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中國科技館「中科館大講堂」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熊杏林。一次偶然的機會,熊杏林受邀為程開甲院士撰寫小傳,從此開啟了她研究、宣傳程開甲的人生歷程。
報告會上,熊杏林深情講述了程開甲「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光輝一生。熊杏林坦言:「研究、宣傳程老的20年,是我被感動、教育的20年,我一直覺得這是我一生所做的最有意義、最價值的事。」
程開甲成長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苦難歲月,他的大學學業是在流亡中完成的。從1937年秋到1941年秋,程開甲在浙江大學就讀的四年中,學校搬遷了7個地方,被稱為「流亡中的大學」。在廣西宜山,一次日機轟炸後,程開甲損失慘重,除隨身穿的衣服外,他變得一無所有。他之後的全部學習、生活用品,都是老師、同學們捐獻的。
1946年,程開甲來到英國求學,剛一踏上異國的土地,就因為是中國人被人瞧不起,遭人白眼。剛到英國租房子。有的房東明明有房子,因為他是中國人,不肯租給他。好不容易找到願意租的,卻不肯把好房間租給他,多出租金也不給。有一次坐電車,兩個英國佬對他拋白眼,還說他們「最討厭奶油麵孔的人。」 程開甲說,在國外「看不到中華民族的出頭之日,海外的華人心中都很悶、很苦。」寄人籬下的屈辱和苦悶,激發了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意志。
194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程開甲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程開甲回憶:「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蘇格蘭出差,看電影新聞片時,看到關於『紫石英』號事件的報導。看到中國人敢於向英國軍艦開炮,擊傷英國軍艦『紫石英』號,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氣的感覺。看完電影走在大街上,我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中國過去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我感到現在開始變了。就是從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1982年,一次地下豎井核試驗後,大家還在歡呼雀躍,程開甲急急忙忙走出主控站,坐上等候在外面的吉普車,直奔爆心。當他們趕到時,地面已經揚起塵土,出現裂縫,並產生了輻射。他們隨身攜帶的鋼筆樣粗的放射性探測器尖叫不停,對強輻射發出警報。但程開甲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堅持在爆心地表察看一周後才快速離開。返回的路上,通信員李國新忍不住問:「首長,您真的不害怕嗎?」程開甲回答:「害怕。但我更擔心我們的核試驗事業,因為那也是我的生命啊!」
2006年,程開甲88歲。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常有人問我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說『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祖國的需要』,『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是我的信念』。回國後,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我的工作,我一再從零開始創業,但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我以為實現目標就是做貢獻,人也只有做出貢獻才能體現存在的價值。以前我與陳芳允經常在一起討論存在的價值,我們都認為只要活著就應該有所價值,所以當我們倆都到了八十好幾的時候,都還繼續著我們應該做的事,毫不懈怠,總要去做最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創新工作。我們努力了,我們也就無憾了。」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