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起,城西香樟公寓推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地點選定在南門口。
距離較近的3幢、4幢居民不答應了,擔心夏天有異味,還可能滋生蚊蟲、蟑螂和老鼠。
今年4月,社區打算在南門口建一個密封式垃圾集置點。一來視覺上影響較小,二來是全密封環境,異味也小。方案公示後,3、4幢部分居民不滿意,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下來了。
「定時定點」投放 是不是太早了?香樟公寓建於2000年,正好卡在老舊小區的分界線,在這一年之前建成的小區,通常算是老舊小區。
老舊小區規劃建設時,垃圾分類還是天方夜譚,自然沒有考慮到垃圾房配套。現在要搞垃圾分類,需要一個垃圾房。居民都知道這是好事,可建在誰家後院都不樂意。
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讓社區主任周密犯愁,「這段時間一直睡不好,協調會開過,居民意見也徵集了,明明是為整個小區好,居民說我不為大家考慮,就為了工作」。
昨天撥打周主任手機,響起了「垃圾分類靠大家……」的鈴聲。周密說,為了宣傳垃圾分類,自己把手機鈴聲都用上了;自己家的垃圾,每天分得清清楚楚。這樣做就是希望居民能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可是事與願違。
前幾天,有居民把南門口垃圾桶堵在了物業門口,昨天一早,又有居民到社區「吵鬧」。
2019年10月之前的香樟公寓,垃圾分類一直做得不錯,只不過當時垃圾桶分布在小區裡,大家都沒意見。現在「定時定點」投放,臨時清運點來到了部分居民家門口,「鄰避效應」產生了。
居民們希望,投放方式恢復到2019年10月之前的模式,隨到隨投。原因很簡單,「天天要掐著點丟垃圾,去晚了還得帶回家,太麻煩了」。
周主任何嘗沒想過定時定點投放麻煩,但他發現,小區垃圾分類這麼多年下來,光靠居民自覺分類,分類準確率很難保證,而且垃圾桶附近,會一直有清理不完的垃圾,更容易滋生蚊蟲、老鼠。
如果「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分類投放成為家家戶戶每天必做的事,大家會更認真對待。當然,也更容易安排監督員檢查大家的分類情況,更利於垃圾分類進一步推進。
周密有時候也在想,現在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是不是太早了,為什麼居民不理解。
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香樟公寓碰到的困擾,杭州很多老舊小區也存在。大部分小區居民和垃圾房之間還在僵持,但有的已經率先破題。
文二西路上的蘭桂花園,是杭州的一個明星小區。去年9月16日,小區正式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同樣出現了「鄰避效應」,大家都不想垃圾房建在自家樓下。
業委會主任周國柱不慌不忙,他勘察步量,初定了兩個點,最遠的住戶離投放點不超過250步。隨後,小區召開動員大會,公布垃圾房地點、資金來源,做好會議紀要,開始進行15天公示。
「公示期間,就是讓大家提意見,開始意見越多,後面阻力越小。每一條意見我們都認真討論、解答,這樣居民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蘭桂花園的兩個定時定點投放點,居民們為什麼沒意見?周主任說,因為一個建在我家門口,一個建在副主任家門口,我們以身作則了,居民也沒話好說了。打那以後,周國柱多了個身份——桶長,每天監督大家分類是否準確。
只有管理得好,居民才會叫好。如何杜絕不按規定時間投放?業委會想了個辦法,比如在小區轉盤處的垃圾房,周邊安裝了3個攝像頭,監督居民投放。業委會還制定了紅黑榜,做得好的就獎勵,做得差的就扣分。
此外,小區給每個易腐垃圾桶做了布套,等待清運期間,套起來,防止異味飄散;垃圾桶的清洗點,放在小區角落,儘可能不影響居民。
現在,蘭桂花園的「定時定點」投放點,成了小區的一個景點,吸引不少小區前來參觀取經。
「鄰避效應」如何破?浙江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逢銀:
垃圾房是一種典型的「鄰避設施」。在落實垃圾定點投放、定點收集過程中,幾乎任何小區都存在「鄰避效應」,這也讓垃圾站房建設成為引發社區治理矛盾的「導火線」。
破解「鄰避效應」,我認為對已建垃圾站房存在明顯「鄰避效應」的小區,街道、社區、物業等落實垃圾分類的工作力量,應努力做好鄰近居民溝通工作,爭取居民的理解;同時切實完善好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加大推廣帶有除臭、消毒等功能的整裝式智能收集亭或智能收集設備,做好清潔、清運工作,把垃圾投放後的二次汙染影響降到最低。當然,有條件的社區,可考慮對受影響居民給予相關補助。
定時定點投放不僅能夠提高垃圾分類質量,還可以提升垃圾清潔直運的效率。但目前,廣大居民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存在較大差異,定時定點投放的確讓很多居民感覺不方便。
我認為,在推廣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工作過程中,要堅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加強宣傳、引導力度的同時,配合設置24小時垃圾智能分類投放設施,對少數居民無法定時定點投放的,進行必要的工作補充,讓居民逐步養成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
現在,杭州垃圾分類到了進一步深化的時候了。我認為一是繼續推進、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法治託底、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分類工作原則和工作格局,鼓勵市場力量參與,系統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產業鏈。
二要繼續堅持打造「無廢城市」工作目標,從比拼錦上添花式的樣板工程,轉變為評比治理短板的提升水平上,不比最好的「盆景」,而比誰的短板最短、最多。
三是要補齊硬體設施、設備建設的短板,加快末端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加大清潔直運工作力度,完善分類收集,分類投放設施、設備的改造,儘快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流程的閉環管理。
四是利用好信息技術賦能的治理優勢,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城市大腦等最新的技術手段,對分類設施、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搭建垃圾分類處理考核、監管信息平臺,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智慧分類和智能化建設。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