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張存浩:為國所需屢改行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張存浩院士

  「老張又叫『張著急』,因為他總是急國家之所急,敢於完成國家急需的任務」。作為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面對科技界的不正之風和弄虛作假,他推動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了社會讚譽。

  □人物簡介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出生,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雷射、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主要貢獻

  ◎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

  ◎1992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我國化學雷射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該成果被《Science》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

  出自書香門第 立志報效國家

  1928年,張存浩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張鑄早年留學美國,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級工程師。母親龍文瑗系雲南哈尼族人。張存浩的姑父傅鷹是享譽中外的物理化學家,是新中國最早的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姑母張錦23歲時在美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是當時中國有機化學領域鮮有的女博士,後任教於北京大學。

  1948年,20歲的張存浩踏出國門,赴美留學。他先入愛阿華州大學化學系,後轉入密西根大學化工系攻讀研究生。1950年8月,張存浩剛剛獲得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的時候,韓戰打響了。

  1950年,因在異鄉感受到緊張的中美關係,張存浩不得不重新權衡自己的留學計劃,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

  1951年春天,張存浩謝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所京區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請,辭別了家人,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正式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經歷,張存浩將它分為5個階段:幾乎每10年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他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而其中有個共同目標,就是滿足國家需求。張存浩堅定從容地認為:「從青年時代起,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為國家需求數次改行的院士

  上世紀50年代,剛剛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張存浩,毅然接受了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大煜院士交下的任務,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驟變迫使中國急需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之前從未見過火箭和發動機的張存浩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和燃速理論研究。他率領團隊冒著生命危險在火箭試車臺上做固液型火箭發動機實驗,經數千次實驗,先後研製出液體氧化劑噴注器等關鍵部件。

  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面對國外挑戰,雷射成為國家戰略需要的前沿課題。他在45歲時候又為國家「改行」,轉入化學雷射的基礎和應用,「這是全新的前沿高技術,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在資料、儀器、設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發起組建了雷射化學實驗室,率領團隊開展我國第一個重要的化學雷射體系的研究,解決了化學雷射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超音速化學雷射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86年到1990年,張存浩出任大連化物所所長,開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學術生涯。

  1991到1999年張存浩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在他的倡議下設立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在他擔任基金委主任8年多的時間裡,自然科學基金總經費增加了近8倍。

  讓許多科技工作者念念不忘的是,他在我國科技管理部門中第一個倡議設立了專門從事學風管理的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保障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事業的健康發展,也贏得了科技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讚譽。

相關焦點

  • 張存浩
    1950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及化學部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執行局成員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因國家需要3次改變研究領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他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雷射的奠基人,也是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3次改變研究方向,為國家科研事業奉獻一生。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 張存浩、程開甲……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頒獎。張存浩,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60多年科研經歷中,張存浩多次「改行」每次「改行」,他的研究方向都不盡相同但始終有個共同目標,就是國家需求!
  • 中科院大化所張存浩獲小行星命名—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關佳寧記者劉萬生  1月4日下午,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五位科學家的小行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 張存浩:在幾十年的科研實踐中化苦為樂
    ■張存浩 我十分慶幸自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能成為新中國科技隊伍的一員,並且進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梁 瑩 通訊員 賈朝星  兩張紙片、一組數據,他憑著一股倔勁苦心鑽研,使我國成為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 【高能雷射】德國開發高能中紅外雷射器
    (Mittlerer-Infrarot-LaserfürdieHochenergie-Klasse——高能中紅外雷射器)。來自柏林和耶拿的合作夥伴正在聯合開發一種用於中紅外(MIR)光譜範圍的新型高能雷射光源。在聯合項目中,首次開發並演示了一種二極體泵浦固態雷射器,該雷射器波長為1.9微米,可在焦耳範圍內提供高雷射能量。該雷射源為醫療領域、材料加工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巨大創新潛力。由於幾個基本挑戰,這種強大的脈衝雷射源在該波長範圍內尚未商業化。
  • 【科普】高能雷射武器到底有多厲害?
    這個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儘可能降低雷射的波長,但是,二氧化碳雷射器產生的雷射波長一般在10.6微米,這比紅寶石雷射器的0.7微米大了兩個數量級,也正因為如此,二氧化碳雷射器只適合攻擊幾千米以內的目標而不能再遠了。  氣體雷射器的波長問題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於是,人們又把目光轉向了波長比較短,又容易產生高功率,而且散熱良好的化學雷射器上。
  • 高能雷射脈衝突破界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INRS 的研究人員在最近將高能雷射脈衝的傳播突破界限,依靠高能多維孤立態的觀察(multidimensional solitary states (MDSS)),使得直接產生極端短的和強雷射脈衝在時間和空間層面均非常穩定。
  • 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劉有成
    劉有成是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回顧他的一生,少年時期刻苦讀書立志報國,青年時期潛心科研為國奉獻,中年時期培養人才貢獻突出,即使到了晚年也依舊牽掛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這樣的一生,堪為典範。劉有成1920年生於安徽省舒城縣。在求學時期,他一直成績優異。
  • 抗戰時,一杯一杯熬出人造石油 | 尋找新中國科學奠基人
    張大煜曾在回憶時提起。由於重重困難,工廠最終還是被迫停辦。張大煜走在工業救國的道路上,雖滿懷熱血,卻跌跌撞撞、一波三折。直到1949年4月,他告別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出任大連大學化工系主任兼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以下簡稱大連所)副所長。在那裡,他終於見到了「心之所向」。
  • 王葆仁:高分子化學事業奠基人
    【9月12日科技名家推薦:賴其芳】  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葆仁逝世。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H.Fischer)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
  • 誰來拯救「玩不起」的高能物理 光纖雷射點亮未來粒子加速器
    幾十年前,研究人員就已經知道雷射脈衝可以加速帶電粒子,但直到幾年前,他們才能用該方法產生足夠高質量的粒子束。餘下需要克服的問題就是數量:能夠在合理的效率下,以足夠高的重複率產生足夠強烈脈衝的雷射並不存在。 現在,一些歐洲物理實驗室的聯盟稱,它們可以在不建造一個新的高能雷射機器的情況下滿足必要的條件。
  • 高能雷射除鏽不傷手
    在廣東佛山禪城區的華南高能雷射研究院,一種高能雷射清洗技術堪稱「黑科技」:一道亮光划過發出吱吱聲,鐵鏽應聲落下,被一邊的吸塵器快速吸走,布滿鐵鏽的鐵塊瞬間變得光潔如新。更神奇的是,把手放到同樣一道雷射下,卻沒有任何感覺。  據悉,這種雷射清洗器主要通過不同材質對光波的吸收差異,在鐵塊和鐵鏽之間產生共震,達到快速清洗的效果。
  • 近代化學工業奠基人侯德榜
    侯德榜,名啟榮,號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他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上世紀20年代參與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永利鹼廠,打破了外國在制鹼技術上的封鎖壟斷;30年代主持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南京硫酸銨廠;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制鹼新工藝,以及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在60
  • 中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