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珊石曉丹
上世紀50-80年代,濟南半導體業曾創造無數輝煌。圖片由濟半所提供□本報記者 田珊 石曉丹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1973年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誕生、1975年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次,都有濟南產的半導體元器件的功勞。
產業起步:
菸灰裡取材土設備趕超前蘇聯
正在拓寬的和平路上,誠基中心與和平花園中間有個不怎麼起眼的大門,門口白灰粉刷的牆面上,寫著「科研生產重地」幾個大字。這裡是濟南市半導體元件實驗所(簡稱「濟半所」)的駐地,它和旗下的濟南晶恆電子有限責任公司,是上世紀60-80年代濟南的電子工業潮中所剩不多的果實。如今,這裡仍然承擔著科研和生產的職能。
10月25日,記者來到濟半所,進門後穿過一條長長的胡同,一座三層建築出現在眼前,鐵製的門窗、灰色的水泥牆,還保持著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這是我們的生產車間,現在還在生產。」濟半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單位的面積要大很多,如今的整個和平花園小區,曾經都是濟半所的地盤。
與國內的大多數城市一樣,濟南的電子產業,最初起源於軍工需求。濟半所的所志上記載,濟南市半導體元器件實驗所是1958年創建的。當時,國家僅僅投資5000元購買了必要的設備,工人們邊學習研究、邊試製投產。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試製出一臺半導體二極體的土設備。那時候生產條件極其艱難,生產使用的鍺片,都是從菸灰中提取出來二氧化鍺加工成的。儘管是土設備,卻也給濟南增添了一個新的工業品種。隨後,他們研製出了多種半導體新產品。1963年,這裡生產的二極體在上機率方面已經超過了前蘇聯。
巔峰時期:
進所的全是一流大學高材生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1973年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誕生、1975年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這些設備上面用的都是我們單位生產的二極體。」郭輝是濟半所的辦公室主任,也是幾十年的老員工,說起單位的歷史他如數家珍,「二極體很小,但它就像細胞一樣,是這些大型設備最基礎的組成零件。」
產品生產質量好,同時加上國家的重視,濟半所蒸蒸日上。到1983年,為了更好地與市場對接,濟半所加掛了「濟南半導體總廠」的牌子。「那時候,濟南的電子行業全國領先,濟半所又是濟南的行業龍頭。上海很多無線電廠都來參觀學習。六七十年代的濟半所裡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很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畢業生,一畢業就被分配到濟南。」郭輝回憶說。
發展受阻:
受體制所限業務難擴展
1980年以後,受全國電子行業蕭條的影響,半導體總廠的產量也有所下滑。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了。「有句話叫大船擱淺小船散。」郭輝說,看到廠子不景氣,一些技術人員開始跳槽,重新創辦企業。比如現在位於高新區的神思電子,就是在濟半所一個車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拓展業務,轉型做一卡通等新型電子設備,發展勢頭良好。
濟半所和旗下的晶恆電子具有傳統技術優勢,他們研製生產的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半導體分離器件也在國內外市場佔據一定地位,承擔了多項國家「863」攻關項目。除了傳統軍工強項,他們也想拓展業務面,加強科研力量,無奈卻面臨融資難等多方面問題——— 以前欠下的舊債沒還完,無法向銀行借款;濟半所又是個事業單位,儘管也有晶恆電子有限公司的企業實體,但產權不夠明晰,因此尋找合作夥伴融資也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條件下,市屬電子元器件製造業發展緩慢。1960-1989年間建起來的濟南半導體一廠至五廠逐漸衰落。器件生產企業僅剩下濟半所的晶恆電子一家,濟南半導體一廠至五廠除了一廠和四廠改制為民企外,其餘已經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