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垃圾問題日益凸顯,尤其餐廚垃圾處理,一直是垃圾分類工作中的難題。因為餐廚垃圾含油含水量高,易腐爛發臭,如不及時處理,不僅對大氣、土壤水源造成汙染,也會使蠅蟲大量滋生、傳播疾病。不過,一種原產於美洲的蟲子,就可以把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吃的是垃圾,轉化的是資源,一項利用生物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新技術在台州落地,而這項技術的核心,就是這種名叫「黑水虻」的小蟲子。
黑水虻號稱「環境小衛士」,是一種腐生性的昆蟲,它不僅能夠取食餐廚垃圾,還可以通過資源化處理技術,產生生物柴油、有機肥和高蛋白飼料,實現變廢為寶。
台州市垃圾分類辦專職副主任鄭志才:「我們餐廚垃圾也是一种放錯地方的資源,它裡面還有很多可以轉化利用的物質。」
基地負責人黃文淵:「這種新型用生物處理餐廚垃圾有什麼(好處),就是無害化,還有資源化,這個蟲子跟蟲糞,蟲子高蛋白可以做家禽,水產的飼料,蟲糞是很好的有機肥,真正的有機肥,用在各種瓜果,蔬菜,包括水果種植一類,都很好的。」
台州生物循環科技示範園(黑水虻飼養基地)位於椒江葭沚街道水門村,這裡僅有400平方米的養殖大棚,但是每天卻可以處理20噸的餐廚垃圾。跟傳統方式比起來,節約了土地資源和成本,還更加生態環保。
台州市垃圾分類辦專職副主任鄭志才:「大家都知道我們餐廚垃圾處理技術有很多種,有焚燒的,有堆肥的,也有拿去作為養殖的,其中養殖項目也有生物轉化養殖,黑水虻就是一個目前比較科學的技術。」
據統計,台州每日產生的餐廚垃圾約為640噸,椒黃路三區每天產生270噸,養殖黑水虻成功破解了餐廚垃圾處理這道難題。
台州市垃圾分類辦專職副主任鄭志才:「一噸的幼蟲每天可以吃兩到三噸的餐廚垃圾,相當於它能吃它體重兩到三倍的餐廚垃圾,它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吃,從幼蟲吃到成蟲,變成蛹之前,我們就把它烘乾,這個時候烘乾是價值最高的。」
在示範園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台州市又致力研究規模化、集約化處置餐廚垃圾的模式,創造性地設計出餐廚垃圾處置「1+N」模式向全市推廣,實現餐廚垃圾生態化、資源化處置。
黑水虻這一餐廚垃圾處理模式,在全省還是首創。接下來,將在全市推廣。
文章來源:阿福講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