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14日訊(通訊員 吉穎記者 徐潔)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卻是肥料,在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成為垃圾分類的「法寶」。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高淳區漆橋鎮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點,在1000平米的工廠內,林立著4排自動化養殖架,每一層養殖架上數以萬計的黑水虻幼蟲正忙碌地吃著餐廚垃圾。
「你看,現在正在『享受』餐廚垃圾的就是黑水虻小幼蟲,這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漆橋街道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物示範點負責人劉金寶告訴記者,每天一早,漆橋街道所有的餐廚垃圾都會通過垃圾車運進廠區,經過二次篩選後,將分離出來的垃圾進行粉碎處理,等到顆粒度達到投餵標準以後再進行餵食,「主要看垃圾的狀態,如果溼度過高我們就進行乾燥處理,最後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通過泵管輸送到養殖區,餵食黑水虻幼蟲。」
據劉金寶介紹,目前基地每天可處理5噸餐廚垃圾。僅僅50克的黑水虻幼蟲卵經過培育之後的幼蟲就可以處理掉約1000斤的餐廚垃圾,5噸的餐廚垃圾就可以培育出1噸黑水虻幼蟲。「黑水虻的幼蟲可以處理餐廚垃圾,成品蟲富含多種維生素、卵磷脂以及有益礦物質元素,可以用於螃蟹、龍蝦等水產養殖,還可以添加到寵物飼料中。」劉金寶告訴記者,黑水虻從幼蟲長成成品蟲只需要15天,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以後還可以給果樹施肥。
記者了解到,高淳區是全國100個垃圾分類示範縣,漆橋街道作為高淳區的垃圾分類示範片區,一直探索著符合自身情況的廚餘垃圾處理技術和工藝。自2019年5月開始,漆橋街道引進第三方公司,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將黑水虻養殖跨界連結到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中,緩解了傳統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普遍存在的處理成本高、產出效益低的問題,有效解決了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2-3畝地,進一步增加日處理量,根據目前運營模式形成『漆橋經驗』,未來會逐步向高淳其他街道推廣。」 黑水虻繁育基地負責人簡傳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