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隱「功」埋名三十年 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黃旭華院士。新華社發
9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
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黃旭華說:
「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願。高中畢業後,黃旭華同時收到中央大學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錄取通知。在海邊長大的黃旭華選擇了造船。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黃旭華有幸成為這一研製團隊人員之一。
執行任務前,黃旭華於1957年元旦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
但是,此後30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1986年底,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廣東老家,見到93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
「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黃旭華院士在辦公室查閱資料(2017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在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中,黃旭華親自上艇參與試驗,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正是憑著這樣的奉獻精神,黃旭華和團隊於1970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1970年12月26日,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製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順利下水,黃旭華禁不住熱淚長流。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誓言,新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
幾十年來,黃旭華言傳身教,培養和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他常用「三面鏡子」來勉勵年輕人:
一是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
二是顯微鏡——看清內容和實質性;
三是照妖鏡——去偽存真,為我所用。
作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直到今天,90多歲的黃旭華仍然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為年輕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勁……
這就是黃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