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院士:在國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黃旭華院士指揮大合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或許難以想像,被外界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中學時代「一再輸在起跑線上」。

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即使是身在殷實的杏林之家,黃旭華(當時的名字叫黃紹強)也曾幾度無學可上——小學畢業後輟學半年多,初中只讀了兩年半,高中倉促畢業,在軍車炸藥箱上坐了整整7天到重慶「尋一張安靜的書桌」,一年後才考入大學。

回首過往,這位鮐背之年的老人更願意用「梅花香自苦寒來」來概括自己的世紀人生。

棄醫從工追逐科學救國夢,荒涼孤島潛心科研龍宮探險,他和我國科學家團隊不到10年便實現了毛主席「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而他自己也成長為我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

中學時代背井離鄉、歷經烽火的求學路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讓他日後面對惡劣的科研環境仍甘之如飴;項目攻關的緊張時刻,他用音樂排解困頓,少年時的興趣愛好讓他終生受益。

走進青少年之中,這位「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常常現身說法,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從天而降,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弱則國家弱。青年一代必須清楚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在國家需要中尋找人生方向」。

一波三折的求學路

黃旭華的中學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高小畢業時,恰逢全面抗戰爆發,他一度半年無學可上。

得知縣城聿懷中學搬遷後落腳揭西山溝五經富的消息,黃旭華正月初四跟二哥背起行囊朝新校址進發,徒步山路4天,「腳都磨出了血泡」。

爬過最後一個山頭,目之所及讓他不禁心涼,幾個四面透風的草棚就是他要找的學校。

聿懷,語出《詩·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意為篤念,有「胸懷廣闊」之意。

這所迄今130多年歷史的學校,在民國時期就已是汕頭一帶最有名望的中學,而今更有「一校五院士」之美譽。

即使在大山中最艱苦的環境下,學校依然能開出語、數、外、理、化全部課程,甚至還有動物學、植物學。

烽煙之下,弦歌不絕。白天上課,每當日寇飛機響起,老師便拿起小黑板帶著大家往外跑,「冬天藏在甘蔗地裡,夏天躲在大樹底下」,讀書上課就像「打遊擊戰」。

文化課之外,球類比賽、歌唱比賽、話劇表演等課外活動豐富多彩,黃旭華曾在籃球比賽中獲得一枚獎章。抗日浪潮下,「狂呼社」「叱吒社」等學生社團應運而生。

師生每餐只有稀飯,有時把油條剪成片蘸著醬油當菜吃;煤油都是奢侈品,晚上就用墨水瓶裝豆油、菜油當照明燈自習,夙夜匪懈。

學校不斷搬遷,經歷了兩年多初中生活後,黃旭華決定投考桂林中學。北上梅州,因錯過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廣益中學棲身一載。

兵荒馬亂中,他與家人失聯,曾在出租屋中連餓3天差點斃命,「全身冒冷汗」之時,家中匯款奇蹟般到來。

1941年初夏,黃旭華經過整整兩個月的曉行夜宿,終於抵達桂林,並順利通過桂林中學的入學考試。

在這個大後方的文化中心,名流雲集,也給學校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師資。

英語老師柳無垢是柳亞子之女、宋慶齡秘書。這位姑蘇才女歐美閱歷深厚,教學理念先進,每次她課堂的下課鈴聲響時,總讓同學們意猶未盡。任教師時還常出入美國駐桂林領事館,在課堂上帶來許多時政要聞和二戰進程的消息。

戴眼鏡的數學老師許邵衡曾是大學教授,數學課深入淺出,讓黃旭華深深地愛上了這門課程,畢業時把大代數整理成厚厚的一本講義保存至今。正是許老師的指引,黃旭華學好了數學,物理化學成績也變得出色起來,為報考交通大學奠定了理科基礎。「數學學得好,物理化學就通了」。

桂林中學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們剃光頭、統一軍服,每人一支木製步槍。有個同學偷偷出門還被關了禁閉。

為國家的崛起而改名

黃旭華父母搬離相對富庶的老家揭陽,到海豐最苦、病人最多、最需要醫生的地方開醫館,遇到窮苦病人就免費醫治。杏林之家的耳濡目染,黃旭華從小立志繼承父母職業,懸壺濟世。

然而,日寇的肆意橫行擊碎了他的兒時夢想。

地方排演抗日話劇《不堪回首望平津》,13歲的黃旭華因為長相秀氣男扮女裝飾演逃亡小姑娘。

有一次演出時,傳言日軍要在附近登陸,但整個廣場的觀眾沒有一個離開。劇中漢奸被抓到的那一刻,飽含熱淚的觀眾們高喊「殺!殺!」的情景在黃旭華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在桂林中學,每當警報聲響起,大家紛紛跑進山洞,「警報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挨餓一天」。

面對日軍狂轟濫炸,桂林滿城煙塵、一片廢墟,少年黃旭華忍不住求教柳無垢老師:「為什麼日本鬼子想炸就炸、想殺就殺?為什麼中國這麼大,卻連個安心讀書的地方都沒有?」

「因為我們國家太窮太落後了,窮國落後就要受人家的欺負,受人家宰割。」柳無垢回答。

「我不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黃旭華內心發出吶喊。校園裡,原名黃紹強的他取義「旭日榮華」改名「黃旭華」,「寓意中華民族如旭日東升般崛起」。

1944年6月,倉促畢業的黃旭華坐在一輛軍車的炸藥箱上顛簸了7天來到重慶,進入國民政府為流亡學生開辦的大學特設先修班。

生於海畔,耳聞目睹日寇登陸沿海、殺害漁民,面對中央大學航空系和交通大學船舶系的錄取結果,他毅然選擇後者,從此開始了一生探尋保衛祖國海域抵抗外辱的人生道路。

1958年,蘇聯斷然拒絕我國核潛艇工程幫助請求,赫魯雪夫嘲笑中國「搞核潛艇簡直異想天開」。

核潛艇能潛在海底幾個月,即使國家受到毀滅性核打擊,只要還有一艘核潛艇,也足以給敵人以同樣毀滅性的還擊。

牽繫國家安危,毛主席說出了鼓舞一代人奮鬥終身的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沒學過、甚至從來沒見過核潛艇的模樣,黃旭華和同事們頂著基地葫蘆島的風沙和「文革」時的批鬥,從友人國外帶回的兩個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起步,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國之重器探索歷程。

此後經年,中國陸續實現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飛彈核潛艇順利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作為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曾經30年赫赫而無名的黃旭華最終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他兩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成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只有把個人的抱負和國家的需要緊緊相連,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多年後,他在給中學生作報告時如是分享。

為了工作保密,黃旭華30年沒回家,父親、二哥逝世他都未能奔喪。直到1987年《文匯月刊》刊發《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母親含淚細看,認定主人公就是多年未歸的三兒子黃旭華。

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雙全,你是怎麼理解的?這位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答案是,「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只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小時候,黃旭華目睹父親彈奏揚琴,常常模仿父親彈奏一二。中學時,他自學了口琴,和同學一起組建起樂團;也曾拉過一段時間小提琴,最後因為練習耗時太多放棄了。

在核潛艇研製最困難、最緊張的時候,黃旭華總能在音樂中舒緩壓力、獲得靈感,「音樂對於陶冶情操很有幫助」。

音樂之外,體育同樣讓他受益良多。

中學時籃球得過獎章,拿過桌球的三級運動員,長期堅持鍛鍊讓他扛過了「文革」中白天養豬、徹夜研究的日子,到而今94歲高齡,他每天堅持上班,面對記者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思路清晰、中氣十足。

反觀今天的中學生,時間被考試課目安排得滿滿當當,「把同學們束縛得太死了」。

去年,黃旭華的外孫子被保送清華大學,還獲得了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在家長們眼中,這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黃旭華認為,相較於各學科交叉研究的需求,現在的學校教育「太專業了」,外孫在中學成長中「放棄了很多」,比如文學修養不夠,「那麼多名著,那麼多人生道理,這對一個人的性格培養很重要」。

他曾在北京一個競賽上,看到從全國各地匯聚的中學生們,一個個戴著眼鏡、弱不禁風的樣子,不禁扼腕嘆息:「理想的教育不是這樣,德、智、體、美要全面發展。」

面對中學生求教「學習方法」,他追憶往昔,總結一個人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一個是天資,第二個是勤奮,第三個是機遇。他認為自己不算太聰明,也不是太笨,成功的背後,更多的是勤奮和面對機遇下的堅持。

「看準方向、堅持到底很重要。」多年來與年輕人接觸中,他注意到一個現象:不少人不安於自己的工作,總是這山看著那山高,頻頻跳槽。「也許他可以發財,但他事業上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事業上要有大的成就就要看準,你要堅持下去,一個人能夠工作的時間並不多,要堅持做好。」

這個自認為「不聰明也不太笨」的長者用一生為此寫下註腳——從1958年我國研製核潛艇的「09」工程誕生至今,很多人來來走走,而他一經踏足便是60年光陰痴心不改,被譽為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唯一的全程參與者和見證者。

拿破崙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黃旭華還想再加上一句——「只想當將軍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他寄語今天的青少年一代,「行行出狀元,要做各自崗位上的將軍」。

相關焦點

  • 黃旭華院士:為中國核潛艇隱「功」埋名三十年
    新華社發9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黃旭華說:「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最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我國核潛艇的先驅者之一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
  •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如果是我父親黃旭華的話,我想他會這樣回答大家:努力學習,勤於鑽研,不負芳華,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在祖國需要的崗位上發出光和熱
  • 黃旭華院士簡介-新華網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1926年3月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黃旭華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的創始人之一,曾任某型號艇總設計師,作為總技術負責人,成功執行了某產品的設計研製、水下發射試驗等任務。
  • 黃旭華院士:寧可畢生默無名,但求藍鯨出大海
    黃旭華院士個人簡介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和飛彈核潛艇研製,分別獲1985年和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黃旭華和曾慶存兩位院士
    2020 年 1 月 10 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大會針對 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 296 個項目和 12 名科技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家鄉捐贈50萬元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獲悉,祖籍潮汕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近日決定將其中的50萬元獎金捐贈給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為「獎掖潮汕佳子弟,造就銀河摘星人」的「星河」事業獻出自己的赤誠之心。  黃旭華院士於2019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成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今夕最相思,此生最相守|黃旭華院士與李世英女士的神仙愛情
    在夫人李世英的支持下,黃旭華1994年,黃旭華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年初,他還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團聚之後,黃旭華的家開始有了周末家庭晚會,他為妻子和孩子表演手提琴、口琴,用特別的方式詮釋對妻子和孩子的愛。
  • 走進黃旭華院士故裡,追尋夢想足跡
    揭東區具有獨特的生態自然風光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民俗文化資源,由玉湖黃旭華舊居、萬竹園、寶山湖等景點組成的「紅色休閒生態」一日遊,讓遊客們既能探訪潮汕古村,聆聽愛國故事,又能遊山玩水,品嘗美食。新寮村是「廣東省古村落」,也是「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的家鄉。沿著青石鋪成的村道一路前行,記者來到黃旭華院士的舊居,這裡整齊地陳列著院士獻身國防感人事跡介紹和由他主持研製的核潛艇模型,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在駐足參觀。
  • 黃旭華:隱姓埋名數十載,皓首永葆赤子心
    【致敬共和國勳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走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的辦公室,兩個潛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書法作品格外醒目。  隱姓埋名幾十年的黃旭華,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2020高考寫作時事熱點高分素材:黃旭華和曾慶存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廣東成人高考考試網提供以下廣東成人高考信息:2020高考寫作時事熱點高分素材:黃旭華和曾慶存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更多關於高考時事熱點,廣東省成人高考,廣東省學歷教育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省成人高考網/廣東省學歷教育網!
  • 我國黃旭華院士:少年離家白髮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國貢獻!
    他們為了潛心研製我國的核潛艇,不僅隱形埋名30年,更是忍住了30多年未和家人見面,他就是我國核潛艇技術研製的關鍵人物黃旭華。提到這位老人,我們心中除了敬佩還是敬佩。眾所周知,在他們那個年代,我國的科技和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後,不過他們憑藉著一己之力,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 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華民族必定如日出東方一般崛起
    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1958年起參加核潛艇研製工作,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心血。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總設計師突出貢獻獎,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
  • 船建學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天,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船建學院科技成果「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實現了交大辦學歷史的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船建學院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特等獎項目都來自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集中體現了船建學院在學校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習近平看到93歲的中船重工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和82歲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年事已高,站在代表們中間,就握住他們的手,請他們坐到自己身旁。這感人的一幕,通過電視傳遍了千家萬戶,溫暖了全國人民的心。「習主席握著我的手和我聊天,我覺得他就像和家人說話一樣親切。」黃旭華告訴文匯記者。
  •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只為蒼龍能遨遊四海
    從此黃旭華和一眾科學家隱姓埋名,來到遼寧省葫蘆島,開始了長達30年的隱居生活。核潛艇的核心技術問題有太多需要攻破, 核潛艇的研究要運用到許多複雜的數學演算,但當時國內的科技落後,沒有國外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研究一次次遇到瓶頸。但科研人員一刻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初心,遇到困難不可怕,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只要你肯努力。
  • [浙江]錢煦:家訓對我影響很深 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吳越王錢鏐後裔36世孫、當今全球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之一錢煦昨來杭記者 楊曉軒 攝  昨天上午9點,杭州錢王祠裡,迎來了吳越王錢鏐後裔36世孫、當今全球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之一的錢煦院士。戴著黃色飄帶,錢煦表情嚴肅,認真地敬獻花圈,燒香拜祭。當來到自己父親的雕塑前,他堅持要換上端莊的西裝,系上領帶,他說,這是一種尊重。
  • 獲國家獎勵的潮汕籍院士,捐了50萬獎金給家鄉!
    昨天(9月23日),南都記者從揭陽市相關部門獲悉,近日,祖籍為廣東揭陽的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決定將其中的50萬元獎金捐贈予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新華社南都此前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1926年3月,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自1958年核潛艇研製啟動以來,他從未離開。
  • 201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公布
    所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85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慶存分獲,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含創新團隊1項),二等獎160項。另外,10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無疑,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了中國工程院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
  • 黃旭華、李蘭娟院士為京東物流這對新人證婚,人民日報直播
    在這100對新人中,就包括來自京東物流西北區的新人魏文宏和仙秀。婚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共同為新人證婚,幾十位明星奉獻表演並擔任雲伴娘和雲伴郎。「雖然因為疫情錯過了原定的儀式,但收到了來自全國幾百萬人的祝福,這是我們最難忘的婚禮。」魏文宏和仙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