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黃旭華,但業內人卻說,他才是中國核潛艇的「無冕之王」

2020-12-03 澎湃新聞

原創 我是科學人 我是科學人

這幾年,有個爭論,在業內人士的接連「爆料」下,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國核潛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祿,還是黃旭華?

圖片來源:核電文摘《共和國勳章應該授予彭士祿》

黃旭華的名字和事跡,大家聽得很多:隱姓埋名30年,只為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是媒體口中當之無愧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今年年初,黃旭華還因為在核潛艇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那彭士祿又是誰?

彭士祿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一艘體型巨大但行動靈巧的「黑色水怪」悄悄潛入太平洋,途經墨西哥灣、南美洲,又橫穿大西洋,遊至歐、亞、非三大洲後,順利返回美國東海岸。而支持它遊完全程的全部動力,竟然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而這個黑色的大傢伙,就是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

按照「鸚鵡螺」號的航行裡程,如果換做當時普通的石油燃料,至少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才夠!

在這樣的差距面前,必須得把核潛艇搞出來——成了很多國家的共識。

航行中的鸚鵡螺號

但中國的核潛艇研製之路,走得很不順利。

1959年10月,赫魯雪夫率團訪華。聽到中國也想研製核潛艇,他直接拒絕了中方「技術支持」的請求,還傲慢地說:「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要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設供蘇聯潛艇停靠的基地。

赫魯雪夫的態度激怒了在場的所有人。毛主席聽後直接站了起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彭士祿在工作

人送外號「彭大膽」

研製核潛艇,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既缺錢又缺人。

一方面,那時中國正處在經濟困難時期,能撥給科研方面的經費非常有限。而僅有的經費,大部分也都給了原子彈研究。

另一方面,核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都被調去支援原子彈工程,留給核潛艇這邊的,除了少數幾個核專家之外,大部分都是其他專業的大學生。

但核潛艇研究不能停。這個擔子,就落在了時任潛艇核動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的彭士祿身上。

彭士祿早年工作圖

按照彭士祿的設想,我國的核潛艇至少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先進行陸上模式堆測試。測試通過後,才能在真正的核潛艇上進行試驗。

但這份設計方案卻遭到了一些專家的反對。

他們認為,核潛艇的實質,歸結起來就是往常規的潛艇上加一個「核動力」。我們完全可以把當時現有的「自製仿蘇潛艇」一分為二,再在中間加上核反應堆就行了,既節省經費,又節省時間。何必要大動幹戈地搞陸上模式堆呢?

彭士祿早年工作圖

彭士祿當然理解他們的想法,誰不想多節約點時間和經費,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但他們把核潛艇想的太簡單了,也把核反應堆想的太簡單了!如果用這種方法就能造出核潛艇,中國還用等到現在?

當時我國雖然已經有了幾個自己的小型實驗核反應堆,但和核潛艇要用的核動力堆完全不一樣。特別是要裝在潛艇上,就更要體積小、重量輕、耐衝擊、耐搖擺,還得保證機動性和安全性。這可是保證核潛艇是否安全的「壓艙石」,馬虎不得。

在一眾專家和領導面前,彭士祿一點都沒犯怵。他大膽指出:我們從來沒有造過動力堆,也沒見過核潛艇,如果不做陸上模式堆實驗,糊裡糊塗就裝艇,十有八九會出大問題。

緊接著,彭士祿對整個設計思路做了解釋。

原來,所謂的陸上模式堆並不是一臺簡單的模擬機。彭士祿他們,是要按艇體艙段的實際大小,建造一個1:1全尺寸的反應堆,把正在研製和準備研製的最先進設備裝在裡面,進行核動力裝置的各種性能試驗,掌握運行特性,為建造核潛艇提供實際經驗。

這樣既能保證核潛艇一次性成功,又能儘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以後還能用來培訓負責運行和維修核潛艇的人。

彭士祿早年工作照

最後,領導和專家們決定採納彭士祿的建議,先建造陸上模式堆。而彭士祿這種不犯怵、敢說話的性格,也被同事們送了一個外號——「彭大膽」。

彭士祿也沒辜負這個外號。在核潛艇研製過程所涉及的多次實驗中,「大膽提升核反應堆功率」「減少反應堆自動停堆信號裝置」等破格決定,都是他拍板的。

直到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實驗,彭士祿也是那主動請纓下水的,第一批人之一。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編號401

誰是「中國核潛艇之父」?

如今,距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已經過去整整50年。

據相關資料,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所用材料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

各種設備、儀表和附件2600多項、4.6萬多臺件;

所用電纜300多種,總長度達90多公裡;管件270多種,總長30餘公裡;

參與核潛艇研究、設計、試驗、試製、生產的單位有2000多個,分布在全國21個部委,24個省市自治區;

……

協作規模之大、涉及專業之多、科技含量之高,在中國造船史、軍工史和工業史上都算得上規模空前。

「這是集體的力量」——無獨有偶,彭士祿和黃旭華在盛譽面前都曾將成績歸功於集體。

一個人是造不出核潛艇的。如果非要較真誰是「中國核潛艇之父」,不好意思,那還真不是現在的「黃彭之爭」能終結的,有可能會數出4位:彭士祿、黃旭華、趙仁愷和黃緯祿。

彭士祿和趙仁愷是核動力專家,他們負責核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的製造,彭士祿還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黃緯祿是火箭與飛彈技術專家,他負責核潛艇武器、潛射飛彈研發。而黃旭華作為船艦設計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主持了第一代核潛艇和飛彈核潛艇研製。

1985年四位總師合影,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

今人或許願意為了某項榮譽或稱謂,為二老爭個高低。

但對這兩位科學家來說,憑空而來的爭議,終究還是偏離了他們那代人的初心。

原標題:《世人只知黃旭華,但業內人卻說,他才是中國核潛艇的「無冕之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給你一個玩具,給我造出一艘核潛艇
    這種以玩具為研究背景的特殊人才,就是在中國發展核潛艇的過程中出現的,並創造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以其傑出的貢獻為基礎,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那麼,在建造核潛艇時,科學家到底做了什麼努力呢?而且他是怎樣在核潛艇的製造過程中使用這個玩具的?黃旭華是一位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科學家,他生於20世紀20年代。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黃旭華在大會上的激情發言,激起了全場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當得知他為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建設隱姓埋名、30年沒有回老家時,很多同志的眼睛溼潤了。黃旭華走下講臺,鮐背之年的著名電影藝術家田華激動地對他說:「您看,我雙手都紅了,是為您鼓掌鼓的!」今年,正是我國核潛艇事業走過六十年的日子。黃旭華為中國核潛艇事業貢獻了六十年,他是我們共和國的英雄!
  •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只為蒼龍能遨遊四海
    軍事是一個國家的鎧甲,在此便不得不提起一位為鑄造這層鎧甲而幾乎付出一生的偉大科學家,他就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黃旭華隱姓埋名30載,只為滄龍能遨遊四海,究竟是因為什麼才讓這位中國潛艇之父作出如此犧牲呢?
  • 黃旭華院士:為中國核潛艇隱「功」埋名三十年
    新華社發9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黃旭華說:「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2019-12-05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華民族必定如日出東方一般崛起
    有一個常規潛艇艇長,他自告奮勇下去操作,在底下跑了好多圈,然後上來了:「好操作!」這時我們才徹底放心。他帶領團隊解決了我國核潛艇的「有無」問題,他是響噹噹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是習近平總書記為之「讓座」的全國道德模範……用今天的世俗眼光來衡量,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的「人生贏家」。然而,真正走進黃旭華的世界,鮮花和掌聲會淡去,那些奮鬥犧牲、苦中求樂的生命印記才是永恆的勳章。
  • 黃旭華院士:寧可畢生默無名,但求藍鯨出大海
    ,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主持完成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和飛彈核潛艇研製,分別獲1985年和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以「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原型 話劇《深海》在武漢上演
    昨晚,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人生經歷為原型的話劇《深海》,來到了他的工作地武漢,在琴臺大劇院上演。在劇場感受深潛300米當晚的琴臺大劇院,全場觀眾跟隨《深海》的劇情推進,時而置身於深海核潛艇內,時而陪同年少時的黃旭華躲避日軍轟炸,共同見證一位15歲的少年如何成長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而全劇最扣人心弦的一幕,當屬「成功深潛300米」那一刻。
  •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家鄉捐贈50萬元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獲悉,祖籍潮汕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近日決定將其中的50萬元獎金捐贈給廣東省潮汕星河獎基金會,為「獎掖潮汕佳子弟,造就銀河摘星人」的「星河」事業獻出自己的赤誠之心。  黃旭華院士於2019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成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黃旭華和核潛艇背後還有更加悲壯的故事
    】一、「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感動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央視開講啦演講中的一段視頻曾在網絡上瘋狂傳播,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和網民:【大家都清楚,世界上高新尖端技術,尤其對於核潛艇技術,都列入為國家最高級別的機密。
  • 黃旭華:隱姓埋名數十載,皓首永葆赤子心
    【致敬共和國勳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走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的辦公室,兩個潛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書法作品格外醒目。  隱姓埋名幾十年的黃旭華,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黃旭華院士:在國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黃旭華院士指揮大合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或許難以想像,被外界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中學時代「一再輸在起跑線上」。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即使是身在殷實的杏林之家,黃旭華(當時的名字叫黃紹強)也曾幾度無學可上——小學畢業後輟學半年多,初中只讀了兩年半,高中倉促畢業,在軍車炸藥箱上坐了整整7天到重慶「尋一張安靜的書桌」,一年後才考入大學。回首過往,這位鮐背之年的老人更願意用「梅花香自苦寒來」來概括自己的世紀人生。
  • 走進黃旭華院士故裡,追尋夢想足跡
    揭東區具有獨特的生態自然風光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民俗文化資源,由玉湖黃旭華舊居、萬竹園、寶山湖等景點組成的「紅色休閒生態」一日遊,讓遊客們既能探訪潮汕古村,聆聽愛國故事,又能遊山玩水,品嘗美食。新寮村是「廣東省古村落」,也是「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的家鄉。沿著青石鋪成的村道一路前行,記者來到黃旭華院士的舊居,這裡整齊地陳列著院士獻身國防感人事跡介紹和由他主持研製的核潛艇模型,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在駐足參觀。
  •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最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我國核潛艇的先驅者之一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
  • 足壇最偉大的無冕之王,留下了這樣一粒偉大進球
    足壇最偉大的無冕之王,留下了這樣一粒偉大進球 在足球世界裡,有一種王者叫作無冕之王,對於這個名詞,最好的註解就是橙衣軍團,以及已故的荷蘭教父克魯伊夫。
  •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2016年10月,美國物理學會宣布,中國科大畢業生文小剛教授榮獲2017年Oliver E. Buckley獎。
  • 黃旭華院士簡介-新華網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1926年3月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黃旭華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的創始人之一,曾任某型號艇總設計師,作為總技術負責人,成功執行了某產品的設計研製、水下發射試驗等任務。
  • 【共和國榮譽】離國家機密最近,卻被隱藏30年,他故事讓人淚如雨下!
    1958年,為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潛艇技術的壟斷,中央批准研製飛彈核潛艇。可中國無一人了解相關技術。1959年10月1日,赫魯雪夫訪華,中國政府向他提出對中國核潛艇研製提供技術支持。直到幾天後,聶榮臻元帥親自給大家開會,黃旭華才明白自己的任務是什麼。在這次會上,年輕的黃旭華被任命為核潛艇研製總工程師。
  • 「飛翔的荷蘭人」巴西歸來 「無冕之王」盼登頂
    「飛翔的荷蘭人」巴西歸來 「無冕之王」盼登頂 2014-07-07 16:29:34據說,那艘幽靈艦船之掌舵者的原型,是17世紀下半葉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的著名船長伯納德·福克。他在荷蘭到爪哇航線上的離奇航速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以至於有不少人懷疑他是受到了魔鬼的暗中幫助。
  • 我國黃旭華院士:少年離家白髮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國貢獻!
    我國就有這樣一位科學家,雖然從少年時就離開了家鄉,但是白髮蒼蒼的他,歸來時卻為我國的核潛艇技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為了潛心研製我國的核潛艇,不僅隱形埋名30年,更是忍住了30多年未和家人見面,他就是我國核潛艇技術研製的關鍵人物黃旭華。提到這位老人,我們心中除了敬佩還是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