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浩、程開甲……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2020-12-03 深圳共青團

導讀

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讓我們重新回顧這些熟悉的名字

他們都曾從習總書記手中接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成為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驕傲

這些燦若星辰的名字

是中國立於全球

科技發展大潮的底氣

他們的事跡,

激勵我們一往無前走向未來!

張存浩: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頒獎。

張存浩,著名物理化學家,

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

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一位在美留學的高材生,

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

他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

在60多年科研經歷中,

張存浩多次「改行」

每次「改行」,他的研究方向都不盡相同

但始終有個共同目標,

就是國家需求!

「回國後,

做了這麼多任務性科研,

有沒有關注過自己的科學興趣?」

曾有記者這樣問他。

張存浩堅定而從容:

「從青年時代起,

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

就是報國。

國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程開甲:刻苦學習、頑強攻關、勇攀高峰

▲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頒獎。

50多年前,

中國西部的戈壁上空騰起巨大蘑菇雲,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聲東方巨響的背後

有一個傳奇的名字——程開甲。

程開甲,我國著名物理學家,

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

1999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

程開甲曾在一篇文章回憶道:

「說起羅布泊核試驗場,

許多同志都會回憶起

搓板路、住帳篷、喝苦水、戰風沙。

但對於我們科技人員來說,

真正折磨人、考驗人的

卻是工作上的難點和技術的難關。

我們艱苦奮鬥的傳統

不僅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

喝苦水、戰風沙、吃苦耐勞,

更重要的是

刻苦學習、頑強攻關、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是新觀點、新思想的提出和實現,

是不斷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

于敏: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習近平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頒獎。

他的名字絕密了28年

他和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核衛士」一道,

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

挺立起新中國不屈的脊梁。

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

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

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

1999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于敏

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

請教他一個基礎理論問題,

不僅得到當面解答,

第二天還收到幾大頁紙,

詳詳細細寫著推導過程。

這是於老的品格!

「一個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沒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趙忠賢:力爭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論

▲習近平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頒獎。

有沒有一項工作

能讓一個人專注不移38年,

並始終保持著強烈的興趣和活躍的思考?

對於趙忠賢來說,

回答是:當然有!

50多年來,除參加國防任務的幾年外,

趙忠賢一直從事超導研究,

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在上世紀80年代全球的「超導研究熱潮」之後

超導材料研究陷入瓶頸期,

很多研究者紛紛「轉向」

趙忠賢卻帶領團隊堅持了近20年

「冷板凳」終於被他們坐熱

2008年,

該團隊發現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領跑全球。

趙忠賢說,

力爭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論

並且讓外國人接受,

真正去引領世界超導研究的發展。

屠呦呦:榮譽越多,責任越大

▲習近平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頒獎。

她帶領團隊發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

讓中國醫藥拯救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

她曾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她也是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

首位女性科學家。

她就是中國中醫科學院

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上世紀六十年代,

惡性瘧疾橫行。

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急受命,

帶領科研團隊整理典籍、走訪名醫,

對200多種中草藥

380多種提取物進行篩查,反覆摸索。

第191次實驗終獲成功。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

以青蒿素類為主的複合療法

作為抗瘧首選方案。

正是傳統中醫藥的寶貴价值

和屠呦呦對於國家使命的忠誠之心,

讓世界瘧疾感染者免於病痛,

重獲新生。

「榮譽越多,責任越大,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澤山:走一條自己的路

▲習近平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頒發獎勵證書。

他在火炸藥研究方面的貢獻

堪稱「中國的諾貝爾」

60多年,他走一條自己的路,

做出超越國外水平的原創成果,

他就是我國著名火炸藥學家,

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王澤山。

1935年,王澤山出生於吉林。

小時候父親經常悄悄提醒他,

「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不做亡國奴,就必須有強大國防。

父親的話讓王澤山從小就暗下決心。

1954年的夏天,

王澤山報考哈軍工,

並成為班上唯一自願學習火炸藥的學生。64年時光飛逝,

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

王澤山強軍報國的初心始終沒變。

王澤山說,

如今搞科研,

很多人會習慣性地

去參照國外的解決方案和研究進展,

但他總希望「用科學研究科學」走一條自己的路,

做出超越國外水平的原創成果。

侯雲德:認識實踐再認識,直到無窮

▲近平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頒發獎勵證書。

他與病毒「鬥」了一輩子

他痛恨曾奪去長兄生命的傳染病,

從小立志學醫,不讓「猛虎」傷人。道固遠,篤行可至;

事雖巨,堅為必成。

他就是我國生物醫學領域

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

我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

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

主要奠基人侯雲德。

他獨立編著的《分子病毒學》長達105萬字,

被奉為病毒學「聖經」。

他率領團隊相繼研製出2個國家Ⅰ類新藥

和6個國家Ⅱ類新藥。

……

在侯老等眾多專家、醫務人員多年努力下,

我國建立起相關檢測技術體系,

在突發疫情處置中「一錘定音」。

跟病毒搏擊了一輩子,

侯雲德從不懈怠。

「如果讓我對年輕人說點什麼,就是要學點哲學。

哲學是規律的規律,在更高層次指導科研。

認識實踐再認識,直到無窮。

劉永坦:科技可以興國

▲習近平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頒發獎章。

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為我國海域監控面積的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

40年堅守,帶出一支「雷達鐵軍」……

他就是劉永坦!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

第二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劉永坦回憶說,

他的童年被顛沛流離的逃難所充斥,

讓他從小就對國家興亡有著深刻理解。

「永坦」是家人對他的祝願,

更代表著國人對國家的期許。

劉永坦堅信,

科技可以興國,

他一定要實現這個最樸素的願望。

劉永坦說:

「雷達看多遠,國防安全就能保多遠。

這樣的雷達別的國家已經在研製,

中國決不能落下,

這就是我要做的事。

錢七虎:我的使命就是為國鑄造最強盾牌

▲習近平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頒發獎章。

他用畢生精力成就一項事業,

建立起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

創立了防護工程學科,

引領著防護工程科技創新,

為我國鑄就固若金湯的「地下鋼鐵長城」。他,就是戰略科學家錢七虎。

1937年8月,

母親在戰亂逃難的途中生下他,

他在苦難中艱難成長。

新中國成立後,

他依靠政府的助學金,

順利完成中學學業。

他成績優異,

成績單被當作慰問品

送給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

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

讓錢七虎報效國家的感情日益強烈。

錢七虎:

「國家間的軍事競爭就像兩個武士格鬥,

一人拿矛、一人持盾,

拼的是矛利盾堅。

我的使命就是為國鑄造最強盾牌。

這些大師身上,

我們看到了無數珍貴的品質,

夙興夜寐、宵衣旰食

矢志報國、終身不悔

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

科研的道路布滿荊棘,充滿挑戰,

此時此刻,

更有無數的科研工作者,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一步一步前行在各個領域,

創造屬於自己和祖國的輝煌。

為他們喝彩!

為他們鼓掌!

編輯:團團;核校:郭小花

素材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這一天,讓我們銘記他們:程開甲
    一次偶然的機會,熊杏林受邀為程開甲院士撰寫小傳,從此開啟了她研究、宣傳程開甲的人生歷程。報告會上,熊杏林深情講述了程開甲「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光輝一生。熊杏林坦言:「研究、宣傳程老的20年,是我被感動、教育的20年,我一直覺得這是我一生所做的最有意義、最價值的事。」程開甲成長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苦難歲月,他的大學學業是在流亡中完成的。
  • 他們才是年輕人應該追的「星」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才是我們最該追的「星」。在這個急速發展的時代中,群「星」璀璨!他們,才是值得我們追的「星」!
  • 72.5萬人捨生忘死,14億中國人淚目:這才是我們最該追的星!
    而這背後,是令14億人淚目的默默付出,是我們最該追的星! 他們連續搶險8小時, 才終於吃上一口飯, 帶著滿身泥濘席地而坐,
  • 張存浩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張存浩,男,1928年2月出生,山東無棣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1948年留學美國,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
  • 「核司令」程開甲生平:難得一顆赤子心 難忘一碗紅燒肉
    中國核試驗這項大規模、多學科交叉的複雜而又艱巨的任務,落到了當時44歲的程開甲身上。程開甲同事、中科院院士呂敏稱,當時中央要求在1964年將原子彈研製成功,程開甲先生當頭,是研究所技術負責人。那麼,作為中國第一代鑄造共和國「核盾牌」的科學家程開甲,就是跟魔鬼打交道的人。  1969年,程開甲把家從江南小鎮盛澤搬到戈壁深處,開始了30多年的隱居生活,在這裡程開甲帶著基地研究人員為歷次核試驗奔走,他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原子彈、氫彈、「兩彈」結合空投、地下平洞、豎井等30多次核試驗,開闢了中國核事業的新天地。
  • 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因國家需要3次改變研究領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張存浩院士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很「特別」。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該研究是煤煉油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60年代,中國急需要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國際形勢變得複雜,他又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的研究。70年代至90年代,張存浩再一次調整科研方向,集中在雷射領域的研究。
  • 這才是你該追的全球大片 世界有時差夢想不打烊
    原標題:這才是你該追的全球大片!08:00 義烏 畫筆裝車準備發往馬德裡10:00 西安 哈薩克斯坦少女來華求學15:00 西爪哇中國水稻專家為印尼農民提供技術援助17:00 吉布地孩子在場地追逐他們的足球夢
  • 今天,緬懷「中國核司令」程開甲!
    一件皮大衣的痛1948年,程開甲獲博士學位,領著750英鎊的年薪擔任研究員。拿到第一筆薪水後,他來到商店精挑細選了一件皮大衣,滿心歡喜地想寄回給國內的夫人。可結帳時,老闆卻輕蔑地上下打量著他,不相信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居然買得起他店裡的衣服,向銀行核實身份後才勉勉強強地把大衣遞給他。
  • 程開甲:此身已許核裂變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他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大紅獎狀。在全場目光和鏡頭聚焦下,這位96歲的老人笑得平靜而坦然。 篤志求索 江南形勝,自古才人輩出。 程開甲祖籍安徽,祖輩早年從徽州到江蘇吳江的盛澤經商,祖父去世後家境敗落。
  • 2020年以來我國14位院士離世,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毫無疑問,在新中國70年奮鬥史中,在科技強國道路上,這些謝幕轉身的科學家們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印上了自己的足跡,他們習慣將名字深埋於泥土,卻聯手塑造了你我今日的世界。 斯人遠去,風範長存。他們才是我們最應該追的星。
  • 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張存浩:為國所需屢改行
    出自書香門第 立志報效國家  1928年,張存浩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張鑄早年留學美國,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級工程師。母親龍文瑗系雲南哈尼族人。張存浩的姑父傅鷹是享譽中外的物理化學家,是新中國最早的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姑母張錦23歲時在美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是當時中國有機化學領域鮮有的女博士,後任教於北京大學。
  • 他們才是你該追的星「春妮」帶你去火星吃土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家才是我們最應該追的星也許以後最動人的情話不是,&34;,而是——走,帶你去火星吃土豆!有網友說,最想和太空人談戀愛!既可以保持一種「最浪漫的長距離關係」還可以在漫長的航空之旅結束後聽奇幻的宇宙故事。那麼問題來了你會和太空人談戀愛嗎?
  • 科學網—程開甲: 以身許國鑄核盾
    通過這一例子,王淦昌告誡他們,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緊跟前沿、抓住問題、扭住不放。還在大三時,程開甲聽陳建功教授的復變數函數論課後,就敢於挑戰難題,撰寫了《根據黎曼基本定理推導保角變換面積的極小值》的論文,得到陳建功和蘇步青的賞識,並推薦給英國數學家Tischmash教授發表,之後文章被蘇聯斯米爾諾夫的《高等數學教程》全文引用。 1941年,程開甲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
  • 南仁東、程開甲……聆聽科學家精彩故事 領略非凡科學人生
    這個樸實而崇高的稱號一方面折射出他們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奮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詮釋了他們科學為民的濃鬱家國情懷。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精彩的科學故事,領略他們非凡的科學人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供稿)南仁東:廿年追趕 「天眼」觀星有個美妙的聲音,來自一顆星星的問候,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了FAST首批成果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中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的成果。
  • 有關程開甲的幾個小故事
    1.師門爭論   1948年,在蘇黎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導師玻恩合寫了一篇論文遞交給大會,但會議召開時玻恩因故不能出席,於是由他來宣讀論文。不料師兄海森堡(193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就學術觀點有不同見解,程開甲時而用英語,時而用德語,與這位「學術紅人」展開舌戰。
  • 科堂|為國鑄「甲」的核司令——程開甲
    科堂YA說科學家的故事科堂2.0新推出「科堂YA說科學家的故事」,每隔周周五,YAYA會為大家帶來新中國做出傑出貢獻的卓越科學家的故事,講述他們的智慧果實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的同時,更想讓愛國、創新、求實、
  • 程開甲:浙江大學畢業,中國偉大的當代科學家!
    中國擁有現在的地位和現在的科學技術,離不開中國偉大的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中國在創立之初就有一大批無私的科學工作者投入到偉大祖國的建設之中,他們不計回報,不糾結於利益,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祖國更加強大,他們的名字大半生都被隱藏,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做大無畏的精神,也就是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偉大科學家,才造就了現在的盛世中國
  • 「中國核司令」程開甲 59年前名字列入國家絕密檔案
    母親走後,8歲的程開甲像一匹小野馬獨來獨往,家裡將他送到私立小學,課上課下他都是玩得不亦樂乎,好不容易升到二年級,竟連續留級三年。有一次他甚至拿了錢一人跑到上海瘋玩到花光最後一分錢,露宿街頭,最後被家裡人接回了老家。等待他的是在列祖列宗的靈牌前,大媽用木棍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大媽自此覺得不能讓程開甲再這樣放任自流下去,擔當起做母親的責任。
  • 程開甲:為國鑄「甲」的核司令,隱姓埋名數十載,一心只為報國家
    主要是因為像這類型武器的研發都是重要的機密任務,當初他們都需要對外界保密,在西北的大戈壁隱姓埋名一心投入工作中。直到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才被逐漸報導出來。有這樣一句話,相對於在戰場上犧牲,這種默默的付出同樣也是一種犧牲。而那些科學家的姓名與事跡,我們應當銘記在心。曾獲得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程開甲,也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開創者之一,還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核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