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浩院士
「老張又叫『張著急』,因為他總是急國家之所急,敢於完成國家急需的任務」。作為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面對科技界的不正之風和弄虛作假,他推動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了社會讚譽。
□人物簡介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出生,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雷射、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主要貢獻
◎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
◎1992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我國化學雷射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該成果被《Science》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
出自書香門第 立志報效國家
1928年,張存浩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張鑄早年留學美國,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級工程師。母親龍文瑗系雲南哈尼族人。張存浩的姑父傅鷹是享譽中外的物理化學家,是新中國最早的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姑母張錦23歲時在美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是當時中國有機化學領域鮮有的女博士,後任教於北京大學。
1948年,20歲的張存浩踏出國門,赴美留學。他先入愛阿華州大學化學系,後轉入密西根大學化工系攻讀研究生。1950年8月,張存浩剛剛獲得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的時候,韓戰打響了。
1950年,因在異鄉感受到緊張的中美關係,張存浩不得不重新權衡自己的留學計劃,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
1951年春天,張存浩謝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所京區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請,辭別了家人,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正式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經歷,張存浩將它分為5個階段:幾乎每10年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他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而其中有個共同目標,就是滿足國家需求。張存浩堅定從容地認為:「從青年時代起,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為國家需求數次改行的院士
上世紀50年代,剛剛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張存浩,毅然接受了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大煜院士交下的任務,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驟變迫使中國急需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之前從未見過火箭和發動機的張存浩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和燃速理論研究。他率領團隊冒著生命危險在火箭試車臺上做固液型火箭發動機實驗,經數千次實驗,先後研製出液體氧化劑噴注器等關鍵部件。
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面對國外挑戰,雷射成為國家戰略需要的前沿課題。他在45歲時候又為國家「改行」,轉入化學雷射的基礎和應用,「這是全新的前沿高技術,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在資料、儀器、設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發起組建了雷射化學實驗室,率領團隊開展我國第一個重要的化學雷射體系的研究,解決了化學雷射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超音速化學雷射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86年到1990年,張存浩出任大連化物所所長,開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學術生涯。
1991到1999年張存浩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在他的倡議下設立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在他擔任基金委主任8年多的時間裡,自然科學基金總經費增加了近8倍。
讓許多科技工作者念念不忘的是,他在我國科技管理部門中第一個倡議設立了專門從事學風管理的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保障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事業的健康發展,也贏得了科技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