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浩

2020-12-03 科學技術部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張存浩,男,1928年2月出生,山東無棣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1948年留學美國,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及化學部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執行局成員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於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及發動機的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比較全面完整地解釋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70年代,開創了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研究領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氟化氫\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存浩開拓和引領了我國短波長高能化學雷射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與合作者開展脈衝氧碘化學雷射器研究;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衝氧碘化學雷射器,效率及性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我國化學雷射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張存浩院士還注重化學雷射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開展了化學雷射新體系和新「泵浦」反應的研究;開展了以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技術研究分子激發態光譜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並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Science》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混合電子態的分子碰撞傳能過程中的量子幹涉效應,並明確此量子幹涉效應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的幹涉。 這項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張存浩院士一貫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來,他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幹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制定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發展空間。

相關焦點

  • 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張存浩:為國所需屢改行
    出自書香門第 立志報效國家  1928年,張存浩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張鑄早年留學美國,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級工程師。母親龍文瑗系雲南哈尼族人。張存浩的姑父傅鷹是享譽中外的物理化學家,是新中國最早的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姑母張錦23歲時在美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是當時中國有機化學領域鮮有的女博士,後任教於北京大學。
  • 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因國家需要3次改變研究領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張存浩院士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很「特別」。出生於1928年的張存浩,在1947年,年僅19歲的他獲得中央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48年赴美留學,先後在愛阿華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學習,他本應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但他卻在1950年,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提前回國。當時,很多人對此不解,但張存浩這麼做是因為滿足國家需要。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張存浩、程開甲……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張存浩: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頒獎。張存浩,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60多年科研經歷中,張存浩多次「改行」每次「改行」,他的研究方向都不盡相同但始終有個共同目標,就是國家需求!
  • 中科院大化所張存浩獲小行星命名—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關佳寧記者劉萬生  1月4日下午,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五位科學家的小行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 張存浩:在幾十年的科研實踐中化苦為樂
    ■張存浩 我十分慶幸自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能成為新中國科技隊伍的一員,並且進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