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佛松,1933年出生於廣東興寧縣。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56年被選派到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學習,1960年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
196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該所所長。1988年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當他步履瀟灑地行走在大街上,當他背誦和引用一首首古詩,當他用俄語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像一個愛好廣泛的文藝型中年人——他是年過八旬的王佛松院士。作為我國著名高分子化學家,王佛松在我國合成橡膠、無機納米複合和光電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採訪過程中,王佛松說得最多的是青少年時代的艱難求學路。正是這種對知識刻骨銘心的渴望,令他後來在新中國為人才為科學鋪就的康莊大道上飛奔。
背萬支毛筆走上艱難求學路
1933年,王佛松出生在廣東興寧一個小山村的農家。他本來有11個哥哥姐姐,卻因貧病交加夭折了8個。年近半百的父母,請人給這個最小也是唯一的兒子起名為「佛松」,就是希望佛祖保佑他長命。
他的父母雖然都是文盲,但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無論如何都要他讀好書。王佛松回憶說:「我記得,每晚睡前躺在床上,父親講薛仁貴徵東、羅通掃北、《三國演義》及《水滸》等小說故事,給我展現出一個瑰麗的古代歷史和人物世界。而母親則每晚都在油燈下陪著我看書背詩。」
由於家境貧困,他多次遇到輟學困境,高中最後一個學期是靠借款、親戚幫助及在村裡小學兼課,才得以完成學業。高中畢業後,他想去廣州參加高考,可家裡哪裡有這個錢?
當時,村裡有人要外出做生意,他就想到靠做小生意賺錢來圓大學夢。父親借貸買了一萬支興寧特產的毛筆,作為兒子做小生意的本錢。於是,這位17歲的青年告別了年過花甲的父母,背著毛筆上路。他半走路半坐船,去了數百裡遠的惠陽。
除了每天上街擺地攤賣日用品外,他還得為人做家務活,以求得在雞窩旁邊一席棲身之地。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熟讀了隨身攜帶的《範氏大代數》《朱吳兩氏化學》兩本書。
1951年,王佛松揣著賺到的一點錢以及親友的資助,踏上了到廣州參加高考的路。他報考了當時招生的各類學院及幹部學校。
到等待結果的8月中旬,他幾乎身無分文。所幸當時由葉劍英任校長的革命幹部學校——南方大學首先錄取了他。於是,他進入該校國際貿易系學習,還當上班長,王佛松覺得自己轉運了。
當年8月底,中南區各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名單也發布了,他考取了第一志願武漢大學化學系。在南方大學指導員的理解下,王佛松最終走進武漢大學。
提前7個月研究生畢業
儘管國家當時還很困難,但對教育的支持力度極大。武漢大學學生學雜費及夥食費全免,飯菜比農村過年的還好。對於一個來自農村的窮小子來說,這一切就像是天堂!
王佛松說:「我非常珍惜這種從未有過的幸福時光。因此,從入學開始就刻苦學習,半年後就入了團,還當了班幹部。畢業前一年,我更是雙喜臨門:一是認識相伴一生的妻子廖玉珍,二是經過層層選拔與考試,入選國家公派的留蘇研究生。」
1956年,王佛松告別新婚妻子,前往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師從高分子化學家和合成橡膠專家——波·亞·多爾哥普羅斯克院士。在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學會了怎麼做科學研究,包括查文獻、做實驗和寫論文,還參加了全蘇第九屆門捷列夫化學大會,在大會上作了報告。
當時高分子化學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其研究範疇包括合成的橡膠、纖維和塑料等,與人們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密切相關,無論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下定決心以此為終生的研究方向。」王佛松說。
那幾年,王佛松一次也沒有探過親。他非常想念祖國和家人,更重要的是當時國內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他希望早日回來為祖國服務。王佛松回憶道,當時他每天早上7時起床翌日凌晨1時多睡下,抓緊時間地學習,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知識。在蘇聯科學院列寧格的中國留學研究生中,他第一個提前7個月畢業,獲得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
為新中國開拓化學科研新領域
1960年,王佛松回到闊別三年的祖國,來到妻子工作的吉林,成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東北的嚴寒天氣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對這兩個廣東人來說是嚴峻的考驗,但他倆還是堅持下來了。
新中國建設的迅速發展,給知識分子提供了發揮才幹的機遇。1961年底,國家準備研發順丁橡膠,這對科研人員來說是全新的課題。王佛松感到這是學以報國的機會,就結合在蘇聯學習的知識和經驗,與合成、物理、加工等各個研發團隊一起,逐個解決了凝膠、加工、分子量分布的問題,共同提出了多種新的催化體系。
1965年5月,這些技術通過中科院組織的鑑定,王佛松研發的催化體系被推薦為首選推廣體系,由他負責在錦州石油六廠進行推廣擴大試驗。那年,他32歲。
就這樣,經過近7年努力,全國多個部門通力協作、自力更生,終於成功生產出國產第一個合成高分子材料——順丁橡膠,解決了國民經濟建設之急需。
1970年,王佛松負責的尋找合成順式聚異戊二烯橡膠新催化劑的研究工作有了突破。從結構上看,所得的橡膠,是世界上繼鈦膠和鋰膠之後的又一合成異戊二烯橡膠新品種,即稀土異戊橡膠。而後經原石油部和燃料工業部組織鑑定認為,稀土異戊橡膠合成催化劑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催化劑,其合成工藝簡單先進,可以進行產業化。
改革開放後,王佛松迎來了攀登事業高峰的新機遇。1979年,他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義大利工作了一年多。
上世紀70年代末,導電高分子才被發現。王佛松1981年回國後,率先在國內開展導電高分子的研究。有人說:「你都快50歲了,還搞新的東西幹什麼?」他回答說:「我要堅守舊陣地,開拓新領域。這些研究有遠大的前景。」由他開創的有關光、電高分子研究課題,至今還是長春應化所重要的研究方向。
同時,他和同事們在聚苯胺導電材料防腐性能研究方面,不僅發表了高水平論文,且成功研製出高性能防腐塗料。該塗料得到推廣和批量生產,在長沙機場高速收費站的改建等工程中也得到應用。
對話
大河有水小河才不會幹 願為鄉梓發展盡綿薄之力
南方日報:據資料顯示,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多次,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及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等。您對此作何評價?
王佛松:是得過一些獎。但每當我想起這些,內心就深感不安。因為這些工作都是和我一塊工作的同志一起完成的,我只是其中一員。在這裡我要向與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們表示我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南方日報:您如何概括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的關係?
王佛松:我從自己的人生中深深體會到:大河有水,小河才不會幹。我個人夢想,就是在國家夢想前提下才實現的。而且,在實現個人夢想的路上,除了自己努力外,還要有伯樂的賞識和同志們的幫助與支持,沒有這些是萬萬不能成事的。
我年輕時曾得到很多人的幫助與支持,否則不會有今天。所以我在科學院主管教育工作之時,有感當時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因此與教育局的同志共同提出吸引國外人才回國。前幾批回國的人才,不少當選院士或成為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機構的領導,此乃實可告慰之事。
南方日報:您是廣東院士聯合會的發起人之一,利用這個平臺為廣東發展作出了貢獻。
王佛松:廣東這些年十分重視人才和創新,院士聯合會是一個聚集人才、產學研合作的平臺,這令我很欣慰。我願意帶頭和鼓勵學生把科研項目成果,帶到廣東落地,為鄉梓之發展盡綿薄之力。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林亞茗 吳珂 通訊員 袁仕聯
統籌:林亞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