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邁開高質量發展步伐

2020-11-30 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11月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生態產品是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福建省是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省會福州更是自然資源多樣、生態稟賦優越。2016年以來,按市委、市政府部署,市發改委(市生態辦)積極推進我市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在做好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海上福州」建設重要區域——連江縣依託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持續開展海洋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產生了一系列經驗與做法,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通過一張摸清「家底」的表格和一套顯示「身價」的系統,走出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子。上月,國家發改委在貴州召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會,福州市作為全國七個地市之一受邀參會。市政府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市生態辦主任林強代表福州作主題發言,介紹連江縣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經驗。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詳細了解「從資源到資產、從資產再到資本」的全鏈條式生態產品改革的「連江模式」。

  連江縣依託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持續開展海洋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通訊員 王鍇煌 攝

  山巒逶迤,海岸曲折;巖壁沙灘,浪飛鷗翔……被稱為「福州最美海灣」的連江筱埕鎮定海灣內,「海上畫廊」美景惹人沉醉,風光旖旎的「海上牧場」孕育著豐饒的物產。「智慧連江」管理服務中心內,「一張圖」上,滑鼠輕點,「殷實」的海域資源一覽無餘。

  通過生態產品「巧」闖市場,連江打通了自然資源向生態資產、產業資本、發展資金的轉化路徑。目前,一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及一個自然資源信息管理平臺已全面搭建,「振鮑1號」「振漁1號」等高科技大型深遠海養殖平臺也順利投產,形成企業發展壯大、生態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節支和集體收入增長的多方共贏格局,邁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新路。

  「好產品」算出「好身價」

  「城裡的地有地價,城外的海也『價值不菲』。」「智慧連江」管理服務中心內,連江縣發改局局長陳俊海和深圳中大環保科技創新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曾祉祥就深化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相互探討。作為連江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全程參與者,他們見證了這場變革的神奇「魔力」。

  「2017年,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啟動試點編制,這是一整套分等級定價、評估的規範化生態資源核算體系。」曾祉祥表示,通過該體系,自然資源能定點定量核算,變為可量化、有價值的生態產品。

  評估和以前有什麼不同?以海域價值為例,以往評估只注重海產品價值,也就是實物量價值,卻忽視了其在固碳釋氧、汙染物吸收、生物多樣性保護及休閒遊憩等方面的無形價值,也就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怎麼核算?「通過負債表就能實現。」曾祉祥說,這套表包括實物量表、質量表、價值表、負債表和流向表等,可實現生態資源的完整價值核算。

  按精準核算後的「價格標籤」,2016年,連江縣自然資源實物資產為717.43億元;自然資源資產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19356.2億元,海域資源佔98%以上,約1.9萬億元。「有形加無形的核算,讓自然資源更『值錢』,也給生態損害賠償提供依據,讓生態保護意識更強。」曾祉祥說。

  摸清「家底」的同時,連江還在全國首創了「一張圖」——連江縣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平臺。在「一張圖」上能實現隨機空間自然資源資產類別、面積、價值信息的可視查詢、分析、導出,每年增加、利用、破壞、修復等情況也一目了然,可隨時掌握其存量、質量、價值、負債及流向變化,把資源「管到底」。

  「厚家底」盤活「好市場」

  要讓好生態真正「賣」出「好價錢」,得打通「資源—資產—資本」的鏈條。在生態產品入市上,連江構建起「企業+集體+漁民」的多元化合作機制。

  在筱埕鎮定海灣海域,全國首創的深遠海海魚機械化養殖平臺——「振漁1號」靜佇海中,其設計養殖水體1.3萬立方米。福州力美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福安在平臺上例行巡視,相比7個月前,超萬尾大黃魚長勢喜人。他告訴記者,深遠海養出的大黃魚品質更優、價格也更高,按最大投放養殖10萬尾大黃魚算,預計年產值可達1200萬元。

  振漁1號和去年9月在苔菉鎮東洛島海域下水的全國首個深遠海鮑魚養殖平臺——振鮑1號,正是連江生態產品市場化的產物。

  為實現「三資」轉化,連江通過海域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市場化運營,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綜合評估,讓其成為可「變現」的資產。

  改革實踐帶來的養殖生態改善與基礎設施完善,也吸引了社會資本參與。海上裝備領域的領跑者——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就帶著振鮑1號和振漁1號養殖平臺入駐,全力打造海上智慧漁場項目。

  節省約60%的養殖勞動力、比近海養殖成活率提高10%……向深海挺進的大動作和實實在在的變化,也調動了漁民積極性。為降低漁民生產成本和投資風險,連江積極引導企業與周邊村委會合作經營,企業投資建設平臺,周邊村集體合作經營,漁民租用平臺從事養殖,真正實現發展共贏、利益共享。

  據了解,海上智慧漁場一期項目已與十多家養殖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連江海域資源豐富。記者 葉義斌 攝

  振鮑1號。記者 葉義斌 攝

  連江縣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平臺。記者 葉義斌 攝

  連江大力發展海上養殖。記者 葉義斌 攝

  工人在黃岐半島人工海藻場項目一期海域作業。記者 鄒家驊 攝

  「好產業」守住「好生態」

  進軍深海,除了築起發展共贏、利益共享的「金山銀山」外,沿海海域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守好綠水青山,是連江此番改革的終極目標。如今,一套「企業+項目+科技」的生態化保護機制已建起,助力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

  從筱埕鎮定海碼頭行船15分鐘,就到了3公裡外的「試驗田」。海面上,一個個橙色塑膠浮球隨浪起伏,頗為壯觀。

  「這是黃岐半島人工海藻場項目,將推動海域超規劃養殖問題的最終解決。」陳俊海介紹,項目涉及海域面積5462畝,主要建設新型環保海帶標準化養殖區等,同時帶動濱海旅遊業發展。目前,1170畝的一期項目已建成,聚福源水產公司拍得養殖權,擬於月底掛苗養殖。

  海域超規劃養殖一直是連江發展的「痛點」,如何在保護海洋生態的同時保障漁民生計?連江大力引導近岸漁民進軍灣外深海。依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給海域評估的匹配價值,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開展了使用權評估,每畝海域估價從此前的3000元升到約8000元。據了解,該行已提供6年期授信貸款1100萬元,用於項目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後續還將視項目進展再予資金支持。

  與傳統舊式網箱與泡沫浮球相比,大型鋼構網箱同「網箱+海藻」的生態化養殖新模式「落地」,加上海底人工魚礁投放,讓立體生態養殖環境漸漸形成,既提升水產品質量,又改善了海域生態環境,更為發展濱海旅遊、休閒漁業等打下基礎,真正留住「碧海銀灘」。

  政策視角

  連江生態產品改革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福州市政府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市生態辦主任 林強

  早在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而在保持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基礎上,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並發揮其經濟價值,是破題「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核心所在,也是難點所在。2016年以來,福州市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致力於破解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的難題,在連江縣探索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資源管理機制,將全縣優質的自然資源高效管理起來、利用起來,創新自然資源價值實現路徑,有效地將區域生態優勢轉為經濟發展優勢。

  生態產品改革的「連江模式」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自然資源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探索創建連江生態產品研發平臺,豐富生態產品庫,引入生態產品養殖保險和綠色企業信貸,完善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體系。

  親歷者講述

  讓傳統養殖更智慧更省心

福州力美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福安

  我紮根定海灣20多年,見證了那裡的點滴變化。連江試點海洋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我的老本行也隨之發生改變。

  最早海面上到處是傳統木質漁排,透氣性不強、抗風浪能力差。後期換上了塑膠深水大網箱,可是容易成為牡蠣等生物的「家」,導致漁網破損,出現「跑魚」,換網更增加了養殖成本。

  現在使用的新型養殖平臺「振漁1號」可以自動旋轉,三分之一的網箱露出水面,與空氣、陽光充分接觸,解決了困擾我們許久的附著物難題。平臺還能自動監測海水PH值、鹽度和含氧度,我們通過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掌握它的「一舉一動」,實現「一機在手,一目了然」。

  現在,「振漁1號」裡的大黃魚長勢良好,期待著下月的收成。

  走好向深海挺進的每一步

連江縣現代海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景武

  2016年初公司成立後,盡力做好政府、企業、金融和漁民間的紐帶,讓一個個項目加快推進。

  規模養殖從近岸進軍灣外深海,資金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依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價值確定,農發行開展了示範區海域使用權評估,每畝海域「身價」從此前的3000元增至約8000元。

  作為全省首例以海域使用權作為抵押物獲得信貸支持的項目,黃岐半島人工海藻場項目有了6年期授信貸款1100萬元,海域生態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等一系列利好,也吸引了不少養殖戶的目光。

  期待著明年5月首批收成的同時,我們還會繼續向深海進軍,明年計劃再上40臺套的深海養殖平臺。

  「振漁1號」養殖的魚類在搶食。記者 葉義斌 攝

相關焦點

  • 金山雲與連江縣達成戰略合作 共繪海洋經濟新圖景
    雙方將以「科技+信息+創新」模式,圍繞「連江縣智慧海漁」建設這一趨勢與核心,通過打造金山雲海上數字生態鏈聯盟總部項目,促進「海洋生態產業園區」的興起和產業群落地,促進縣域海洋生態經濟綜合建設,「以數字建設」推動「海洋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從而推動「全生態海洋經濟建設」,以「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建設落地推動「海洋經濟科學管理體系」的建立,大力促進連江縣的縣域智慧城市快速發展,合力讓連江縣這艘巨輪開足馬力前行
  • 我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措施》,提出加快構建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十大方面36條具體措施,以在新起點上推動福建經濟體制改革不斷走深走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路徑有哪些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本質是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價值體現為經濟價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 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研討會在京召開
    4月12日,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研討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會議以實踐和政策為導向,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領導詳解《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探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種途徑,邀請生態補償相關專家學者交流建立中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所面臨的政策機遇、制度需求以及實踐中的問題,為推進中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提出政策參考建議。
  •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面對新時代賦予的全新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東營把自身發展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結合起來,按照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部署,在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市域保持「零疫情」的基礎上,部署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生態保護取得新成效。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用改革「衝擊鑽」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賦予青島建設上合示範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競爭力、發揮港口城市優勢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重大責任。省委要求青島打造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要求青島牽頭推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這標誌著青島又一次歷史性地站在了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 華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閻秉哲表示,面對日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華晨集團將著重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等方面尋求突破,以達到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目前,華晨集團正積極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領域,包括:  與傳統整車企業進一步深度合作:與寶馬、雷諾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產品和技術方面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未來還會在整車控制技術、智能駕駛、數位化研發等前瞻技術方面與寶馬進行深入合作。
  • 堅持市場化 縱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的指引下,國有企業改革蹄疾步穩、循序漸進、逐步深化,在充分激發調動國有企業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提升國有經濟發展質量等方面成效顯著。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要以問題為導向,始終堅持市場化方向,不斷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時俱進、行穩致遠、漸入佳境。
  •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有...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題: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新華社記者安蓓《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9日公布。這是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大改革部署,也是新時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何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在12月13日的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基礎司長江推進處處長馬上指出,要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一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擴大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二是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三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 張改平委員:三個「統籌」推進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流域人口密集、資源長期過度利用、水土流失災害頻繁、生態承載能力薄弱、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近年來又為生態保護付出許多努力和犧牲。」 張改平認為,實現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政策投入是保障,農業農村是基礎,人才科技是關鍵。
  • 生態環境部介紹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部2019年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2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綜合司司長徐必久出席發布會並介紹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工作進展。在去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生態環境部內設綜合司,主要職責是組織起草生態環境政策、規劃,協調和審核生態環境專項規劃,組織生態環境統計、汙染源普查和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承擔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綜合協調和管理工作,擬定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和考核計劃。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綜合司徐必久司長,重點介紹生態環境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開展的工作,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省發改委副主任林文斌:"6·18"首推總冠名 市場化步伐將邁得更大
    這是「6·18」創辦13年來首次推出的總冠名戰略合作夥伴,標誌著「6·18」品牌化、市場化邁出新步伐。 據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6·18」設總冠名的核心目的,就是在產業界尋找「創新領航」的代言人,通過推舉創新企業,進行「產業創新」示範,帶動閩商形成「創新集群」效應。來自莆田的新美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每天種植出產的蔬菜可供0.5億人食用。
  • ...線】潮評|激活改革開放「強引擎」 助力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越是環境複雜,越是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主要目的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 王一鳴: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七大特徵
    下半年如何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繼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就上述問題發表了看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化壓力為動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不斷鞏固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就能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 建設沿黃生態屏障 推動流域地區高質量發展
    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從黃河流域省份及黃河流經市縣的兩個層次,統籌把握,一體推進,形成良性互動、整體推進的貫徹工作格局,為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山西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市領導赴連江縣調研
    市領導赴連江縣調研 2020-08-12 22:15:49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林文婧   福州新聞網8月12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文婧
  •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支撐要素
    非均衡戰略逐步轉向均衡戰略,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宏觀經濟基礎條件。重大結構性失衡其實主要來源於長期實施的追求速度的非均衡戰略。轉向均衡發展戰略意味著我們必須揚棄過去用行政手段集中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而通過利用市場機制決定資源的配置。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狀態更多表現為生態環境、關鍵技術、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要素市場發育等領域短板或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