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改革」品牌再次叫響全國。12月20日,「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上,濟南市「人才賦能」制度系統性改革探索在近千個改革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中共濟南市委改革辦榮獲「2020年地方改革部門通聯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這是繼2019年榮獲「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調研基地稱號後,濟南在中國改革年會再獲兩項殊榮。
遠行者,儲糧;遠謀者,儲才。當今世界,城市競爭已從資本的競爭轉變為人才的競爭。今年以來,濟南市圍繞打造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按照「破障、栓心、賦能」的工作思路,強力推動各項人才政策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出臺了一系列敞開懷抱吸引人才的強勁措施,努力營造出「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環境。
在這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裡,全市人才總量突破200萬,在全國100個大中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超越天津、重慶、武漢等城市,躍居全國第八、穩居省內第一。
打破壁壘 全面放開落戶限制
如何加快形成與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人口集聚規模和人才智力支撐?濟南市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第1個、省會城市中第3個全面放開落戶限制,開啟了最大力度的戶籍新政。改革的力度氣度、創新的膽識魄力、服務的效率合力前所未有——
落戶渠道兜底,人才「想來就來」。充分尊重群眾自主定居城鎮意願,實行以申報為主,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遷入政策,在可以通過單位集體戶、人才集體戶等方式落戶的基礎上,對通過這些途徑仍存在落戶障礙的靈活就業人員,只要在濟南城區、鎮區租賃經住建部門登記備案住房的,均可申請由租住地社區集體戶「兜底」落戶。
基本保障兜底,人才生活無虞。為了讓剛畢業的大中專畢業能夠在濟南先立住腳,走好第一步,濟南市為新就業職工提供一份「大禮包」:全日制博士每月可領1500元,全日制碩士每月可領1000元,全日制本科每月可領700元,不限學歷的普通新就業職工每月可領500元……
配套服務兜底,政策銜接無隙。凡新落戶居民,均可平等享受濟南現行住房租賃補貼、醫療保險待遇等合法權益。今年以來,濟南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15所,不斷增加人口遷入集中區域醫療機構數量,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切實做到了「幼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權益保護兜底,人才後顧無憂。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出臺《濟南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辦法》,讓農民放心進城。自濟南戶籍新政6月1日實施以來的短短半年時間,全市新落戶人口達到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35歲以下落戶人口佔落戶總人數的71.7%,研究生、本科、大專學歷落戶人口同比分別增加14%、31%、58%,濟南對各類人才的集聚效應正加速顯現。
栽下梧桐 讓人才安居無憂
要想留住人才,就要解決人才住房問題。濟南市創新出臺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的若干舉措,「租售並舉、以租為主」的住房保障新格局讓人才安居更踏實。
在制度設計上下功夫,變「臨時湊」為「可預期」。將人才保障住房的基本原則和框架通過制度固定下來,明確將人才住房納入各級住房發展規劃、住房保障規劃及年度建設和供應計劃,按照「以租為主、租售補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全市統一的人才住房管理體系。
房源供給有效增加,變「人找房」為「房等人」。通過集中開發建設、房地產開發企業配建等7種籌集渠道,並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在全市人才住房政策的總體框架內,自行建設籌集和供應人才住房,確保實現「應保盡保」。今年底可籌集租賃型人才住房1萬套;2021年籌集人才住房5萬套;2022年籌集人才住房10萬套;從2022年起,逐年確定人才住房建設和籌集的目標任務。此前已經分配完畢的丁家莊人才公寓首期409套房源廣受好評。
租售價格科學合理,變「有的住」為「住得好」。租賃型人才住房,結合房屋租賃合同租期實行階梯式租金遞增模式,原則上3年為一個租期。承租人首個租期租金標準按照不高於同區域住房市場租金的60%確定;第二個租期租金標準按照不高於同區域住房市場租金的80%確定……切實減輕了人才負擔。
租售靈活調節,變「擇其一」為「可轉換」。根據人才對住房的需求變化,適時劃定部分房源,經批准後可進行人才住房的租售類型轉化。各類人才在租賃期結束後買房的,前期租賃人才住房的租金可折算為房價,進一步解決了後顧之憂。
搭好舞臺 傾力成就人才價值
領先城市在人才爭奪中,越來越關注具有年輕活力的新生代人才。濟南長清大學城有12所高校、20多萬年輕大學生,是黃河流域乃至中國北方高校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加快推進大學城創新發展,濟南著力打造沿黃科教高地,為高校師生及各類人才科學研究、創新創業培育一方熱土。
樹立雙贏理念,推進「校地融合」。整合統籌高校閒置土地資源,校地聯合開發建設產業孵化、產研融合等實體項目。改善提升大學城與主城區交通聯繫,構建高速、高架、軌交、公交、慢行相結合的完善交通體系。
聚焦創新創業,推進「校產融合」。爭創國家大學科技園,加速對原始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鼓勵各高校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中試熟化基地等載體平臺。
創新供給機制,推進「服務融合」。成立大學城安保指揮中心,組建長清大學城後勤服務集團,推進實施駐濟高校大學生「一碼通」,讓大學生在城市公共運輸、園林旅遊、公共衛生醫療、文體設施使用等方面享受便利。
打破圍牆思維,推進「校校融合」。推動各高校公共教室、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階梯式開放共享,高校的科技創新平臺與儀器設備實現共通互享。聯合共建國家級、省級科研平臺,推進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與融合。推動對接國際大學聯盟,構建大學城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制度支撐,推進「政策融合」。研究制定了支持長清大學城發展的產業、科研、人才、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將重大國家戰略承載區的制度創新成果優先在長清大學城落地。10月份舉辦的山東大學校友泉城行活動,籤約25個意向項目,合同金額約700億元。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奮進中的濟南,求賢若渴、海納百川,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生態逐步形成,為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原標題:「濟南改革」榮獲「中國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 近悅遠來,「熱帶雨林式」生態廣聚天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