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我是科學人 我是科學人
這幾年,有個爭論,在業內人士的接連「爆料」下,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國核潛艇之父,到底是彭士祿,還是黃旭華?
圖片來源:核電文摘《共和國勳章應該授予彭士祿》
黃旭華的名字和事跡,大家聽得很多:隱姓埋名30年,只為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是媒體口中當之無愧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今年年初,黃旭華還因為在核潛艇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那彭士祿又是誰?
彭士祿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一艘體型巨大但行動靈巧的「黑色水怪」悄悄潛入太平洋,途經墨西哥灣、南美洲,又橫穿大西洋,遊至歐、亞、非三大洲後,順利返回美國東海岸。而支持它遊完全程的全部動力,竟然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而這個黑色的大傢伙,就是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
按照「鸚鵡螺」號的航行裡程,如果換做當時普通的石油燃料,至少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才夠!
在這樣的差距面前,必須得把核潛艇搞出來——成了很多國家的共識。
航行中的鸚鵡螺號
但中國的核潛艇研製之路,走得很不順利。
1959年10月,赫魯雪夫率團訪華。聽到中國也想研製核潛艇,他直接拒絕了中方「技術支持」的請求,還傲慢地說:「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要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設供蘇聯潛艇停靠的基地。
赫魯雪夫的態度激怒了在場的所有人。毛主席聽後直接站了起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彭士祿在工作
人送外號「彭大膽」
研製核潛艇,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既缺錢又缺人。
一方面,那時中國正處在經濟困難時期,能撥給科研方面的經費非常有限。而僅有的經費,大部分也都給了原子彈研究。
另一方面,核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都被調去支援原子彈工程,留給核潛艇這邊的,除了少數幾個核專家之外,大部分都是其他專業的大學生。
但核潛艇研究不能停。這個擔子,就落在了時任潛艇核動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的彭士祿身上。
彭士祿早年工作圖
按照彭士祿的設想,我國的核潛艇至少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先進行陸上模式堆測試。測試通過後,才能在真正的核潛艇上進行試驗。
但這份設計方案卻遭到了一些專家的反對。
他們認為,核潛艇的實質,歸結起來就是往常規的潛艇上加一個「核動力」。我們完全可以把當時現有的「自製仿蘇潛艇」一分為二,再在中間加上核反應堆就行了,既節省經費,又節省時間。何必要大動幹戈地搞陸上模式堆呢?
彭士祿早年工作圖
彭士祿當然理解他們的想法,誰不想多節約點時間和經費,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但他們把核潛艇想的太簡單了,也把核反應堆想的太簡單了!如果用這種方法就能造出核潛艇,中國還用等到現在?
當時我國雖然已經有了幾個自己的小型實驗核反應堆,但和核潛艇要用的核動力堆完全不一樣。特別是要裝在潛艇上,就更要體積小、重量輕、耐衝擊、耐搖擺,還得保證機動性和安全性。這可是保證核潛艇是否安全的「壓艙石」,馬虎不得。
在一眾專家和領導面前,彭士祿一點都沒犯怵。他大膽指出:我們從來沒有造過動力堆,也沒見過核潛艇,如果不做陸上模式堆實驗,糊裡糊塗就裝艇,十有八九會出大問題。
緊接著,彭士祿對整個設計思路做了解釋。
原來,所謂的陸上模式堆並不是一臺簡單的模擬機。彭士祿他們,是要按艇體艙段的實際大小,建造一個1:1全尺寸的反應堆,把正在研製和準備研製的最先進設備裝在裡面,進行核動力裝置的各種性能試驗,掌握運行特性,為建造核潛艇提供實際經驗。
這樣既能保證核潛艇一次性成功,又能儘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以後還能用來培訓負責運行和維修核潛艇的人。
彭士祿早年工作照
最後,領導和專家們決定採納彭士祿的建議,先建造陸上模式堆。而彭士祿這種不犯怵、敢說話的性格,也被同事們送了一個外號——「彭大膽」。
彭士祿也沒辜負這個外號。在核潛艇研製過程所涉及的多次實驗中,「大膽提升核反應堆功率」「減少反應堆自動停堆信號裝置」等破格決定,都是他拍板的。
直到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實驗,彭士祿也是那主動請纓下水的,第一批人之一。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編號401
誰是「中國核潛艇之父」?
如今,距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已經過去整整50年。
據相關資料,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所用材料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
各種設備、儀表和附件2600多項、4.6萬多臺件;
所用電纜300多種,總長度達90多公裡;管件270多種,總長30餘公裡;
參與核潛艇研究、設計、試驗、試製、生產的單位有2000多個,分布在全國21個部委,24個省市自治區;
……
協作規模之大、涉及專業之多、科技含量之高,在中國造船史、軍工史和工業史上都算得上規模空前。
「這是集體的力量」——無獨有偶,彭士祿和黃旭華在盛譽面前都曾將成績歸功於集體。
一個人是造不出核潛艇的。如果非要較真誰是「中國核潛艇之父」,不好意思,那還真不是現在的「黃彭之爭」能終結的,有可能會數出4位:彭士祿、黃旭華、趙仁愷和黃緯祿。
彭士祿和趙仁愷是核動力專家,他們負責核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的製造,彭士祿還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黃緯祿是火箭與飛彈技術專家,他負責核潛艇武器、潛射飛彈研發。而黃旭華作為船艦設計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主持了第一代核潛艇和飛彈核潛艇研製。
1985年四位總師合影,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
今人或許願意為了某項榮譽或稱謂,為二老爭個高低。
但對這兩位科學家來說,憑空而來的爭議,終究還是偏離了他們那代人的初心。
原標題:《世人只知黃旭華,但業內人卻說,他才是中國核潛艇的「無冕之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