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學無用?浙大教授吳飛: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有媒體稱,所謂「讀書無用」,某種程度上等於說「讀文科無用」。

  最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吳飛在其微信公號發文稱:「人文科學越來越邊緣化的惡劣趨勢,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根本價值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希望校長和部長們洗一個冷水臉,清醒一下。」

  近日,記者專訪吳飛教授,請他談一談「人文科學到底有什麼用?」

  既然選擇文科,就不是奔著錢去

  記者:每年畢業季,都會出現大量文科生就業難的報導。日前,麥可思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排在前列的,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網絡工程等,幾乎清一色理工科專業。而歷史學、音樂表演、美術學等常年都是就業率較低的。學文科,似乎真的不「實用」,不賺錢?

  吳飛:為什麼要說「詩和遠方」,人的追求是有多方面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理工科可以提供物質需求的快感和快樂,文學、藝術可以提高我們的精神和審美。

  只有物質沒有精神,只是人的一個面向。不少好的學者、大家,哪怕學理工科的,依然有好的文學、藝術修養。

  用物慾來衡量,就很片面,既然選擇文科,就不是奔著錢去。我本身沒有期望我的工資、課題費用能夠超過理工科的教授,我選擇這個生活,我自己滿意就行了。當然,也不能說理工科一定比文科更賺錢,而且幸福感因人而異。

  從另外一個維度來看,文科生改變社會的力量會更大,比如魯迅棄醫從文,馬雲是學外語的……

  記者:科技和人文,在很多人眼中是分離的,您怎麼看?

  吳飛:學科之間肯定是互補存在的。

  像《三體》這樣的作品在內容中把科學知識和人文思考反覆地嘗試性融合,又如《未來簡史》、《西部世界》等,都引發了很多理工科學生的研究。

  應當重視文科「無用的價值」

  記者:有人認為人文科學的很多爭議,比如哲學的、文學上的,沒有太大意義,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吳飛:簡單來說,人文科學是「解決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難道你沒發現工科做的很多研究也是看著「毫無價值」嗎?量子力學、超前理論,到現在為止也無法通過實驗完全證明,但就是無用的嗎?

  再比如哲學追問的問題之一,「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種類型的問題,不正是物理學、天文學最基礎的東西嗎?我們應當重視文科「無用的價值」,而不是從功利角度評估學科的價值,有些成果無法評估。

  傳播學科需要採訪包,但滿足不了

  記者:目前高校文理工科的現狀、趨勢如何?

  吳飛:總體來說肯定是招收理工科的人數多,文科總體比較少,這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現在是發展時期,我們的確需要鋼筋水泥,需要航空母艦,需要飛行器上天。需要足夠多的工科人才。目前中國工科的水平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提出「中國智造」的概念。

  但很難講文好理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幾乎沒有什麼工科,但還是好學校。南京大學、浙大、復旦,哪所更好?也許你會覺得差不多。但浙大工科強些,復旦、南京的文科強些。

  當然,由工科主導的大學,對文科不夠重視是普遍的現象。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教育管理部門,需要關注一下文科的建設。文科建設不見得需要太多的錢。目前科研經費總量,文科比理工科少得太多。當然工科要買很貴的設備,文科也犯不著。但是就重視的程度,比如新聞傳播學科,需要採訪包,學校都不能滿足。

  相比較,很多理工科買的設備,放在走廊上都蒙灰了,純粹是浪費,學科建設裡面就存在這種類型的不平衡。

  我們需要更好一點的電腦、更好的拍攝設備,比如我們需要一個虛擬的演播室,但是很難。說到底,就是因為文科是「沒有實用價值的學科」,不能培養院士。

  學校的評估體系,就是你有幾個院士,你有幾個「傑出青年」,其他的,就只能排到後面考慮了。

  似乎不是院士,就沒有資格當院長了

  記者:那麼您希望高校能作出什麼改變?

  吳飛:無論科學和人文都有很多不足,需要大力推進。但希望這個支持是平衡的,不要有偏見,覺得文科是沒用的。

  目前學校領導班子,只有一個文科領導人,其地位可見一斑。不止是浙大,其他大學也差不多。

  現在仿佛文科不評院士,就沒有價值了。似乎不是院士,就沒有資格當985高校的院長了。理工科有大量不同頭銜的學者、院士、傑出青年、優青、「863」計劃主持人、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等,文科除了「長江學者」之外,就沒有什麼可以評的東西。

  一個工科20、30歲的年輕人,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就仿佛比文科的老教授重要。另外,並非所有理工科研究都有好處,瘦肉精,不就是工科教授想出來的嗎?

  就我個人來說,懇切希望高校重視人文學科,除了氛圍、經費,還要給這個學科足夠的發展自由。原創性、思想貢獻,未必是發表幾篇論文來體現的。改良人才考核、晉升和評估、人才的引進、學生的培養體系,這才是一個科學態度。

  此外,不申請國家社科項目,就無法評職稱,類似這些僵化的體制可以改一改了。

  如果未來依舊純粹功利性地重理輕文,長此以往,這個社會將沒有詩,也沒有遠方。

  中國的大學很有意思,比如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受「就業引導教育」。堂堂清華大學,都要引導學生去就業,都讓學生腦子裡時時刻刻有一根弦叫就業,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讓學生進去後就想就業,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覺得是出問題了。

  ——清華大學副校長 施一公

  一個家裡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家裡最沒用的東西,數來數去可以說是牆上掛著的那幅齊白石畫的蝦。但是家裡有客人來了,你會帶他去參觀廚房和廁所嗎?我想,大家坐在客廳評頭論足討論得最起勁的,恐怕還是齊白石畫的蝦。人文學科「沒用」,但卻是人「發自內心的本能需求」,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

  ——中山大學教授 陳春聲

  我們迎來了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整個人類的知識,只要輕輕一點滑鼠,就立刻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然而,今天不論是個人的發展,還是研究領域的推進,都越深越窄,看到的只是樹而不是林。

  ——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清華大學訪問教授 張首晟

來源: 浙江在線 作者: 記者 鍾卉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浙大2020 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 吳飛:人工智慧歷史與...
    浙大2020 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 吳飛:人工智慧歷史與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0-03-22
  • 一期回顧|浙大教授吳飛:未來職場「拼」什麼?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第一期AI大講堂課程回顧01 主講人介紹吳飛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師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7年),教育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專家組工作組組長。02 課程回顧吳飛教授課程金句:「在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已經成為和我們生活中的水與電一樣普遍的事物。就像我們不用去發電和造水,但我們需要學會如何使用水、電。」
  • 北大教授吳飛:火葬是把人當作「垃圾」焚燒
    所以應該用火葬取代土葬,並且以獻花等文明的方式來祭拜。然而,有大部分的農民以及老一輩的人並不同意用火葬來替代土葬。老人們一直堅信"入土為安"的理念。即使火葬被許多專家推薦使用,但是他們還是從內心產生牴觸,抗拒火葬。
  • 浙大人工智慧專家吳飛:領略智能魅力
    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此次AlphaGo的勝利體現了人工智慧從知識引導、到數據驅動,進而到能力學習的這一可喜躍變。 吳飛介紹,早期人工智慧方法是依賴於一個知識庫,從知識庫中已有知識出發,進行推理,完成智能決策。
  • 浙江大學何志均教授因病去世 他開創了中國人工智慧研究
    兩任浙大校長  都是他的學生  昨天,浙大玉泉校區求是村,何老所在的公寓樓裡靜靜的。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有一種不舍的奇怪感覺,總覺得老先生並沒有走遠,「就在我們周圍」。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吳飛所在的學院、研究所,都是何志均一手創立的。
  • 桑兵獲聘浙大文科資深教授 為史學領域首位
    2018-08-25 09:3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曾福泉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著名歷史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桑兵日前獲聘為浙大文科資深教授。桑兵成為浙大第10位文科資深教授,也是浙大歷史學系第一位文科資深教授。
  • 寶樹|與吳飛對話《三體》的哲學: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深度
    【寶樹按】大約兩個月前,有朋友告訴我,北京大學教授吳飛寫了一部《三體》的哲學解讀,頓時大感「打破次元壁」的驚訝。誠然近四五年間,《三體》已成顯學,影響遠遠超出了狹義的科幻界,科技、文學、未來學、商戰等方面的解讀已經有不少。不過哲學探討形而上之道,往往超名絕相,玄而又玄,如何能與具體而微的小說結合?
  • 浙江大學教授吳飛:直播在快速迭代 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吳飛在會上表示,平等、互動、進入壁壘低、可參與性強都是直播發展的原動力,直播在快速迭代,成為新的生活方式。隨著流量資費下降,中國網絡直播行業真正發展起來,很多平臺脫穎而出,功能越來越強大。吳飛認為,直播是一個比較新的大眾參與傳播平臺,它對人類生活和日常工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參與直播的用戶規模達到5億左右,並且還有增長的可能。
  • 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與此同時,北大哲學系吳飛教授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沒有任何人文符號。」此觀點是否有道理呢?  在吳飛教授看來,「墳」這個字設計得特別有意義,左邊是個「土」字,象徵著墓地上堆砌成的小土包;右邊是個「文」字,表示墳頭墓碑上雕刻著的死者的基本信息與生平。  簡簡單單一個字便將墓葬文化的精髓凝聚起來,具有濃厚的文化與紀念意義。中國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種將人類的靈感與情懷聯結與延續的文化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逝去後,並不代表此人身上所有的現實社會關係都一併解除。
  • 對話浙大博導吳飛:人工智慧的前世今生
    2018年8月26日,百度為2018人工智慧創意賽集訓營邀請了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人工智慧創意賽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吳飛教授,為你呈現人工智慧的前世今生。吳飛教授註:以下為吳飛教授的演講實錄
  • 浙大人工智慧大咖直播來了!
    成為廣大考生和家長熱切關注的問題就在今晚19:00浙江大學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教育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專家組工作組組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將為大家一一解答主講嘉賓介紹吳飛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 利用新傳播技術重塑人文雅趣——專訪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
    為此,新華網客戶端執行CEO席卿邀請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飛,請他講講新傳播技術對於大眾人文情趣的塑造。新華網客戶端執行CEO席卿:新技術的出現為每一位普通人提供了創意的平臺,您認為新技術是如何塑造普通人的審美的?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發生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與範式,是從自然科學「嫁接」到人文科學的。如果說自然科學發生學研究應歸功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那麼,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則應該歸功於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人文科學都以人作為認識主體,都涉及到人的思維認識發展過程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因此人文科學各領域不僅相互交織,而且相互闡釋,這使得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在具體的研究中具有跨學科研究的特徵。實際上,僅僅從認識的發生看,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也必然是跨學科研究,它與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以及人類學等相關學科與領域的聯繫尤為密切。
  • 從蜘蛛結網看浙大教授「半斤酒量」招生門:你觸碰了哪根紅線
    浙大社會學系馮教授,近日提出了在研究生錄取方面的個人標準:男生必須有半斤白酒酒量。儘管馮教授一再解釋這只是開玩笑,並不是真正操作的規則,但還是引來了罵聲一片。如何看待馮教授這番言論呢?請允許我先講一講蜘蛛和春蠶的故事。蜘蛛和春蠶同樣是在紡織,紡織就是它們共同的工作,至少從外表看上去,他們都是辛苦的,都是勤勞的。但蜘蛛為的是什麼?
  • 浙大網紅鄭強教授,兒子兩次被開除,如今卻是復旦高材生!
    前些日子,原浙大副校長、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教授被任職到山西太原理工大學任職,此前,鄭強教授因為種種演講視頻而走紅,一夜之間可謂是捕獲了大批的粉絲,很多人 都是因為他的直言不諱、演講富有激情、和他的愛國精神所打動,而當鄭強教授調任太原理工之後更是使得太原理工大學成為人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大學」「網紅大學
  • 浙大鄭強教授:凡是家長不擁有的,都想讓孩子擁有,大家怎麼看
    在我小的時候,夏天能吃上冰棍那就是幸福,每天放學的時候大家都左一幫右一幫地玩耍到天黑。童年十分快樂,也給自己留下很多樂趣。而現在的孩子承擔著更多的各種學習任務,在中小學階段國家進行減負,而家長卻衝了上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慢慢的,這其中也有很多客觀原因,但主觀居多,我們來簡單談談吧。看看孩子現在所擁有的是真正應該做的嗎。
  • 漢語越來越流行,高考英語應該取消嗎?看浙大教授怎麼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鄭強的言論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場關於「英語無用論」、「英語過度學習論」的網上討論。鄭強,何許人也?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鄭強,現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貴州大學校長,是高分子合成領域的權威。
  •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2018年07月24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健 黃倩 字號 內容摘要: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筵王宏健黃倩在海德格爾那裡,方法先於題域。
  • 鄭強教授「離開」浙大!將出任211大學「黨委書記」,網友:羨慕
    針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早些年前,我們的鄭強教授就明確給出我們很多同學具體答案了。最近,鄭強教授再次受到了全民網友的高度關注,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鄭強教授這次又要去馳援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了。其實早在2012年的時候,鄭強教授就離開浙大去貴州大學當校長,馳援西部的發展,並為貴大帶來了不錯的發展和資金。
  • 浙大教授鄭強說他兩兒子沒出息,是中學老師害的,真的是這樣嗎?
    昨天看了一個鄭強教授給浙大學生做講座的視頻,視頻中鄭教授「插播」了一長段關於他兒子的事。他說自己的兩個兒子沒出息,是中學老師害的,是中學老師把他兒子管「奴性」了。今天木木老師JY就來談談這個話題,話題分三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