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均曾和夫人薛豔莊捐資500萬元,發起成立浙江省雲惠公益基金會。 董旭明 攝
浙江在線6月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6月2日上午6時55分,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開拓者、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人何志均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逝世,享年93歲。
浙大計算機學院昨天發訃告:何志均為浙大計算機、無線電等學科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高級人才,桃李滿天下;開拓並領導的浙大人工智慧、計算機圖形學兩大研究方向,贏得了國際聲譽。
何志均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6月5日(周日)上午10時在杭州殯儀館舉行。
兩任浙大校長
都是他的學生
昨天,浙大玉泉校區求是村,何老所在的公寓樓裡靜靜的。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有一種不舍的奇怪感覺,總覺得老先生並沒有走遠,「就在我們周圍」。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吳飛所在的學院、研究所,都是何志均一手創立的。吳飛說,老先生是「甘為人梯」、「後繼有人」。他當年播下的人工智慧研究的種子,現在已經長成一棵茁壯參天大樹。
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 2016年5月數據統計,浙大計算機學科排名進入世界前1%,列全球第62位,位居全國第二。
何志均1945年畢業於浙大電機系,1946年起留校任教,從事教學科研60年多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原校長潘雲鶴是何志均在浙大計算機系招收的第一批碩士生。浙大現任校長吳朝暉的本科、碩士、博士論文都是何志均指導的。
1978年,何志均創辦浙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並任系主任,為學院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何志均開拓和領導的浙大計算機學科第一個研究主攻方向就是人工智慧。1983年,他創建了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並擔任所長職務。潘雲鶴曾在恩師八十歲壽辰時,把這個決定形容為「高瞻遠矚」。何志均被賦予「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開拓者」美譽。
他開創的智能研究
走入第三代
何志均開創的浙大智能研究,已經走過了三代。
第一代是何志均擔任浙大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時,人工智慧的研究還處於以規則、邏輯和符號為主的傳統研究階段。當時史丹福大學開發了一個以知識處理為主的專家系統,用於疾病診治。何志均和中國科學院數學所陸汝鈐院士合作開發的「天馬專家系統開發環境」,獲中國科學院1992年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何志均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楊濤(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計算機系教授)和童學軍兩篇有關專家系統開發工具的論文,被國際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JCAI)錄用發表。這表明當時浙大的人工智慧研究水平已經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到了第二代,潘雲鶴將傳統以符號處理為主的人工智慧引入到多媒體領域,拓展了人工智慧處理的數據類型。
這種多媒體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的技術被應用到了古代文物保護和修復上。1998年開始,浙大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開展了「多媒體、智能技術與藝術復原」項目。
敦煌壁畫由於年久失修,受損嚴重,如漆面掉落和紋理不清等。人工智慧與多媒體處理相結合技術可探究古老壁畫衰退演變機理,並對其進行修復和重現。
吳飛說,這是人工智慧從符號推理向多媒體分析的跨越。
而第三代,則進入了大數據人工智慧階段。在潘雲鶴院士帶領、浙大計算機學院院長莊越挺教授團隊參與下,浙大發起主持了「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
來自中美兩國的學者共同努力,形成了260萬餘冊電子化圖書和海量多媒體資源,這些海量資源為網際網路用戶提供搜索和推薦等知識服務。
吳飛向記者舉例道,用戶可根據自身需要,借閱某本書某個段落的內容或某個主題內容,這一創新的借閱模式改變傳統紙質書籍以「本」借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