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垃圾房落地還需破「鄰避」

2021-01-09 金臺資訊

「我們小區做得蠻好」;「我們小區一塌糊塗」。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兩個月後,隨意抽問南京市民,回答可能大相逕庭。答案差異的原因,與小區垃圾分類房的推進程度有很大關係。南京總計有6000多個小區,據南京市城管局官方發布最新數據,截止目前,全市已在2545個小區建成垃圾分類收集亭房5159個;583個小區、1538個收集點在建。垃圾分類是否到位,收集設施至關重要。建成的,如何達成共識?沒建成的,堵在何處?

反覆議,設施定,分類漸入佳境

2020年12月24日早上快10點,南京棲霞區金堯山莊小區居民張安富提著分好類的兩袋垃圾,步行幾分鐘來到了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刷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卡、分別投入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桶中,再在旁邊洗手池把手洗乾淨。這樣一套流程,這個小區居民比大多數南京市民要熟練得多。

早在2019年10月17日,金堯山莊小區在全市率先試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撤掉樓棟前全部垃圾桶,設立1處集中投放點。

在2020年11月1日法規正式生效前,南京首批就有64個小區先行先試垃圾分類「實戰」。

金堯山莊的示範效應明顯,附近金堯新村推行分類試點時,只有2-3戶不同意撤桶建站。棲霞區堯化街道堯新社區黨總支書記曹飛說,他們對456戶居民都開展了上門入戶調研、宣講、答疑 :「唯一適合建站的地方在小區東邊,垃圾房離正門(西門)遠,不影響出行和小區美觀,只要每天提前出門兩分鐘就可以。」從撤桶到建站,僅用一個月左右便完成。

秦淮區老舊小區眾多。武定門北巷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有14棟樓287戶居民,地形狹長逼仄,寸土寸金。小區決定用三個停車位的空間建設垃圾房。「居民剛開始聽到後不同意,於是我們組織支部黨員、居民召開居民議事會,與物業溝通如何對車位進行調整。」秦淮區蓮子營社區書記陳海寧說,充分溝通後,僅用幾天時間,大家便達成共識。小區利用門衛室後方空地增設車位、將原來大車位調整為小車位等方式,建好了「垃圾房」,原有停車位105個並未減少。

反覆議事、磨合,「垃圾房」選定,讓分類漸入佳境。建鄴區南苑街道以老舊小區興宏園為試點,科學選址,在「條例」實施前半年,設施已完工,小區廚餘垃圾收集量逐步遞增。建「垃圾房」破壞小區整體景觀怎麼辦?建鄴區勝科星洲府業主達成一致意見:將垃圾收集點建在地下停車場,既解決了小區環境問題,也方便居民分類投放。建鄴區建盛麗庭小區,垃圾分類亭灰瓦紅柱,雕花設計,金桂圍繞,「投放情況會實時顯示在建鄴區城管局的數字平臺上,可動態掌握轄區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正確率和分類回收品種、數量、去向。」建鄴區莫愁湖街道城管科副科長李憲軒說,如果智能箱體的垃圾桶漫溢,箱體會自動報警。

選址難,統一難,推行阻力何在

「條例」11月1日開始實施後,總共只有6棟、總戶數735戶的世茂城品小區就陷入了垃圾房選址的持久紛爭中。世茂城品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尹西社區,交付才一年多。由於公共面積不大,選址餘地小,導致居民意見不一,垃圾搜集點「難產」。

在幾輪公示無果後,2020年12月17日凌晨,物業將垃圾桶拖到該小區7棟西側快遞櫃和寵物樂園之間,導致很多住戶不滿。

「我是7棟的,你看,床頭靠著的牆外就是垃圾點,距離太近了。小區雖小,也要建三個垃圾亭。垃圾分類大家都支持,前提是不能擾民!」家住7棟西側的居民在採訪中表示,「這個點並不在幾次公示之列,快遞櫃也在這兒,我們承載的噪音壓力太大。」「凌晨四點多,咣當、咣當……10個垃圾桶,要清運十多分鐘,太吵了。」「我住6棟,最後一次公示的圖紙顯示,6棟前後夾擊,都有垃圾收集點,這是不是不公平?」

「四輪公示結束,持續兩個月,依然沒有定論。業主和物業、業主和業主之間,矛盾重重。」世茂城品所在社區居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協調物業,但不能過分幹預,還是要聽居民自己的意見。

歷經四次公示,兩次跑票,居民們希望物業不參與選點,不幹擾結果,由業主選點,民主投票決定。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認為,中國現階段住宅建設垃圾設施的提前規劃不足,只能在居民入住後再增設,無疑加大了難度。

鼓樓區、建鄴區都出現了因居民意見未統一,「垃圾房」地基打好又停工的尷尬。有些小區垃圾房已經拉到現場,但地點未獲居民通過,暫時不能施工安裝。江北新區沿江街道威尼斯水城14街區至今沒有選好設施搜集點,目前處於物業代收代分階段。建鄴區金馬酈城小區業主薛女士說,有的業主太自私,「視線內能看到垃圾設施都不行」,這樣怎麼推得下去?

河西某小區,垃圾桶又還回各個樓棟

由於設施難以到位,有的小區分類狀況「一夜回到解放前」。南京河西中部某小區,體量龐大,收集點和垃圾房一直沒有進行選址公示,居民觀望後又恢復了混裝。「3000戶大概要建6個垃圾房,選址難,矛盾大,暫時過渡。」該小區物業負責人無奈地說。

截至記者發稿前,世茂城品物業決定綜合各方意見,定三個點,一家一戶跑票,搜集意見,又遭反對。物業再次修改方案,決定每棟選3位代表商談。「如果還有分歧,業主可向街道物業科反映。」

南京市鐵心橋街道城管科負責人介紹,轄區45個小區,目標是2020年底前60%要建房建亭,目前只完成27個,計劃年底全部開工。他坦言,社會化物業管理的小區推行起來比較困難,政府自管小區好協調。

不強制,有彈性,給共識充分時間

為什麼要撤桶?為什麼要建站?為什麼要建在這裡?這是不少小區業主群裡吵翻天的「靈魂三問」。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管理責任人可以採取設立固定桶站、流動收運車收運等多種方式,組織個人和單位定時定點集中投放生活垃圾。

「垃圾房」並非法定強制選項,但卻是實操目標。居民源頭垃圾分類是解決「垃圾圍城」問題的關鍵。「通過其他城市的實踐效果看,撤桶建站、定時定點投垃圾,是保證分類質量的有效方式,增加個人的一點小麻煩,可以換來社會綠色發展的大效益。」南京市城管局環衛處副處長龍瑞解釋,過去小區單元樓前、樓道內都有很多垃圾桶,投放隨意,缺乏約束,很難管控分類質量。撤掉垃圾桶,因地制宜設置集中收集點,有序歸併不分類投放點,加強值守和巡查,對居民精準指導,在適度不便帶來的「陣痛」中,促進分類習慣養成,是垃圾強制分類的應有之義。

我省印發的《江蘇省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與收運設施設備配置指南(試行)》中規定,小區宜設置不少於1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間(房),並設置明顯標誌;每處面積一般不小於20平方米,服務戶數一般不超過1000戶,服務半徑不宜超過300米。南京目前的操作方式是,200-300戶建一個收集亭,300-500戶建一個垃圾房。「不強制設置收集點。居民反對,就暫時不建,採用其他形式過渡。」南京市城管局副局長陳雷表示,對垃圾分類爭議較大的小區,在處理上還將加強溝通,避免矛盾激化。除了設置臨時收集點,還有一種過渡方式是流動收集,在收集時間把容器擺出來,過了時間再把容器撤走。留出彈性空間給住戶商量,達成一致意見再設置固定收集點。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地方立法與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湯善鵬說,只要小區能取得好的分類效果,多種方式都是受歡迎的。在「垃圾房」選址問題上,發揮社區自治,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從而形成共同決定,更易減少矛盾。

相關焦點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你進階為「會分垃圾的文明人」了沒?
    不過,對於1650噸/日的南京全市廚餘垃圾處理能力來說,廚餘垃圾遠還沒達到「應分盡分」。一種文明新風尚的形成,不是一聲令下就能戛然切換的。萬名分類指導員,垃圾分類的把關領路人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李名英就趕到新街口香居美苑小區,她在這裡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上班時間是上午7點到9點、下午6點到9點,但李名英總是提前一兩個小時到崗。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
    前端分類投放,民聲鼎沸,人人有責,人人關注。而之後的環節消失在公眾視野中,往往引發疑問:我分好的垃圾去哪了?會不會「前段細分類,後端一鍋燴」?事實上,從前端到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置,垃圾分類鏈條需環環相扣,才能實現閉環。「強制分類」對這個鏈條進行了革命性的再造、提升。跟著垃圾去旅行,記者進行了全程探尋。
  • 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垃圾分類「鄰避效應」怎麼破?文二西路...
    老舊小區規劃建設時,垃圾分類還是天方夜譚,自然沒有考慮到垃圾房配套。現在要搞垃圾分類,需要一個垃圾房。居民都知道這是好事,可建在誰家後院都不樂意。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讓社區主任周密犯愁,「這段時間一直睡不好,協調會開過,居民意見也徵集了,明明是為整個小區好,居民說我不為大家考慮,就為了工作」。昨天撥打周主任手機,響起了「垃圾分類靠大家……」的鈴聲。
  • 都不想離自家近,南京小區垃圾分類房「難產」待破局
    垃圾分類房。很多小區的業主群因它而熱鬧起來," 我們不要房,分類方式我做主 "" 選址比選美還難,眾口難調 "。南京不少小區的垃圾分類房為此 " 難產 " 的不少,這也成了小區管理中的痛點,你家還在 " 痛 " 著嗎?No.1 不要房,分類方式我做主" 我們小區要不要參與垃圾分類試點,建設垃圾分類房?"
  • 南京垃圾分類疑問解讀: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
    鼓樓區啟用的新型廚餘垃圾轉運車。 本報記者 陳儼 攝□ 本報記者 白雪 劉霞我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會不會「前端細分類,後端一鍋燴」?這是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常常聽到的疑問。事實上,從前端到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置,垃圾分類鏈條需環環相扣,才能實現閉環。南京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對這個鏈條進行了革命性的再造、提升。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松山湖將根據300戶至500戶的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選點的原則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 「圍著人心轉」,垃圾分類「不難」
    南京施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已近一個月,但一些小區居民仍然覺得,要做到「人人願意分、會分」有點難。不過,馬群公寓居民邵建國擺擺手說,不難!到目前為止,他們小區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都超95%以上。垃圾分類新時尚,在部分小區先行一步、漸成風氣,有什麼秘訣?記者進行了探訪。
  • 全市日收廚餘垃圾714噸,較一個月前增加約572噸 垃圾強制分類...
    龍虎網訊 昨天,《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滿一個月。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滿月」成效如何?記者的探訪結果令人振奮。4171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接近全覆蓋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南京由此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
  • 城市垃圾分類何以成功?——來自臺北市的案例研究
    據統計,中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至2015年的19142.17萬噸,全國一度有約2/3的城市處於垃圾包圍之中,其中1/4已無填埋堆放場地,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佔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垃圾處理極易引發激烈的環境衝突,近年來,圍繞垃圾處理的鄰避衝突在全國各大城市不時上演。為了降低環境壓力,各級政府陸續開始垃圾分類的工作。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其實我是站在這兒告訴你怎麼分的,不是來替你們分的。」她一邊快速將垃圾袋破開,熟練地把垃圾倒入回收桶,一邊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旁邊,一位居民見狀主動挑出袋裡的廚餘垃圾遞給她,她還道了一聲謝謝。
  • 垃圾分類新時尚|8公斤溼垃圾可以發1度電:溼垃圾純度將直接影響...
    許多人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溼垃圾不能連帶可降解塑膠袋一起投放?陳衛華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可降解塑膠袋要降解的時間遠遠超過「預處理+厭氧消化產沼」工藝的時間,因而溼垃圾一定要破袋處理。只有每個環節都確保垃圾正確分類,垃圾進入末端處置環節後,才會更加高效地變為有用的資源。「垃圾分類之後,特別是溼垃圾的破袋,在我們這裡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 破袋神器、自製花肥……這份垃圾分類「三十六計」,快點收藏
    第十八計圓桶破袋 魔力圈圈在長寧區天山路街道,一款匹配圓形垃圾桶的「魔力圈」橫空出世,不僅一秒破袋,還有防濺擋板。這款魔力圈由不鏽鋼拉絲材質製成,上面裝著調節開關,可以牢牢固定在溼垃圾桶口。圈的內部設計了一條鋸齒,溼垃圾袋只需勾住鋸齒,用力一拉,就可以破袋成功。
  • 宜昌市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宜昌市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6日 11:42 來源:湖北日報   該項目是為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興建的民生工程,歷時兩年科學論證和綜合比較,項目選址夷陵區鴉鵲嶺鎮鳳凰觀村四組,計劃總投資10.6億元,佔地面積200畝,設計總處理規模為2250噸/日,建成後年最大上網電量17055萬千瓦時。  像不少地方一樣,該項目在醞釀階段就引發「鄰避效應」。
  • 強制垃圾分類,海洋垃圾治理迎利好
    自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居民迎來了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和幹垃圾,個人或者單位要分門別類地投放,不能弄錯,否則就要被罰款。說實話,讓上海居民因此而「忐忑不安」的,還不是垃圾分類,而是罰款。早在2000年,上海就作為試點城市實行了垃圾分類回收,但卻未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就在於實行垃圾分類並非強制性,只是政府「倡導」。
  • 克拉瑪依垃圾分類圖標
    總說過,「志願服務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而南京截至去年已有實名註冊志願者近300萬人。而垃圾房考慮到通風性我們需要設置百業窗,垃圾房每天還需要水衝洗,就要設置地漏,防止垃圾房內有積水。3、垃圾房投放窗口。垃圾投放窗口我們要設置45度斜角,這樣有利於垃圾倒入垃圾桶內。垃圾房設置標準是什麼?1、小區垃圾房設置住建部下發的CJJT47-2016生活垃圾轉運站技術規定,與相鄰建築物間隔不孫於8米。
  • 垃圾分類也需「科技範兒」(微觀)
    北京市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治理的「必答題」。如何幫助居民更方便地正確分類投放?一些社區沒有採用傳統的垃圾分類箱,而是上線智能垃圾分類機,居民安裝相應的APP後,站在機箱前快速識別面部信息登錄,垃圾袋二維碼對準掃碼口即可打開對應機箱,投放後垃圾積分將精準計入用戶帳戶。科技助力,讓疑問變少了,也讓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增強了。  垃圾分類是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環節,事關人居環境改善。
  • 洪水口村垃圾分類不落地帶動環境提升
    來源標題:洪水口村垃圾分類不落地帶動環境提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門頭溝各鎮、村展開生動實踐,距離市中心120公裡的清水鎮洪水口村就是其中代表。
  • 垃圾分類新風|溼垃圾能厭氧產沼發電,也能好氧堆肥改善土壤
    垃圾分類新風|溼垃圾能厭氧產沼發電,也能好氧堆肥改善土壤 你知道嗎?根據垃圾組分分析,上海居民家中的溼垃圾,佔到生活垃圾總量的60%左右。
  • 從「滿溢」到「滿意」,垃圾分類還缺什麼?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修改通過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首次明確投放垃圾的責任主體,要求對生活垃圾強制實施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四分類」,並於2020年5月1日在全市範圍實行。
  • 700類海洋生物被困,垃圾分類背後的數據
    以及垃圾分揀阿姨:您是個什麼垃圾?從去年七月份開始,這個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從上海,到西安、成都、廣州、青島、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相繼「上演」,無數人感受到了這種被垃圾分類支配的「恐懼」。在首個實行強制垃圾分類政策的上海,人們不談股票,不談放假,甚至不談戀愛。開口閉口,只有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