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傑:養殖黑水虻變廢為寶 引領環保養殖新航向

2021-01-20 經濟網

吃的是垃圾,轉化的是資源。蒼蠅、蚊子惹人討厭,而它們的近親「黑水虻」卻是劉傑眼裡的「寶貝」。他利用黑水虻的幼蟲來處理餐廚垃圾,讓餐廚垃圾這塊放錯地方的資源變廢為寶。

餐廚垃圾是剩飯菜、餐桌廢棄物及廚房下角料的總稱,來源主要是飯店、食堂、街頭小吃等場所。其所含的各種有機物質在夏天極易腐蝕產生汙染。目前,大量的餐飲垃圾已經成為城市汙染的主要源頭之一,它的科學暨無害化處理,成為困擾城市管理和建設的難題。

山東省曹縣王澤鋪村的青年農民劉傑經過近十年摸索不僅實現了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還把它融入到循環農業中,形成產業鏈,環環相扣,變廢為寶,改寫了傳統垃圾處理企業投資大,能耗高,吃進舊垃圾,吐出新垃圾的歷史。

劉傑養殖昆蟲已經三十多年了,剛開始看中黑水虻養殖項目的時候,他想方設法從國外聘請了一位專門從事黑色指突水虻養殖的專家,在河南鄭州建起了國內首家黑水虻資源應用研究所。然而,從國外帶來的黑色指突水虻不產卵,用了近兩年時間,專家放棄研究回國去了,三十多萬元的投資也打了水漂。

不甘心失敗的劉傑開始自己探索黑水虻養殖技術。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奶牛場採集到了一種類似黑色指突水虻的小昆蟲,後來經專家確認,這種虻蟲叫亮斑扁角水虻,在我國廣泛分布。原來,黑色指突水虻雖與中國的虻蟲是近親,習性卻有很大區別,因此出現水土不服。經過不斷地探索,步步嘗試,劉傑開始在自己的家庭農場大批量養殖黑水虻,又請來吉林農大的教授指導,並試驗用黑水虻幼蟲處理餐廚垃圾、雞糞、豬糞、兔糞等,歷經兩年的時間才攻克了黑水虻產卵和集卵的難題,最終實現成蟲規模化產卵、孵化,生產出大量的幼蟲。

此後,劉傑創辦了曹縣克邁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養殖黑水虻。黑水虻是一種資源昆蟲,叫亮斑扁角水虻,俗稱黑水虻。是雙翅目水虻科的一種腐食性昆蟲,幼蟲在自然界以腐爛的有機物和動物糞便為食,把泔水稍作處理就能成為黑水虻幼蟲的飼料。黑水虻幼蟲對鹽、調味品、食物毒素及其他化學添加劑不敏感,特別喜好油膩的食物。

據了解,靠食廚餘垃圾飼養的黑水虻可以作為動物飼養的補充蛋白飼料。近年來,隨著畜禽、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對蛋白飼料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許多國家都把人工飼養昆蟲作為解決蛋白飼料來源的主攻方向。在蒼蠅、黃粉蟲、蠶蛹、黑水虻等飼料昆蟲中,黑水虻作為新興資源,因破解垃圾處理難題被譽為「環保衛士」。

此外,黑水虻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以及各種動物所需微量元素,幼蟲可以直接作為飼料餵養雞、魚等經濟動物,也是水產養殖不可多得的活體餌料。黑水虻的幼蟲糞便烘乾後經過機器簡單加工成粒,可以用作有機肥還田。

「餐廚垃圾實際上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劉傑介紹,與其他垃圾處理方式相比,養殖黑水虻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目前,曹縣克邁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董事長劉傑的帶領下,致力於昆蟲產業的深度研究開發,開發虻鏈循環、虻鏈蘆丁雞、黑水虻垃圾處理等項目讓「垃圾變黃金」。(文:盧廣磊  攝影:盧廣磊)

相關焦點

  • 法媒:中國利用黑水虻回收剩飯 變廢為寶
    位於四川西南彭山的一家特殊養殖場,巧妙運用一種名叫黑水虻的昆蟲回收殘羹剩飯,實現環保和經濟的雙重效益。法新社記者撰稿稱,中國在環保領域所作的努力在餐廚垃圾處理上可見一斑,這或許可以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的一個亮點。法新社記者專門採訪了該養殖場經理胡榕。據她介紹,一公斤黑水虻幼蛆能在四小時內吃掉兩公斤餐廚垃圾。黑水虻原產美洲,其幼蟲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動物屍體和人類生活垃圾等各種有機廢物。
  • 你適合黑水虻養殖嗎?
    也就是說,做事情必須有一顆能夠思考下去的心,在黑水虻養殖行業同樣如此。或許一個不經意的思考就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結果。黑水虻養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一種難的事情。關鍵在於你面對一些難題時,能不能靜下心去思考,去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它往往能夠決定你的成敗。想要分享一些我在黑水虻養殖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和一些思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黑水虻第65屆虻鏈論壇成功召開
    春江水暖鴨先知,小小虻蟲運大勢,新年伊始,萬物復甦,在這陽春布德澤的大好春光下,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黑水虻養殖專家、專注於三維循環農業開發的學者、黑水虻產業化各領域的領頭人,養殖戶等近百位虻業精英,歡聚一堂,大家圍繞黑水虻養殖、黑水虻產業化發展,黑水虻、乳酸菌、蚯蚓養殖等在三維農業上的運用;黑水虻餐廚垃圾處理、黑水虻處理畜禽糞便以及黑水虻處理病死畜禽等環保領域的應用
  • 生祠鎮有個黑水虻養殖基地 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
    (顧海燕 蔣文潔供圖)今年,靖江市生祠鎮大進村新增一個佔地面積90畝的養殖基地,掛著泰州市佑農環保產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養在基地鋼架大棚內的是一種名叫黑水虻的昆蟲,不僅在泰州獨一無二,該基地也是目前國內較大的黑水虻養殖基地。公司負責人是安徽籍的李秀濤,年僅33歲,養殖黑水虻已有5年。他入這行也是機緣巧合。
  • 連雲港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
    近日,我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實現「吃幹榨淨」,真正實現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昨日,記者來到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一探究竟。剛走進廠區,映入眼帘的是碧草成蔭的公園式廠區,靠近垃圾處理車間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我們的車間是全封閉生產,室內空氣由新風裝置進行置換,室內外我們還會噴灑對人體無害的生物液噴淋進行噴灑降解(除臭劑)。」
  • 黑水虻幼蟲吃泔水 大規模養殖年產值百億(圖)
    ▲ 黃沙在自製的繁殖棚裡研究黑水虻成蟲。  ▲黃沙在青農大實驗室裡研究黑水虻幼蟲的生活環境。  一方幼蟲日食800公斤泔水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位於城陽區的青島農業大學,見到了「蟲博士」黃沙,他正在實驗室查看他的寶貝蟲子。
  • 台州:黑水虻專吃餐廚垃圾 生態化處理模式將全面推廣
    不過,一種原產於美洲的蟲子,就可以把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吃的是垃圾,轉化的是資源,一項利用生物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新技術在台州落地,而這項技術的核心,就是這種名叫「黑水虻」的小蟲子。   黑水虻號稱「環境小衛士」,是一種腐生性的昆蟲,它不僅能夠取食餐廚垃圾,還可以通過資源化處理技術,產生生物柴油、有機肥和高蛋白飼料,實現變廢為寶。
  • 新飼料蛋白黑水虻「眾望所歸」,有可能「替代」魚粉?
    黑水虻作為一種資源昆蟲,不僅能解決環保問題,還能提供優質動物蛋白原料。當時國內一些企業、高校以及研究院從美國、歐洲或韓國引進黑水虻,但只停留在小規模、理論研究以及產業化的技術研發層面上,沒有實現產業化突破,但黑水虻在近幾年實現了規模化和工業化生產。
  • 神秘黑水虻成為垃圾處理新技藝?——專吃餐廚垃圾
    近日,一項利用「生物處理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新技術,正在東城區試點運行,目前每天可處理餐廚垃圾200噸左右,可謂既環保又高效。  在位於東城區玉蜓橋附近的垃圾分揀中心,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將送來的餐廚垃圾進行簡單的初次分揀,在去除雜質、脫水脫油之後,將把剩餘的固體有機質垃圾送往位於河北大廠縣的處理點進行生物處理。
  • 吃進垃圾變財富 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受環保企業青睞
    「愛吃垃圾的蟲子」:吃進垃圾變財富  新華社廣州7月26日電(記者丁樂)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是飼料和肥料,未來還可能開發出化妝品、保健品,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逐漸受到我國環保企業的青睞。  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幼蟲長約兩釐米,作為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採食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等。
  • 環保前沿|黑水虻,餐廚垃圾處理界的新星崛起!
    黑水虻幼蟲富含活性昆蟲蛋白、昆蟲脂肪、益生菌、抗菌肽及甲殼素,是各類動物的最佳天然保健品,被譽為「動物人參」,可作為動物的主食或飼料添加劑,達到幫助消化、促進生長、增強免疫力、使肉質鮮美的作用。儘管黑水虻養殖和銷路在國外早已成型,但目前國內鮮有企業能夠做到黑水虻規模化養殖。
  • 生態文明中國行主任楊國文談餐廚垃圾處理新科技-黑水虻養殖
    建設生態環保文明,中國正從國家層面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開始!   垃圾焚燒法的優點是:佔地面積小,對用地緊張的城市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減容減量程度高,一般能減容90%,減量80%;消毒徹底,焚燒爐產生的高溫,可徹底分解垃圾中的有害物質,並將垃圾中的病原體徹底殺滅;燃燒產生的氣體和煙塵經處理後達標排放,二次汙染小;垃圾焚燒所產生的熱能可用來發電及供熱,變廢為寶。
  • 超級蛆將拯救世界:多家環保公司使用蛆來回收養分,環保養殖
    然而,環保除了減排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廢物回收。在廢物回收方面,人類算是小有成果:金屬可以回收成為新的金屬,紙製品可以做成新的紙製品,就連很難被大自然分解的塑料產品也可以經過回收處理,成為新的產品。但是,人類本身為了生存而產生的大量糞便,菜葉子,以及廚餘等有機垃圾卻很難以環保的方式進行回收。
  • 大荔縣:探索「乳酸菌+蟲子」生態養殖新模式
    來源:農民日報走進位於陝西省大荔縣羌白鎮的陝西西牧農業生態養殖基地,既不像傳統養殖場那樣臭氣燻天,也看不見堆積的畜禽糞汙,不同之處就是多了一個乳酸菌加工車間和一間黑水虻養殖室。「我們所做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第一個環節就是生產加工乳酸菌。」
  • 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
    原標題: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分類新路徑  「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
  • 黑水虻是什麼? 小蟲子憑什麼千萬天價賣到國外?
    「天價」賣給外國人的蟲子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共識的今天,廚餘生活垃圾、養殖業動物糞便處理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變廢為寶也是生態環保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十多年如一日,楊森的目光瞄準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糞便。
  • 小昆蟲黑水虻的大本領
    經過近7年的不斷試驗,劉歡的團隊成功掌握了這種昆蟲的規模化養殖技術,其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立的養殖基地順利實現了黑水虻蟲卵的批量高效生產,並成功將該技術方案輸出到餐廚垃圾處理廠、大型養殖場,為餐廚垃圾、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途徑。   這到底是種什麼神奇的昆蟲?是否真有這麼厲害的技能?記者來到四川省江油市光紅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 你知道嗎|寶藏昆蟲黑水虻:小身板大能耐,廚餘垃圾我來扛
    廚餘垃圾治理領域的「寶藏」種蟲孵化 利用黑水虻幼蟲強大的取食和消化能力,將廚餘垃圾可轉化為高質量的動物蛋白。規模化養殖的黑水虻轉化需要專業的垃圾轉化車間和轉化池,配套專業的通風、控溫、除臭設備。黑水虻幼蟲經過5~7天的處理後,將廚餘垃圾轉化為虻體蛋白和蟲糞,採用蟲料篩分設備進行蟲糞分離,最終得到優質的水虻鮮蟲和有機肥產品。
  • 奶牛養殖場牛糞「堆積如山」,嘗試養殖蚯蚓日產日清、變廢為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輝 通訊員 王文濤 喬炳志是濟寧市任城區幸福牧業的負責人,從事奶牛養殖近20個年頭,在位於李營街道的養殖場內,現存欄奶牛460頭,產奶牛300頭,銷路良好。同樣,喬炳志在經營過程中也遭遇了一個難題:每天都在持續產生的大量牛糞該如何處理?
  • 黑水虻的營養價值,含檢測報告
    《世界虻業》2017年創刊首刊最全面的黑水虻養殖資料,3月17日前索閱含快遞費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