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投資黑水虻收入來源主要是蟲體飼料和昆蟲糞便

  「你聞聞,有味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黃勇平抓起一把黑水虻幼蟲食用溼垃圾後產生的蟲糞,請前來參觀的人過來聞,這些人為無異味而感到驚訝和好奇。

  這一幕和三年前黃勇平剛接觸黑水虻時的情景如出一轍。但那時,並沒有人清楚黑水虻幼蟲的「工作原理」。從事昆蟲研究的黃勇平沒有僅僅停留在驚訝和好奇上,決定一探究竟。此後兩年來,黃勇平團隊對黑水虻基因組展開系統研究,開始了探究黑水虻幼蟲 「工作原理」的徵程。

  彼時,遠在江蘇南京的升申(江蘇)生物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升申環境)董事長唐斌正為剛接手的採用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處理餐廚垃圾的試點項目犯愁。早期的黑水虻生物轉化溼垃圾技術預處理成本高企、養殖方式粗放不可持續、產能得不到保證、對環境影響無法有效控制,這些都使項目隨時面臨「休克式死亡」,為此唐斌總是提心弔膽。

  2019年末,一次偶然的機會,唐斌走進黃勇平團隊的實驗室後,重新看到了希望。那時,黃勇平團隊正在實驗室開展規模化示範試驗。

  技術方案逐漸成熟

  2017年,中國最早研究黑水虻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喻子牛也是抓了一把黑水虻幼蟲的蟲糞,讓黃勇平聞一聞,同樣沒有異味。帶著好奇,黃勇平與喻子牛以及國外學者Jeffery Tomberlin教授迅速組建了攻關團隊。

  作為從事昆蟲研究的專家,黃勇平對黑水虻並不陌生。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

  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能夠取食並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是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後產生的主要產品是蟲糞和幼蟲蟲體。蟲糞可直接當做有機肥使用,收穫的幼蟲可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添加劑,因此黑水虻幼蟲又被稱為「鳳凰蟲」。

  升申環境之所以養殖黑水虻,也是看中了它的價值,但對黑水虻的機理不清楚,這也是黑水虻養殖戶共同的認識盲區。

  對此,黃勇平團隊在全球率先開展了黑水虻全基因測序與基因功能注釋研究,建立了基於CRISPR/Cas9黑水虻早期胚胎基因編輯平臺,為黑水虻功能基因組的研究與商業化育種提供了理論與技術基礎。

  「目前已實現了對黑水虻幼蟲個體大小、眼色與成蟲翅膀發育等形狀的定向改造,並且正在利用前期開發的平臺開發生長發育速度更快、轉化效率更高的品種。」黃勇平說。

  在此基礎上,黃勇平團隊設計出一套技術方案,可將含水率在65%~90%的餐廚垃圾不經任何脫水、脫油、勻漿化等預處理工藝的情況下,直接投餵給黑水虻幼蟲,後續生物轉化過程也不需要任何人工或機械操作。

  「在經過8~10天的處理後,餐廚垃圾一方面轉化為受市場極大歡迎的蟲體飼料,另一方面轉化為可作為有機肥料原料的蟲糞。」黃勇平說。

  漸漸地,黃勇平團隊也摸清了適合於城鎮處理系統的黑水虻垃圾資源化處理工藝中的各環節參數與技術條件,包括溼垃圾儲放條件、幼蟲接種量、蟲苗孵育技術、合適的轉化環境條件等,為該系統的標準化、集約化、模塊化奠定了基礎。

  工藝系統處處體現「精準」

  令唐斌犯愁的事情之一是,收回溼垃圾後,需要按照傳統方法,對回收的垃圾進行離心、分層、脫水與勻漿等預處理,這是造成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另一個難題也隨之出現,依照愈發嚴格的環保要求,預處理後廢水排放怎麼辦?

  唐斌所遇到的難題,在黃勇平這裡變得簡單了。

  黃勇平團隊率先採用標準化、模塊化的箱體對機廢棄物進行黑水虻生物轉化有。即按日處理30噸溼垃圾為一個模塊來進行設計,計劃建設用房共2500平方米。其中,黑水虻轉化恆溫車間1000平方米、種蟲繁育恆溫車間400平方米、溼垃圾桶存儲與垃圾發酵車間400平方米、產品加工車間500平方米、倉庫200平方米。

  這就是該團隊探索建立的黑水虻生物轉化溼垃圾技術方案工藝系統,具體包括溼垃圾收運系統、溼垃圾傾倒系統、生物轉化系統、產品加工系統、乳酸菌擴培系統、廢氣處理系統、種蟲繁育系統。

  「我們對每一個工藝環節都進行了系統化與定量化的探索,並制定了最適合的參數指標與相關評價指標。」黃勇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例如,在黑水虻蟲苗孵育環節對蟲苗進行精準定量,與後面的接種蟲苗與輔料環節各條件參數完全匹配,同時採用一次性投餵方式,減少操作環節;將餐廚垃圾經乳酸菌與酵母菌混合菌液預處理1至30天,可降低餐廚垃圾的pH值,有效控制餐廚垃圾存儲過程與黑水虻取食餐廚垃圾過程中的臭味氣體排放,同時可使黑水虻幼蟲更易攝取餐廚垃圾中的營養。

  針對唐斌擔憂的溼垃圾預處理後廢水排放難題,黃勇平團隊通過對蟲苗數量的精確定量保證餐廚垃圾處理的周期,並通過對輔料添加的精確定量來控制最終餐廚垃圾與輔料混合物的含水率,使其更適合黑水虻取食,同時避免了垃圾中廢水的排放。

  「這種系統化與標準化的流程,可減少利用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的成本,並提高黑水虻轉化餐廚垃圾的效率。」黃勇平表示,他們通過這一整體的工藝配套方案,提升黑水虻將餐廚垃圾轉化為自身生物質的能力,實現對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據悉,該套技術工藝方案目前已在升申環境落地,並達到了預期效果。

  算清投資回報那筆帳

  成蟲交配環節150萬元、種蟲孵育環節150萬元、大型機械環節320萬元、自動化環節380萬元、基礎建設費用500萬元,唐斌和黃勇平以建設日均處理30噸溼垃圾的示範試驗基地為標準,預估了固定資產投資為1500萬元,並結合參數指標與相關評價指標,進行了投資回報評估。

  最終,該團隊按年處理10950噸溼垃圾計算,估算出營業收入可達1189.9萬元,扣除成本,可實現453.8萬元營業利潤。「預計三年多就能收回投資。」唐斌告訴《中國科學報》。

  就營業收入來源而言,其來源主要是黑水虻蟲體飼料和昆蟲糞便。以蟲體飼料為例,原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頒布的飼料原料目錄明確規定,昆蟲粉可作為含油脂蛋白原料納入飼料原料,主要用於替代魚粉使用,並且不設生產許可證管理要求。

  「黑水虻蟲體風乾樣粗蛋白質高達40%以上,粗脂肪達到15.94,接近於國產魚粉,跟一級豆粕含量接近。」黃勇平說。因此,黑水虻所生產的昆蟲蛋白可作為飼料原料銷售。據統計,我國蛋白飼料原料進口量全球第一,對外依賴程度超過70%。由於國際海洋漁業萎縮以及目前複雜的國際形勢,魚粉供應不足,價格不斷上升。

  黑水虻蟲體效用不止於此。抗菌肽、中鏈脂肪酸廣泛存在於黑水虻幼蟲中,成為近年來生物醫藥領域研究熱點。「若能在生物醫藥領域有所突破,將為該技術帶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黑水虻預蛹蟲殼也是一個寶。黃勇平介紹,預蛹蟲殼所含有的大量殼聚糖在醫藥、食品、化工、化妝品等諸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針對患者,殼聚糖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已有研究報告。同時,殼聚糖被作為增稠劑、被膜劑列入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我國每年溼垃圾約1.6億噸,畜禽排洩物約38億噸,再加上工業生產排出的約6000萬噸發酵殘渣,總數約為40億噸。「如果利用這些有機廢棄物的10%,則能夠產生8000萬噸鮮蟲和1億噸優質有機肥的原料性產品,再將這些原料進行一次性深加工,總產值達到萬億級不是問題。」黃勇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黃勇平的重點不是放在掙多少錢上。他和合作夥伴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將讓人頭痛的各種有機廢棄物轉化成新的資源。

  「與傳統的填埋、焚燒、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法等相比,利用黑水虻幼蟲處理餐廚垃圾具有成本低、轉化效率高、無二次汙染、資源化程度高等特點。」黃勇平表示,而與蚯蚓、蟑螂、黃粉蟲、蠅蛆等低等動物的生物轉化媒介相比,黑水虻的優勢明顯。黑水虻一方面對高鹽、高油、水分含量高的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力與生物轉化效率;另一方面不攜帶人或動物致病菌,沒有生物安全方面的風險。

  至於黑水虻為何不攜帶致病菌、還能降解抗生素,黃勇平團隊正聯合其他科研院校協同攻關,並致力於黑水虻蟲體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25 第3版 轉移轉化)

相關焦點

  • 報導|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作為從事昆蟲研究的專家,黃勇平對黑水虻並不陌生。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 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 小小「鳳凰蟲」如何催生萬億級產業|廢水|飼料|黃勇平|中國科學報|...
    技術方案逐漸成熟2017年,中國最早研究黑水虻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喻子牛也是抓了一把黑水虻幼蟲的蟲糞,讓黃勇平聞一聞,同樣沒有異味。帶著好奇,黃勇平與喻子牛以及國外學者Jeffery Tomberlin教授迅速組建了攻關團隊。作為從事昆蟲研究的專家,黃勇平對黑水虻並不陌生。
  • 小小「鳳凰蟲」如何催生萬億級產業
    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能夠取食並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是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後產生的主要產品是蟲糞和幼蟲蟲體。
  • 黑水虻第65屆虻鏈論壇成功召開
    黑水虻可食用,營養價值高,味美爽口,蛋白成份可直接被人體吸收。小小虻蟲破解垃圾處理難題,國家層層補貼,成就億萬產業鏈,已成世界關注焦點,被稱為環保衛士。本次論壇由中國昆蟲網、中國黑水虻網、中國蒼蠅網主辦,克邁拉(曹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曹縣王澤鋪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承辦,邯鄲克邁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荊門克邁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信陽黑水虻產業園、湖北恩施禽博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河南壯典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協辦;中國廣告買賣網全程廣告支持。
  • 科學家解析黑水虻基因組圖譜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勇平、詹帥和王四寶課題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張吉斌、浙江大學張志劍和華中師範大學楊紅團隊等合作,研究揭示了黑水虻(BSF)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 新飼料蛋白黑水虻「眾望所歸」,有可能「替代」魚粉?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文/ 農牧前沿 實習編輯戴舒琦  圖/ 農牧前沿 實習編輯戴舒琦 廣州無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魚粉稀少價格昂貴  尋找替代物迫在眼前  日益劇增的廢棄物  汙水橫流的養殖場  環境汙染亟需解決    這種種問題該如何解決
  • 黑水虻是什麼? 小蟲子憑什麼千萬天價賣到國外?
    8-10天內就可以將相應比例的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廢棄生物質轉化為昆蟲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機肥,轉化1000噸餐廚垃圾可獲得利潤66萬元……日前,在首屆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上,河南農業大學與新加坡南達公司的一項「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法媒:中國利用黑水虻回收剩飯 變廢為寶
    中國日報網6月2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6月2日報導,食品浪費是中國一大問題。位於四川西南彭山的一家特殊養殖場,巧妙運用一種名叫黑水虻的昆蟲回收殘羹剩飯,實現環保和經濟的雙重效益。法新社記者撰稿稱,中國在環保領域所作的努力在餐廚垃圾處理上可見一斑,這或許可以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的一個亮點。法新社記者專門採訪了該養殖場經理胡榕。
  • 黃奇帆:產業網際網路已成新藍海,未來或將產生幾十家萬億級企業
    在當前時代下,產業網際網路就是一個風口,會催生出更多的獨角獸企業,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更像是「小鍋菜」。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更像是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小鍋菜」今天,我們正處於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蓬勃興起、數字經濟風起雲湧的新時代,在新基建的加持下,產業網際網路加是一個風口,一定會催生出體量更大、影響更廣的獨角獸企業。
  • 2022年,中國超高清產業總體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
    花果山變身千億級超高清視頻小鎮,3D光子透明屏、超高清演播廳、4K/8K+5G展示體驗中心……老廣們熟悉的「花果山」( 廣州廣播電視臺舊址),在經過一年多總投入3億元的改造升級後實現華麗變身,一個撬動千億級產業的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正在崛起;珠江岸畔,「小蠻腰」旁,廣州國際媒體港不僅是廣州廣播電視臺新址,也是一批媒體和網際網路企業總部、4K龍頭企業和媒體廣告龍頭企業的聚集地,
  • 劉傑:養殖黑水虻變廢為寶 引領環保養殖新航向
    劉傑養殖昆蟲已經三十多年了,剛開始看中黑水虻養殖項目的時候,他想方設法從國外聘請了一位專門從事黑色指突水虻養殖的專家,在河南鄭州建起了國內首家黑水虻資源應用研究所。然而,從國外帶來的黑色指突水虻不產卵,用了近兩年時間,專家放棄研究回國去了,三十多萬元的投資也打了水漂。不甘心失敗的劉傑開始自己探索黑水虻養殖技術。
  • 環保前沿|黑水虻,餐廚垃圾處理界的新星崛起!
    黑水虻幼蟲富含活性昆蟲蛋白、昆蟲脂肪、益生菌、抗菌肽及甲殼素,是各類動物的最佳天然保健品,被譽為「動物人參」,可作為動物的主食或飼料添加劑,達到幫助消化、促進生長、增強免疫力、使肉質鮮美的作用。儘管黑水虻養殖和銷路在國外早已成型,但目前國內鮮有企業能夠做到黑水虻規模化養殖。
  • 小昆蟲黑水虻的大本領
    最近,上海市民因為垃圾分類在網絡上頻頻吐槽,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副秘書長、北京阿里牧農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歡卻因為一種能吃垃圾、糞汙的昆蟲——黑水虻而興奮不已。劉歡告訴記者,防止鳥類偷食,是黑水虻養殖中特別要注意的。   在車間門口,擺放著幾個白色盒子,裡面裝著的正是餵肥了的黑水虻幼蟲和蟲沙。「你看這些95%以上都是2釐米以上的,平均單根蟲重超過0.25克。」劉歡說,褐色的蟲沙是黑水虻幼蟲的糞便,有機質含量高、透氣性好,是極佳的土壤改良劑。
  • 5年內河南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老齡經濟催生萬億產值 中俄西伯利亞白樺茸產業持續看好
    據統計,2018年中國老齡經濟相關產業規模超過3.7萬億元,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100萬億元,屆時將佔GDP三分之一以上。落接老年健康需求 中俄企業跨境合作「應對人口老齡化,最重要的是解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日前表示,這也成為中俄白樺茸企業跨境合作的重要契機。
  • 【中國科學報】探秘海洋生物 賦能藍色產業
    談到我國海洋生物學的發展,不能不提位於青島黃海之畔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它是發源於70年前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  今天,海洋所已為我國海洋生物研究練就一支生力軍,培育了一個完整的鏈條。從探秘生命奧秘到建設「藍色糧倉」,從發展海洋生物高技術到開發利用藍色基因資源,從這裡誕生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推動藍色生物產業中國走向強國之列。
  • 連雲港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
    近日,我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實現「吃幹榨淨」,真正實現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昨日,記者來到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一探究竟。剛走進廠區,映入眼帘的是碧草成蔭的公園式廠區,靠近垃圾處理車間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我們的車間是全封閉生產,室內空氣由新風裝置進行置換,室內外我們還會噴灑對人體無害的生物液噴淋進行噴灑降解(除臭劑)。」
  • 河南發文: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請個小幫手,解決雞糞汙染大問題|黑水虻|養雞場|昆蟲|有機肥|幼蟲
    在陝西省楊凌佘家村的一個養雞場裡,記者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大大小小的十幾個池子。翻開池裡的雜質,只見無數條黑黢黢的蟲子在蠕動,再仔細一看這些雜質竟然是雞糞!將雞糞扒拉開,白白胖胖、密密麻麻的蟲子蠕動著。而此時,經過發酵和黑水虻的分解,雞糞已沒有了先前的臭味。究竟是什麼蟲子改變了養雞場雞糞異味的問題?沒錯,就是黑水虻。黑水虻是一種存在了很久的昆蟲。
  • 生祠鎮有個黑水虻養殖基地 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
    (顧海燕 蔣文潔供圖)今年,靖江市生祠鎮大進村新增一個佔地面積90畝的養殖基地,掛著泰州市佑農環保產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養在基地鋼架大棚內的是一種名叫黑水虻的昆蟲,不僅在泰州獨一無二,該基地也是目前國內較大的黑水虻養殖基地。公司負責人是安徽籍的李秀濤,年僅33歲,養殖黑水虻已有5年。他入這行也是機緣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