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拓了中國高分子化學研究

2020-11-25 光明網

  【1月20日科技名家推薦:王葆仁】

  王葆仁教授是江蘇省揚州市人,中國高分子合成和有機合成化學家。 1907年1月20日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1986年9月12日卒於北京。

  王葆仁,字愛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父親王錫山以教書為生,對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體弱多病,但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當他就讀揚州中學時,父親因病去世,家庭經濟十分困難。1992年,他考入東南大學化學系,除依靠半工半讀維持學習外,還贍養母親、接濟姐弟;在十分艱辛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大學學業,1926年畢業時,還不滿20歲,被留校任助教。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被錄取首屆中英庚款官費留學,前往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當他將在國內已完成的5篇論文送交導師索羅普時,頗受讚賞,遂免去一切考試和預修課程,直接做博士論文。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葆仁全家隨同濟大學內遷,輾轉繞道越南,始至雲南昆明,後又遷往四川宜賓。1941年,王葆仁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聘請,前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抗戰勝利後,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1947年兼任該校教務長。

  王葆仁自1926年開始科研生涯,當時中國國內從事有機化學研究工作的人寥寥無幾,他曾得到文化基金會研究補助金,於1929年用英文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從此,他長年未離開過實驗室,數十年如一日。早期,王葆仁從事硝基甲烷的合成、格氏試劑化學反應、環β-酮酸衍生物與偶氮鹽偶合、環己烷螺旋丁內酯等的合成研究,這些都是當時有機合成的前沿課題。

  20世紀40年代王葆仁的研究領域轉到合成染料與藥物研究方面,兼顧理論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學,他曾指導學生製備海昌藍、DDT、味精、研究中藥鴉旦子和合成磺胺新衍生物的藥物等,以期找到療效更高而副作用又少的磺胺類藥物。

  進入50年代以後,以石油化工為基礎的烯烴化學,使石油化工成為經濟發展中的天之驕子,化學給人們衣食住行都增添了異彩。自1978年起,王葆仁指導開展了烷烴化學的研究,分別從氯、亞硝基、磺酸基等自由基對烷烴進行取代反應及從卡賓等活性中間體對烷烴化合物進行插入反應。通過系統研究,總結出幾類取代基的指向規律,找到了製備兩種氯代烷烴的方法,提出了簡單烷烴自由基能夠發生1,2重排的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高分子科學在中國完全是空白。1953年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王葆仁從他原來從事的有機化學毅然轉入高分子,在中國開拓了高分子化學研究工作,並為之奮鬥了30餘年。

  王葆仁致力於高分子化學,首先以接受製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機玻璃)和聚己內醯胺(即:錦綸)的任務為研究對象,帶領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組全體同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艱苦創業,邊工作、邊學習,迅速完成了上述兩項軍工任務,率先在我國試製出第一塊有機玻璃和第一根尼龍6合成纖維,以後分別轉至瀋陽化工研究院和錦西化工廠擴大生產,這是中國最早的高分子工業。

  王葆仁對高分子化學的學術思想是挑選課題必須從有利於國計民生出發,同時不應忽視基礎理論研究。他主張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須與我國石油化工大品種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必須為生產服務,但也應開展應用基礎研究以指導生產。他堅持開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親自從事聚醯胺、離子交換樹脂、有機矽高分子和金屬有機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點開展高分子大品種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纖材料為主,也涉及有關的塑料樹脂,並同時開展反應機理的研究,開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學的研究領域。他是我國高分子化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研究有機矽化學及聚合物的創始人之一。

  王葆仁自1926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以來,經歷了60個春秋。他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實驗技巧。他的才幹深受同行與學生欽佩。他的許多精闢見解給人以深刻印象,他一貫倡導理論和應用並重,主張教育要獨立自主。王葆仁一生育人逾千,弟子遍布海內外,其中有成就、有名望者不少,可謂教導有方、功績顯著。他的教育方法是很有講究,很有特點的。

  首先,他十分重視基本概念,他曾多年講授普通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及反應機理、有機天然產物等課程。其次,王葆仁十分重視科學實驗。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如果學生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巧的雙手,是難於成才的。其三,王葆仁授課時重視啟發教育、重視平時訓練。總之,凡經王葆仁授業的學生,包括後來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至今都深感嚴師教學的薰陶,得益匪淺,終生難忘。

  1985年王葆仁80壽辰時,旅居美國的浙江大學校友鄭家駿、程克信寄來一首祝賀詩,讚頌王葆仁為培育科技人才做出的卓越貢獻:「湄江昔日沐春風,多少酯醇相和融,萬裡回首故國遠,先生桃李彌寰中。」

  王葆仁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學者,他痛恨國民黨的黑暗腐敗,嚮往著祖國的光明前途。解放前夕,他和浙江大學進步師生一起,積極投入保衛學校和迎接解放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煥發了革命青春,更加努力工作和要求進步。

  1955年向中共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支部提出了入黨申請,直至他重病後仍然堅持申請,反映了他堅定的信念。抗美援朝時,王葆仁響應黨的號召,先後送長子與唯一的女兒去參軍,以後又將次子、三子送往部隊,在他的5個子女中,有4個受到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培養與教育,這在一般舊知識分子的家庭中是罕見的。

  人物百科

  王葆仁(1907.1.20-1986.9.12),男,化學家,江蘇揚州人。1907年1月20日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江都區),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化學系。創建同濟大學理學院和化學系,為中國的物理化學工程作出偉大的貢獻。

  (科普中國出品,1月20日編輯報導)

[責任編輯:單清偉]

相關焦點

  • 王葆仁: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82年至1986年,他又再次當選為該會第二十一屆理事會理事,並長期兼任該會高分子委員會主任委員,積極支持中國化學會的工作。他還擔任過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石油化工學會副理事長。為紀念中國化學會成立50周年,王葆仁擔任了《中國化學五十年》一書的編委,具體主編了高分子化學一章.1980年,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分支的主編。
  • 王葆仁:高分子化學事業奠基人
    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建立化學研究所,王葆仁率領有機化學所高分子組全體人員遷到北京,任化學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職,一直負責高分子方面的領導與組織工作。  1956年國務院制訂《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王葆仁負責「高分子與重有機合成」重點項目及高分子科學的學科規劃。1956年開始任國家科委化學組組員、化工組組員和高分子分組組長。
  • 化學學院高分子所創辦「何炳林青年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麻寧 張更輝)6月17日,由化學學院高分子所博士生黨支部創辦的首屆「何炳林青年論壇」在蒙民偉樓成功舉行。  化學學院黨委書記楊光明、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王世恆、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牛文利等出席論壇。
  • 101歲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高分子科學奠基者於同隱逝世
    於同隱資料圖於同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高分子科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中國高分子科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創建人和帶頭人、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2月6日10時56分在上海仁濟醫院浦東分院逝世,享年101歲。
  • 施陶丁格:不隨波逐流的高分子化學之父
    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是當今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它們以各自的特點滿足著人類多方面的需要。現如今,高分子材料廣泛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說起高分子材料的開創性研究,不得不說起德國化學家赫爾曼·施陶丁格。
  • 新材料研究熱點:稀土高分子材料
    稀土高分子泛指稀土金屬摻雜或鍵合於高分子中的聚合物。這類稀土高分子材料,一方面是利用稀土元素因其電子結構的特殊性而具有諸多其他元素不具備的光、電、磁等特性;另一方面是利用合成有機高分子所具有的原料豐富、合成方便、成型加工容易、抗衝擊能力強、重量輕和成本低等優點,巧妙地將兩者特性結合起來而開拓出來的在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中有著廣泛應用的一類新材料。
  • 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學家徐僖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徐僖長期從事高分子力化學、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礎理論、油田化學以及輻射化學等領域的研究。他採用超聲波等力化學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難以用一般化學方法合成的具有特殊結構性能的有應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提出通過氫鍵複合可以有效降低導電材料的結晶度,提高材料導電率,推動了快離子導體研究;獲得發明專利26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等20餘項國家、部委、省級獎勵;曾被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 川維化工迎來改革開放後首批高分子化學學生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日前,川維化工公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批高分子化學學生今年時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這批學生入學40周年,於是他們選擇再次相聚在川維,親身感受我國高分子材料40年的發展變遷。       在川維化工公司的熱情接待下,老一輩學者們來到他們曾經實習過的維綸生產線,走在早已煥然一新的裝置現場,這些高分子領域的老一輩學者們感嘆道,高分子化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還不足六十年,改革開放後的這40年發展非常迅速,而在川維就能找到我國高分子化學發展的縮影。
  • 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鑑於高濃度的氧化應激可以直接誘導細胞死亡, 利用高分子納米載體遞送活性氧產生劑或胞內抗氧化系統的抑制劑可以破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 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和誘導腫瘤細胞死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劉世勇團隊在《中國科學:化學》發文,簡要介紹了利用不同策略構建智能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實現化學動力學療法.
  • 劉曉暄:高分子光化學的傳承與創新
    炙熱的7月,走進廣東省光固化先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看到一位勤奮的學者正在忙碌著,周圍的一切仿佛靜止了,這寧靜而美好的高分子化學世界令他神往而陶醉。  他就是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光固化先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光固化應用技術著名專家劉曉暄。
  • 張希校長出席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並擔任會議主席
    他指出,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高分子科學的研究內容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均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學科領域上,由當初的高分子化學研究,逐步發展為包括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等分支學科體系。在學術內涵上,由大分子鏈結構的研究拓展到聚集態結構及其自組裝結構的研究,由合成高分子拓展到生物大分子,由基於共價鍵的傳統合成高分子拓展到基於非共價鍵的超分子聚合物,由一維高分子發展到二維和三維高分子等。
  • 天津能譜科技應邀參加南開大學第19屆中國化學高分子學術研討會活動
    本次會議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離子交換與吸附》編輯部共同承辦。作為化學實驗室及工業領域優秀的儀器供應廠商,天津能譜科技將參加並贊助此次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首先以「緬懷中國離子交換之父何炳林院士為中國高分子化學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
  •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2002年世界高分子大會開幕(圖)
    (盧家興攝影)    《科學時報》訊 (記者 徐建輝)由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辦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2002年世界高分子大會"今天上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100名代表匯聚北京,共同探討國際高分子科學和技術中的熱點問題。
  • 精細化工專題報告:高分子助劑行業深度研究
    高分子助劑是高分子材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分子助劑在高分子材料生 產、儲運、加工、使用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幾乎每一種高分子材料 各方面性能的實現依賴於相對應的化學助劑。高分子材料性能和化學助劑 使用種類之間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分子材料要求實現的性能越優越、越 複雜,其需使用的化學助劑種類就越繁雜。
  • 追憶劉若莊院士:他開創了全新應用量子化學研究方向
    他開創了全新應用量子化學研究方向  ——追憶我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院士  留聲機  10月8日,我國計算化學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高分子複合材料微加工製備及其物理與化學問題
    完成人:楊振忠、徐堅、陳永明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提出高分子凝膠模板製備複合中空微球新方法,並拓展到陣列體系。以凝膠核/殼結構為模板,通過高分子凝膠誘導功能物質定位優先生長機理,並基於凝膠的可滲透性和易複合等特點,解決了複合中空微球材料空腔尺寸和殼層厚度連續調控的難題,進一步拓展到三維,製得中空微球陣列體系,並發現多重物理與化學協同機制對上述過程的調控作用。以微球形態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實現了多組份空間位點的精確控制和功能嚴格分區。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學家王佛松:在科學大道上不斷飛奔
    當他步履瀟灑地行走在大街上,當他背誦和引用一首首古詩,當他用俄語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像一個愛好廣泛的文藝型中年人——他是年過八旬的王佛松院士。作為我國著名高分子化學家,王佛松在我國合成橡膠、無機納米複合和光電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教授《Science》:開拓聚合物加工新思路...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志鴻教授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 我國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學家:錢保功
    我國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學家:錢保功 在人類社會五千年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我們雖然天天與天然高分子打交道
  • 高分子化合物化學術語
    (可分為無機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是由一類相對分子質量很高的分子聚集而成的化合物,也稱為高分子、大分子等。一般把相對分子質量高於10000的分子稱為高分子。高分子通常由103~105個原子以共價鍵連接而成。由於高分子多是由小分子通過聚合反應而製得的,因此也常被稱為聚合物或高聚物,用於聚合的小分子則被稱為「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