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家鄉捐贈50萬元

2020-12-06 華夏經緯網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獲悉,祖籍潮汕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近日決定將其中的50萬元獎金捐贈給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為「獎掖潮汕佳子弟,造就銀河摘星人」的「星河」事業獻出自己的赤誠之心。

  黃旭華院士於2019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成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他奉命參加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從此隱姓埋名三十年,全身心投入核潛艇這一國之重器的研究和製造,並親自參加和完成了第一代核潛艇的深潛試驗。直至把核潛艇研製工作的接力棒傳給第二代科研人員之後,黃旭華院士仍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繼續堅持在工作崗位上,致力於為新一代核潛艇的研製獻計獻策。為表彰黃旭華院士為國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忘我貢獻,潮汕星河獎基金會於2017年將第一屆「潮汕星河成就獎」授予了他。 (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相關焦點

  • 黃旭華院士:為中國核潛艇隱「功」埋名三十年
    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黃旭華院士新華社發9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黃旭華說:「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 獲國家獎勵的潮汕籍院士,捐了50萬獎金給家鄉!
    昨天(9月23日),南都記者從揭陽市相關部門獲悉,近日,祖籍為廣東揭陽的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決定將其中的50萬元獎金捐贈予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新華社南都此前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1926年3月,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自1958年核潛艇研製啟動以來,他從未離開。
  • 黃旭華院士簡介-新華網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1926年3月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黃旭華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的創始人之一,曾任某型號艇總設計師,作為總技術負責人,成功執行了某產品的設計研製、水下發射試驗等任務。
  • 新加坡汝南籍僑胞熊華鋒 50萬元醫用防護物資捐贈家鄉
    50萬元的儀式在駐馬店市汝南縣人民醫院門診樓前舉行。熊華鋒系汝南縣三橋鎮人,2014年到海外創業,長期以來一直心繫祖國、情系家鄉,創業成功後更是一心要回鄉投資,造福桑梓。1月30日,熊華鋒專門與汝南縣僑聯聯繫,詳細詢問家鄉情況,表達了要為家鄉捐贈醫療物資,和家鄉人民一起共克時艱、抗擊疫情的大愛之心。
  • 黃旭華院士:寧可畢生默無名,但求藍鯨出大海
    黃旭華院士個人簡介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黃旭華說。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
  • 走進黃旭華院士故裡,追尋夢想足跡
    揭東區具有獨特的生態自然風光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民俗文化資源,由玉湖黃旭華舊居、萬竹園、寶山湖等景點組成的「紅色休閒生態」一日遊,讓遊客們既能探訪潮汕古村,聆聽愛國故事,又能遊山玩水,品嘗美食。新寮村是「廣東省古村落」,也是「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的家鄉。沿著青石鋪成的村道一路前行,記者來到黃旭華院士的舊居,這裡整齊地陳列著院士獻身國防感人事跡介紹和由他主持研製的核潛艇模型,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在駐足參觀。
  •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2019-12-05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彭蘇萍院士向母校捐贈城市地質雷達儀器設備-安徽理工大學新聞網...
    11月13日上午,彭蘇萍院士捐贈城市地質雷達儀式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民族樓二樓會議室隆重舉行。我校傑出校友、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彭蘇萍院士向母校捐贈價值約80萬元的城市地質雷達設備1套。副校長鄭明東出席捐贈儀式並講話,彭蘇萍院士主持捐贈儀式並致辭。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今夕最相思,此生最相守|黃旭華院士與李世英女士的神仙愛情
    在夫人李世英的支持下,黃旭華1994年,黃旭華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年初,他還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團聚之後,黃旭華的家開始有了周末家庭晚會,他為妻子和孩子表演手提琴、口琴,用特別的方式詮釋對妻子和孩子的愛。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國再生醫學向天津港爆炸傷者捐贈1000萬元安體膚
    9月1日,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攜手盛志勇燒燙傷醫學基金會,向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傷者捐贈價值1000萬元的組織工程皮膚(安體膚),為部分尚在康復中的傷員提供醫療保障。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與盛志勇燒燙傷醫學基金會向天津第四醫院、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分別捐贈價值200萬元、300萬元和500萬元的組織工程皮膚。
  • 黃旭華院士:在國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黃旭華院士指揮大合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或許難以想像,被外界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中學時代「一再輸在起跑線上」。走進青少年之中,這位「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常常現身說法,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從天而降,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弱則國家弱。青年一代必須清楚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在國家需要中尋找人生方向」。一波三折的求學路黃旭華的中學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黃旭華和曾慶存兩位院士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 | 黃旭華(來源:網絡)黃旭華院士,1924 年 2 月 24 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為中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舉例來說,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後,一些企業老總利用手中的資源,侵佔企業工程師成果,用來參選院士。因此,中國科學院的一些院士開始為成立工程院奔走疾呼,並開始做輿論上的準備。中國工程院成立始末1981年,中國科學院的李薰院士就提出了成立工程院的設想,並得到了張光鬥和師昌緒等院士的支持。但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個建議在當時並沒有被批准。工程院雖然沒有被建立起來,但這個問題還是得解決。
  • 黃旭華、李蘭娟院士為京東物流這對新人證婚,人民日報直播
    婚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共同為新人證婚,幾十位明星奉獻表演並擔任雲伴娘和雲伴郎。「雖然因為疫情錯過了原定的儀式,但收到了來自全國幾百萬人的祝福,這是我們最難忘的婚禮。」魏文宏和仙秀說。魏文宏和仙秀參加雲婚禮大年初二,丈夫驅車近千公裡返回崗位這是一場為抗疫夫妻舉辦的特殊婚禮。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我國黃旭華院士:少年離家白髮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國貢獻!
    人們常說,世界上最大的遺憾就是到老也不能回到家鄉,落葉遲遲不能歸根。事實也確實是如此,我們中國人,普遍都有極強的愛國情懷,不管年輕的時候身在何處,到老了,也只想回到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回到自己的祖國,俗話說,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茅草屋。我國就有這樣一位科學家,雖然從少年時就離開了家鄉,但是白髮蒼蒼的他,歸來時卻為我國的核潛艇技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陳鯨院士寄語家鄉青少年
    陳鯨院士陳鯨,安慶懷寧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院士是我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我國空間監視技術領域主要開拓者,長期從事空間目標監測領域的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在衛星頻譜監測管理、空間監視和衛星遙感等領域執著追求、甘於奉獻,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