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昆蟲吃垃圾 南京高淳區垃圾分類有「法寶」

2020-12-04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7月14日訊(通訊員 吉穎記者 徐潔)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卻是肥料,在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成為垃圾分類的「法寶」。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高淳區漆橋鎮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點,在1000平米的工廠內,林立著4排自動化養殖架,每一層養殖架上數以萬計的黑水虻幼蟲正忙碌地吃著餐廚垃圾。

「你看,現在正在『享受』餐廚垃圾的就是黑水虻小幼蟲,這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漆橋街道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物示範點負責人劉金寶告訴記者,每天一早,漆橋街道所有的餐廚垃圾都會通過垃圾車運進廠區,經過二次篩選後,將分離出來的垃圾進行粉碎處理,等到顆粒度達到投餵標準以後再進行餵食,「主要看垃圾的狀態,如果溼度過高我們就進行乾燥處理,最後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通過泵管輸送到養殖區,餵食黑水虻幼蟲。」

據劉金寶介紹,目前基地每天可處理5噸餐廚垃圾。僅僅50克的黑水虻幼蟲卵經過培育之後的幼蟲就可以處理掉約1000斤的餐廚垃圾,5噸的餐廚垃圾就可以培育出1噸黑水虻幼蟲。「黑水虻的幼蟲可以處理餐廚垃圾,成品蟲富含多種維生素、卵磷脂以及有益礦物質元素,可以用於螃蟹、龍蝦等水產養殖,還可以添加到寵物飼料中。」劉金寶告訴記者,黑水虻從幼蟲長成成品蟲只需要15天,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以後還可以給果樹施肥。

記者了解到,高淳區是全國100個垃圾分類示範縣,漆橋街道作為高淳區的垃圾分類示範片區,一直探索著符合自身情況的廚餘垃圾處理技術和工藝。自2019年5月開始,漆橋街道引進第三方公司,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將黑水虻養殖跨界連結到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中,緩解了傳統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普遍存在的處理成本高、產出效益低的問題,有效解決了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2-3畝地,進一步增加日處理量,根據目前運營模式形成『漆橋經驗』,未來會逐步向高淳其他街道推廣。」 黑水虻繁育基地負責人簡傳坤說。

相關焦點

  • 黑水虻每日可「吃」掉2.5噸廚餘垃圾 南京探索廚餘垃圾處理新途徑
    中國江蘇網7月15日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14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南京垃圾分類疑問解讀: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
    跟著垃圾去「旅行」,記者近日對分類後的垃圾轉運處置工作進行了全程探尋。重塑收運體系,垃圾也有「公交線路」每天早上7點,南京鼓樓管養集團的收運人員張元元便駕駛廚餘垃圾收運車出發。「我一天要收運42個小區、47個點位的廚餘垃圾,車隊共開設了13條收運路線,我跑第四條,依次去寧海路街道、華僑路街道、湖南路街道。
  • 浙大教授「撿」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專門消滅餐廚垃圾
    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裡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蟲子是哪裡來的?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
    重塑收運體系,垃圾也有「公交線路」每天早上7點,南京鼓樓管養集團的收運人員張元元便駕駛廚餘垃圾收運車出發。「我一天要收運42個小區、47個點位的廚餘垃圾,車隊共開設了13條收運路線,我跑第4條,依次去寧海路街道、華僑路街道、湖南路街道。收集完成後運送到幕府西路廚餘垃圾中轉站,像公交線路一樣,每天順著這樣一條線跑,不繞路。」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你進階為「會分垃圾的文明人」了沒?
    到2020年12月底,南京全市每天收運廚餘垃圾超過880噸。而11月1日以前,南京收運的廚餘垃圾每天不足百噸。這大有「味道」的增長,是南京市民垃圾分類實實在在的成果。在垃圾源頭的市民,聽不到廚餘垃圾處理終端——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工人的評價:送來的廚餘垃圾分揀質量越來越好,目前已經完全取消了人工分揀,僅靠機器分揀便可滿足要求。南京市民素質太高了!了不起!」
  • 浙大教授撿垃圾養蟲年入百萬 網友:多讀書果然賺錢
    張教授去年夏天在昆蟲農場耕地農場真的很小,不過幾畝地,建它幹什麼?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
  • 「圍著人心轉」,垃圾分類「不難」
    南京施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已近一個月,但一些小區居民仍然覺得,要做到「人人願意分、會分」有點難。不過,馬群公寓居民邵建國擺擺手說,不難!到目前為止,他們小區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都超95%以上。垃圾分類新時尚,在部分小區先行一步、漸成風氣,有什麼秘訣?記者進行了探訪。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垃圾房落地還需破「鄰避」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兩個月後,隨意抽問南京市民,回答可能大相逕庭。答案差異的原因,與小區垃圾分類房的推進程度有很大關係。南京總計有6000多個小區,據南京市城管局官方發布最新數據,截止目前,全市已在2545個小區建成垃圾分類收集亭房5159個;583個小區、1538個收集點在建。垃圾分類是否到位,收集設施至關重要。建成的,如何達成共識?沒建成的,堵在何處?
  • 垃圾分類丨整完燒烤後,垃圾怎麼分類?
    垃圾分類丨整完燒烤後,垃圾怎麼分類?但是宵夜產生的垃圾該怎樣分類?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01飲品包裝大家在吃燒烤時,桌上不可或缺的就是啤酒、飲料,啤酒瓶、塑料飲料瓶屬於可回收物,當然他們的瓶蓋也是屬於可回收物。投放時應輕投輕放,立體包裝物要清空內容物,有尖銳邊角的,應包裹後投放、清潔乾燥,避免汙染。
  • 養鹿初中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養鹿初中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來源:雲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李旭忠 王志雲  2021年01月07日 12:32 雲陽網訊(通訊員 於遊 肖將軍)1月6日,養鹿中學80名志願者在平安鎮社區開展了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 長三角近郊探索:溼垃圾養蟲前景如何?
    新華社上海4月14日電(記者杜康、吳寶澍)垃圾分類後,溼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方式成為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上海、浙江等地一些企業用剩菜剩飯、果皮菜葉養蟲,能否兼顧溼垃圾處理和經濟效益?  在滬郊崇明建設村,上海冬臣昆蟲養殖公司租借了村上流轉的20畝土地用來處理鎮上的溼垃圾。餐廚垃圾經粉碎後,摻上麩皮用來飼養黃粉蟲。
  • 養昆蟲吃垃圾,電池廢水養魚……這些廢物處理令人大開眼界
    如何破解「垃圾圍城」困局?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廢物處理再次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日前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一些廢物處理的新技術新方法正在運用中,成為守護世界藍天碧水的新力量。  生物降解是廢物處理技術的「新藍海」。在浙江省杭州市崇賢街道,有一座神奇的「昆蟲農場」,一年能「吃」掉3400多噸餐廚垃圾。
  • 垃圾分類現狀及如何垃圾分類的思考
    ,國家出臺了垃圾分類的政策,沸沸揚揚的鬧了幾個月,但是現在又已沒有了頭緒,至少我現在這個十幾線的小鄉鎮,還完全沒有垃圾分類的影子,其實應該是有落實的,只不過,落實的方式非常流於表面,只是多放了兩三個不同顏色的桶,這樣起到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甚微,首先,垃圾桶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垃圾分類的效果,這裡有兩方面,第一,垃圾桶的外形以及字都不夠清楚的引流,第二就是比較根本的問題
  • 上海那些被垃圾分類搞瘋狂的網民,有哪幾種垃圾的分類?
    原來,上海居民快被垃圾分類逼瘋了,這次的垃圾分類不像以前了,分了好幾種,也更嚴格了,所以上海居民為了搞懂哪些垃圾是哪些分類,已經焦頭爛額了。而且更無語的是,有些垃圾一種東西卻分成2種不同類型的垃圾。據說有網友扔粽子,被小區大媽叫住,然後在垃圾桶旁邊把所有粽子都剝了,分別扔對應的垃圾桶……所以上海網民的搜索詞都是這樣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7月1日起正式實施,上海即將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從6月初,上海大多數小區和辦公樓已經開始提前操練,垃圾四分類嚴格區分。
  • 都不想離自家近,南京小區垃圾分類房「難產」待破局
    垃圾分類房。很多小區的業主群因它而熱鬧起來," 我們不要房,分類方式我做主 "" 選址比選美還難,眾口難調 "。南京不少小區的垃圾分類房為此 " 難產 " 的不少,這也成了小區管理中的痛點,你家還在 " 痛 " 著嗎?No.1 不要房,分類方式我做主" 我們小區要不要參與垃圾分類試點,建設垃圾分類房?"
  • 生活垃圾分類跑出「加速度」 南京64個小區101個單位先行先試
    中國江蘇網4月16日訊 (記者 羅鵬)南京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再邁堅實步伐。今天上午,記者從南京市城管局獲悉,全市已選取64個小區和101個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先行先試。實施中,因地制宜設置垃圾分類收集點,有序歸併不分類投放點,加強收集點人員值守和巡查,對居民進行精準指導,對分類投放居民進行積分獎勵。」陳雷說。
  • 南京11月1日開始實行垃圾分類 一個口訣記清楚
    11月1日開始,南京正式實施《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行垃圾分類。
  • 餐廚垃圾怎麼辦?可以養蟑螂吃掉啊
    IT之家7月19日消息 在濟南市,有著這麼一座特殊的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它是一座方形建築,佔地面積約為90畝,位於章丘區西南部的一片田野裡。與其他焚燒、填埋垃圾處理中心不同,這裡養著大約3億隻美國大蠊品種的蟑螂,這些蟑螂,便是餐廚垃圾的處理「工人」。
  • 克拉瑪依垃圾分類圖標
    、勤勞的南京市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為發光發熱。向來十分積極。總說過,「志願服務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而南京截至去年已有實名註冊志願者近300萬人。年度有服務記錄註冊志願者佔常住人口比例超過1541%,今年在防控期間,我市有20萬防疫志願者站了出來,生動描繪了文明南京、志願之城的底;面對汛情,數萬名平安志願者時間積極響應,與網格員一起,衝鋒在抗洪防汛樶前線,在志願服務之外,南京人還有許多甘做好人好事、為公共利益奉獻力量的「高光時刻」,本報「好人365」專欄。
  • 南京雨花經開區:黨建引領 推進垃圾分類落地生根
    圖為雨花經濟開發區志願者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工作。雨花臺城管局供圖垃圾分類看似舉手之勞的小事,卻是一場城市精細化管理大考。在南京雨花經濟開發區,部分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先行試點後,環保屋選址爭議聲音較大。環保屋建成後,如何引導居民正確分類和投放垃圾等,也成了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面對難題,雨花經濟開發區堅持黨建引領,把握居民群眾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關鍵點,建立垃圾分類「1 X」模式,凝聚物業、志願者服務隊、專業公司等各類社會力量,通過宣傳引導、建好設施、約束激勵等有效舉措,逐步推進垃圾分類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