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開甲:為國鑄「甲」的核司令,隱姓埋名數十載,一心只為報國家

2021-01-21 博古史澤

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於無聲處起驚雷!——《感動中國組委會》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我國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研製出原子彈與氫彈等這類武器,離不開那些科學家們與眾多工程師們的共同努力。但如果讓大家說出其中幾個你所知道的科學家名字,估計能想到的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為像這類型武器的研發都是重要的機密任務,當初他們都需要對外界保密,在西北的大戈壁隱姓埋名一心投入工作中。直到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才被逐漸報導出來。有這樣一句話,相對於在戰場上犧牲,這種默默的付出同樣也是一種犧牲。而那些科學家的姓名與事跡,我們應當銘記在心。

曾獲得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程開甲,也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開創者之一,還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核司令」。1918年,正是一戰結束的時間,也是程開甲出生的時候。要是往上論,他的祖輩世代經商,家境還是比較殷實的。不過程開甲的運氣並不是很好,沒有趕上那個時候,從他父親那一代開始家道中落,家庭條件也變得比較一般。

之後程開甲考入了隔壁省份的秀州中學,當時這個中學還是非常有名的,很多牛人都是從這裡出來的,可能這也是他不顧離家較遠也要去那上學的原因。中學畢業後,程開甲同時收到了交通大學與浙江大學拋出的橄欖枝。交通大學在當時可是有「東方麻省理工」的稱號,後來分為了我國五所知名的交通大學。

不過,在思考一番過後,程開甲還是選擇了浙江大學。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浙江大學可以給到他獎學金,減少自己在大學中的開支。雖然浙江大學沒有像交通大學那樣的稱號,但師資力量還是非常強悍的。諸如像束星北、蘇步青、陳建功以及王淦昌等這樣的名師,程開甲就是跟隨這些老師學習的。

但天不遂人願,在他考上大學的同一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在這種情況下,程開甲和其他同學們跟隨著老師輾轉多個地方,只為繼續完成學業。即便戰火不斷,程開甲還是順利畢業,並且繼續留在了學校擔任助教一職。

直到1944年,當時我們抗日戰爭也快進入尾聲了。同年程開甲通過自己的研究,寫了一篇關於新粒子質量的論文。可比較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並沒有被發表。在狄拉克的回信中寫道,由於基本粒子過多並不需要新粒子了。誰能想到,程開甲就這樣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因為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一個人的研究成果與當時程開甲所計算的基本一致。

在我們看來,程開甲前輩好像在運氣方面總是差一點,無論是其家境中落還是關於新粒子的研究。之後程開甲遠赴英國,在著名的物理大師波恩手下進行學習,等到新中國成立後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決定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為了改進我國核武器研發,使其可以更好地在作戰中運用,程開甲首創了中國核爆炸理論,詳細闡述了核武器爆炸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現象與規律等。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支撐,然後結合實踐在和試驗中不斷改善,成為了我國整個核試驗研發過程中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正是因此,程開甲先輩由於在我國核武器研發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被大家稱為「核司令」。不過,因為在當時需要保密的原因,他們的事跡還不被世人所知,一直在背後默默付出、犧牲著。

2018年11月17日,年滿101歲的程開甲老前輩去世了。在他一生中,默默為祖國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是核武器研發與試驗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其晚年時,曾驕傲地說過,周總理交給他的研究任務都順利完成了。但是其中也有一點小缺憾,就是周總理勸他要學習普通話的這個任務一直沒有完成。因為來自江蘇吳江的他鄉音比較重,有時候說的話別人不能一下聽得懂。也許,這可能是程老先生唯一的遺憾了吧。最後,程開甲前輩雖然離開了,但他的成就與貢獻依舊會隨著時間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科堂|為國鑄「甲」的核司令——程開甲
    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大家好,現在是科堂YA講故事時間!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有著「中國核司令」美稱的程開甲。無數科技工作者為此隱姓埋名、嘔心瀝血堅守和奮鬥,其中就有一個傳奇的名字,他就是程開甲。
  • 今天,緬懷「中國核司令」程開甲!
    兩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核司令」的程開甲他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一句肺腑之言一生為國鑄盾戰高溫、飲苦水、啃野菜……從1963年到1985年,他像一顆頑強生長的駱駝刺,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深深紮根,從核試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到基地副司令,先後組織指揮了三十多次核試驗任務,被譽為「中國核司令」。「世界上最可靠的安全,就是讓敵人知難而退!」窮盡畢生心血,一生隱姓埋名只求為大國鑄核盾傍身。
  • 隱姓埋名的「中國核司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人民科學家
    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他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為鍛造改革開放安全屏障、推進科技強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他以身許黨許國的時代楷模。 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於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
  • 悼念|「巨星」隕落,國家之惋惜
    "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院士於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301醫院病逝。程開甲,1918年8月出生於江蘇吳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獲得者。
  • 讓美蘇喪膽的中國核司令程開甲:我不回國,也只能是個二等公民科學家
    1948年,有一個叫程開甲的年輕人被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以年薪750 英鎊的待遇聘請為研究員。 當他第一次拿到工資的時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要給自己的妻子買一件禮物,他來到商店看中了一件皮大衣。
  • 【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
    【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國的偉大誓言!說起程開甲,人們對他更熟悉的稱呼是——中國的「核司令」,這不僅是因為他曾擔任我國核試驗基地的副司令員,更是因為他為我國核試驗事業所作的卓越貢獻:半個世紀隱姓埋名,將自己的一生與共和國的
  • 科學網—程開甲: 以身許國鑄核盾
    幸運恩師,夯實基礎 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在江蘇吳江盛澤鎮一個經營紙張生意的「徽商」家庭。受吳文化崇教尚文的影響,祖父程敬齋最大的願望就是期望家裡能出一個讀書做官的人。在程開甲還沒有出世的時候,祖父就早早地為程家未來長孫,取了一個「開甲」的名字,意即「登科及第」。
  • 八一勳章獲得者程開甲:他的事業驚天動地,讓中國穿上核鎧甲!
    據《解放軍報》官方微信「軍報記者」(微信號:jfjbdzzy)9月21日報導,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中央軍委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勳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習主席親自將「八一勳章」頒授於程開甲院士。
  • 永遠的中國核司令 第A16版:看天下 20181118期 濟南時報
    程開甲,1918年8月出生於江蘇吳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獲得者。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命令,授予程開甲同志「八一勳章」。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核司令」程開甲 59年前名字列入國家絕密檔案
    程開甲的童年或許可以說是一個「愚鈍頑童」,晚熟得有些令人吃驚,他的祖父程敬齋是絲綢之鄉吳江遠近聞名的成功商人,他對子孫的最大期待卻是走科舉功名之路。誰料想惟一的兒子程侍彤連秀才也沒有考上,祖父遂將希望寄託到孫兒身上,連名字「開甲」都預想好了:開,就是開轉;甲,就是第一名。
  • 「核司令」程開甲生平:難得一顆赤子心 難忘一碗紅燒肉
    對於這位「捨身為國」的熱血男兒,中國核試驗基地首任司令員張蘊鈺將軍評價說,程開甲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是名副其實的「核司令」,並為他寫下「核彈試驗賴程君,電子層中做乾坤」的詩句。當時中國財政很差,大家是吃著窩窩頭搞原子彈,程開甲同志是大功臣。   雖然執掌著中國的「核命脈」,但程開甲卻有個獨特的習慣:總愛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課題。
  • 程開甲:此身已許核裂變
    為此,程開甲主持了一個理論講習班,組織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參加,為中國固體物理和固體理論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 為培養原子能研究人才,1958年程開甲再一次改變專業,與施士元一起創建南京大學核物理教研室,創建江蘇省原子能研究所。程開甲帶領幾個年輕教師研製出一臺雙聚焦β譜儀,成功測量了一些元素的電子衰變能譜。接著又研製出一臺直線加速器。
  • 黃旭華:隱姓埋名數十載,皓首永葆赤子心
    【致敬共和國勳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走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的辦公室,兩個潛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書法作品格外醒目。  隱姓埋名幾十年的黃旭華,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程開甲(資料圖片)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學成不忘初心,在美工作數十載,憑記憶為中國打造晶片核心技術
    導讀:學成不忘初心,在美工作數十載,憑藉記憶為中國打造晶片核心技術。文│知道科技各位讀者大家好,歡迎收看由知道科技提供的資訊。然而,中國有許多的企業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已經擺脫了對美國產品的需求,比如華為前段時間就傳出其5G通信基站設備已經完全不再需要美國產品,中國的5G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多的,目前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和我國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
  • 南仁東、程開甲……聆聽科學家精彩故事 領略非凡科學人生
    這個樸實而崇高的稱號一方面折射出他們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奮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詮釋了他們科學為民的濃鬱家國情懷。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精彩的科學故事,領略他們非凡的科學人生。他始終帶著一種莊嚴使命,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華奉獻給國家和人民。2019年1月2日,顧方舟因病逝世,享年92歲,他的夫人李以莞給他的輓聯上寫道:「為一大事來,鞠躬盡瘁;做一大事去,澤被子孫。」這是顧方舟一生的真實寫照。
  • 留美女科學家,曾為原子彈製作多次改行,隱姓埋名30餘年
    參與原子彈工作的人多數都是保密的,有些甚至一生都沒辦法公開自己的職業,而在他們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女性,為了國家隱姓埋名30餘年的物理科學家王承書。新中國成立後,在美國的王承書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一心想回到國家,為國家科研發展做出自己的一番貢獻。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是怎樣非凡的老人,建立了怎樣的蓋世功勳,能讓國家對他一再進行最高褒獎?他的名字——于敏,曾經對外消失28載;他的事業——驚天動地,他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他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驚呼為「國產土專家1號」。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