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式」生態廣聚天下英才 「濟南改革」榮獲「中國改革...

2021-01-15 大眾網

  「濟南改革」品牌再次叫響全國。12月20日,「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上,濟南市「人才賦能」制度系統性改革探索在近千個改革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中共濟南市委改革辦榮獲「2020年地方改革部門通聯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這是繼2019年榮獲「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調研基地稱號後,濟南在中國改革年會再獲兩項殊榮。

  遠行者,儲糧;遠謀者,儲才。當今世界,城市競爭已從資本的競爭轉變為人才的競爭。今年以來,濟南市圍繞打造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按照「破障、栓心、賦能」的工作思路,強力推動各項人才政策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出臺了一系列敞開懷抱吸引人才的強勁措施,努力營造出「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環境。

  在這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裡,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00萬,在全國100個大中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超越天津、重慶、武漢等城市,躍居全國第八、穩居省內第一。

  打破壁壘 全面放開落戶限制

  如何加快形成與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人口集聚規模和人才智力支撐?濟南市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第1個、省會城市中第3個全面放開落戶限制,開啟了最大力度的戶籍新政。改革的力度氣度、創新的膽識魄力、服務的效率合力前所未有——

  落戶渠道兜底,人才「想來就來」。充分尊重群眾自主定居城鎮意願,實行以申報為主,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遷入政策,在可以通過單位集體戶、人才集體戶等方式落戶的基礎上,對通過這些途徑仍存在落戶障礙的靈活就業人員,只要在濟南城區、鎮區租賃經住建部門登記備案住房的,均可申請由租住地社區集體戶「兜底」落戶。

  基本保障兜底,人才生活無虞。為了讓剛畢業的大中專畢業能夠在濟南先立住腳,走好第一步,濟南市為新就業職工提供一份「大禮包」:全日制博士每月可領1500元,全日制碩士每月可領1000元,全日制本科每月可領700元,不限學歷的普通新就業職工每月可領500元……

  配套服務兜底,政策銜接無隙。凡新落戶居民,均可平等享受濟南現行住房租賃補貼、醫療保險待遇等合法權益。今年以來,濟南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15所,不斷增加人口遷入集中區域醫療機構數量,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切實做到了「幼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權益保護兜底,人才後顧無憂。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出臺《濟南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辦法》,讓農民放心進城。自濟南戶籍新政6月1日實施以來的短短半年時間,全市新落戶人口達到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35歲以下落戶人口佔落戶總人數的71.7%,研究生、本科、大專學歷落戶人口同比分別增加14%、31%、58%,濟南對各類人才的集聚效應正加速顯現。

  栽下梧桐 讓人才安居無憂

  要想留住人才,就要解決人才住房問題。濟南市創新出臺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的若干舉措,「租售並舉、以租為主」的住房保障新格局讓人才安居更踏實。

  在制度設計上下功夫,變「臨時湊」為「可預期」。將人才保障住房的基本原則和框架通過制度固定下來,明確將人才住房納入各級住房發展規劃、住房保障規劃及年度建設和供應計劃,按照「以租為主、租售補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全市統一的人才住房管理體系。

  房源供給有效增加,變「人找房」為「房等人」。通過集中開發建設、房地產開發企業配建等7種籌集渠道,並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在全市人才住房政策的總體框架內,自行建設籌集和供應人才住房,確保實現「應保盡保」。今年底可籌集租賃型人才住房1萬套;2021年籌集人才住房5萬套;2022年籌集人才住房10萬套;從2022年起,逐年確定人才住房建設和籌集的目標任務。此前已經分配完畢的丁家莊人才公寓首期409套房源廣受好評。

  租售價格科學合理,變「有的住」為「住得好」。租賃型人才住房,結合房屋租賃合同租期實行階梯式租金遞增模式,原則上3年為一個租期。承租人首個租期租金標準按照不高於同區域住房市場租金的60%確定;第二個租期租金標準按照不高於同區域住房市場租金的80%確定……切實減輕了人才負擔。

  租售靈活調節,變「擇其一」為「可轉換」。根據人才對住房的需求變化,適時劃定部分房源,經批准後可進行人才住房的租售類型轉化。各類人才在租賃期結束後買房的,前期租賃人才住房的租金可折算為房價,進一步解決了後顧之憂。

  搭好舞臺 傾力成就人才價值

  領先城市在人才爭奪中,越來越關注具有年輕活力的新生代人才。濟南長清大學城有12所高校、20多萬年輕大學生,是黃河流域乃至中國北方高校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加快推進大學城創新發展,濟南著力打造沿黃科教高地,為高校師生及各類人才科學研究、創新創業培育一方熱土。

  樹立雙贏理念,推進「校地融合」。整合統籌高校閒置土地資源,校地聯合開發建設產業孵化、產研融合等實體項目。改善提升大學城與主城區交通聯繫,構建高速、高架、軌交、公交、慢行相結合的完善交通體系。

  聚焦創新創業,推進「校產融合」。爭創國家大學科技園,加速對原始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鼓勵各高校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中試熟化基地等載體平臺。

  創新供給機制,推進「服務融合」。成立大學城安保指揮中心,組建長清大學城後勤服務集團,推進實施駐濟高校大學生「一碼通」,讓大學生在城市公共運輸、園林旅遊、公共衛生醫療、文體設施使用等方面享受便利。

  打破圍牆思維,推進「校校融合」。推動各高校公共教室、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階梯式開放共享,高校的科技創新平臺與儀器設備實現共通互享。聯合共建國家級、省級科研平臺,推進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與融合。推動對接國際大學聯盟,構建大學城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制度支撐,推進「政策融合」。研究制定了支持長清大學城發展的產業、科研、人才、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將重大國家戰略承載區的制度創新成果優先在長清大學城落地。10月份舉辦的山東大學校友泉城行活動,籤約25個意向項目,合同金額約700億元。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奮進中的濟南,求賢若渴、海納百川,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逐步形成,為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原標題:「濟南改革」榮獲「中國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 近悅遠來,「熱帶雨林式」生態廣聚天下英才

相關焦點

  • 廣聚天下英才!深圳人才引進呈現蔚為壯觀的「孔雀東南飛」景象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廖萬育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在人才引進政策上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深圳是一座因人才而興的城市,當年深圳大膽衝破傳統體制對人才的束縛,在全國率先推出一系列開風氣之先的創新之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孔雀東南飛」局面。
  • 人民日報仲祖文: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國家要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創新人才的聚集,應該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體現了我們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當代中國求賢若渴的真摯誠意、廣納英才的博大胸懷。   1400多年前,唐朝施科舉之制、行開放之策,網羅遴選天下英才。看著魚貫而出的新科進士,唐太宗發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得意之嘆,由此為「貞觀之治」的盛世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 2020濟南審批服務改革年終盤點|制度創新激發審批服務新活力 推動...
    這一年,濟南審批服務改革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便民利企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主線,實施制度、標準、數聚和理念「四個賦能」深化流程再造改革,努力實現服務事項「創新辦」、「集約辦」、「智慧辦」和「兜底辦」,全力打造「極簡審批」濟南模式,推動「在泉城·全辦成」品牌實現新突破,為優化全市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動力。
  • 中國需要來一場柴契爾式大改革
    中國經濟正面臨「英國病」威脅當下的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和柴契爾上臺之前的英國非常像,也就是說,我們也正面臨著滯漲的威脅,也就是所謂的「英國病」。我們也有非常龐大的國有部門,我們的通貨膨脹很嚴重,市場活力在下降,這和改革之前的英國很相似。
  • 公管學院副院長王亞華在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上的發言
    公管學院從2001年開始全國首批MPA招生,2006年在全國首批MPA試點院校評估中獲得全優和並列第一,2013年成為美國之外全球首例通過國際公共管理院校聯合會(NASPAA)認證的公共管理碩士項目;2017年,全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評估為A+;2018年,MPA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A+;2019年MPA教育榮獲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
  • 濟南高新區出手教師編制改革,「鐵飯碗...
    濟南高新區出手教師編制改革,「鐵飯碗」就這麼砸了?濟南高新區出手教師編制改革,「鐵飯碗」就這麼砸了?這項改革涉及高新區33所學校,最終由1700多名教師自願申請聘任崗位。「出手」教師聘任制濟南高新區老師將放棄「身份」,實行崗位聘任,幹得好拿高薪,幹不好丟飯碗!醞釀半年之久,濟南高新區終於出手了。
  • 浙江鄞州打造「熱帶雨林式」生態系統 孵化創新活力
    林波 攝中新網寧波11月12日電(記者 林波)集聚更多更優的「種子」,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營造更加適宜的「氣候」,讓創新的激情競相迸發,實現撒下一顆種子、長出一片森林的裂變效應,這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正打造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 英才雜誌丨中國誠通 從滅火器到助推器
    1月11日,《英才》雜誌刊發中國誠通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碧新專訪文章《中國誠通 從滅火器到助推器》,全文如下: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2020~2022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期,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中國誠通將如何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據此,中國誠通集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接受了《英才》雜誌的專訪。
  • 發展改革委 旅遊局關於印發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年)的...
    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旅遊委(局):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快旅遊業發展的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推動生態旅遊持續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遊局在廣泛調查研究、科學深入分析、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組織編制完成了《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
  • 郴州一改革案例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典型案例」
    郴州日報12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王路莎)近日,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發布了中國改革(2020)年度案例。我市的探索「線上線下」「網際網路+就業」新模式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典型案例」。
  • ...長張貴林榮獲「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石油流通行業民營企業領軍人物」
    12月20日下午,由中國石油流通協會主辦的中國石油流通行業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召開。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全國供銷總社原副主任穆勵,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中國石油流通協會會長邸建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協會商會黨建部正局級黨建指導員徐成濤,商務部流通產業中心主任劉德成,國家能源局法改司副司長丁志敏出席會議。
  • 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連江縣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邁開高質量發展步伐
    2016年以來,按市委、市政府部署,市發改委(市生態辦)積極推進我市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在做好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海上福州」建設重要區域——連江縣依託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持續開展海洋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產生了一系列經驗與做法,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 關於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的公示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載人深潛事業的代表人物,他是青年人崗位建功、報效祖國的榜樣。榮獲「載人深潛英雄」榮譽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不斷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帶領牧民劃區輪牧、建設草原、積極調整畜群結構,進行精細化、科學化養殖,牧民人均純收入從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現在的1.88萬元,草原得到合理保護和利用,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稱號。
  • 總後陳軍等談07式新軍服改革
    換發新軍服首先是軍隊建設發展的客觀要求,建國以來,我軍軍服一直受到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先後經歷了多次改革。1950年統一的軍服制式,區別的軍種顏色,1955年裝備的軍銜服裝,1965取消軍銜制穿65式服裝,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全軍裝備87式服裝,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我駐港澳部隊穿97式服裝。
  • 【科協改革研討】運用生態系統原理提升科協組織力
    編者按近年來,重慶市科協會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連續舉辦5屆科協改革理論研討會,聚焦科協系統改革、發展、服務、創新、治理中的問題開展深入研究討論,匯聚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協工作者的思想和智慧,為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
  • 于敏屠呦呦等多位科學家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者
    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  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幹」,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不斷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帶領牧民劃區輪牧、建設草原、積極調整畜群結構,進行精細化、科學化養殖,牧民人均純收入從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現在的1.88萬元,草原得到合理保護和利用,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稱號。
  • 習近平:防止空喊改革口號、照搬中央文件、機械式考核
    ;推進政法領域改革;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後,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曲目、百人共唱,為「世界和平年」發聲的《讓世界充滿愛》、電影《海外赤子》主題歌《我愛你,中國》、首屆「東方風雲榜」十大金曲之首《小芳》……歌聲記錄下時代前行的每一個腳步。在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40載歷史長卷也伴隨著旋律在觀眾面前緩緩鋪成開來。
  • 回眸2020,大河潮再起,這是全體濟南人的奮鬥史詩
    與此同時,我們以更加科學、審慎的態度,以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提出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著眼促進全域資源合理布局、科學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