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程開甲病逝,享年101歲
2018年11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在301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程開甲,1918年8月出生於江蘇吳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獲得者。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籤署命令,授予程開甲同志「八一勳章」。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曾師從世界著名物理大師玻恩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出生於江蘇吳江。1937年,程開甲高中畢業,同時被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錄取,他最終選擇了浙江大學。程開甲受教於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蘇步青等學界一流的老師。
1941年,程開甲畢業留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助教,並開始鑽研相對論和基本粒子。1946年8月,在李約瑟博士的推薦下,程開甲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成為著名物理學大師玻恩教授的學生。在此期間,程開甲主要從事超導電性理論的研究,與導師共同提出了超導電的雙帶模型。1948年秋,程開甲獲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程開甲彼時所處的時代,日本侵華,大好河山被日本鐵蹄踐踏。到英國留學後,國家貧困落後受欺負,身為一個中國人,在國外也備受歧視,但只能暗自承受。他明白,出生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連尊嚴都不配擁有。直到有一天,新中國的成立,讓他看到了希望!1950年8月,程開甲婉拒導師玻恩的挽留,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和研究條件,購買了所需的書籍,整理好行裝,回到浙江大學物理系。
程開甲曾在文章中寫道:「回國後,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我的工作,一再從零開始創業,但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1949年,程開甲在英國留學時,有一次從新聞電影中看到,英國紫石英號軍艦擅自進入長江,卻被中國開炮擊傷了。「我們當時看到真是高興啊!」晚年回憶起這段,在紀錄片鏡頭前的他掩面流淚。
程開甲說,如果留在國外工作,成就再大,也是外國人,他認為自己回國之後所獲得成就更大。「我從事核武器事業至核爆炸試驗現場(左三為程開甲)
今,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為人民貢獻,為國家貢獻。」
神秘消失20年,檔案被國家封存
回國後最初的十年,他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南京大學。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程開甲就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加入到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隊伍。
從此,「程開甲」這個名字走入國家的絕密檔案,就如同所有消失的「兩彈元勳」科學家一樣,他們將自己留在了西北荒無人跡的荒漠上,從此消失20餘年。程開甲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試驗基地,為開創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在錢三強的具體指導下,程開甲設計的中國第一個具有創造性和準確性的核試驗方案,確保了首次核試驗任務的圓滿完成。程開甲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彈、氫彈,飛彈核武器、平洞、豎井和增強型原子彈在內的幾十次試驗。程開甲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與鄧稼先和錢學森等人不同,除了科學家的身份之外,程開甲還是一個軍人,人們稱他為「核司令」。
1969年,為了專心於核試驗任務,程開甲把一家從江南搬到了戈壁深處。「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起來,國防強起來。」正是懷著這赤子之心,程開甲兩易專業方向,奉獻大漠20多年,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
晚年寫出近20萬字的英文專著
1984年,組織考慮到程開甲的年歲已高,把他從戈壁灘調到了北京,擔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由於工作職責的變化,他的科研工作也發生變化。一方面,他在抗輻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努力;另一方面,他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與方法。
前些年,程開甲與他的大女兒程漱玉天各一方,開始合作著書———《超導機理》。研究中,程開甲在電腦上打出英文書稿,女兒協助做計算和校對,近20萬字的英文專著終於問世。接著,程漱玉又用中文整理出版。程開甲不倦地對材料科學的理論和應用開展創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電子理論,並在一系列的試驗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談起晚年的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今年4月,《解放軍報》曾刊文《一生為國鑄核盾——記「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八一勳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介紹程開甲事跡。(綜合央視、《新京報》、澎湃新聞)
●「兩彈一星」元勳
在世者僅剩四位
「兩彈一星」指的是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王大珩、錢三強、于敏、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郭永懷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至此,我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王希季、于敏、孫家棟、周光召四位在世。
于敏,1926年8月生於河北寧河,著名核武器專家。領導完成一套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王希季,1921年7月出生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著名空間技術專家。在火箭探空、運載火箭和返回式遙感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現代小衛星等方面卓有貢獻。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於遼寧省瓦房店市,著名彈道飛彈和人造衛星總體技術專家。是我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
周光召,1929年5月出生於湖南長沙,著名理論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