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仁: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2020-11-28 中國科大..

 

    王葆仁,有機化學家、高分子化學家、教育家。他是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愛黨、愛國、愛科學 之心終生不渝,為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王葆仁,字愛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父親王錫山以教書為生,對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體弱多病,但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當他就讀揚州中學時,父親因病去世,家庭經濟十分困難。1922年,他考入東南大學化學系,除依靠半工半讀維持學習外,還贍養母親、接濟姐弟;在十分艱辛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大學學業,1926年畢業時,還不滿20歲,被留校任助教。1930年,王葆仁與吳萱女士結婚,夫婦感情甚篤,吳萱對王葆仁的工作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與支持。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被錄取首屆中英庚款官費留學,前往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當他將在國內已完成的5篇論文送交導師索羅普(J.F.Thorpe)時,頗受讚賞,遂免去一切考試和預修課程,直接做博士論文。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H.Fischer)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葆仁全家隨同濟大學內遷,輾轉繞道越南,始至雲南昆明,後又遷往四川宜賓。1941年,王葆仁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聘請,前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抗戰勝利後,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1947年兼任該校教務長。

  中國科學院成立後,王葆仁被聘為專門委員,並應該院有機化學研究所莊長恭所長邀請於1951年調至上海,任有機化學所研究員兼副所長。1954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全國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員會,由曾昭掄和王葆仁擔任正、副主任,負責規劃、協調全國高分子的科研與生產工作。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建立化學研究所,王葆仁率領有機化學所高分子組全體人員遷到北京,任化學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職,一直負責高分子方面的領導與組織工作。

  1956年國務院制訂《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王葆仁負責「高分子與重有機合成」重點項目及高分子科學的學科規劃。1956年開始任國家科委化學組組員、化工組組員和高分子分組組長。1957年他作為國家科技代表團顧問赴莫斯科參加中蘇科技協作項目中高分子方面的談判。1962年他再次參加全國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

  1957年王葆仁創辦《高分子通訊》,1983年又創辦該刊的英文版,後將《高分子通訊》改名為《高分子學報》、將英文版改名為《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學》)。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王葆仁負責創辦該校高分子化學系,兼任首屆系主任,為國家培養出大批高分子專業人才。

  1963年王葆仁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82年至1986年,他又再次當選為該會第二十一屆理事會理事,並長期兼任該會高分子委員會主任委員,積極支持中國化學會的工作。他還擔任過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石油化工學會副理事長。為紀念中國化學會成立50周年,王葆仁擔任了《中國化學五十年》一書的編委,具體主編了高分子化學一章.1980年,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分支的主編。

  王葆仁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與科研工作,為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1964年他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代表;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1985年中國化學會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聯合舉辦了「祝賀王葆仁先生從事化學工作六十周年大會」,首都科技界和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高分子工作者500餘人,濟濟一堂,盛況空前,表彰了他一生中的傑出貢獻。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科學家,而且是一位熱心學術組織工作的社會活動家!

培育了千餘名科技人才

  王葆仁自1926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以來,經歷了60個春秋。他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實驗技巧。他的才幹深受同行與學生欽佩。他的許多精闢見解給人以深刻印象,他一貫倡導理論和應用並重,主張教育要獨立自主。

  王葆仁一生育人逾千,弟子遍布海內外,其中有成就、有名望者不少,可謂教導有方、功績顯著。他的教育方法是很有講究,很有特點的。

  首先,他十分重視基本概念,他曾多年講授普通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及反應機理、有機天然產物等課程。他認為基礎課比選修課更重要,必須使學生弄懂基本概念,打好基礎。因而他授課時,總是緊緊圍繞基本概念來講解。他不但講實驗結果,還從分子結構上闡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反應,物質為什麼會具有這些特性。在講化合物的性質時,往往用電子理論予以解釋;在講化合物的結構時,又善於用分析綜合的方法進行;在講授有機天然產物課時,他著重介紹用化學反應判斷化合物分子結構的方法。他以簡煉的語言、秀麗的板書、條理清晰的講述,把學生引入了千變萬化、奧妙無窮的有機化學世界。學生們反映:聽王先生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不但引人入勝,且容易領會實質。

  王葆仁講課時十分注意國內外有機化學的新發展。他說;「在大學講課就是講學,決不能照抄書本,照本宣科。」他堅持閱讀文獻,不斷了解新的科學動向,使自已始終處於當代有機化學的前沿。他的講課經常增加新的內容,常講常新。例如:他採用卡勒(Karrer)的《有機化學》為教本時,其1946年版還沒有鮑林(L.Pauling,195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但王葆仁卻於1947年就將鮑林的共振論向學生做了介紹,使學生了解到最新動態與成就,因此倍受歡迎。

  王葆仁十分重視科學實驗。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如果學生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靈巧的雙手,是難於成才的。他在任教期間,每天都去實驗室,而且往往是早到晚走。即使在他兼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教務長期間,也不例外。在學校一再遷徒的戰爭環境中,王葆仁依然設法籌建實驗室,親自動手從事科研工作。他對實驗操作要求十分嚴格,一套合成儀器安裝好以後,無論從正面還是從側面觀察,都不能歪斜,甚至實驗臺上、儀器櫃內的物品擺放都必須井然有序、整齊清潔。倘若違反操作規程,立即停止實驗。凡在王葆仁手下做過化學實驗的人,無不對他的操作精細、技術高超、準備充分、秩序井然表示敬佩,因而他培養出大批訓練有素、作風嚴謹的化學人才。

  王葆仁授課時重視啟發教育、重視平時訓練。他每講完一堂課,都出幾道非常有趣的習題。有的題目是訓練合成思路的;有的題目是著重考慮內外因素的;有的題目是用不同性能來區別、分離各類化合物及混合物的;有的題目是從元素分析、分子量測定以及用特徵反應等來推測未知物的結構的……。練習題做完後,接著就上實驗課,引導學生共同討論甚了解的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這種教學方法收效很好至今有些習題,他的學生還能依稀記得。每學期他還舉行三次不預先通知的測驗,三次測驗的成績都在80分以上者,就能得到免予大考的殊榮。

  總之,凡經王葆仁授業的學生,包括後來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至今都深感嚴師教學的薰陶,得益匪淺,終生難忘。王葆仁從不無故訓斥學生,但是當他出現在黑板前,教室立即鴉雀無聲,大家都全神貫注地跟著他的思路奔馳。他培養的多名學生,都是任重攻堅的棟梁之材,還有幾位美籍華裔已是國際上知名的有機化學家與生物化學家。1985年王葆仁80壽辰時,旅居美國的浙江大學校友鄭家駿、程克信寄來一首祝賀詩,讚頌王葆仁為培育科技人才做出的卓越貢獻:

湄江昔日沐春風,多少酯醇相和融,

萬裡回首故國遠,先生桃李彌寰中。

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王葆仁自1926年開始科研生涯,當時國內從事有機化學研究工作的人寥寥無幾,他曾得到文化基金會研究補助金,於1929年用英文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從此,他長年未離開過實驗室,數十年如一日。早期,王葆仁從事硝基甲烷的合成、格氏試劑化學反應、環β-酮酸衍生物與偶氮鹽偶合、環己烷螺旋丁內酯等的合成研究,這些都是當時有機合成的前沿課題。

  王葆仁認為在有機化學的發展中,煉焦工業的發展和染料工業的需求,使有機化學中芳香族化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導致染料化學的出現;而對雜環化合物的廣泛研究,又發展了藥物化學。因此,40年代王葆仁的研究領域轉到合成染料與藥物研究方面,兼顧理論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學,他曾指導學生製備海昌藍、DDT、味精、研究中藥鴉旦子和合成磺胺新衍生物的藥物等,以期找到療效更高而副作用又少的磺胺類藥物。在當時風行磺胺藥,但又尚未發現磺胺衍生物的新藥情況下,王葆仁的構思說明他是有遠見卓識的。遺憾的是當時限於試劑與藥理等條件,沒有取得應用結果。

   王葆仁還認為電石工業的需要促進了炔烴化學的合成。進入50年代以後,以石油化工為基礎的烯烴化學,使石油化工成為經濟發展中的天之驕子,化學給人們衣食住行都增添了異彩。他說:「有機化學由芳烴至快烴又至烯烴的歷程,促使我想到烷烴的問題。」同時,他認為我國石油中蠟的含量很高,對於烷烴進行有控制的選擇性反應,顯然是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自1978年起,王葆仁指導開展了烷烴化學的研究,分別從氯、亞硝基、磺酸基等自由基對烷烴進行取代反應及從卡賓等活性中間體對烷烴化合物進行插入反應。通過系統研究,總結出幾類取代基的指向規律,找到了製備兩種氯代烷烴的方法,提出了簡單烷烴自由基能夠發生1,2重排的觀點。有關簡單烷烴的1-位自由基轉位為2-位自由基,國外學者一直認為可能性非常小,王葆仁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烷烴的光氯化是沒有取代位置選擇性的,通過在強酸介質中進行直鏈烷烴光氯化,最後都得到了頭-尾氯化的產物。王葆仁認為這是由於各位置氯化異構物在強酸中的穩定性不同,導致最後產物中1-氯代烷佔優勢,對盛行的陽離子自由基的選擇性氯化理論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王葆仁學識淵博是眾所周知的。當他聽過別人的學術報告,對報告的理解程度有時超過報告人。他一直十分注意資料的搜集工作,認為國際上關於有機合成專著,有兩部最受重視,一部是《有機合成》、另一部是《有機反應》,為了將他幾十年在有機化學理論與實踐中所積累的豐富知識與經驗記載下來,他決定兼取上述兩部書的長處,撰寫出一部自已的專著,書名為《有機合成反應》。他以綜述性論文的寫法,介紹各個重要有機合成反應。特別著重闡述了50年代以來的新合成方法與典型反應的新進展,不僅能供有機化學教學使用,還可提供科研工作者應用這些新反應。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1364頁、202萬字。分別於1981年和1985年出版。這是一部十分珍貴與有價值的專著,深受化學工作者歡迎,198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這是王葆仁對有機化學所做的最後貢獻,也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為高分子事業鞠躬盡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高分子科學在我國完全是空白。1953年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王葆仁從他原來從事的有機化學毅然轉入高分子,在我國開拓了高分子化學研究工作,並為之奮鬥了30餘年。

  王葆仁致力於高分子化學,首先以接受製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機玻璃)和聚己內醯胺(即:錦綸)的任務為研究對象,帶領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組全體同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艱苦創業,邊工作、邊學習,迅速完成了上述兩項軍工任務,率先在我國試製出第一塊有機玻璃和第一根尼龍6合成纖維,以後分別轉至瀋陽化工研究院和錦西化工廠擴大生產,這是我國最早的高分子工業。

  王葆仁對高分子化學的學術思想是挑選課題必須從有利於國計民生出發,同時不應忽視基礎理論研究。他主張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須與我國石油化工大品種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必須為生產服務,但也應開展應用基礎研究以指導生產。他堅持開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親自從事聚醯胺、離子交換樹脂、有機矽高分子和金屬有機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點開展高分子大品種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纖材料為主,也涉及有關的塑料樹脂,並同時開展反應機理的研究,開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學的研究領域。他是我國高分子化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研究有機矽化學及聚合物的創始人之一。幾十年來他領導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合成研究室出色地完成多項任務;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高分子隊伍。王葆仁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還提出自已的學術見解,以改進生產,並促進學科發展。例如:在他接受研製尼龍9的任務後,提出不沿用國外使用的合成方法而改用以氯和氫氧化鈉進行癸二酸單醯胺的重排直接得到9-氨基壬酸的方法,從而建立了以蓖麻油為原料,經由癸二酸、癸二酸單醯胺重排製備尼龍9的簡捷合成路線,投入中間生產。因尼龍9的結構中的碳氫鏈與醯胺鏈的比例比較合適,因而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它在熔融態時有較高的熱穩定性。王葆仁在聚醯胺化縮聚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中,利用恆沸介質進行ω-氨基壬酸和氨基己酸的縮聚,發現當反應程度達到99%以後,由於體系粘度變稠,末端基濃度降低,縮聚反應由前期的二級反應轉變為三級反應。這個實驗結果澄清了國際上多年來對此問題的不同論點,解決了縮聚反應級數的問題。又如:王葆仁認為我國的矽資源豐富,應加以利用,他自1954年開始,領導開展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矽烷,通過醇解分離純甲基單體,最後試製成矽油、矽橡膠、矽樹脂等工作,還完成了難度很高的耐高溫矽膠的軍工任務。他同時提出了利用有機矽單體既作為格氏反應的溶劑,也作為原料用以製備純雙官能單體的簡便方法。為我國早期發展有機矽工業打下了基礎。他還從事氯烷基矽烷的合成與反應等研究工作,探索有機矽化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他曾提出以-矽碳-矽-氧為主鏈的高分子材料有可能改善耐化學性的見解,因矽-碳鍵比矽-氧鍵極性小的緣故。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主張研製矽-矽雙鍵化合物,而在國際上直到70年代末期才在美國合成了矽-矽雙鍵化合物。這是一個吸引世界有機化學家注目的課題,由此可見王葆仁的灼見。王葆仁一生共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有些曾被美國化學文摘所摘錄。

  為了交流高分子科研工作經驗和儘快將科研成果公諸於世,王葆仁創辦了中國第一種高分子學術期刊《高分子通訊》,由他歷任主編直至謝世。每期定稿都召開編委會,而且往往利用星期日進行。由於他嚴格認真,使這份刊物達到了高水平,在1966年以前所載論文已躋入國際先進行列,遺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幹擾,曾一度被迫停刊。但1978年復刊後又逐漸興盛起來,尤其當創辦英文版後,更加發揮國際學術交流的作用,編輯部經常收到國外索取刊出論文的函件,刊物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贏得了高度學術評價,1987年在中國科技編輯學會成立大會上受到了中國科協領導的表揚。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導組織的系列性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延續至今已舉行了10多次,每次會議均由他主持、領導,大致每兩年召開一次。他事必躬親,精心闢劃,樹立了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學術氣氛。對推動我國高分子科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堅持這門年輕的學科應保持整體性,在化學學科中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等一視同仁,列為二級學科。他的意見得到化學界的支持,在中國化學會內設立了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一直由他擔任主任委員。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委員會一直是一個學術氣氛濃厚、團結協作的大集體,開展了各方面的學術組織工作。他還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1956年曾作為中國高分子代表團團長應邀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全蘇第九次高分子論文報告會,宣讀了2篇論文,會後參觀訪問了蘇聯一些研究機構和大學;1957年作為國家科技代表團顧問,赴莫斯科談判132項中蘇科技協作項目中有關高分子方面的具體內容;這一年他還任中國高分子代表團團長赴布拉格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高分子學術會議,宣讀論文並參觀訪問了捷克各化學研究機構與大學;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訪華代表團,與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學者井本稔、櫻田一郎、中島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學術交往;1979年籌辦和主持了在北京舉行的「中美雙邊高分子化學和物理論文報告會」,做了題為「近年來中國高分子研究進展」的綜述性論文報告,頗受與會代表的重視;1981年率團赴東京參加「中日雙邊高分子科學技術論文報告會」,曾致開幕詞、閉幕詞並宣讀論文;1982年赴美國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高分子學術會議。他宣傳了我國高分子的成就,了解到最新國際動態並建立了廣泛的友好聯繫。他的傑出貢獻受到海內外學者的崇敬。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後,當年年底日本井本稔教授訪華時,曾專程到王葆仁家弔唁、慰問,表達了國際友人對他的悼念。

  為了宣傳普及高分子知識,1980年王葆仁擔任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編寫組的主編。由於他在高分子化學界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認真負責態度,使高分子化學分支的工作提前於1984年4月完成,比別的分支提前約兩年。在撰寫過程中,他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和批評不正確的意見。他確定的交稿日期,自己首先按時交稿。他經常說,「一個人要言而有信,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必須做到」。他經常帶病聽取匯報、處理工作。他還十分重視高分子名詞的制訂工作與科普工作。他曾親自向青少年作科普講演、為《人民日報》等報刊撰寫高分子科普文章和編寫通俗讀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王葆仁是中國化學會的永久會員。從中國化學會創建初期,直到王葆仁逝世前夕,他始終熱愛化學會的事業,積極支持化學會的工作。1982年9月,當他剛剛訪美歸來,身體已感不適,但仍抱病奔赴南京,參加了「中國化學會五十周年學術報告會」,他對化學會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動。1985年8月24日在中國化學會祝賀他從事化學工作60年的大會上,他將晚年疾病纏身、奮力疾書寫出的《有機合成反應》稿酬及平日節餘,共計一萬元人民幣捐贈給中國化學會,經研究,化學會用此款設立了「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金」基金,自1986年開始頒獎。王葆仁謝世後,化學會又陸續收到了海內外有關人士對此獎金基金的捐贈,這是王葆仁對發展祖國高分子事業所作的最後貢獻,真可謂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為高分子科學獻出了畢生精力。

愛黨愛國,終生不渝

  王葆仁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而且是一位熱愛祖國、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王葆仁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學者,他痛恨國民黨的黑暗腐敗,嚮往著祖國的光明前途。解放前夕,他和浙江大學進步師生一起,積極投入保衛學校和迎接解放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煥發了革命青春,更加努力工作和要求進步。1955年向中共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支部提出了入黨申請,直至他重病後仍然堅持申請,反映了他堅定的信念。抗美援朝時,王葆仁響應黨的號召,先後送長子與唯一的女兒去參軍,以後又將次子、三子送往部隊,在他的5個子女中,有4個受到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培養與教育,這在一般舊知識分子的家庭中是罕見的。王葆仁的一生不是平坦的,他經歷過舊社會的曲折、坎坷,也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過創傷。「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受盡磨難。但他從未動搖過為祖國科學事業獻身的決心。他忍辱負重、辛勤耕耘,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黨根據王葆仁愛黨、愛國、愛科學之心終生不渝,於1986年9月13日追認他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作者:劉惠 王有槐)

簡歷

  1907年1月20日 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

  1926年 畢業於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3年 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留學,1935年獲博士學位。

  1935年 赴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任客籍研究員。

  1936—1940年 任同濟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

  1941—1951年 任浙江大學教授兼化學系主任,1947年後兼任該校教務長。

  1951—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956—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室主任、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1956—1986年 任國家科委化學組組員兼高分子分組組長;化工組組員。

  1957—1986年 創辦《高分子通訊》,並歷任主編。1983年又創辦該刊英文版。

  1958年 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化學系,兼任首屆系主任。

  1963—1986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二十一屆理事會理事併兼任該會高分子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石油化工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1980—1984年 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部分主編。

  198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

  1986年9月12日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B.L.Wang,C.L.Tseng.An Improved Procedur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itromethane by Kolbe's Synthesis.中央大學學報(理科),1929,原文佚,摘要見C.A.1930,25,681.

  2 B.L.Wang.The Reaction between Phenyl Magnesium Bromide andNitromethane.中國科學社1931年年會論文,原文佚,摘要見C.A.1931,26,5545.

  3 B.L.Wang.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between Penyl Magne-sium Bromide and Nitromethane,中國科學社1931年年會論文,原文佚,摘要見C.A.1931,26,5545.

  4 R.P.Linstead,Bao-Lang Wang.The Coupling of Diazonium Saltswith Derivatives of Cyclic β-Ketonic Acids.J.Chem.Soc.,1937,807—814.

  5 R.P.Linstead,Abel Bao-Lang Wang,etc.A Simple Synthesis ofDerivatives of Decalin from Cyclohexnone and Observations onCyclohexane SPiro-Butyrolactone and Allled Compounds.J.Chem.Soc.,1937,1136—1140.

  6 王葆仁,於同隱,高善娟.磺胺衍生物I:2-磺胺基苯並間硫氮茂-6-磺酸及其衍生物.中國化學會會志,1948,15(3):208—214.

  7 王葆仁,黃志鏜等.關於原矽酸乙酯的製備.化學學報,1954,20(2),148—151.

  8 王葆仁,王有槐,寶淨生.乙內醯胺的聚合I:6-氨基己酸對己內醯胺聚合的催化作用.化學學報,1956,22(1):39—48.

  9 黃志鏜,王葆仁.三甲基矽甲基化合物與親電試劑的反應並論「矽陽離子」.化學學報,1957,23(4):291—298.

  10 王葆仁,王有槐.乙內醯胺的聚合Ⅲ:己內醯胺聚合過程中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變化.化學學報,1959,25(2):116—120.

  11 黃志鏜,王葆仁.氯甲基與γ-氯丙基三甲基矽烷的親核取代反應化學學報,1959,25(5):330—336.

  12 曹怡,孫樹門,王葆仁.甲基和苯基乙氧基矽烷的一步合成.化學學報,1961,27(1):38—40.

  13 聶緒宗,王葆仁.矽碳矽氧型高分子的合成Ⅱ:聚矽乙矽氧烷低聚體.高分子通訊,1963,5(1):27—33.

  14 Wang Bao-Lang.Research Work on Polymers in China during Re-cent Years.Proceedings of China-U.S.Bilateral Symposium on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Beijing:Science Press,1981,P. 70.

  15 Wang Bao-Lang.Polyamidation of 9-Amino nonanoic AcidPreprint.Japan-China Bilateral Symposium on Polymer Scienceand Techno1ogy,Tokyo,Japan,1981,P. 27.

  16 王葆仁,胡漢傑,劉淑清.從烷烴直接光氯化製備1-氯代烷—伯烴氯化物的一種新合成方法.科學通報,1982,27(3):191.

  17 王葆仁,鄭國琇,王惠方.乙氧羰基甲烯對烷烴的插入反應.中國科學B輯,1982,(6):493—502.

  18 王葆仁.我國高分子的回顧與前瞻.化學通報,1982,(8):5—28.

  19 王葆仁,胡漢傑,劉淑清,倪振德.烷烴的取代反應——幾種烷烴在純硫酸存在下的光氯化.科學通報,1983,28(20):1243—1245.

  20 王葆仁,鄭國琇.光敏劑存在下乙氧羰基甲烯對已烷的插入反應和己烷的光敏氧化.中國科學B輯,1984,(2):112—116.

  21 王葆仁,白家強,鄭國琇,劉淑清.烷烴的取代反應——戊烷、己烷和庚烷的澳化.中國科學,1984,(4):303—305.

  22 王葆仁,胡漢傑,劉淑清,王惠方.烷烴的取代反應Ⅳ:長鏈烷烴經光氯化製備伯位取代物.科學通報,1984,29(21):1298—1300.

  23 王葆仁.有機合成反應(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有機合成反應(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參考文獻

  〔1〕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學五十年》編輯委員會.中國化學五十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244—312.

  〔2〕中國化學會.高風常在遺範永存紀念王葆仁同志逝世一周年.1987.

  〔3〕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化學會.獻上我心中的花環.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相關焦點

  • 王葆仁:高分子化學事業奠基人
    【9月12日科技名家推薦:賴其芳】  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葆仁逝世。1954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全國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員會,由曾昭掄和王葆仁擔任正、副主任,負責規劃、協調全國高分子的科研與生產工作。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建立化學研究所,王葆仁率領有機化學所高分子組全體人員遷到北京,任化學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職,一直負責高分子方面的領導與組織工作。
  • 他開拓了中國高分子化學研究
    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
  • 101歲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高分子科學奠基者於同隱逝世
    於同隱資料圖於同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高分子科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中國高分子科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創建人和帶頭人、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2月6日10時56分在上海仁濟醫院浦東分院逝世,享年101歲。
  • 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劉有成
    劉有成是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回顧他的一生,少年時期刻苦讀書立志報國,青年時期潛心科研為國奉獻,中年時期培養人才貢獻突出,即使到了晚年也依舊牽掛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這樣的一生,堪為典範。劉有成1920年生於安徽省舒城縣。在求學時期,他一直成績優異。
  • 過去、現在、未來的復旦高分子人和他們的中國夢
    不過現在國內存在大量的人才流失問題;真正願意從事科研事業的人數少的問題;新一代青年愛國情懷缺失的問題,這些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科學領域的發展。未來的高分子人要肩負起振興祖國科學發展的重任,讓中國夢,不再只是一個夢。 關鍵詞:復旦;高分子;人才流失;愛國情懷;中國夢 1.
  • 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科學60年:走向國際前沿—新聞—科學網
    化學所是國內最早開展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研究的科研單位之一。早在建所之初,高分子科學就成為化學所的主要學科方向之一。六十年來,化學所重視基礎研究,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按照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需求,在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等重要學科前沿和應用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有力地促進了高分子學科的發展。
  • 【中國科學報】黃志鏜:高聚有機皆化境
    黃志鏜自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從事耐高溫高分子研究,為我國航天事業及戰略武器中的防熱材料的製造作出重要貢獻。70年代末以來開展雜環化學研究,系統研究了雜環烯酮縮胺類化合物,產生了較大國際影響。隨後在國內開創杯芳烴研究工作,成為我國超分子化學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 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黃子卿
    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黃子卿 (1900—1982) 李芝芬     黃子卿,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從事過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和溶液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他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黃子卿,家名蔭榮,字碧帆。1900年1月2日出生於廣東省梅縣槐子崗村。1904年在本村私塾受啟蒙教育。他的外祖父和舅父古文造詣頗深,藏書甚豐,給了黃子卿很好的早期教育和深刻的影響。1915年,黃子卿考入長沙雅禮中學。該校有一個曾中清末探花的汪姓教師,任教文學與算術。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農藥化學的奠基人——楊石先
    楊石先(1897年1月28日—1985年2月19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原籍安徽懷寧,化學家、教育家,中國農藥化學的奠基人主要研究農藥和元素有機化學,並長期從事化學教育,創建了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系統研究有機磷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高效農藥,系統地研究了磷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生物活性的關係。
  • 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張存浩:為國所需屢改行
    作為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面對科技界的不正之風和弄虛作假,他推動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了社會讚譽。
  • 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學家徐僖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中國共產黨黨員,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九三學社社員,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第三、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徐僖長期從事高分子力化學、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礎理論、油田化學以及輻射化學等領域的研究。
  • 施陶丁格:不隨波逐流的高分子化學之父
    早在19世紀,人們已經逐步獲得了高分子材料的相關產品,但對高分子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及合成方法等基礎理論認識很少。膠體化學的奠基人,英國化學家格雷阿姆認為高分子是由一些小的結晶分子所形成。他從高分子溶液具有膠體性質入手,提出了高分子的膠體理論。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某些高分子的特性,得到許多化學家的支持,但是施陶丁格等少數幾個人對此表示懷疑。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中國原子能事業奠基人錢三強—— 嚴謹治學,敢於...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中國原子能事業奠基人錢三強—— 嚴謹治學,敢於質疑 2020-11-24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記「中國塑料之父」徐僖:畢生情系「高分子」
    在把一生奉獻給鍾愛的高分子材料事業後,徐僖留給人們的,是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這幾天,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臨時搭建的追思堂裡哀樂低回,絡繹不絕的人帶著哀傷,緬懷他們共同的老師和朋友——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徐僖。
  • 醫學史上的7月23日:中國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黃子卿逝世
    1982年7月23日,中國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黃子卿逝世。 黃子卿,字碧帆(1900.1.2—1982.7.23)1900年1月2日生於現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槐子崗村。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近代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奠基人——王應睞
    王應睞(1907.11.23-2001.5.5),福建金門人,生物化學家,中國近代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 近代化學工業奠基人侯德榜
    侯德榜,名啟榮,號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他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上世紀20年代參與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永利鹼廠,打破了外國在制鹼技術上的封鎖壟斷;30年代主持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南京硫酸銨廠;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制鹼新工藝,以及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在60
  • 沉痛悼念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院士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
  • 赫爾曼·施陶丁格:高分子科學奠基人
    赫爾曼·施陶丁格,德國著名化學家、化學教育家。1881年3月23日,他生於德國沃爾姆斯。1898年他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學習。青年時他對植物很有興趣。他父親讓他先學化學,為學植物學打基礎。於是施陶丁格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和哈勒大學學習與化學有關的課程。他讀書十分刻苦,1903年他撰寫了《不飽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論文,並獲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