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有媒體稱,所謂「讀書無用」,某種程度上等於說「讀文科無用」。
最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吳飛在其微信公號發文稱:「人文科學越來越邊緣化的惡劣趨勢,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根本價值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希望校長和部長們洗一個冷水臉,清醒一下。」
近日,記者專訪吳飛教授,請他談一談「人文科學到底有什麼用?」
既然選擇文科,就不是奔著錢去
記者:每年畢業季,都會出現大量文科生就業難的報導。日前,麥可思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排在前列的,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網絡工程等,幾乎清一色理工科專業。而歷史學、音樂表演、美術學等常年都是就業率較低的。學文科,似乎真的不「實用」,不賺錢?
吳飛:為什麼要說「詩和遠方」,人的追求是有多方面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理工科可以提供物質需求的快感和快樂,文學、藝術可以提高我們的精神和審美。
只有物質沒有精神,只是人的一個面向。不少好的學者、大家,哪怕學理工科的,依然有好的文學、藝術修養。
用物慾來衡量,就很片面,既然選擇文科,就不是奔著錢去。我本身沒有期望我的工資、課題費用能夠超過理工科的教授,我選擇這個生活,我自己滿意就行了。當然,也不能說理工科一定比文科更賺錢,而且幸福感因人而異。
從另外一個維度來看,文科生改變社會的力量會更大,比如魯迅棄醫從文,馬雲是學外語的……
記者:科技和人文,在很多人眼中是分離的,您怎麼看?
吳飛:學科之間肯定是互補存在的。
像《三體》這樣的作品在內容中把科學知識和人文思考反覆地嘗試性融合,又如《未來簡史》、《西部世界》等,都引發了很多理工科學生的研究。
應當重視文科「無用的價值」
記者:有人認為人文科學的很多爭議,比如哲學的、文學上的,沒有太大意義,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吳飛:簡單來說,人文科學是「解決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難道你沒發現工科做的很多研究也是看著「毫無價值」嗎?量子力學、超前理論,到現在為止也無法通過實驗完全證明,但就是無用的嗎?
再比如哲學追問的問題之一,「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種類型的問題,不正是物理學、天文學最基礎的東西嗎?我們應當重視文科「無用的價值」,而不是從功利角度評估學科的價值,有些成果無法評估。
傳播學科需要採訪包,但滿足不了
記者:目前高校文理工科的現狀、趨勢如何?
吳飛:總體來說肯定是招收理工科的人數多,文科總體比較少,這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現在是發展時期,我們的確需要鋼筋水泥,需要航空母艦,需要飛行器上天。需要足夠多的工科人才。目前中國工科的水平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提出「中國智造」的概念。
但很難講文好理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幾乎沒有什麼工科,但還是好學校。南京大學、浙大、復旦,哪所更好?也許你會覺得差不多。但浙大工科強些,復旦、南京的文科強些。
當然,由工科主導的大學,對文科不夠重視是普遍的現象。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教育管理部門,需要關注一下文科的建設。文科建設不見得需要太多的錢。目前科研經費總量,文科比理工科少得太多。當然工科要買很貴的設備,文科也犯不著。但是就重視的程度,比如新聞傳播學科,需要採訪包,學校都不能滿足。
相比較,很多理工科買的設備,放在走廊上都蒙灰了,純粹是浪費,學科建設裡面就存在這種類型的不平衡。
我們需要更好一點的電腦、更好的拍攝設備,比如我們需要一個虛擬的演播室,但是很難。說到底,就是因為文科是「沒有實用價值的學科」,不能培養院士。
學校的評估體系,就是你有幾個院士,你有幾個「傑出青年」,其他的,就只能排到後面考慮了。
似乎不是院士,就沒有資格當院長了
記者:那麼您希望高校能作出什麼改變?
吳飛:無論科學和人文都有很多不足,需要大力推進。但希望這個支持是平衡的,不要有偏見,覺得文科是沒用的。
目前學校領導班子,只有一個文科領導人,其地位可見一斑。不止是浙大,其他大學也差不多。
現在仿佛文科不評院士,就沒有價值了。似乎不是院士,就沒有資格當985高校的院長了。理工科有大量不同頭銜的學者、院士、傑出青年、優青、「863」計劃主持人、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等,文科除了「長江學者」之外,就沒有什麼可以評的東西。
一個工科20、30歲的年輕人,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就仿佛比文科的老教授重要。另外,並非所有理工科研究都有好處,瘦肉精,不就是工科教授想出來的嗎?
就我個人來說,懇切希望高校重視人文學科,除了氛圍、經費,還要給這個學科足夠的發展自由。原創性、思想貢獻,未必是發表幾篇論文來體現的。改良人才考核、晉升和評估、人才的引進、學生的培養體系,這才是一個科學態度。
此外,不申請國家社科項目,就無法評職稱,類似這些僵化的體制可以改一改了。
如果未來依舊純粹功利性地重理輕文,長此以往,這個社會將沒有詩,也沒有遠方。
中國的大學很有意思,比如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受「就業引導教育」。堂堂清華大學,都要引導學生去就業,都讓學生腦子裡時時刻刻有一根弦叫就業,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讓學生進去後就想就業,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覺得是出問題了。
——清華大學副校長 施一公
一個家裡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家裡最沒用的東西,數來數去可以說是牆上掛著的那幅齊白石畫的蝦。但是家裡有客人來了,你會帶他去參觀廚房和廁所嗎?我想,大家坐在客廳評頭論足討論得最起勁的,恐怕還是齊白石畫的蝦。人文學科「沒用」,但卻是人「發自內心的本能需求」,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
——中山大學教授 陳春聲
我們迎來了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整個人類的知識,只要輕輕一點滑鼠,就立刻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然而,今天不論是個人的發展,還是研究領域的推進,都越深越窄,看到的只是樹而不是林。
——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清華大學訪問教授 張首晟
來源: 浙江在線 作者: 記者 鍾卉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