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科技名家推薦:王葆仁】
王葆仁教授是江蘇省揚州市人,中國高分子合成和有機合成化學家。 1907年1月20日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1986年9月12日卒於北京。
王葆仁,字愛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父親王錫山以教書為生,對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體弱多病,但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當他就讀揚州中學時,父親因病去世,家庭經濟十分困難。1992年,他考入東南大學化學系,除依靠半工半讀維持學習外,還贍養母親、接濟姐弟;在十分艱辛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大學學業,1926年畢業時,還不滿20歲,被留校任助教。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被錄取首屆中英庚款官費留學,前往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當他將在國內已完成的5篇論文送交導師索羅普時,頗受讚賞,遂免去一切考試和預修課程,直接做博士論文。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葆仁全家隨同濟大學內遷,輾轉繞道越南,始至雲南昆明,後又遷往四川宜賓。1941年,王葆仁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聘請,前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抗戰勝利後,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1947年兼任該校教務長。
王葆仁自1926年開始科研生涯,當時中國國內從事有機化學研究工作的人寥寥無幾,他曾得到文化基金會研究補助金,於1929年用英文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從此,他長年未離開過實驗室,數十年如一日。早期,王葆仁從事硝基甲烷的合成、格氏試劑化學反應、環β-酮酸衍生物與偶氮鹽偶合、環己烷螺旋丁內酯等的合成研究,這些都是當時有機合成的前沿課題。
20世紀40年代王葆仁的研究領域轉到合成染料與藥物研究方面,兼顧理論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學,他曾指導學生製備海昌藍、DDT、味精、研究中藥鴉旦子和合成磺胺新衍生物的藥物等,以期找到療效更高而副作用又少的磺胺類藥物。
進入50年代以後,以石油化工為基礎的烯烴化學,使石油化工成為經濟發展中的天之驕子,化學給人們衣食住行都增添了異彩。自1978年起,王葆仁指導開展了烷烴化學的研究,分別從氯、亞硝基、磺酸基等自由基對烷烴進行取代反應及從卡賓等活性中間體對烷烴化合物進行插入反應。通過系統研究,總結出幾類取代基的指向規律,找到了製備兩種氯代烷烴的方法,提出了簡單烷烴自由基能夠發生1,2重排的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高分子科學在中國完全是空白。1953年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王葆仁從他原來從事的有機化學毅然轉入高分子,在中國開拓了高分子化學研究工作,並為之奮鬥了30餘年。
王葆仁致力於高分子化學,首先以接受製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機玻璃)和聚己內醯胺(即:錦綸)的任務為研究對象,帶領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組全體同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艱苦創業,邊工作、邊學習,迅速完成了上述兩項軍工任務,率先在我國試製出第一塊有機玻璃和第一根尼龍6合成纖維,以後分別轉至瀋陽化工研究院和錦西化工廠擴大生產,這是中國最早的高分子工業。
王葆仁對高分子化學的學術思想是挑選課題必須從有利於國計民生出發,同時不應忽視基礎理論研究。他主張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須與我國石油化工大品種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必須為生產服務,但也應開展應用基礎研究以指導生產。他堅持開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親自從事聚醯胺、離子交換樹脂、有機矽高分子和金屬有機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點開展高分子大品種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纖材料為主,也涉及有關的塑料樹脂,並同時開展反應機理的研究,開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學的研究領域。他是我國高分子化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研究有機矽化學及聚合物的創始人之一。
王葆仁自1926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以來,經歷了60個春秋。他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實驗技巧。他的才幹深受同行與學生欽佩。他的許多精闢見解給人以深刻印象,他一貫倡導理論和應用並重,主張教育要獨立自主。王葆仁一生育人逾千,弟子遍布海內外,其中有成就、有名望者不少,可謂教導有方、功績顯著。他的教育方法是很有講究,很有特點的。
首先,他十分重視基本概念,他曾多年講授普通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及反應機理、有機天然產物等課程。其次,王葆仁十分重視科學實驗。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如果學生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巧的雙手,是難於成才的。其三,王葆仁授課時重視啟發教育、重視平時訓練。總之,凡經王葆仁授業的學生,包括後來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至今都深感嚴師教學的薰陶,得益匪淺,終生難忘。
1985年王葆仁80壽辰時,旅居美國的浙江大學校友鄭家駿、程克信寄來一首祝賀詩,讚頌王葆仁為培育科技人才做出的卓越貢獻:「湄江昔日沐春風,多少酯醇相和融,萬裡回首故國遠,先生桃李彌寰中。」
王葆仁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學者,他痛恨國民黨的黑暗腐敗,嚮往著祖國的光明前途。解放前夕,他和浙江大學進步師生一起,積極投入保衛學校和迎接解放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煥發了革命青春,更加努力工作和要求進步。
1955年向中共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支部提出了入黨申請,直至他重病後仍然堅持申請,反映了他堅定的信念。抗美援朝時,王葆仁響應黨的號召,先後送長子與唯一的女兒去參軍,以後又將次子、三子送往部隊,在他的5個子女中,有4個受到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培養與教育,這在一般舊知識分子的家庭中是罕見的。
人物百科
王葆仁(1907.1.20-1986.9.12),男,化學家,江蘇揚州人。1907年1月20日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江都區),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化學系。創建同濟大學理學院和化學系,為中國的物理化學工程作出偉大的貢獻。
(科普中國出品,1月20日編輯報導)
[責任編輯:單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