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隱姓埋名數十載,皓首永葆赤子心

2020-12-06 中國文明網

  【致敬共和國勳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走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的辦公室,兩個潛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書法作品格外醒目。

  隱姓埋名幾十年的黃旭華,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面對「共和國勳章」的至高榮譽,他卻表示,自己僅是作為一個代表來領受這份榮譽。

  「我們核潛艇這個工作是全國大力協同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只是站在我這個崗位上,和大家一起把這件事做好。牽涉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2000多個工廠、研究所、院校,我僅僅是其中一員,是一個代表,功勞是大家的,榮譽屬於集體的。」黃旭華說。

  少年坎坷,立志報國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戰爭年代,黃旭華的求學之路極為曲折坎坷。小學畢業後,因全面抗戰爆發,他曾半年多未能上學。得知縣城中學搬遷到山區,他和二哥走了4天山路,腳都磨出了血泡。後來,幾經波折他終於考上桂林中學。

  桂林作為當時大後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軍轟炸之苦。每次防空警報一響,人們就得出城躲進防空洞。跑警報成為亂離人的生存方式。黃旭華回憶說,警報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躲一天,挨餓一天。日本人轟炸的時候,滿城煙火,一片廢墟。

  「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飛機的轟炸聲裡決定的。」彼時的黃旭華深深感到,中國太弱,弱國就要挨打,就要被宰割。他決定要學航空,學造船,要科學救國。黃旭華先後考上了當時的中央大學航空系和國立交通大學船舶系。他毅然選擇船舶專業。也正是在大學期間,黃旭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在入黨轉正時,黃旭華曾表示,為了革命,為了人民大眾,可以犧牲一切。需要他流血,他毫無顧慮地流血。需要把血一次流光,沒有問題。如果需要一滴一滴地慢慢流,那是極大的考驗,也沒有問題。

  年逾花甲,勇探龍宮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邊研究、邊實驗、邊設計、邊基建、邊生產,靠著簡陋的算盤和計算尺,靠著兩個核潛艇玩具模型,靠著笨重的磅秤……通過大量的計算和試驗,黃旭華和同事們打破常規造船程序,最終將核潛艇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艦體、發射裝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年12月,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1981年4月,我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成功下水……

  1988年4月,我國首次進行了核潛艇深潛試驗。試驗之前,部分參試官兵思想產生了波動。「我們這次試驗,絕不是讓大家去光榮的,而是要大家把試驗數據完整拿回來。」身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在和參試官兵座談時表示,將和大家一起下潛。

  當潛艇完成極限深潛試驗,起浮到安全深度時,全艇參試人員沸騰了。艇上人員請黃旭華題字,情之所至,他揮筆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我們這條艇,從裡到外,完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搞的,所有設備儀表,全部是中國生產,沒有一樣是國外進口的。」黃旭華說。

  大國重器要掌握在自己手裡。黃旭華指著書櫃頂上的裱框表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這是1974年交付第一艘核潛艇時總結的核潛艇精神,現在依然沒有過時。

  對國家的忠,是最大的孝

  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

  1958年,黃旭華到北京出差。到京之後,他才知道,國家讓他組織開展核潛艇研製。工作要求他時時刻刻嚴守國家機密,不能洩露工作單位和任務;一輩子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進入這個領域就準備幹一輩子,就算犯錯誤了,也只能留在單位裡打掃衛生。

  黃旭華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就這樣,他淡化了與親戚朋友的往來。1962年,妻子因工作需要調至北京,小家才算聚攏,但還是聚少離多。他被女兒稱作「到家做客的『客家人』」。而他與廣東老家的聯繫,僅限於書信、電報和每月寄回的生活費。

  1957年元旦離開廣東老家時,黃旭華母親叮囑他要常常回家看看。當時他滿口答應。誰也沒想到,再一次見到母親時,已經是1986年11月。

  一別就是30年。父親、二哥去世,黃旭華都沒能回家奔喪。老家人問他幹什麼,不能說;家裡有大事,不能回。兄弟姐妹甚至是母親都難免心有鬱結。

  1987年,黃旭華將發表了長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文匯月刊》寄給了母親。文章寫了「黃總設計師」為中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數十年的事跡。文章還提到了「他妻子李世英」。

  霎時間,黃旭華母親幾十年的疑惑解開了。老人把其他子女都叫到身邊: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自古忠孝難兩全。在黃旭華看來,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欠了父親、母親、愛人、女兒,欠了一輩子都還不了的情債。」黃旭華說,如今他每一個冬天都會戴母親留下的圍巾,「圍了這條圍巾,就感覺母親一直在跟我一道」。 (記者 夏靜 張銳 本報通訊員 程曉)

相關焦點

  •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只為蒼龍能遨遊四海
    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了。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受得了。——冰心國家的發展進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背後有很多默默無聞的人才成就了如今的強大,歷史上從來不缺乏這樣貢獻自己的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家鄉捐贈50萬元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獲悉,祖籍潮汕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近日決定將其中的50萬元獎金捐贈給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為「獎掖潮汕佳子弟,造就銀河摘星人」的「星河」事業獻出自己的赤誠之心。  黃旭華院士於2019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成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黃旭華院士:寧可畢生默無名,但求藍鯨出大海
    與對家人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愛人李世英承擔了更大壓力。忙時,黃旭華一年中有10個月不在家。黃旭華回憶說。在開始探索核潛艇艇體線型方案時,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艇型。為了在艇內合理布置數以萬計的設備、儀表、附件,黃旭華不斷調整、修改、完善,讓艇內100多公裡長的電纜、管道各就其位,為縮短建造工期打下堅實基礎。
  • 走進黃旭華院士故裡,追尋夢想足跡
    揭東區具有獨特的生態自然風光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民俗文化資源,由玉湖黃旭華舊居、萬竹園、寶山湖等景點組成的「紅色休閒生態」一日遊,讓遊客們既能探訪潮汕古村,聆聽愛國故事,又能遊山玩水,品嘗美食。新寮村是「廣東省古村落」,也是「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的家鄉。沿著青石鋪成的村道一路前行,記者來到黃旭華院士的舊居,這裡整齊地陳列著院士獻身國防感人事跡介紹和由他主持研製的核潛艇模型,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在駐足參觀。
  • 上海交大發布微電影《心之所向》
    2021-01-02 00:02:21 來源: 周到上海 舉報   延續著錢學森、黃旭華
  • 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華民族必定如日出東方一般崛起
    直到1987年,作家祖慰在《文匯月刊》第二期發表長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了一位核潛艇總設計師為中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的事跡。我把這期《文匯月刊》寄給母親,文章全篇沒提「黃旭華」三個字,但寫了「他的妻子李世英」。她沒想到,被家人誤解為忘記養育自己親生父母的不孝兒子,原來是在為國家做這個事。
  • 中國新歌聲徐歌陽《追夢赤子心》Gala原唱完整歌詞
    2016好聲音學員 徐歌陽演唱《追夢赤子心》:徐歌陽《追夢赤子心》完整視頻追夢赤子心歌詞:詞:蘇朵只要對得起自己關於理想我從來沒選擇放棄即使在灰頭土臉的日子裡也許我沒有天分但我有夢的天真我將會去證明用我的一生也許我手比腳笨但我願不停探尋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遺憾向前跑 迎著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廣闊不歷經磨難怎能感到命運它無法讓我們跪地求饒就算鮮血灑滿了懷抱繼續跑 帶著赤子的驕傲
  • 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有些科學研究事關國之安危,因此從事這項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必須得保密,從此隱姓埋名。無論他們研究出的成果,有多麼巨大。為了國家安危,他們也只能被掩藏。直到,有一天他們可以出現,才能站在臺前。而于敏,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 我國黃旭華院士:少年離家白髮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國貢獻!
    他們為了潛心研製我國的核潛艇,不僅隱形埋名30年,更是忍住了30多年未和家人見面,他就是我國核潛艇技術研製的關鍵人物黃旭華。提到這位老人,我們心中除了敬佩還是敬佩。眾所周知,在他們那個年代,我國的科技和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後,不過他們憑藉著一己之力,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 美國「忌憚」的一位中國人:隱姓埋名30年成功造出大國威懾利器
    今天要介紹的黃旭華院士,就是這麼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讓我國擁有了現代戰爭體系中重要的戰略威懾力量——核潛艇,讓我國從美國等核大國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黃旭華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船舶製造專家,被稱為是「中國核潛艇之父」。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黃旭華和曾慶存兩位院士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 | 黃旭華(來源:網絡)黃旭華院士,1924 年 2 月 24 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
    告別2020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圓滿收官你好2021迎來「十四五」的新目標建黨100周年的新徵程展望2035的雲約定新的一年,新的發展堅定的信念、傳承的精神不變「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國家所需 心之所向
  • 新年新願,袁隆平、樊錦詩、黃旭華有話要說
    「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是樊老一生最浪漫、最深沉的掛念。就在幾天前,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91 歲再立新志,推出「袁夢計劃」。一個算盤、一把計算尺、一座小島,黃旭華帶領29人拉開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為確保國家機密不被洩露,他沒回過家,也沒聯繫過家人,隱姓埋名30年,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赫赫無名的一生深潛,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永恆力量!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習近平看到93歲的中船重工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和82歲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年事已高,站在代表們中間,就握住他們的手,請他們坐到自己身旁。這感人的一幕,通過電視傳遍了千家萬戶,溫暖了全國人民的心。「習主席握著我的手和我聊天,我覺得他就像和家人說話一樣親切。」黃旭華告訴文匯記者。
  • 船建學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船建學院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特等獎項目都來自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集中體現了船建學院在學校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 赤子心·故鄉情 姜一涵書畫作品捐贈在濟南舉行
    今天上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山東博物館承辦的「赤子心·故鄉情——姜一涵書畫作品捐贈暨《姜一涵書畫藝術展》開幕儀式」在山東博物館一樓禮儀大廳舉行。
  •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給你一個玩具,給我造出一艘核潛艇
    黃旭華是一位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科學家,他生於20世紀20年代。因為那個年代中國社會發展環境比較混亂,黃旭華家鄉的學校也不能繼續辦下去。此時此刻,求知的欲望驅使黃旭華離開家鄉,去廣西桂林讀中學。最初,黃旭華的求學道路受阻,但基於心中對知識的渴望,在1941年,他也終於到達桂林,重新獲得了讀書的機會。一九四○年,黃旭華經幾次輾轉來到重慶,並進入國民政府開辦的臨時先修班學習,因成績優異,後來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並開始學習造船。
  •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我和我的學校」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北京站新華社LED大屏、北京王府井LED大屏公益短片亮相城市地標
  • 黃旭華院士:在國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黃旭華院士指揮大合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或許難以想像,被外界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中學時代「一再輸在起跑線上」。學校不斷搬遷,經歷了兩年多初中生活後,黃旭華決定投考桂林中學。北上梅州,因錯過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廣益中學棲身一載。兵荒馬亂中,他與家人失聯,曾在出租屋中連餓3天差點斃命,「全身冒冷汗」之時,家中匯款奇蹟般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