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垃圾,轉化的是資源。蒼蠅、蚊子惹人討厭,而它們的近親「黑水虻」卻是劉傑眼裡的「寶貝」。他利用黑水虻的幼蟲來處理餐廚垃圾,讓餐廚垃圾這塊放錯地方的資源變廢為寶。
餐廚垃圾是剩飯菜、餐桌廢棄物及廚房下角料的總稱,來源主要是飯店、食堂、街頭小吃等場所。其所含的各種有機物質在夏天極易腐蝕產生汙染。目前,大量的餐飲垃圾已經成為城市汙染的主要源頭之一,它的科學暨無害化處理,成為困擾城市管理和建設的難題。
山東省曹縣王澤鋪村的青年農民劉傑經過近十年摸索不僅實現了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還把它融入到循環農業中,形成產業鏈,環環相扣,變廢為寶,改寫了傳統垃圾處理企業投資大,能耗高,吃進舊垃圾,吐出新垃圾的歷史。
劉傑養殖昆蟲已經三十多年了,剛開始看中黑水虻養殖項目的時候,他想方設法從國外聘請了一位專門從事黑色指突水虻養殖的專家,在河南鄭州建起了國內首家黑水虻資源應用研究所。然而,從國外帶來的黑色指突水虻不產卵,用了近兩年時間,專家放棄研究回國去了,三十多萬元的投資也打了水漂。
不甘心失敗的劉傑開始自己探索黑水虻養殖技術。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奶牛場採集到了一種類似黑色指突水虻的小昆蟲,後來經專家確認,這種虻蟲叫亮斑扁角水虻,在我國廣泛分布。原來,黑色指突水虻雖與中國的虻蟲是近親,習性卻有很大區別,因此出現水土不服。經過不斷地探索,步步嘗試,劉傑開始在自己的家庭農場大批量養殖黑水虻,又請來吉林農大的教授指導,並試驗用黑水虻幼蟲處理餐廚垃圾、雞糞、豬糞、兔糞等,歷經兩年的時間才攻克了黑水虻產卵和集卵的難題,最終實現成蟲規模化產卵、孵化,生產出大量的幼蟲。
此後,劉傑創辦了曹縣克邁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養殖黑水虻。黑水虻是一種資源昆蟲,叫亮斑扁角水虻,俗稱黑水虻。是雙翅目水虻科的一種腐食性昆蟲,幼蟲在自然界以腐爛的有機物和動物糞便為食,把泔水稍作處理就能成為黑水虻幼蟲的飼料。黑水虻幼蟲對鹽、調味品、食物毒素及其他化學添加劑不敏感,特別喜好油膩的食物。
據了解,靠食廚餘垃圾飼養的黑水虻可以作為動物飼養的補充蛋白飼料。近年來,隨著畜禽、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對蛋白飼料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許多國家都把人工飼養昆蟲作為解決蛋白飼料來源的主攻方向。在蒼蠅、黃粉蟲、蠶蛹、黑水虻等飼料昆蟲中,黑水虻作為新興資源,因破解垃圾處理難題被譽為「環保衛士」。
此外,黑水虻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以及各種動物所需微量元素,幼蟲可以直接作為飼料餵養雞、魚等經濟動物,也是水產養殖不可多得的活體餌料。黑水虻的幼蟲糞便烘乾後經過機器簡單加工成粒,可以用作有機肥還田。
「餐廚垃圾實際上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劉傑介紹,與其他垃圾處理方式相比,養殖黑水虻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目前,曹縣克邁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董事長劉傑的帶領下,致力於昆蟲產業的深度研究開發,開發虻鏈循環、虻鏈蘆丁雞、黑水虻垃圾處理等項目讓「垃圾變黃金」。(文:盧廣磊 攝影:盧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