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於無聲處起驚雷!——《感動中國組委會》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我國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研製出原子彈與氫彈等這類武器,離不開那些科學家們與眾多工程師們的共同努力。但如果讓大家說出其中幾個你所知道的科學家名字,估計能想到的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因為像這類型武器的研發都是重要的機密任務,當初他們都需要對外界保密,在西北的大戈壁隱姓埋名一心投入工作中。直到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才被逐漸報導出來。有這樣一句話,相對於在戰場上犧牲,這種默默的付出同樣也是一種犧牲。而那些科學家的姓名與事跡,我們應當銘記在心。
曾獲得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程開甲,也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開創者之一,還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核司令」。1918年,正是一戰結束的時間,也是程開甲出生的時候。要是往上論,他的祖輩世代經商,家境還是比較殷實的。不過程開甲的運氣並不是很好,沒有趕上那個時候,從他父親那一代開始家道中落,家庭條件也變得比較一般。
之後程開甲考入了隔壁省份的秀州中學,當時這個中學還是非常有名的,很多牛人都是從這裡出來的,可能這也是他不顧離家較遠也要去那上學的原因。中學畢業後,程開甲同時收到了交通大學與浙江大學拋出的橄欖枝。交通大學在當時可是有「東方麻省理工」的稱號,後來分為了我國五所知名的交通大學。
不過,在思考一番過後,程開甲還是選擇了浙江大學。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浙江大學可以給到他獎學金,減少自己在大學中的開支。雖然浙江大學沒有像交通大學那樣的稱號,但師資力量還是非常強悍的。諸如像束星北、蘇步青、陳建功以及王淦昌等這樣的名師,程開甲就是跟隨這些老師學習的。
但天不遂人願,在他考上大學的同一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在這種情況下,程開甲和其他同學們跟隨著老師輾轉多個地方,只為繼續完成學業。即便戰火不斷,程開甲還是順利畢業,並且繼續留在了學校擔任助教一職。
直到1944年,當時我們抗日戰爭也快進入尾聲了。同年程開甲通過自己的研究,寫了一篇關於新粒子質量的論文。可比較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並沒有被發表。在狄拉克的回信中寫道,由於基本粒子過多並不需要新粒子了。誰能想到,程開甲就這樣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因為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一個人的研究成果與當時程開甲所計算的基本一致。
在我們看來,程開甲前輩好像在運氣方面總是差一點,無論是其家境中落還是關於新粒子的研究。之後程開甲遠赴英國,在著名的物理大師波恩手下進行學習,等到新中國成立後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決定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為了改進我國核武器研發,使其可以更好地在作戰中運用,程開甲首創了中國核爆炸理論,詳細闡述了核武器爆炸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現象與規律等。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支撐,然後結合實踐在和試驗中不斷改善,成為了我國整個核試驗研發過程中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正是因此,程開甲先輩由於在我國核武器研發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被大家稱為「核司令」。不過,因為在當時需要保密的原因,他們的事跡還不被世人所知,一直在背後默默付出、犧牲著。
2018年11月17日,年滿101歲的程開甲老前輩去世了。在他一生中,默默為祖國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是核武器研發與試驗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其晚年時,曾驕傲地說過,周總理交給他的研究任務都順利完成了。但是其中也有一點小缺憾,就是周總理勸他要學習普通話的這個任務一直沒有完成。因為來自江蘇吳江的他鄉音比較重,有時候說的話別人不能一下聽得懂。也許,這可能是程老先生唯一的遺憾了吧。最後,程開甲前輩雖然離開了,但他的成就與貢獻依舊會隨著時間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