批評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當代魯迅。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
    這三位獲獎人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可以說,諾獎頒給他們體現了諾貝爾獎對最原創工作的重視。此外,苟利軍認為,如果霍金還活著,也有可能獲此殊榮。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表示很意外也很高興,「看來諾獎委員會現在更重視科學意義,而不再刻意學科平衡,當然也更說明了天文學現在充滿了活力和激動人心的發現。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這三位獲獎人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可以說,諾獎頒給他們體現了諾貝爾獎對最原創工作的重視。此外,苟利軍認為,如果霍金還活著,也有可能獲此殊榮。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表示很意外也很高興,「看來諾獎委員會現在更重視科學意義,而不再刻意學科平衡,當然也更說明了天文學現在充滿了活力和激動人心的發現。特別是把獎授予Penrose,說明也更加重視那些意義重大的理論工作。
  • 石墨烯教父:從千年博後到物理諾獎的心路歷程(下)
    本文是《石墨烯教父:從千年博後到物理諾獎的心路歷程(上)》的下篇。當時在荷蘭,我有機會參加了Cees Dekker和Lee Kouwenhoven的報告,也讀過Thomas Ebbesen, Paul McEuen, Sumio Iijima, Pheadn Avouris等人的論文(譯者註:此幾位皆為碳納米管方面最為著名的大人物)。他們所展示的那些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每每都吸引我想進入這個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