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2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改革君 科協改革進行時
《人物·故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程開甲
在中國現代歷史上,
「馬蘭」是一個神秘的地名,
它與羅布泊、原子彈等聯繫在一起,
見證了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全過程,
也記錄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和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2019年5月11日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彈一星」元勳、
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
程開甲的骨灰被葬入馬蘭烈士陵園,
和許多為我國核事業做出貢獻的英雄一樣,
魂歸曾經的這片熱土。
說起程開甲,
人們對他更熟悉的稱呼是
——中國的「核司令」,這不僅是因為
他曾擔任我國核試驗基地的副司令員,
更是因為他為我國核試驗事業
所作的卓越貢獻:
半個世紀隱姓埋名,
將自己的一生與共和國的
核試驗事業系在一起,先後在技術上
決策主持了30多次核試驗。
今天,讓我們走進程開甲,
領略他科學報國的無悔人生。
程開甲(資料圖)
1
從「年年老闆」
到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1918年8月3日,
程開甲出生在江蘇吳江盛澤鎮
一個富商家庭,祖父程敬齋希望家裡
能出個做官的,便為他取名「開甲」
寓意「登科及第」。
年幼時的程開甲
調皮、叛逆、不愛學習,
成績常常倒數第一,小學二年級
接連留級3年,成了「年年老闆」,
家人為此頭疼不已。
為了將「野馬」訓成「良駒」,
五姐將他轉入到自己任教的小學。
在家人的嚴格看管下,
程開甲對學習慢慢開了竅,
開始懂了「成才」的含義。
1931年,13歲的程開甲
考入浙江嘉興私立秀州中學,
在這裡完成了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習。
秀州中學圖書館有許多名人傳記,
程開甲都借來閱讀。
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
這些科學家追求真理、熱愛祖國
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讓他漸漸萌發了
要當科學家的理想。
2
在流亡學習生涯中
寫下「科學救國」的理想
1937年,程開甲以優異成績
考取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公費生」。
在這所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譽為
「東方劍橋」的大學裡,程開甲遇到了
數位中國科學界頂尖大師:
除了校長竺可楨先生,
物理系更是一支「王牌軍」,
有核武器研製奠基人王淦昌先生,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束星北先生,
數學家蘇步青先生、陳建功先生。
在大師們的指導影響下,
程開甲打下了堅實的學科基礎,
更是從他們身上學到了
勇於探索、獻身科學的精神。
大學三年級時,
程開甲就敢於挑戰難題,
撰寫了《根據黎曼基本定理推導
保角變換面積的極小值》的論文,
受到了蘇步青和束星北的賞識,
文章被蘇聯斯米爾諾夫著的
《高等數學教程》全文引用。
程開甲在大學的4年,
是中華民族最苦難的時期。
剛上浙大,抗戰開始。
四年間,學校共搬遷了7個地方,
流亡生涯的悲憤、痛心和苦楚
讓他更加堅定了學成報國的決心。
程開甲在日記寫下:
「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後。
拯救中國的藥方:科學救國。」
3
留學海外,終於迎來報國的時機
1946年,經英國著名學者
李約瑟博士推薦,程開甲遠赴英國,
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量子力學奠基人、
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玻恩的學生。
程開甲(後左一),玻恩(前右一)
當時,中國人在國外沒有地位,
初來愛丁堡,
程開甲就因為租房吃了不少苦,
房東明明有空房,卻不租給中國人,
好不容有願意租的,
卻也不肯將好房子租給他。
寄人籬下的屈辱和苦悶
激發了他發奮攻讀,為國圖強的決心。
在愛丁堡的四年時間裡,
程開甲瘋狂汲取先進知識。
他跟隨導師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
學習不同學派知識,結識了
狄拉克、海特勒、薛丁格、
謬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
1947年程開甲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圖為程開甲(左3)與物理學大師薛丁格一起。
隨著學術交流的拓展,
程開甲的學術眼光變的日益敏銳,
從事科學研究的信心
也變的越來越強。
在導師的指導下,
他先後在英國《自然》、
法國《物理與鐳》和蘇聯的學術雜誌上
發表了5篇有分量的超導論文,
並於1948年與導師玻恩
共同提出超導的「雙帶模型」。
1948年,程開甲
獲得博士學位,在伯恩的推薦下,
到英國的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當了研究員,
拿到了750英鎊年薪的優厚待遇。
1948年,程開甲獲哲學博士學位時在愛丁堡大學辦公樓前留影
就在所有人都覺的
他會從此過長安逸平穩的生活,
一聲炮響震動了英國朝野。
他從新聞上得知:英國「紫石英」號軍艦
公然進犯中國長江,
被解放軍還擊的炮火打傷了!
從那天起,
程開甲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並在心中燃起了科技報國的
熊熊火焰!
4
一張紙條
名字成為國家最高機密
1950年,程開甲婉拒了導師
的挽留,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和研究條件,
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
在回國前夕,
他和幾個英國同學一起吃飯,
同學勸他留下來,說
「中國窮、落後、沒有飯吃」等等,
程開甲聽了很不服氣,
他拍著桌子說道:
不看今天,我們看今後!
回國後,程開甲先後在
母校浙大和南京大學任教,
潛心研究物理學。期間,
他還參與制定了12年科學規劃」,
撰寫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教材
——《固體物理學》。
1960年盛夏的一天,
在南京大學任教已有8年的程開甲
正在全神貫注地擺弄實驗室的儀器設備。
「程教授,校長要你去他的辦公室。」
門外傳來同事的聲音。
「開甲同志,
北京有一項重要的任務
要借調你去。你回家做些準備,
明天就去報到。」程開甲一進門,
校長郭影秋就開門見山地對他說,
並從抽屜裡拿出一張紙條交給他,
上寫花園路二機部九所。
這一張小小的紙條
讓程開甲的命運發生了巨變。
從此,他走下講臺,在學術界銷聲匿跡,
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
「程開甲」這三個字
成了國家的最高機密!
5
為國家需要,放棄最熟悉的理論研究
轉入核試驗
中國研製原子彈初期所遇到的困難,
是現在的人們無法想像的。
對於原子彈這一軍事絕密,
當時有核的國家都採取了
最嚴格的保密措施。
在沒有資料和設備的情況下,
只能自己闖出一條路來。
程開甲來到核武器研究所後,
被任命為繼朱光亞、郭永懷後的
第三位技術副所長。
根據任務分工,他分管材料狀態方程的
理論研究和爆轟物理研究兩塊。
當時,理論研究室的主任是鄧稼先。
為了能儘快取得突破,
那段時間,程開甲沒日沒夜地思考和計算,
滿腦子裝的除了公式,就是數據。
一次排隊買飯,他把飯票遞給師傅,說:
「我給你這個數據,你驗算一下。」
排在他後面的鄧稼先拍著他的肩膀說:
「老程,這兒是食堂!」
經過無數次的研究、推算、驗證,
程開甲終於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
彈心的壓力和溫度,
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計算提供了依據。
為了加快核武器事業的進程,
1962年夏,錢三強等領導決定兵分兩路:
原班人馬繼續原子彈研製,
另外組織隊伍,進行核試驗準備。
作為一項大規模、綜合性、
多學科交叉的項目,
核試驗的難度可想而知。
誰去開闢新戰場,組建新隊伍,
牽頭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呢?
這項艱巨的任務
落到了44歲的程開甲身上。
為了服從國家需要,
他放棄了自己最熟悉的理論研究,
轉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核試驗技術!
造出原子彈還不算數,
得把它弄響才算數。
程開甲深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因為在當時,
核武器試驗和核武器研究一樣,
都屬於一片空白,
誰也不知道爆炸的具體過程。
僅有的信息,
是以往蘇聯專家的一些談話
和1958年美國公開出版的《爆炸波》一書。
早在1959年蘇聯專家撤走時就曾揚言:
「就是給你們一顆原子彈,
你們也弄不響。」
這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國核試驗基地,羅布泊馬蘭紅山基地!
在短短兩年裡,
程開甲召開了近兩百次任務會,
制定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總體方案,
研製了原子彈爆炸測試所需的
1700多臺儀器和設備。
1964年10月16日,
隨著羅布泊一聲驚天巨響,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舉國歡騰,震驚世界。
作為核試驗基地的技術負責人,
程開甲興奮不已。
在他的研究與領導下,
基地研究所研製出的1700多臺測試儀器
全部拿到了數據。
而美國、英國、蘇聯
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的數據,
法國第一次核試驗更是沒拿到任何數據。
同時,他提出的原子彈塔爆方案
也獲得圓滿成功。
6
30多次與「魔鬼」較量
深入爆心獲取一手數據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程開甲則開始了他長達20多年的
「羅布泊時間」。
在這裡,
他帶領基地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
為歷次核試驗奔走,
並在核試驗任務中
不斷取得新的技術突破——
1966年12月,
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成功,
他提出塔基地面用水泥加固,
以減少塵土捲入;
1967年6月,
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
他提出改變投彈飛機的飛行方向,
保證了投彈飛機的安全;
1969年9月,
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
他設計的回填堵塞方案,
確保了試驗的安全進行;
1978年10月,
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
他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成功
……
20世紀70年代,程開甲在做任務前動員
作為核試驗技術的主要負責人,
每次試驗任務他都會親自到
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
去檢查指導技術工作。
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後,
為了掌握有關地下核爆炸的
第一手材料,程開甲等科學家
決定進入地下爆心去考察。
當時,考察原子彈爆心,
在我國還是開天闢地頭一次,
因為誰也說不清那裡的輻射劑量,
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但程開甲還是穿上防護服、
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
帶著大家在剛剛開挖的、
直徑只有80釐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
最後進入到由爆炸形成的一個巨大空間。
程開甲在那裡仔細觀察、測試,
獲取到了許多一手資料和數據。
核爆炸試驗現場(左三為程開甲)
從1962年籌建核武器試驗研究所
到1984年離開核試驗基地,
22年裡,程開甲一直堅守在羅布泊,
先參與決策並主持了包括原子彈、氫彈、
兩彈結合等在內的30多次試驗。
這位身份高度保密的中國「核司令」
一次又一次地震驚世界。
1996年7月29日中國最後一次核試驗現場
為祖國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1999年9月18日,
已81歲高齡的程開甲被授予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直到此時,這位為核武事業
做出巨大貢獻的「核司令」,
才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他和他所從事的領域才為人們所知。
2014年1月10日,習近平向程開甲院士頒獎
2014年1月10日,
程開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
黨中央決定,隆重表彰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
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
程開甲被授予「人民科學家」
國家榮譽稱號。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這是程開甲百歲生日時所說的一句話,
也是他用一生踐行的人生準則。
2004年4月程開甲題字
2018年11月17日,
101歲的程開甲走完最後的人生路。
他將全部心血和才智傾注在
為國家構築核盾牌上,用一生的奮鬥
踐行了科學報國的偉大誓言
緬懷,致敬!
文/科協改革進行時 編輯整理
原標題:《【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國的偉大誓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